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自2024年起已成為臺灣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雙冠王」,每年逾萬國人因肺癌喪命。由中央研究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攜手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
由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擔任計畫主持人的研究團隊,今(20)日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並發掘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關鍵一》解碼環境致癌物影響,從臺灣擴大到全球驗證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表示,自2016年起,中研院發起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合作;2020年,研究團隊即發表成果,揭示在臺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的比率遠高於吸菸者。
今(2025)年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讓關鍵機轉取得國際驗證。
本次研究證實,在不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臺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群,確認環境因子在全球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關鍵二》驗證「類晚期」高風險亞型,揭示肺腺癌風險的性別差異儘管早期肺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等措施獲得治療,但仍有相當比例在數年內復發,如何精準辨識高復發風險族群已成為臨床上的關鍵挑戰。
陳玉如特聘研究員說明,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為三大亞型,其中名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床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汙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這些因素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研究團隊指出,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關鍵三》為精準治療提供新策略
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研究成果更帶來治療新方向,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為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啟新的可能。
「癌症登月計畫」為疾病篩檢、臨床治療及醫療政策提供支持
性的研究,本次拓展完成全球跨洲、跨族群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為「如何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精準鎖定治療」奠定關鍵的科學基礎。
本篇論文由通訊作者包括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中研院統計所陳璿宇研究員,以及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俞松良系主任,資深作者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及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共同領導。共同第一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陳誼如助理教授(時任中研院化學所研究助技師)、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張雅媗助研究員、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主任。其他共同作者亦包括中研院化學所林坤廷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張基晟副院長及「臺灣癌症登月計畫」成員。
論文全文: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7.011
- 吞嚥困難伴膸燒灼感?小心是食道癌警訊!
- 老翁眼睛紅腫痛 病灶竟是鼻竇炎
- 開創癌症微創治療新紀元 台大醫院黃凱文教授獲獎
- 名醫會客室/髖關節出問題,應該保留好?還是置換好?
- 50歲男語言障礙 竟是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