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兩岸

已找到 16 則相關結果

內政部不要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在大陸當紅電視劇飄揚

【記者林可妮報導】正當內政部因為考慮在新的身分證拿掉國旗而飽受批評的時候,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居然在中國大陸最當紅的電視劇裡面公然飄揚! 這部電視劇是中國大陸2019年年初推出的『國寶奇旅』,故事主軸是根據真實的歷史背景:北京故宮的國寶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被迫南遷。圖/陸劇「國寶奇旅」 這部電視連續劇由大陸當紅性格男明星劉燁擔任男主角,近年來迅速走紅的知性女明星袁姍姍擔任女主角,演員陣容非常強大,又因為有真實歷史背景、還有許多古董知識,推出之後收視率經常高居第一名,還因為在不同電視頻道播出,居然在大陸的收視率排行榜上同時拿下第一名跟第二名。 『國寶奇旅』叫好又叫座,首輪已經播映完畢,三月初授權YouTube播出,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觀眾都可以一次追完42集全劇,『國寶奇旅』有助於觀眾有助於了解當時歷史並增加國寶知識。 由於『國寶奇旅』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國統治整個中國大陸的時期,劇中經常很自然會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而且不是鏡頭快速帶過而已,有時還可以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特寫,相當吸引觀眾眼光,整齣電視劇對於當時國民黨執政的情況也能客觀反映歷史真實。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說,中國大陸的電視劇與電影現在對於歷史真實越來越可以客觀看待,歷史戲劇的考證也越來越認真,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延伸閱讀-2020換發數位身分證,中華民國國旗恐消失?

惠台措施奏效 兩岸影視合作引起迴響

【記者林可妮報導】惠台措施對兩岸影視合作開始出現正面效益!2018年十二月北京衛視播出「幸福一家人」,這是由李立群、邱澤主演,馮凱導演,編劇則是兩岸合作,連配樂都是由台灣的金鐘團隊操刀。 對兩岸影視有深刻觀察的人士指出,「幸福一家人」這部戲是惠台31條下的兩岸影視合作案,內容是台灣最為擅長的家庭倫理劇,播出時在大陸引起了很大的迴響。由此可見,兩岸影視擴大交流之後,雖然對岸業者規模比較大,但是台灣的團隊要求生存不是沒有可能,最主要是從業人員自己本身也要有條件。從比例上來看,一位演員在台灣是萬人中選一,但是在大陸卻中千萬人選一。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製作環境、軟硬體無上限的升等,台灣真的難望其項背。但是從「幸福一家人」這部戲來看,從業人員個人條件,再加上「視時務為俊傑」,把握機會合作才是真正的活力。 專家指出,製作用心,讓觀眾們在看戲時還可以得到真實的歷史元素認知,這就是近年陸劇成功的潛在因素之一,例如剛剛播出的「大江大河」,這是講改革後四十年的發展,忠實呈現文革後的落後,本於歷史、記取教訓,難怪讓人肯定。 更多I-media話題●智商與執政能力是否成正比?柯文哲「我進步很快。」●立委補選是柯文哲消風? 他:不是哦●韓流排擠效應? 新北市:今年招商300億

簡秀枝/許江《葵頌》是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對大時代的反思與觀察

一株向日葵的凋零,是個案;倘若整個葵園殘敗,就是社會國家的問題。 近年持續以向日葵,作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許家,多次表達這樣的看法。許江是中國美院院長,也是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外娚。 許江的「葵頌」,作為一個創作母題,已經超越了一代人歷史經驗的表達,進而成為穿越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心靈中介,是20世紀中國「人」與「民」的精神圖式。 通過許江的繪畫,圍繞「葵頌」的討論,目的在喚起不同時代對於20世紀歷史的感覺與思考。 這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年度大型個展《葵頌-許江近作展》,是許江近年來藝術創作的集中展示。 取名「葵頌」自有歷史典故。頌,在商周時期是祭祀之樂,有溝通天地之工。東方葵頌,呈獻出「向陽花開」的一代人的曲折身世和精神寫照。 此次大型個展,完全以「葵」為主題物象,蘊涵著藝術家許江對時代變遷的思考,深藏著一代人對過往歷史的追憶,將「東方情節」的內在融入到個人創作的實踐中。 從早期都市現實題材的描繪到近些年對「葵」的探索表達,許江始終關注著日常生活與精神層面之間可能産生的對話,這些源自於內心的疑問與糾結最終通過藝術工作的方式得以查看,從而驗證了藝術家對「葵」的研究關注,不僅僅是從自我生存的體驗出發,更是向一代人的集體經驗和生命經驗致敬。 2014年初冬,許江在北京國博舉辦「東方葵」大展;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第二回「東方葵」大展。這兩次展覽均以葵之群像,塑造一代人的史詩交響。 此次展覽依據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獨特坡道展廳,將以從上而下、循環往復的空間方式,構建5個詩化敘事的展示空間,分別為「懷沙」、「野火」、「蔓生」、「鑄煉」以及「葵頌」。整個展陳猶如卷軸一般呈現於觀眾面前。 長達320米的無間隔動線涵蓋了藝術家近5年的主要創作,當觀者漫步展廳時,實際觀看長度與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交相呼應,幻虛幻實。5個主題空間共展出油畫作品50餘幅、係列水彩作品百餘幅,以及一係列雕塑與裝置作品。其中「葵園肖像」水彩係列與「野火」水彩係列是近3年從未展出過的新作,大型影像裝置作品「葵頌」則是藝術家根據核心筒空間建造的一座葵園劇場,一個供觀者休憩、聆聽與思考的多維度空間。 展覽將於9月30日對公眾開放,並持續展出至12月9日。 認識許江院長超過20年,見證他的工作熱忱。行政、書寫、藝術創作、策展,始終不停歇。身為權利二代,葵園興衰,或可視為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對大時代的觀察、思考與回應,值得細細咀嚼。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大陸該怎麼解讀台灣選舉 專家給建議了

