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星巴克中國還是全球最亮眼的成長引擎。如今卻陷入成長停滯、收入下滑,甚至傳出可能回「賣身」給大陸財團。
據騰訊網《超政經》報導,高瓴資本、方源資本等正參與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併購談判,星巴克正從「自營擴張」轉向「尋求合作經營」,為的正是挽救這個一度「無敵」的咖啡王國。
星巴克自1999年進入大陸,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門店以來,就以「高端、社交、第三空間」為品牌核心,快速獲得中產階級青睞。星巴克中國財報指出,2017年到2020年,星巴克在中國新開超過3200家門店,總數逼近5000家。大陸一度成為星巴克全球門店增速最快、營收貢獻最大的海外市場。
疫情以後,星巴克中國遭遇重大衝擊。雖然其仍持續拓展市場,但銷售未見明顯起色。根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從2021年至2024年,星巴克中國的營收減少了約7億美元(約新台幣220億元),同期卻又增加超過2200家新門店,導致坪效與單店盈利明顯下滑。大陸市場成為星巴克全球唯一下滑的主要市場之一,也迫使集團重新審視策略。
與此同時,大陸本土品牌瑞幸咖啡的崛起改變了戰局。儘管2020年因財務造假風波退市,瑞幸隨即在2022年重新出發,門店數從4千家翻倍至1萬多家,如今已超越星巴克近6000家。
瑞幸模式主打「快、便宜、數位化」:以App下單、自提為主,小面積門店大規模布局校園、商圈與醫院。其「9.9元(人民幣,下同)秒殺」「買一送一」等高頻促銷更搶占大批年輕消費者的心。與強調空間體驗與慢節奏的星巴克相比,瑞幸更加貼近後疫情時代的消費節奏——效率與價格為王。
除了經濟考量,中美關係緊張也帶來新挑戰。《日本經濟新聞》(Nikkei Asia)指出,隨著「國潮」文化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支持本土品牌,出於對國產的情感共鳴與身分認同,不再盲目崇拜西方品牌。
例如瑞幸推出「茅台聯名拿鐵」、Cotti Coffee聯名國漫IP「哪吒」,都取得病毒式傳播效果。星巴克儘管也推出抹茶系列與節氣限定,但本地化節奏明顯較慢。
目前星巴克中國門店幾乎全為自營,導致資金壓力與擴張效率受限。瑞幸超過65%的門店採加盟制,實現快速下沉至三、四線城市。
《經濟觀察報》指出,星巴克中國尋求「賣身」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引入具備本地網絡與成本控制能力的戰略夥伴,複製麥當勞、肯德基「大陸地區財團接手、精細化經營」的成功模式。
根據《中國咖啡產業白皮書》,截至2024年底,大陸每天飲用咖啡人口占比僅18%,遠低於韓國(44%)與日本(37%)水平。市場預估到2030年,中國咖啡消費規模將達到1兆元人民幣,是目前的3倍。
星巴克在品牌認知、供應鏈、品質控制等方面有明顯優勢,只要策略調整得當,仍有機會扳回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