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買賣東西已經成為民眾的日常,但在大陸的電商平台近來出現「付費代刷志工時數」的服務,民眾只要下單,就可以用金錢交換他人幫忙當志工。大陸的教育相關專家希望,家長能多關心孩子,並讓孩子收穫自己的成長。
對此亂象,新華網、工人日報批評:8塊錢(人民幣,下同)買一小時「善良」,志工時數怎能靠「鈔能力」?8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32元。
電商以5小時為一個單位,民眾只要提供姓名與志工編號,下單後,賬號中不久便新增一條5小時的服務紀錄。在電商平台上,充斥類似的廣告:「彎道超車,在家速攢20小時志工時數」。甚至有賣家提供「會員制」服務,收費高達上千元。在一家「已售1萬+件」的店鋪評論區,買家們紛紛點贊,留下「價格實惠」等好評。
陸媒分析,此商品「代刷志工」受到民眾歡迎,與近年來多地教育部門將志工服務時數,納入綜合評價體系有密切關係。甚至在高中與高職的考試、大學聯考等評價中,也重視志工服務時數,可能成為加分籌碼。
其次,如今的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小,很多家長不捨得花時間讓孩子去做志工,甚至有家長認為:花時間去做志工還不如多複習,且1小時才8元,「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順口溜,意指:東西很便宜,買了不會虧)。大部分的考核也只是考核最後的數字,而不是過程本身,蒙混過關並非難事。
此現象也將扼殺設立志工服務的初衷。有人隨便填寫「關愛老人」,在200字的備注欄複製貼上,這樣就能過關。當真正服務的孩子發現其他學生躺著賺志工時數時,試問:孩子之後還會去老人院幫忙擦玻璃嗎?當大學招生老師看到千篇一律的「40小時種樹」時,還會相信這份材料嗎?
為了克服此缺點,大陸已有地區試推新辦法的考核,讓評價不止看數字。例如某地高中引入「志工服務導師」,由社區書記、公益組織負責人為學生的表現打分,寫評語,如此也多了溫度與細節。
同時,造假者應被列入黑名單。民政部的志工服務訊息系統已覆蓋全大陸,下一步可推動相關部門形成合力,一旦查實造假,買方、賣方、機構、平台多方同責,屢教不改者可封禁志工編號。
一名專家說,志工服務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在孩子心裡,發芽成「原來我能幫到人」的驚喜。社會真正需要的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自覺,而非一紙形式化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