【記者賴御文報導】到底應該怎麼解讀九合一選舉的結果?這是許多大陸專家學者官員最近在思考的事。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接受大陸微信公眾號「臺海觀瀾」訪問,評論臺灣選舉結果與未來政情發展。訪談者為「華夏時報」海外部主任王義偉。內容特別授權愛傳媒刊登: 王義偉:張教授,臺灣選戰結束,您認為大陸應當如何來解讀這場選戰? 張競:我個人認為大陸方面在解讀臺灣選戰方面,大概來說不外乎兩個面向,首先就是選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再者就是在這次選戰中,被多方所炒熱的境外勢力涉入選戰課題。 我相信大陸朋友面對選戰結果,對於兩岸關係朝向正面發展必然會抱持著很高期待,但是我必須很嚴肅地提醒,這次選戰是屬於地方選舉,相較於蔡陣營執政團隊陸委會所主管兩岸事務的法定權限來說,地方所能產生之影響力,相對來說是使不上勁難以與之匹敵,所以大陸不是不能夠抱持正面期待,但亦要面對現實條件務實評估。 臺灣這邊有許多政治評論人士認為,選後大陸會刻意針對藍營執政縣市特別優待與示惠,刻意產生差別待遇,其實這種思維正是會走入目前美國來臺灣大力鼓吹,以及綠營高層與綠色媒體與之唱和,刻意描繪出境外勢力操控臺灣民意的論述陷阱。 其實在本次選戰前,綠營對其執政貪腐無能,造成選情不利選戰結果必然慘敗是心知肚明。所以很多在本次選戰刻意發表的政治論述,其實是為2020大選佈局打底,其中最核心論述主幹,就是境外勢力影響選舉。所以選後大陸對於臺灣要真是對於藍營執政地方縣市,採取差別待遇,這將來會變成是坐實綠營刻意佈局要在2020大選所要提出之抹黑指控,絕對會讓人跳到黃河都洗不清。 王義偉:針對這種考量,大陸應當要採取如何作法呢? 張競:我個人認為就大陸來說,只要採取平常心,順其自然發展,不必刻意去採取差別作為,反而會產生最理想結果。 平心而論,只要願意與大陸以正面態度往來的地方首長,就必然會從幫其民眾解決問題角度,來與大陸積極往來,這樣就會以最自然方式獲得最理想發展方向。比方說,未來高雄與屏東是分別由藍綠執政,甚至高雄與臺南亦是分別由藍綠執政,但這些縣市因為鄰近接壤,各項農漁產品同質性很高,當發生收穫過盛產銷失調問題時,假若要運用大陸市場作為調節產銷對象,就自然要與大陸往來溝通協商,所以大陸不必主動採取差別待遇,只要從臺灣方面提出,兩邊好來好往,互動關係就會自然改善。假若大陸主動採取行動,那就必然落人口實,走入綠營佈局陷阱。 其實陸客來臺要到何處觀光,亦是相同道理,何處開門誠懇迎客,觀光景點設施完善規劃良好,這個自然就會有人上門。當初臺南政治人物刻意拉扯大陸貴賓,造成受傷後又抵賴成對方遭致樹根絆倒,媒體錄影帶播出後,不知嚇走多少大陸觀光客,也就斷掉本身觀光產業生計。 王義偉:針對臺灣綠營執政團隊在選戰期間,不斷與美方搭唱所謂境外勢力介入選舉論調,張教授有何看法? 張競:其實臺灣能夠發展經濟,就是仰賴對外貿易,同樣亦在過去幾十年來,積極讓年輕留學進修,更是在社會各界重用海外歸國學子,所以臺灣各項政經發展過程,確實受到境外影響,這是事實,也不必去遮掩或辯解。 只要是對外開放,自然是會受到外來影響;但在本次臺灣地方選舉中,境外勢力影響這個議題雖被刻意操作,但卻未受到民眾重視,其實是有其現實因素。 就此項議題為何被綠營團隊刻意運用來說,其係基於下列因素:首先這個議題是由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所提出,眾所皆知綠營對於華盛頓所表達任何牙慧,必然都是積極搭唱,所以多位綠營政治人物積極應和,根本就不令人意外。其次這種論調可以用來掩蓋施政無能,將未來選戰失利,順勢推卸到境外勢力干預作為藉口。再者就是先用此種論調製造氛圍,是在為2020年選戰佈局,到時候可以用挑釁大陸,製造兩岸緊張,再對大陸扣上境外勢力干預臺灣選舉,用作於選舉催票與固票手段。 王義偉:那麼為何本次綠營操弄「境外勢力」這張牌,卻沒有達到預期聲勢呢? 張競:這其實是受到許多重原因影響所致;首先就是臺灣地方選舉,真正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實是臺灣各地方施政績效。當然蔡陣營執政團隊無能,在諸多法案上翻來覆去,搞到民眾極度反感亦是重要因素。但若是要扯到境外勢力影響,這就實在太離譜,因此根本無法讓民眾有感。 其次就是綠營與美國搭唱這個說法,擺明就是要針對大陸,所以還刻意運用很多方式希望大陸能夠有所反應,走入其預設陷阱,成為其操弄藉口。但是某些綠營喉舌卻刻意操作美國軍事部署,以及美軍在亞太地區演習,並且與本次地方選舉聯結,希望讓民眾產生華盛頓支持特定陣營印象,但是最後在選前雷根號航艦戰鬥群訪港,卻讓綠營喉舌政論人士不知如何自圓其說。所以大陸保持平常心,合理看待臺灣地方選舉,才是最理想作法。 王義偉:除掉前述議題之外,張教授認為還有那些面向,大陸應該審慎觀察,以便解讀本次臺灣地方選舉呢? 張競:我認為儘管本次臺灣地方選舉結果,讓藍綠版塊產生嚴重推移,但是各個地方所產生選舉結果,都有其各自獨特地方因素,因此若是將其整體結果,作為推估未來2020年臺灣大選之基礎,我認為是很有變數,其中因果聯結關係結構亦值得懷疑。 但是這次選舉所附帶舉辦的公投結果,其實是綠營真正慘敗之處。特別是蔡陣營整個執政團隊所要強行通過的政策議題,都受到明確否定。我必須提醒,這個是代表整個臺灣民眾集體意志,而不是遭致切割成各個地方選舉之分別結果。 特別是幾個涉及對外政策,以及受到境外勢力壓迫,比方說開放核污染食品進口,這個是明顯打了媚日成習綠營人士個大耳光,東京必然對此跳腳。而綠營為配合川普振興美國媒業政策,不惜用臺灣民眾的肺,犧牲百姓健康,去增加火力發電廠,配合進口賴清德口中乾淨的媒,這些都讓綠營敗下陣來。 假若大陸要能夠公允解讀臺灣民意趨向,掌握臺灣善良人心的集體意志,更應該好好檢視這些公投結果。所有綠營為討好極端人士,擺明要犧牲社會大眾權益,甚至是要影響下一代思維意識的議題,都受到主流民意唾棄。大陸對於臺灣提到公投都抱持負面觀感,但是從這次公投結果,綠營根本上是全軍盡墨,大陸其實更應深入理解,這些代表整個臺灣民眾意志的公投結果,透露出何種訊息?其又將會如何影響2020年大選。

