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當你既說不清也道不明

    【愛傳媒Jack Dai專欄】遇到各種極端留言時,如果對想法感興趣,我一般會回覆「可以進一步說明嗎?」
    絕大多數情況,對方會像洩了氣的經典款皮球一樣,只能給出詞不達意或無法對上場景的驕傲空虛。
    這是常態。當然也有可能是出於時間成本而難以完整論述,但個人觀察,絕大多數人既說不清也道不明,取而代之的是「防禦」。
    換句話說:他們可能無法為自己的極端觀點論述。再換句話說,他既無法說服我,也可能無法說服自己。
    最後淪為純粹的洩慾。除了在觀念上的課題很普及,在一些統計數據相關課題的解讀上更是如此,我猜想大家可能都對這場景不陌生。
    我很喜歡的經普作家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在《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裡寫道十點他稱之為「統計數據的誡令」,這10點分別是:
一、我們該學習停下來,注意自己對某一種說法的情緒反應,而非憑感覺接受或排拒。
二、我們該找方法,結合「鳥之眼」與「蟲之眼」來看事物,也就是應用統計學視角,加上從個人經驗來看。
三、取得數據時,我們該看看上面的標籤,問自己是否了解這些數據真正想描述的東西。
四、我們該尋求比較和背景,任何主張都得從更大的角度來看。
五、我們該看看統計數據的背後,了解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還有哪些數據可能已經消失了。
六、數據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要問,其中少了哪些人?如果把他們加進來,我們的結論是否會有所不同?
七、我們應該要對演算法和驅動演算法的大數據提出尖銳的問題。我們要了解,如果不公開、不透明,就無法相信這些算法和數據。
八、我們應該更關注官方統計數據的基石---以及英勇捍衛這些統計數據的經濟學家。
九、我們不能只看漂亮圖表的表面,還必須仔細看看圖表的底下。
十、我們必須保持開放心態,問自己是不是可能錯了,以及事實是否已經有所改變。
    10點有點多,一句話總結就是:「看到任何數據時,我們記得數據的背景與侷限,還得審視自己看待數據時的主觀干擾,更得保持容錯的開放性,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別人愚弄,也不會被自己矇蔽。」
    數據是如此,文字資訊同理。
    想法來的快,打字也快,丟出留言後你交出了自己,任人評斷,成為你在別人眼中人設的一部分,然而當你發現對方認識的你與自我認知不相符時,一樣說不清也道不明。
    若你在乎,就揪心。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