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文博》懷念那個字體小,但看得到真相的年代!

    【愛傳媒黃文博專欄】趁連假,再清理一次看完的書,打算把最後一批舊書送人或當廢紙回收。
    我本來就不是偏好堆積書牆的人,始終認為既然書讀進了腦袋裡,再留著它們,意義不大,若還必須將它們排列在書櫃中展示,或堆在角落長書蟲,滿荒謬。
    當友人來訪,疑惑怎麼不見書籍的蹤影?我的標準答案是「我看書,不藏書。」就像我不喜歡在景點拍照,主因我攝影技術差,其次我賞景,不留影。
    這種習慣無關乎我念舊與否,而是不希望自己買書卻不看內容、只秀書背,以及拍了許多照片卻對風景毫無印象。
    話說回頭,最後這批書有部分是學生時看的,有些出版社已然歇業。翻開內頁,除了舊書慣有的淡淡紙霉味道,與少數幾隻驚惶奔出的書蠹蟲。映入眼簾最驚訝的是它們的字級,小到用蠅頭小字形容不為過。
    大概只有現在書本字級的一半大吧?而且行間狹,上下留的天地窄,由揀字師傅排選、鉛字印刷的品質當然遠不及當代。在一切需要撙節的時代,這是壓低出書成本的方法吧。
    三四十年後重新展閱舊書,蠅頭小字對眼力的考驗真不是開玩笑的,看不了一頁就雙眼酸澀。回想當年,如何耗用青春無敵的眼力,一行行看完那些兩三百頁,甚至六七百頁的書?難怪戴了一輩子眼鏡。
    雖然舊書的蠅頭小字傷眼,但我看過的每本書都內容紮實,獲益良多。畢竟,當年出書可是一件大事,小說必得百轉千迴,散文必得情深境重,新詩必得韻味十足,論著必得順理成章。
    評價書的份量,以言之有物為唯一標準,字體固然超小,倒像壓縮了豐富知識到每個小字裡,讀書人邊看邊解壓縮,時不時的在有限的天地留白處寫下感言、評述、疑問。讀書-或許應該說讀舊時代的書,真過癮。
    浸淫在作者用心經營的文字中,縱然無法企及「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的境界,倒真的能夠感受「一頁書,一世師」如印度哲人泰戈爾所說:「世上的小小漂泊者,請在我的文字裡留下你們的足跡」他把每個字都當成進入世界的窗在經營。
    像泰戈爾這樣負責任的作者,敬謹慎重的駕馭文字,不敢浪費讀書人的信任,那種作者與讀者相濡以沫的美好,在出版品如萬花筒般讓人目眩神迷的現代,如煽情照片的寫真集、一頁只寫兩行文字的筆記書、各不相干主題湊成的雜感書⋯⋯充斥書肆。不禁感嘆,製書技術躍進的21世紀,書的表象質感遠遠不及書的內涵份量啊。
    對文字的輕薄,直接反映那人的人格。不但別奢望他敬謹慎重的駕馭文字而能言之有物,他根本輕篾撰寫目的,玩弄文字,連避重就輕都談不上,簡直就是裝瘋賣傻。
    對,我指的正是9月17日堂堂行政院長在立法院的「3+11」決策過程專案報告!
    這份「3+11報告」用楷書體,字體夠大,黑字白紙,每個字都看得清楚,但就是看不到真相。如此巧言閃躲、規避真相、顧左右而言他的文字,還不如悍拒報告來得有膽識。
    感謝曾經有那麼多作者,透過蠅頭小字揭露真相。感嘆現在身居廟堂的撰文者,藉由大如花生的字賣弄花哨。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說過(大意如下):「我有許多篇小說和文章,由於寫得拙劣而寧願揉掉,但我留下的文字,沒有一行會讓我自感羞愧。」
    奉送契訶夫這段話給端坐廟堂的高官,以及身處公門的公僕:所寫所云,別自感羞愧,或令你們的後人感到蒙羞。
    我們從小學作文,不為成就文學功力,而在養成尊文敬字的格調,文字結合語言,形塑你我外在人格的一部份。使用文字,不見得非得字字珠璣,但起碼避免扭曲真相;運用語言,不見得非得口若懸河,但理應實事求是。「3+11報告」堪稱踐踏文字尊嚴極致大作,讓人瞠目結舌。
    真相,跟字體無關,跟心術有關。吾人在蠅頭小字舊書的字裡行間,頻頻看到真相。然而,在字大如花生的12頁報告,則再次看到台灣為官不誠的亂象。
    走筆至此,我決定保留幾本舊書,紀念那個懂得尊文敬字的年代。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