張競/東亞青運主辦權—兩岸回暖溫度計

臺灣地方選舉落幕,藍軍大勝已成定局,公投結果亦可看出,鄉親民眾還是不願被任何激化社會政治催票議題牽著鼻子走。 此時此刻,各方都期待兩岸情勢能夠順勢好轉,但是兩岸回暖最佳溫度計,其實莫過於東亞青運主辦權。 當初因為綠營執意放縱東京奧運正名公投,認為可以運用此項議題催票固票;而臺中市政府與政府高層亦不知整個事情嚴重性,因此才回陷入目前僵局。 整個事件在綠營執政團隊無能處理下,最後是在2018年7月24日,由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協會出面召集會員,舉行臨時理事會,針對臺灣推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將有可能使東亞青年運動會面臨政治風險與政治干擾,同時亦被認定為公開挑戰奧委會模式,所以取消臺中市原先所獲主辦權。 不過當時臺中市政府林佳龍執政團隊在面對此項危機,決定堅守綠營政治正確採取對抗立場,儘管當時曾經依據奧會體制以及當初所簽訂合約書提出申訴,並且亦向國際體育仲裁院提請仲裁,但卻又以強硬態度宣布將另行舉辦亞太青年運動會互別苗頭。 就目前看來,本案仍在後續審理階段,而且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協會亦尚未指定任何其他城市接辦賽事,所以整個看來,儘管還是陷在僵局,但也未完全絕望,後續將要如何安排善後,其實還存留相當迴旋空間。 在此必須呼籲未來即將主政的臺中市政府盧秀燕團隊,嚴肅思考積極爭取恢復主辦權。此因依據原訂賽事時間8月24日至31日來看,各項準備工作應當還來得及,千萬要努力將問題解套。 但對大陸來說,亦應正視臺灣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結果是受到否決,能夠順勢走下臺階,遠比再陷身於仲裁申覆過程,再大費周章去再找主辦城市省事得多。 最重要的是在此時,能夠順著情勢變化,顯現出回應臺灣民意變化與期待,更是北京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必須展現之誠意,為與不為一念之差,就會發生重大後續效應。 兩岸關係總是起起伏伏波折不斷,但在收放之間,總是要考量到人心趨向。如今臺灣業已透過選舉及公投展現誠意,假若臺灣開口積極恢復主辦權時,球就落在北京那邊,如何接下讓整個事件從醜劇轉為喜劇收場,將考驗著北京智慧。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王瑋/論金馬——政治處境下的荒謬困境

