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利國》從斷垣敗壁看劉禹錫

    【愛傳媒李利國專欄】看到這殘垣敗壁,自然會聯想起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是中學的國文教材,所以國人應都讀過,但《陋室銘》的寫作背景可能就鮮為人知了,我也是修大一國文時才聽到教授說明,原來是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寵臣,被貶至安徽省和州當判司,那是輔佐州刺史的閑職。
    負責安排他宿舍的是一位姓策的知縣,他認為劉禹錫這種謫官是沒有靠山的,因此有意羞辱為難劉禹錫,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而劉禹錫並不計較,更見景生情寫出流傳千古的絕妙好文。
    《陋室銘》的蘊涵,若缺乏人生歷練,可能只懂得浮面意旨。以劉禹錫借諸葛亮的草廬與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字子雲)的茅廬來對比自已的陋室,其意喻著以兩人為自己的同道,希望也能如同他們一樣節操高尚、潛心修學、淡薄於功名富貴,但又傳達出一種靜待時機,期能逢明主一展抱負而名留青史之心情。 
    這不是世人最常存的複雜心態嗎?我因此反思,多半人的一生總是起起落落的,如何能讓「陋室不陋」,關鍵豈不在於「誰居之」?

 


作者為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