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給不了純淨愛情《羅丹與卡蜜兒》

    1989年,我22歲,在公館東南亞戲院裡看了《羅丹與卡蜜兒》。那時是窮學生,因著票價,看電影必看優惠早場。走出電影院,日正當中,我卻步履蹣跚搖搖晃晃。
    我太震撼了。或者太難過了。
    彼時無有網路,我窮盡一切力氣,去圖書館找了各種資料。待我看到卡蜜兒本人的照片時,嚇了一跳,因為電影女主角伊莎貝・艾珍妮的氣質簡直與本尊一模一樣。一樣靈動、一樣娟秀。
    卡蜜兒從小就展現了對雕塑的天分,在19世紀末,女人玩雕塑簡直是「反動」,但父親支持她,弟弟理解她。
    19歲那年,卡蜜兒認識了44歲、靈感正值枯竭的雕塑大師羅丹,她崇拜他,而他渴慕她的青春與才情。自此,他們陷入最熾烈的激情。她是他的謬思、她是他的助手、她還是羅丹的地下情人。
    卡蜜兒的才華撞擊了羅丹,讓羅丹既陷情網、又靈思滿溢,羅丹又開始創作了,但卡蜜兒卻萎縮了,她看著羅丹剽竊自己的創作,看著羅丹怎麼與政府單位交易靈魂⋯⋯
    作為一個愛情至上的女人,她也許不在乎這些,但她最最在乎的愛情,羅丹給不起。羅丹無法承諾離婚,無法別過其他女人,無法給卡蜜兒一個純淨的愛情。
    15年,整整15年,這青春貌美才華洋溢的女雕塑家,為羅丹墮胎,為羅丹與家人決裂,被秘密戀情、被街頭巷語,磨折到型銷骨毀。
    卡蜜兒決意離開。她不是小女人啊,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充滿著創作靈魂的女性,個性有之,剛烈亦有之。她努力的創作,雕像裡充滿著能量與氣力,但在1900年前後(中國婦女還在裹小腳的年代),她是被壓抑的、貶抑的。
    卡蜜兒快瘋了。這世界沒人接納她。
    她毀了自己的作品,丟到塞納河下,或搗毀。她把門窗都用木材釘住⋯⋯這麼一個敏感靈透的心,她好害怕,她覺得這世界都在迫害她⋯⋯
    卡蜜兒終於因為精神狀況,被家人送進了精神療養院。
    她一次又一次寫信給最理解她的弟弟保羅・克勞岱(法國著名的詩人/外交官),她說請你讓我回家,求你給我信息,我沒有瘋,但我跟瘋子關在一起,求你帶我回家⋯⋯
    世界背棄了她。79歲那年,她死在療養院,漫漫漫漫的30年囚禁的時光。
    我是在讀安・卡森《淺談》的時候,又想到了她。那一擊,便是重重的一擊。對,那雙手會長大,長到像別人的器官,擺在你膝上。
    於是,我又回到22歲那年,走出電影院的搖搖晃晃。

    電影《Camille Claudel》,本意是以卡蜜兒為主題,台灣譯為《羅丹與卡蜜兒》,已經降了一階;大陸譯為《羅丹的情人》,我超不喜歡,這譯名充滿了對女性的貶抑。
    所幸所幸,2016年,在塞納河畔,終於成立了卡蜜兒博物館,展出了卡蜜兒的作品。她再不是誰的誰,她就是卡蜜兒・克勞岱,一個偉大的雕塑家,只因她自己的才氣而存在。)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