現在的金馬獎,是一個理想與現實脫離的獎項。 誕生於威權年代的金馬獎,原本就有著「政治服務」的目的,做影視不忘前線,順便替老蔣總統祝壽。 在那個時代,台、港電影在現實與政治上,都是「國片」。香港影人必須加入特定團體「港九自由總會」,其攝製演出的電影才能在台灣上映。 在製作現實上,台、港影人往來頻繁。台灣演員會去報考邵氏,香港電影更會來台取景拍攝。彼此都在「國片」的名義下,相安無事,甚至可說是和樂融融。 在宋楚瑜任職新聞局時,將金馬獎「奧斯卡」化,成為一個在工業體制內,鼓勵專業電影主創人員的獎項,也就不再有什麼「發揚民族精神獎」之類的政宣獎項。隨即香港因「新浪潮」而在工業技術上明顯超越台灣,所以八零年代初的幾年,台灣觀眾著實被一個個上台領獎的香港人「嚇到」。從此以後,加以九七回歸成為定局,「國片」逐漸成為「台片」、「港片」,而港片也始終在金馬獎的技術獎項上獨領風騷,台灣影人難望其項背。 進入九零年代,港片開始添加大陸元素,諸如取景、演員、技術人員。金馬獎先以「大陸影人獎」作為因應。當時,金馬獎已經將「國語」的報名資格改為「華語」,換言之,不管是廣東話、閩南語的「華語」電影都可以報名參加。但是尚需另一資格,就是取得中國民國新聞局發出的「准演執照」。而港九自由總會一樣還是一個為港片提出「證明」,讓港片得以在台灣上映的單位(所以,目前一些香港影人在大陸拍的電影,還是可以被認作是「港片」而在台灣上映。 金馬獎逐步地擴大格局,加以遊戲規則的公正性,逐漸成為兩岸三地最具代表性的「競賽」(香港電影金像獎是排除台灣與大陸電影的)。然而在奧斯卡模式下,自然應該獎勵台灣影人為主,或是為台灣電影有所貢獻的工作人員,同時配合商業操作,讓入圍得獎的電影跟台灣觀眾產生共鳴,得到雙贏的結果。 然而結果並非如此。爾後的金馬獎取消「准演執照」的報名資格,於是成為全球華語片都可以報名參加。偏偏台灣電影工業依舊不振,市場幾被好萊塢佔領,政治上的現實更讓兩岸的影視無法全面交流,隨著大陸電影的蓬勃發展,結果自然就形成今日大陸片大舉「入侵」,一如當年港片取走多數獎項的結果。 在現實上,從預算、技術到市場,台灣產製的電影已經無法跟大陸片相抗衡,但是金馬獎還是一個以工業體系下專業分工而頒發的獎項。結果得獎人又多是跟台灣影業「無關」的大陸影人,其作品在台灣又限於配額制,無法全部上映。結果台灣觀眾對入圍得獎的作品、影人一無所悉,想看也看不到。 台灣影人在台灣辛苦奮鬥,卻又難以上台得獎享受光榮,自然引發「為何辦獎」的尷尬與爭議。也就是理想上希望鼓勵華語影人,現實上就是台灣影人幾乎陪坐全場。 奧斯卡可以匯聚百川,因為好萊塢本身強大無比,奧斯卡無疑是個廣聚天下英雄為我美國所用的舞台。可是台灣金馬獎卻是在一個虛弱的工業/商業體質上產生的「華語片」獎項,得獎者不論是現實商業利益還是限於政治藩籬,都難以為台灣影壇所用,得獎入圍者也就是每年來去一陣風。台灣影人還得自己撐大度量,讚揚金馬獎的恢弘格局、高度與視野。 幾句政治語言根本無所謂,重要的是,金馬獎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獎項?若要大格局,「坎城」模式或許是個參考。就是以電影的美學、藝術、文化意涵為標準,不做專業分工的鼓勵,邀請競賽而非報名。不然就必須參考香港電影金像獎模式,做出某些設限。 若是持續現在的方式,那可能真要等到政治上、市場上兩岸都「水乳交融」時,才能解決目前的尷尬。  作者為編劇、影評人 ●原文分享於作者,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專欄,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游文玫/離開華山前的那天早晨,窗外有著秋雨的涼意

這已是我第六年主辦西安—台北藝術交流了!八天的行程規劃,為呈現每屆內容特色,我總是跟西安承辦方在行前做了許多討論,尤其是寫生活動,繼去年遠赴陝北延川窯洞寫生,今年選擇紮營在華山腳下“西嶽廟”、“仙峪景區”及“玉泉院”寫生。 離開華山前的那天早晨,窗外有著秋雨的涼意,眼前的華山被雲霧掩蔽,我在“華山畫院”規劃一場【寫生成果分享會】,邀請台師大黃進龍教授主持,每位同學將作品展示並說明創作心得,再由參與的七位教授點評建議,特別的是教授座位我安排了一桌“金花茯茶”茶席,品茶論畫,書法才子-華梵黃智陽院長臨別前還應邀在“華山畫院”留下《華山論畫》的筆墨作品。 當然,往年例行性均會辦理的座談會、畫展、展出開幕典禮、藝術家筆會等兩岸交流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 此次座談,分別以“兩岸藝術教育現況”以及“藝術創作的地方特色”為議題,由學生及教授從不同觀點論述,西安美院實驗藝術系王保安教授在座談中還分享他的華山寫生經驗,用心可見。 畫展設於“西安美院美術博物館”,這是2014年美院為了展示豐富的名家古畫館藏而設立的博物館,此次,美院特別將一樓騰空,作為西安-台北交流展場地,誠意十足。而兩岸藝術家筆會的環節,是我個人特別喜愛的,無論是學生合作畫或教師合作畫,事前已模擬討論或當場即興發揮,畫下的每一筆都是精彩。 猶記得2014年第二屆西安台北交流活動時,文玫曾在“黃帝陵”植過一株柏樹,同團的台師大林昌德教授也早在2001年開園之初,即在“黃帝陵”植樹,今年回到“黃帝陵”,我們不約而同地都在尋覓自己親植的那棵樹。與園區內,列名世界三大古樹之首的黃帝手植“軒轅柏”5000年的歷史相呼應,親手植樹是與土地連結最自然的行動。 【墨華青春】是文玫對西安-台北藝術交流活動的主題命名,我期待呈現水墨的經典,也有當代的風華,而“青春”是參與的碩博生們共同特質,這是場以畫會友的青春之行,我們美好的記憶,將牢牢繫在西安美院校園的栓馬樁上……  作者為具有專業證照藝術品拍賣官、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李中邦/林光輝:霧峰林家連結兩岸歷史

