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走讀文化四川5-1】工藝篇:蜀錦蜀繡 織就大美四川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

【編按:四川因為形勢險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被譽為天府之國,《梅花新聞網》記者近日走訪四川,帶領讀者感受蜀錦蜀繡工藝之美、金沙三星古蜀之雄、九寨藏區自然之奇、熊貓物種生態之茂,以及武侯三國歷史之謀。以下是系列報導。】

有道是「富過了三代,才懂吃飯穿衣」。四川蜀錦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由於華麗的紋樣、精湛的工藝而受到人們喜愛,可說是古代的「高級定製」;且由於蜀錦價值堪比黃金,三國蜀漢時期甚至把蜀錦拿來支出軍費。日前陸劇《蜀錦人家》演繹了蜀錦的繁複工序,此次親見2位熟練的工匠,工作一整天也僅能織出7、8公分蜀錦,才知何謂「寸錦寸金」。

走進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這裡是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最大亮點是仍在運轉的清代花樓木織機,並由蜀錦非遺傳承人曹代武帶領著徒弟親自示範。

蜀地很早就有蠶桑文明,據說古蜀第一位先王蠶叢,已開始教民養蠶;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於春秋秦國的惠文王年間。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記載,時人專稱成都出產的錦為「蜀錦」;漢代揚雄曾在《蜀都賦》中讚嘆「爾乃其人、自造奇錦」;唐代劉禹錫更寫出「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的詩句,說的就是成都。

三國蜀漢時期,蜀相諸葛亮把蠶桑產業放在重要位置,當時蜀錦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太平御覽》就引《諸葛亮集》,表示:「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漢王朝還設立「錦官」,統管蜀錦產銷,這也是為何成都還有一個「錦官城」的別名。

曹代武表示,蜀錦的工序十分複雜,包括「原料加工」、「挑花結本」、「花樓織錦」等三大步驟。

首先,「原料加工」指的是蠶絲要在染液裡反復提轉,擰乾、晾曬、經軸和紆子,才能安裝到織機上織製。

其次,蜀錦在上機編織前,必須經過複雜的圖案設計程式,這就是「挑花結本」,也就是將紙上的圖像以手工做出範本,用竹簽在數千根經線上擺放出不同花色的位置,再用絲線穿出緯線圖案,紋樣設計、選擇經線緯線的密度比等等步驟,十分繁複。據了解,蜀錦在編製之前光是設計圖樣就要花上3個月。

最後的步驟就是「花樓織錦」。花樓機是中國古代束綜提花織機的代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收藏的清代蜀錦花樓機長6公尺、高5公尺,用線製花本儲存提花程式,並由緯線牽引經絲,需挽花工與挑梭工雙人協作完成操作,要在1平方公分的織錦中,彙集5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其中經線密度高達220根,緯線密度48根,難怪曹代武嘆道,他和徒弟工作一整天也僅能織出7、8公分蜀錦。(待續)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大陸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大陸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

 

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最大亮點是仍在運轉的清代花樓木織機。圖/記者簡立欣攝

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最大亮點是仍在運轉的清代花樓木織機。圖/記者簡立欣攝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大陸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

坐落於四川成都青羊區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大陸國家級非遺「蜀錦織造技藝」的核心傳承地。圖/記者簡立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