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智慧

已找到 25 則相關結果

【禪與科學】深具智慧的心臟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 人體器官中,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和記憶,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心臟也會思考。 近來許多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和心之間有很重要的連結,他們認為,心臟也有智慧,和大腦一樣會思考,並非只是像機械化的幫浦,單純地透過動靜脈把血液運送到全身而已。 「甚至他們覺得,心臟的智慧還更超越大腦」,自10餘年前開始從事心、腦研究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點出了科學界的新發現。 在過去,醫學界是從傳統的生理解剖學觀點來看心臟,只重視它輸送血液的功能;但如果從自律神經的立場來看,心臟其實可說是自律神經的指揮總部,而且相較於其他器官,心臟擁有人體最強大的電磁能量,它的電場比腦部還強60倍,這可透過心電圖,在人體表面任何位置量測得知。 心的磁場超越腦磁場百倍 此外,心臟所發出的磁場也強過腦部100倍,只要離開人體3英呎的地方都感測得到。甚至,心臟的磁場還會影響身邊周遭的人,因為它帶有此人的感覺和情緒編碼。 羅佩禎教授指出,雖然西方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由大腦主導,但中國老祖宗早在古代就發現,「心」才是主要的思考場所,所以有「人心叵測」的說法,而不是說「人腦叵測」。 那麼,人類意識的主宰到底是「心」,還是「腦」呢?過去數百年來,西方科學家都著重於腦的研究,忽略了心的作用,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才開始對心臟和大腦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不過,對世上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而言,都認為「心」才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而不是「腦」。比方佛教認為,在人心深處的靈性,可以經由修行得到提升,進而回到靈性的家園,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見性成佛」,所以靈性(心)才是大智慧,而靈性家園就是大智慧的母國。這些說法似乎都在明示著,「心」其實才是智慧的泉源。 羅佩禎教授表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ulian Thayer研究團隊,曾根據Claude Bernard學者在150多年前提出的「心腦之間有密切關係」學說,以心律變化作為量測身體壓力和鑑定健康的指標,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心和腦的關係是雙向的,而且會相互影響。 另外有位David Jernigan醫師,在自營的診療中心(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也發現,身體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只由大腦控制,而是由腦和心同時主導,就像一台具有雙核心的電腦一樣。根據他的說法,心臟有65%的神經和大腦一樣,這暗示了心臟或許也像大腦一般,主導身體的運作。 還有其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像是「某人就要走過來了」,如此簡單的一條訊息,往往是心比腦還要更早幾秒預知;或是我們有時也會覺得,好像即將要發生什麼事,這都可能是「心」早已預先接收到了訊息。 心念無法躲過測謊器 因此,既然「心」和「腦」就像同步執行的雙核心電腦,那麼兩者就應該好好協調,才能讓身體功能正常運作。但如果不能協調,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羅佩禎教授以測謊為例指出,一個人在測謊時,頭腦可以說謊,但心卻不能;所以當心腦彼此意見不合時,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說謊者就會露餡。 同樣地,一個人若是長期心腦不協調,就會生病。在臨床上,治療這種病人的方法很特殊,例如有位女士,心跳極不協調,很可能會因為心律失調而導致猝死,她到醫院治療時,院方讓她戴上耳機,聆聽自己的心跳聲,讓大腦知道,「腦」和「心」這兩個控制身體的雙核心處理器沒有同步運作,所以造成了心律不整。 奇妙的是,當病人在聽了自己的心跳30分鐘後,情況竟明顯改善,1個月後,不但心跳恢復正常,連原有的「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也痊癒了。由此可知,人類的意識並非如過去西方醫學所認為的「都是由腦部控制,心只是聽命於腦」;事實上,心臟在身體的主導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般說來,人們可以透過宗教,開啟內在的慈悲與愛心,進而去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的智慧」的擴大展現。在美國,有一個成立於1991年非營利機構HeartMath Institute,他們的工作是幫助人們以心中直覺來主導身體、意識和情緒,也就是讓人們可以將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慈悲與愛心發揮出來,去關懷自己和他人,甚至關懷整個地球。 羅佩禎教授指出,這個機構的研究中心,做了非常多與「心」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心」除了輸送血液、維持生命的生理功能外,更是人類通達智慧與智力的重要門戶。 羅教授說,「他們對心的研究,不是只看壓力情緒會對自律神經產生何種影響,還包括了感恩、慈悲,以及關心等各方面的情緒影響。」 結果發現,心律變化是反應情緒的最佳指標,特別是壓力和沮喪的情緒,不但會造成腦部中心和自律神經失調,而且還幾乎影響了全身各部門的功能。 他們同時發現,心臟看起來就像是有自己的「頭腦」,會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反應,包括意識、感覺和智力。 心也有自己的腦 羅佩禎教授說,其實「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過去,科學家的研究都是觀察「腦」發出指令時,「心」會如何反應;如今,他們的研究已轉為「心」和「腦」的雙向溝通。 這個機構還進行了一個很有趣的全球相關性研究(global coherence research),企圖了解太陽和地球磁場,與動物(包括人類)健康及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他們在全球多處設置了精密感測器,長期連續地測量太陽風暴及太陽風速對地磁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與全球重大情緒相關事件(例如戰爭)的關聯性。 由於地球磁場的共振頻率,和人類的頭腦、心臟自律神經系統直接交疊相關,因此不難理解,當人類的生理節奏和全球集體行為,以及太陽、地球的活動不同步時,很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以下是他們提出的4個相關論述: (1)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認知功能、情緒及行為,會受到太陽磁場、地磁及其他與地球相關磁場的影響。 (2)地球磁場具有生物體的相關訊息,此訊息連結了所有生命系統。 (3)每個人都會影響全球訊息場。 (4)人類集體意識會影響全球訊息場;因此,集合眾人之心,發出關懷、愛心和慈悲的心念,會產生一個強大的一致性場域,此場域可造福他人,也能幫助彌平目前地球的不調和。 心念集氣可以改變造化 人類的情緒和意識,會與地球磁場產生作用,形成編碼訊息,傳遞到全世界,這是早被科學家認可的,而且他們也相信,人類的磁場會和地球的能量磁場,形成相互影響的反饋迴路;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有人為了某事而發起所謂的「集氣」活動,就是企圖以眾人的「心念」形成一股強大磁場,以達到共同幫助的目的。 其實,不僅在醫學、科學上發現心臟是有智慧的,在修行上,一樣也是要用「心」,而不是用「腦」。比方佛教就特別重視「心行」;所謂「心行」,是指智慧修行,並不是靠腦的記憶、用腦來修行,那會落入意識型態,修行會失去深度而徒勞無功。 世尊早已告知 心才是智慧之所 但現在許多佛教門派,都教導修行人要誦經、拜懺、唸佛、持咒,這些都是用腦修行、用記憶作功夫,這樣的修行不可能有深度。 世尊早就看出後世修行人的問題,所以不斷在開示中提醒世人,不要用腦,要用心修行。世尊在即將涅槃的靈山法會上,開示過一段千古名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一「妙心」,指的就是心的大智慧。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指出,在我們的心臟深處,有一個精神體,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這個精神體所主導;而在精神體的深處,還有一個靈性,也就是世尊所說的妙心──本自具足的智慧之所。從這裡可以知道,「心」才是智慧之所,並不是只有腦;世尊早就在2,500年前就告訴了世人。(本文感謝交大應用化學系余艇教授大力協助關鍵資料提供) 本文參考相關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Au7azfXt0 Youtube:NeuroCardial Synchronization – Dr. David Jernigan, 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 http://hansacenter.com/ https://www.heartmath.org/ 羅佩禎小檔案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