林光輝,1951年生於台中霧峰林家宮保第,從事貿易、房地產生意,也肩負恢復霧峰林家歷史定位的使命。 其先祖林石1746年自福建漳州遷居台灣彰化,之後再遷至霧峰發展,至第五代林文察曾返內地在清廷任官,協助閩浙總督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曾祖父林朝棟於「中法戰爭」時在台抗法有功,並留下「棟軍」幹部,成為日後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主力;祖父林祖密(在台稱林季商)更是放棄在台日籍,回福建申請恢復中國籍,並變賣家產,參與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對抗軍閥,也幫助台灣人對抗日本統治;五伯父林正亨投筆從戎,(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參加抗戰,但在台灣光復後,因參與二二八、涉入「匪諜案」,於1950年在馬場町遭槍斃。 林光輝工作之餘全力在兩岸重拾林家的歷史,三次赴黃帝陵拜謁;2007年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至今仍為該會名譽理事長,持續為兩岸歷史連結奉獻心力。  李問: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林家的歷史?後來如何收集相關史料? 林答:我跟大家一樣,小時候受的是制式教育,所知有限。那時教科書完全沒提林家林朝棟、林祖密這部分歷史。偶爾聽祖母講孫中山、蔣介石的故事,但直覺她是老糊塗、亂講話,孫中山多偉大,我們家怎麼可能跟他有關係。初中時,有一次祖母在電視上看到宋美齡,卻說那不是她當年認識的「蔣太太」,我很詫異,但之後陸續聽到長輩講一些故事,讓我覺得我們家族似乎真的「很特別」。 20多歲時,看到祖父在照片裡的穿著、神態,皆顯示出他有與眾不同的氣宇。親戚給我看祖父當閩南軍司令,以及和蔣介石一起升少將的證書,我才恍然大悟,祖母講的都是真的,問題是,為什麼史書裡都沒提及?講到林家,說的皆是林獻堂及他的後人。有親戚告訴我,那是因為我這一系的人都遷到大陸去了。 於是我開始大量收集有關祖父的資料,到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去收購,請老闆們一有清代的文件就趕快通知我。其實,牯嶺街很多日據時代的資料都提到了林家,只是當時以為那些大概是別系的。因此我僅收集到曾祖父的資料,卻沒有祖父的資料。況且,在舊書攤購得的資料片片斷斷,都是在寫別人的故事時偶然觸及到我家,我若拿那些去跟人爭辯,感覺很不踏實,別人也可能會認為我小說看太多了,可信度低。 直到有一次,台大城鄉研究所來我家協助整修、畫圖,卻在門房(警衛室)角落發現兩個大箱子,滿是灰塵,大概擺在那兒已近百年,一打開來,全是信函、文件。日後點收,達3000多件。帶著這些文件去請教台大黃富三教授(現為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他眼睛為之一亮,知道是最珍貴的原始史料。自此,我家族的歷史就有所本了,之後我與國史館、中研院合作,經過學者們的研究、整理和嚴謹論述,呈現出越來越完整的面貌,原本從日本人來台後就消失了的林家歷史,也就一點一滴地從兩岸的歷史中找回來。  問:您從這些資料中爬梳出哪些真相?就您所知,家族的愛國事蹟為何會被塵封數十年? 答:我高祖父林文察曾到大陸帶兵協助朝廷平定太平天國(1864),曾祖父林朝棟則受來台巡視的福建巡撫岑毓英欣賞,推薦給當時督辦台灣事務的劉銘傳,並於「中法戰爭」(1883.12-1885.4)中,在基隆、北台灣一帶挫敗法軍。清代兩次對有戰功者封地,高祖父、曾祖父皆是其中受封最多的,這影響非常大,許多台灣世家就是這樣興起的,林家當時跟全台灣名望家族都有淵源。而林朝棟又擅長經營糖、樟腦、撫墾等多種事業,且留下頗具規模、組織的「棟軍」、「隘勇」體系。甲午戰後,台灣割日,林朝棟亦曾帶兵抵禦日軍登台,後為保存實力,棟軍撤散至各地,繼續對抗、鬥爭。林朝棟也偕家眷內度福建。 由所收集來的資料和新出的信函,劉銘傳的事功有了佐證。現在獨派經常故意將劉銘傳講得很不堪,好像他啥事都沒做,晃一下就走了。事實上,劉銘傳鋪設鐵路,開港口,設電報局、電信局,開山撫番,都有具體記錄,足資證明清廷、劉銘傳確實有建設台灣,而從旁協助執行的就是林朝棟。 其次,了解到日軍持其優勢武力進侵台灣,曾祖父如何調兵跟日軍周旋,並證明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副總統丘逢甲、黑旗軍劉永福,實質上都可歸屬為「棟軍」。 再者,日據初期台灣的抗日活動如羅福星、噍吧哖事件,幕後支持者都是林季商(林祖密)。還有,林家人林朝崧、林幼春創立了具抗日色彩的詩社「櫟社」;林祖密又出錢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捐助由蔡惠如出面發行的《臺灣青年》雜誌,推動文化抗日。也就是說,林家是日據時代台灣人武裝及非武裝抗日的主要推手。 可是,不僅教科書不記載,現代人寫1895年前後的歷史也沒有提到林朝棟,我認為,過去好幾代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都已積非成是且「定型」了;曾祖父、祖父被忘掉是不對的,一定是有什麼原因。而葉榮鐘的後人葉芸芸、葉蔚南給了我很重要的線索,他們說:日本記者好像什麼都敢寫,但實際上有些人事物,當局是不准他們碰的,譬如:林朝棟、林季商這兩個名字絕對不能出現。怪不得祖父過世時,連我們家族出資辦的《臺灣民報》都不敢報導。日據50年,日本殖民當局就是要讓林季商這邊的林家「自然消失」。  