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晉代金印實證冊封關係「高句驪歸義侯」金印捐贈集安博物館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歸還中國。圖/取自澎湃新聞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歸還中國。圖/取自澎湃新聞

一枚流散海外逾1700年的西晉官印「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近日由吉林集安籍企業家金明南與夫人高金丹斥資1079.7萬港元購得,並於2025年5月無償捐贈予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館。這方金印的「回家」,不僅填補了高句麗文物實證的空白,更以實物見證中原王朝與東北邊疆民族政權的歷史聯繫,對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與疆域發展史意義深遠。

根據《澎湃新聞》與《吉林日報》報導,這枚金印印文為「晉高句驪歸義侯」,所用篆體規整工整,印面近方形,馬紐造型,符合漢晉時期冊封官印的標準樣式。通高2.8厘米、重約88克,形制規格與1956年內蒙古涼城出土的「晉鮮卑歸義侯」與「晉烏丸歸義侯」金印相仿,屬西晉官方所頒官印等級之列。

印文中的「高句驪」即「高句麗」,「歸義侯」則為中原王朝賜予歸附部族首領的封號,代表其承認中原冊封體系,接受朝貢與羈縻體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玺印篆刻專家孫慰祖指出,這方金印與晉代同類印章高度一致,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高句麗政權冊封的有力實證。

高句麗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活躍的地方民族政權,國祚橫跨漢、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據《三國志‧魏志》與《後漢書》記載,自東漢光武帝時期,高句麗王即開始向漢王朝遣使朝貢,晉代延續冊封與羈縻傳統,給予高句麗首領「侯」、「長」等封爵,並授以金印或銅印,以示恩信。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王志剛表示,金印的出現填補了晉代高句麗受冊封史料中的實物空白。此前已知的「晉高句驪率善邑長」、「晉高句驪率善仟長」、「晉高句驪率善佰長」等銅印多屬地方基層職官,今次發現之金印屬侯級封爵,層級更高,說明晉朝冊封體制已深入高句麗政權結構的各個層面。

本次回歸金印與既有晉代印章文物在形制、加工技法與藝術風格上高度契合。筆劃「方起方收」,印文布局如疆域劃界,象徵秩序與政治認同,亦體現晉朝尚禮制、重規制的印章美學。

據悉,該方金印曾長期流散於日本私人藏家之間,直至2025年4月6日於嘉德香港春季拍賣會亮相。吉林籍買家金明南夫婦出於對故鄉歷史文化的深厚情感,最終購得後無償捐贈。大陸國家文物局對該金印進行了多學科聯合鑑定,確認其為晉代官印真品,並在地方文物部門協調下正式入藏集安市博物館。

專家指出,金印回歸不僅是一次珍貴的文物保護行動,更是一項民族記憶的修復。高句麗的都城遺址、王陵與壁畫群現均分布於今中國吉林省與朝鮮半島北部,集安市正是高句麗王城「國內城」所在地。金印「回家」,使這段歷史得以在原屬地重現其文化語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范恩實亦指出,從「侯」到「邑長」「仟長」「佰長」,晉代對高句麗的封號系統日臻完善,反映中原王朝對東北邊疆民族政權的政治整合與文化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