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金蘭/奇葩卻吃足苦頭實踐夢想?!

    這是一個奇葩的故事,也是一個吃足苦頭實踐夢想的故事。
    奇葩在《國語辭典》的解釋:一、珍貴稀少的花卉,例:奇葩異卉。二、比喻優秀傑出的人或事,例:他是運動界的奇葩。
    許元耕是運動界的奇葩,因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許元耕是靠自我實現而成就卓越,並非靠著追求社會標定的卓越而實現自我。他走一條衝撞台灣教育體制運動和唸書從小分流,難以跨越潛規則的崎嶇道路。
    這天國語實小校長林玫玲和深耕運動事業工作室創辦人許元耕一起來到電台對談,談他們母子在國語日報的專欄集結成《兒子精媽媽驚》的新書。
    這是一個母子攜手坐雲霄飛車突破學習標準化的生命經驗。突破一個固定程序,輸入相同,產出相同,希望各自就定位去消弭跨越,消除差異的社會模組規範。
    許元耕想打棒球,他唸私立薇閣中學接觸棒球社團後吵著要打棒球,國中生才起步開始要瘋棒球,在台灣體制太晚,棒球不是個人單項、是團體合作組隊運動,許元耕不僅球技訓練太晚也難以組隊,因為台灣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到職棒發展是一條龍組隊升學比賽的生態圈,從小學甚或學齡前樂樂棒球就已紮根就定位發展進入完整體系。
    許元耕一人,突發奇想想要在國中半路出家闖進封閉的棒球生態圈,在各國小少棒隊早已組隊訓練比賽成熟,邁進青少棒階段,基本上是極為艱難的,但困難的現實阻止不了許元耕的毅力,他堅持棄文從武要轉學要進體育班要打棒球。
    如果你是許元耕的爸媽會同意會支持他幾近「瘋狂」的決定嗎?我可能應該不會。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套「洋特法則(Law of Janet)」群體大於個人的壓抑性和標準化的思維下,讓人去符合系統,並非讓系統符合人。
    雖然大家都知道「教育是在培養生命,引導孩子探索自我並擁抱世界,絕對不是模塑成父母的期望或社會任何期待的刻板形貌。」但這原理原則是為人父母的修為挑戰,基本上知易行難。
    許元耕不按牌理出牌,讓他衝撞的很辛苦,也讓當校長辦教育的媽媽林玫玲一路陪同看盡社會體制的歧視體育,和群體對於個人的壓抑。
    台灣社會漠視體育運動,鼓勵搶搭「升學直達車」,社會普遍認為沒辦法唸書的才去搞體育運動,既然好不容易考進私立名校「薇閣」為什麼不好好唸書,要打棒球要轉學?
    國語實小校長林玫玲質疑焦慮,她說當初以為許元耕是一時興起的興趣健身運動,陪著到訓練場和社區棒球場報到打棒球,後來看著大家在拼唸書拼升學考,但是許元耕矢志堅定堅持要去打棒球當球員,才發現事情很大條。
    校長的兒子唸哪裡?教育圈是個比較升學考試的場域,林玫玲說當時經常有人背後竊竊私語,而逢年過節回家聚會碰上親朋好友也會問東問西「不好好唸書,打什麼棒球」她坦承社會壓力極大。
    「打棒球的路能夠走得下去走出一片天嗎?」林玫玲經常夜夜難眠要自我釐清自己掙扎困窘的究竟是社會議論的面子壓力?還是許元耕在打棒球的學業減低疏漏和球隊互動相處的挑戰?最後她理性地幫他阻卻外在困擾的質疑,鼓勵許元耕做自己。
    許元耕原先規劃走在一般生唸書的路上,但闖進打棒球的體育運動圈,被從小就成隊打球相熟的球隊球員當成不一樣的「異類」隔閡排擠,他坦承被當成「怪胎」忍受「他者」的孤獨,他起步晚,靠著拼出頭的自律毅力,勤能補拙,每天加倍教練跑操場練體能和揮棒等球技訓練的要求指示,他自我加碼加強多練2、3倍,然後還狂唸英文雜誌,他說他就是因為想要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想要不靠翻譯站上國際舞台。