問:您祖父曾跟隨孫中山革命,與國、共都有來往,顯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著緊密的歷史連結,您認為這段歷史對兩岸關係具有什麼意義和啟示? 答:20世紀初,祖父就跟林森(在台當過電報局長)、岑春煊(岑毓英之子)、陸榮廷(棟軍)等人熟識。不論是民國肇建或持續的國民革命期間,祖父與這些人很自然地支持了在中國南方的孫中山。1913年11月,祖父放棄日本籍,恢復中國籍,這犧牲很大;那時殖民當局為籠絡祖父,曾說,只要待在台灣,就給他貴族的地位;如放棄日籍,就不能動用他在台灣的財產、不能擁有台灣的土地,迫使祖父得將部分產業低價轉讓給親戚,有的則遭總督府沒收。 孫中山當時缺乏資金又沒有部隊,祖父常變賣家產捐助革命,且為孫中山最初所擁有部隊中的閩南軍司令,歷任參軍、參議,追隨孫中山長達10年。期間,蔣介石與陳炯明不愉快時,曾住過祖父在鼓浪嶼的宅邸;葉劍英其時是廣東軍裡的一名中級軍官,到過我家,朱德也來過。所以說,祖父與國民黨、共產黨人士均有深厚的淵源。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在福建當省長的林森一離開,時任水利局長的祖父就遭北洋軍閥李厚基的部下逮捕殺害,他一生為抗日、革命,到最後居然付出生命代價。 再延續下來,我有個姑媽林雙盼(林岡),年輕時從台灣跑到南京讀書,抗戰軍興,她前往重慶,找葉劍英打算再轉到延安,日後她與董必武的政治秘書兼《新華日報》記者魯明結合,就從此留在大陸。 伯父林正亨抗戰時在緬甸作戰受重傷;台灣光復後,伯父重整祖父在漳州的農場,而且漳州、台灣兩邊跑,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在台北車站鎮懾過鬧事的流氓,國民黨看他影響力這麼大,對他有所忌憚,戒嚴後,沒有經過審問,就在馬場町第一個槍斃了他。可以說,兩岸大時代的脈絡,林家在每一個歷史關鍵事件,幾乎都涉入其中。 我家族從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到林正亨數代,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近現代的亂事、列強欺凌、抵抗日本、國民革命乃至國共合作、鬥爭,整個歷史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繫,林家的故事,正是在這接點上。 講述家族故事是我的使命,如果不講,歷史就會被埋沒。20餘年的努力,大陸拍攝的電視劇《滄海百年》、李崗的紀錄片《阿罩霧風雲》都出來了。大陸方面對林家的愛國事蹟十分重視,全國台聯會前會長林麗韞、梁國揚、現任會長汪毅夫等人都曾至霧峰林家參訪。當然這還不夠,仍有很多更深層的事蹟待研究發表,譬如:全世界都不認為中國有司法體系,而我們家族就有從台灣府到福州省城再到北京督察院三審的訟案,完整的一個循環,一公布,別人就會承認中國存在司法體系。 另外,當前獨派喜歡濫用歷史宣揚,但他們講的歷史是經「選擇」、「裁剪」過的,符合、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的才講,不符合的就掩蓋,又強調推翻滿清、民國建立跟台灣人無關,那是很偏頗的歷史論述,一遇上阿罩霧林家,就不攻自破。林家的故事真的很值得兩岸研究、了解。  問:為延續台灣12位前輩於1946年組成光復致敬團,前往拜謁黃帝陵,您在60年後三度以光復致敬團後人的身分前往謁黃帝陵,表達台灣人認祖歸宗的心意,請問您認為該活動的意義何在? 答:林憲老先生是丘念台的秘書,十多年前他從日本回到台灣,告訴我一段令我動容的往事──1946年台灣剛光復,百姓對陳儀施政非常不滿,丘念台發起祭黃帝陵的活動,請林獻堂召集全台最有名望的12位士紳,到南京與中央政府直接就時局溝通,並轉交民眾的捐款,再前往西安祭拜共同的祖先。 該團在南京見到了各部會重要首長,但在前往祭黃帝陵時遇到大雨阻隔,未能抵達,只好改在陝西耀縣遙祭黃帝陵。這些人皆為地方大老,深知台灣那樣下去早晚會出事,此行也在防患於未然,不料,翌年還是發生了二二八的憾事,如果當時中央接受丘念台等人的建議,採取補救措施,或許就不會發生二二八事件。 60年後的2006年,林憲想彌補這個缺憾,遂找王曉波教授與我,邀請當年「致敬團」的後人,再一次去祭黃帝陵、立碑,發揚祭拜先祖的精神,也想藉此向北京表達,台灣同胞是心向祖國的,同時讓台灣人民了解,當年各地代表人物曾去祭黃帝陵,用行動表達回歸祖國。後來2011、2016每隔5年我們就再去一次。我相信,這可以喚醒台灣人及研究台灣史的學者清楚知道,台灣與大陸同祖同宗,都是中國人。   問:「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立的宗旨為何?您擔任理事長時,完成了哪些具體事項?而您希望該團體未來朝什麼方向努力?答:協進會是2007年成立的,正是以2006年祭黃帝陵那一團人為基礎,再邀一些抗日的後人組成,例如台中丘逢甲/丘念台、屏東蕭道應、蘆洲李友邦、苗栗羅福星、新竹姜紹祖、瑞芳李建興、台中呂赫若的後人。事實上,1895到1945年期間堅決抗日者幾乎涵蓋各大家族,協會的成立等於把對抗「親日御用紳士」的這一支力量重新建立起來,告訴世人,我們的祖先是台灣人,但不願被日本殖民統治。 協進會成立以來做了不少事,其中包括(一)促請政府豎立「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的碑文,(二)建請政府讓王敏川、翁澤生、洪朝宗、洪朝生重新入祀忠烈祠,(三)每年在中山堂舉辦台灣光復節紀念活動,(四)出版《破碎山河誰來補?台灣抗日先賢先烈傳》。 ●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賴祥蔚/從金鐘獎看台劇的未來

