• logo

狗狗明明更聽話、更懂事 但養貓的人卻越來越多?

狗狗熱情似火、隨時等待回應;貓則獨立自主、偶爾撒嬌。圖/取自微博
狗狗熱情似火、隨時等待回應;貓則獨立自主、偶爾撒嬌。圖/取自微博

夜深人靜時,不少養貓家庭常被「半夜跑酷」的聲音吵醒;而同一時間,鄰居家的金毛則安靜地趴在床邊,等候主人一個翻身。這樣的對比,也讓人產生疑問:既然狗更聽話、更懂事,為何近年來選擇養貓的人卻不斷增加?

狗的忠誠與服從,來自漫長的馴化歷史。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指出,早在約1.5萬年前,人類在馴化狗的過程中,有關神經發育與社交行為的基因發生了關鍵變化。這些基因篩選讓狗天生更能解讀人類的表情與指令,服從指令時甚至會激活牠們的「快樂中樞」,形成正向反應。

貓與人類的相處,卻不是如此。考古學研究顯示,約9000年前,中東地區的野貓因糧倉吸引老鼠而靠近人類聚落,雙方形成「互惠關係」,人類提供穩定食物來源,貓則幫忙控制鼠患。

家貓雖能辨識主人的聲音,但對人的回應往往取決於當下的心情。圖/取自微博

家貓雖能辨識主人的聲音,但對人的回應往往取決於當下的心情。圖/取自微博

由於貓科動物多數為獨立捕獵者(獅子除外),牠們不像狼需要群體協作,因此並未像狗一樣演化出高度服從性。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指出,家貓雖能辨識主人的聲音,但天性決定牠們更依賴自我判斷,對人的回應往往取決於當下的心情。這使得學者普遍認為,貓至今仍屬於「半馴化動物」。

為何在狗更聽話的前提下,貓卻逐漸成為城市家庭的首選?答案與現代都市生活息息相關。

首先是居住空間。許多年輕人居住在小戶型公寓。狗需要每日外出運動與較大活動空間,而貓只需窗台、貓爬架與貓砂盆,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對於空間有限的都市居民而言,養貓顯然更實際。

其次是時間壓力。現代都市上班族,下班後很難再有精力每天固定時間帶狗出門。相比之下,貓生活自理能力更強,大部分時間安靜休息,不需要高頻陪伴,更符合「加班文化」下的生活節奏。

對於空間有限的都市居民而言,養貓顯然更實際。圖/取自微博

對於空間有限的都市居民而言,養貓顯然更實際。圖/取自微博

除了現實考量,貓的「冷淡社交」反而契合了當代年輕人的情感需求。這種「親密但保有距離」的陪伴模式,與年輕人偏好的人際關係特徵相似。

換句話說,狗像是一位熱情似火、隨時等待回應的忠實夥伴;貓則像一位獨立自主、偶爾撒嬌的室友。牠們都是飼主的好朋友也充滿療癒的能量,只是方式不同。

寵物養育趨勢的改變,並不意味著貓比狗更好,而是反映了人類生活方式與心理需求的轉變。小空間、高壓力、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越來越多人選擇高冷卻省心的「貓主子」。無論是忠誠的狗,還是高冷的貓,牠們都為人類提供慰藉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