    林玫玲指許元耕在國中時期的英文很不好,但是他靠著有目標,有方向的自律努力,自學到與外國人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的程度。
    許元耕進一步指出,拼升學的一般生是過著早上7:00--21:00的唸書、考試、補習生活,而體育班學生則是從早上5:00--21:00的運動員體能球技訓練,而他往往則是21:00收操之後,再獨自一人到教室唸英語運動雜誌到半夜。
    尼采:「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許元耕為了打棒球進去有球隊的私立高中住校練球,但因為該校三個年級150人要爭取先發排隊上場比賽,機會渺茫,於是轉學到北區某社區高中體育班,眼看高三下的積極努力已經可以先發上場打入甲組比賽,有機會爭取考進第一志願台師大體育系,不料卻晴天霹靂發生肩頸部疼痛「旋轉肌腱」受傷,經醫生診斷一為開刀治療,另則持續復建練習。
    老天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許元耕拼博6年的職棒夢想出現飽滿豐實雛形之際,竟然將他堅毅咬牙前行的這日日汗水夜夜淚水浸泡,咬牙緊繃呼嘯前進的夢想動力火車給猛烈的踩下煞車,「運動員最怕的最慘的就是運動傷害」,一旦受傷報廢,這不啻是直接宣判出局的嚴重打擊。
    許元耕陷入無限低潮,他希望休學重新思考人生方向,但林玫玲擔心許元耕休學在家會有不可逆料的自我放棄懶散風險,緊急動員在大學任教的妹妹和球隊學長姊出面包抄遊說,終究讓許元耕同意持續在校認真苦讀唸書考上大學,不過許元耕發現大學志趣不合,仍然率性在四月春假後「先斬後奏」休學,不願唸完大一做轉學考。
    林玫玲擔心忐忑的面對許元耕求學路上不斷地轉學、休學,經常喊著中途下車,她和許元耕約法三章要「正常作息,要唸英文還要擔任志工」,許元耕認真地執行媽媽的要求,他在高中體育班同學有不同體育項目的交流下,想著手雖受傷不能打球但是腳還很勇健,開始接觸自行車訓練,切換運動發展職能,他在休學期間進入自行車產業工作並參加車隊組隊比賽,然後因自身受傷的經驗,重考進入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與運動傷害》系,加強運動防護指導訓練,他並進一步擴展訓練鐵人三項。
    許元耕沒有盲目地跟隨高教主流,大三就知道不要考研究所要以創業為學業目標,迅速成立「深耕運動事業工作室」推廣鐵人三項運動,他目前是斜槓青年——鐵人三項國家級教練、運動員、作家,並且撰寫108課綱8年級的健康體育課本。
    許元耕一路上經歷台灣教育體制的扭曲,體育班和一般生在學習的路徑上太早分流,教學現場因為要不斷參加比賽的學習缺課和程度落差,教學現場的老師不耐學生常常缺課,而「標準化作業系統」同一套教科書、考試制度都極不合理,許元耕他從高中開始就寫文章評論倡議要求修改制度,他自栩要做一個運動推廣的宣教士,要推動自發/互動/共好的體育運動環境。
    「擁有勇氣不代表不害怕,勇氣意味著不讓恐懼阻止你。」國語實小校長林玫玲協商支持陪伴許元耕從國中到大學將近13年的磕磕絆絆追逐人生夢想,有許多不足外人道的心路歷程,母子倆人的《孩子精媽媽驚》一書是希望呼籲社會大眾重新思考親子教養,重新看待體育運動發展。
    橫空出世的奇葩必需打破既定模式,成為一種不同的特別,他們打破該在學校唸好書的統一框架,做出唸書以外的興趣專業,突破障礙,成為一種祝福!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