台灣影視劇的未來該怎麼走?這是許多影視產業、學界的朋友經常在思考的議題。 一方面,台灣的電視台長久以來仍然是以廣告收入作為主要的經營模式,但是在數位匯流時代卻遭遇了網路平台瓜分閱聽眾與廣告大餅的雙重衝擊,觀眾與收入都大減,因此對於戲劇等內容的投資不免越來越保守。另一方面,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仍然強烈,從最近一、兩年的金鐘獎入圍及得獎名單,可以看出台劇在題材及拍攝模式等方面的變化。 從影音媒體的長期發展趨勢、台灣影視創作者的最近作品來看,正好可以參考國外的成功經驗,指出台劇的未來新路。以下分別探討電視廣告下跌的情況、從金鐘奬台劇這兩年的優勢與潛力、歸納國外的成功經驗,最後提出對台劇未來發展的分析與建議。 先看台灣媒體廣告下跌的情況。根據凱絡公司的「2016年廣告量報告」,五大媒體的廣告量持續下跌,2016年為367億,比起前一年下滑12%,其中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各下滑6.7%及6.8。 相較於此,尼爾森所公布的2016 年上半年五⼤媒體廣告量縮減了12.5%,有線加上無線電視的廣告量只剩新台幣110 億元。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所發布的「2016年台灣數位廣告量上半年統計報告」也同樣指出,五大媒體的廣告量比先前縮減了12.5%,有線加上無線電視的廣告量只剩新台幣111 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2016年這一年,台灣數位媒體的廣告量超越了傳統電視的廣告量。 在前述收入持續探底的趨勢之下,本來是台灣自製戲劇產量最大的三立電視台,在2016年也傳出了大砍戲劇與人力的新聞,進而引發台灣電視圈是否進入了冰河期、甚至是倒閉期的問題。畢竟一集台劇的製作費最少百萬,而現在電視台廣告跟版權再販售的金額低於這個數目頗多,等於拍一集賠一集,除了有政府撥款的公共電視之外,民營電視台誰能承擔?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電視台廣告收入難以為繼的限制之下,台劇未來的發展策略更加值得審慎思考。 儘管傳統電視台的廣告收入表現不佳,但是這一、兩年金鐘奬的入圍與得奬作品顯然非常有看頭。 2015年金鐘奬的大贏家是「一把青」,身兼製作人及導演的曹瑞原早在台灣偶像劇當道的時候,就看到台劇絕對不能只有偶像劇。那時偶像劇「流星花園」大為成功,從廣告收入、海外版權、明星效應、到周邊商品,獲利滿滿,引起業者模仿。 曹瑞原認為影音媒體不只是娛樂,因為拍出好的台劇可以讓世界認識我們,他甚至直言指出包括台劇在內的「文化,就是帶著民族主義的侵略活動!」因為台劇如果要展現出真正的文化力量,就要把台灣的歷史文化、各行各業都推上螢光幕。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把青」,當可發現這部經典作品跨越了省籍與族群,深刻說出了那個動亂時代的苦悶與委屈。 2016年的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由「植劇場」系列的「天黑請閉眼」奪下,最佳迷你劇集由「通靈少女」拿下。這接續了前一年的金鐘奬特色,從過去台劇只以偶像、愛情戲為主,開始進入了深入歷史文化、各種類型、各行各業、各種議題的精彩道路。 在此同時,台劇也展現出集數不一定多、但主題意識一定深刻的發展趨勢,這也有助於讓台劇走出去。 「植劇場」系列值得注意的特色在於,四個系列、八部作品,「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各有兩部作品,層面廣泛、風格各異,都是6至7集的精緻影集,這些作品的產製方式應該會對台劇未來的發展模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延續這股趨勢,台灣的歷史、文化、各種專業題材,都有機會成為未來台劇的主題。舉例來說,最近頗受矚目的「麻醉風暴2」,就是一個表現不凡的成功案例,讓台灣的「職人劇」再次受到高度的肯定與期待。 要製作出這樣的台劇,一定需要更長時間、更多人力、更深入田野的調查及企劃,才能製作出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當然,這也等於需要更堅強的團隊與更充足的經費。 台劇的當前困境在於傳統電視台的廣告收入不足,因此製作經費也不足。 解決台劇當前困境的方法之一,是在不改變目前產銷模式的前提之下,更積極走出去,包括走向同文同種的對岸,以及文化接近的日、韓與東南亞,然後才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世界舞台上稱強稱霸的西方國家。 在向大陸行銷台劇的部分,主要是積極參與兩岸的電視交易會。中華民國廣電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日前就邀集了「植劇場」等獲得金鐘奬的製作團隊,一同參與了2017年的「四川電視節國際影視暨新媒體節目交易市場」,積極向對岸行銷台劇。 至於台灣的電視交易會,2017年11月14、15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廣電影視文化展」,也吸引了兩岸重量級的電視業者齊聚一堂,其中包括製作出全中國大陸、甚至是全世界目前「唯二」網路觀看量超過400億次的電視劇、在中國大陸最受矚目的影視製作集團「華策克頓」,該公司製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第一部網路觀看量超過400億次的電視劇,至2017年8月已超過430億次,該公司另一部電視劇「楚喬傳」更後來居上,網路觀看量至2017年8月20日已超過480億次,有機會成為全世界第一部網路觀看量突破500億次大關的電視劇。連續兩天的兩岸廣電影視文化展還舉辦了多場精彩的講座及論壇,吸引兩岸眾多的知名電視劇團隊共襄盛舉,促進兩岸節目交流及交易。 台劇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在2016年金鐘奬大放異彩的「植劇場」系列,除了積極把版權賣到對岸之外,其中的「天黑請閉眼」也已經成功賣給了全世界最大的OTT網路影音平台業者Netflix。 解決台劇當前困境的方法之二,則是要開始改變台劇的產製模式,可以試著從傳統的只依賴電視台廣告收入,轉向吸收目標觀眾的訂閱收入,甚至是群眾的投資收入。 要做到產製模式轉換的這一點,前提是必須具備精準分眾行銷的能力,這就要仰賴網路時代的大數據分析了。 大數據有助於精準找出對電視劇特定主題有興趣的潛在觀眾,再推出新製作的電視劇之前,就可以先進行分眾化的雙向溝通與行銷宣傳,初步掌握可能的觀眾數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一方面爭取投資與贊助資金,另一方面則可以開發訂閱費、甚至是群眾的投資金。簡單地說,就是在劇本構思及企劃的階段,就採取預售的模式,同時洽談贊助、置入、合拍等各種合作。 舉例來說,如果拍攝一部總共5集的精緻電視劇,每集新台幣300萬元的製作費,5集總共1500萬元。如果參考DVD或是網路單點戲劇的價碼,以一集30元,5集150元計算,只要能找到10萬觀眾訂閱,單單這個部分就可以聚集到充足的製作預算了。10萬個付費觀眾在台灣都有機會找到,更何況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如果把海外觀眾也算進來,更有機會達成,這麼一來需要觀眾預先支付的金額還可以大幅壓低。類似的嘗試,國外已有不少成功經驗可以借鏡。 採用透過大數據先行開發訂閱費的新產製模式,要克服的難關之一就是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其次則是方便且具有可靠性的付費機制,第三者是要培養出更多的大數據分析與觀眾行銷的專業人才,讓這些人才強化製作人的募資功能。這三者都需要透過公會以及政府的力量來協助。 從最近一、兩年的金鐘奬入圍與得奬作品可以看出,台劇正走向一個更分眾、更多元、更本土、更細膩、更精緻的發展方向,這剛剛好是在目前這個高速上網的時代,面臨陸劇、日劇、韓劇、美劇等強烈對手的競爭壓力,台劇應該選擇的發展定位。 雖然台劇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但是資金短缺的問題卻隨著傳統電視台的廣告收入探底而越來越嚴重。台劇想要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把台灣的故事行銷到全世界,除了要在舊的以廣告費為主要收入的產製模式之下,加強版權販售;也可以結合產、官、學的努力,透過新的以訂閱費為主要輸入的產製模式,為台劇打開另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原文登於《交流雜誌》,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NCC前主委彭芸成立研究中心 打破兩岸隔閡

【記者林可妮報導】曾經擔任通傳會主任委員的重量級傳播學者彭芸教授,為了打破兩岸傳播隔閡,正式宣布成立「海峽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並且發行電子報。 彭芸教授說,她希望增加兩岸傳播學者對彼此教學、研究的瞭解與興趣,期盼打破海峽兩岸傳播學界的隔閡,帶致跨文化傳播研究與互動的新境界。 海峽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以學術為基礎,以交流為途徑,就兩岸互動產生的跨文化議題,進行蒐集、探究,發展研究題項,促成共同合作的機會與機制。 彭芸教授成立研究中心的第一場重量級演講邀請了曾經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擔任主講人,要分析兩岸關係的內幕與當前問題。演講時間是9月29日星期六下午兩點半,地點是「樹碼客精品咖啡」,地址是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147巷11弄6-1號。 海峽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電子報可以在線上查閱,每月固定出刊,第一期是九月號:https://sway.office.com/pERn1pAZXe6XeMgE。 Facebook粉絲專頁為:「海峽跨文化傳播」聯絡信箱crosscultural.r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