【禪修釋疑】學禪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學禪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答:有些人擔心學禪坐會走火入魔,不敢輕易嘗試,其實禪坐要坐到走火入魔,並不容易。所謂走火入魔,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執迷於某種反常需求,久而久之,就會精神失常。 如果有人認為禪坐會走火入魔,是因為學習方法不正確。其實不只禪坐,做任何事情,如果執著錯誤的方向,一味強求,精神狀態就會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走火入魔。 禪坐若會走火入魔,完全是心理因素所引起,最常見的就是想用禪坐求得神通,那就很容易與鬼神界起交感,招惹外靈入侵,造成精神異常。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只要不打開門窗,外靈便無法進入。什麼是請外靈進來?就是想用禪坐得到神通,那就會與虛空界的靈體相應,它們便會假借是佛菩薩要上你的身,等於是應你的要求而進入體內,讓你以為自己就是佛菩薩而替天行道,結果身心造業還不自知,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它離開了,你卻要承擔這些罪業,這是多麼可怕啊! 不過,雖說學禪坐不要妄求神通,但這是指那些想藉禪坐招外靈上身,而得到神通的人而言;如果是真正地修行正法,當身心修到某種清淨的境界時,自然可以得到神通,因為這不是向外求的,所以不會走火入魔。 佛說的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性通(漏盡通)。當眼根圓通時,可通達天眼通;耳根圓通時,可通達天耳通;能夠保持清淨,能夠圓通,可得他心通;當悟性達到相當智慧,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宿命通;能夠法身顯現,以法身做事,是神足通;當自性現前,就是性通。 以上所說的神通,都是因為修行正法,得到清淨、智慧、圓滿、圓覺,而產生的自然神通,這是佛的大威德力,得到了這些自然神通,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禪師說禪】在圓滿中修菩提道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現代人不僅工作忙,心也很忙,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如何紓解這種壓力?禪修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不但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從禪定中提升心靈。 曾經有人建議我興建廟宇,可是我認為,一個人不管修行還是蓋廟,都要有智慧;修行是為了什麼?蓋廟又是為了什麼?都要想清楚,才不會盲目而行。 以前有位女居士想要蓋廟,可是沒有錢,後來她的朋友捐了一塊地給她,就把寺廟的地基先建好了。有一天我去拜訪她,她問我:「這間廟蓋好以後,要如何經營?」 我反問她:「當初妳在蓋廟時,就應該先想好蓋廟的目的;我先聽聽妳的意見,再答覆妳。」她說:「我希望有很多人來朝山。」我說:「朝山是有條件的,第一要有知名度,第二要有一定的規模。你可以衡量自己是否合乎這些條件。」 同樣地,不管修行或信仰宗教,也必須先明白「我為什麼要修行」、「我為什麼要信仰這個宗教」,才不會在修行過程中發生偏差,這就是智慧修行。 盲目外求佛 不如智慧行 那什麼是盲目修行?就是迷信,就是一見到菩薩就盲目地拜,一看到廟宇就盲目地進去燒香。 聖嚴法師以前曾提倡「正信佛教」,就是因為他看到社會上有很多迷信,所以特別強調要修「正信」佛教。但除了要有「正信」的佛教,還要有「智慧」的佛教。 所謂智慧的佛教或智慧的宗教,是指信仰者將心皈依於信仰的對象;也就是為心靈找一個歸宿,就像我們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可以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樣。 但大部分人的心靈都是無所依、無所歸,因為現在很多佛教徒雖然皈依了某某法師,但大多流於形式,只是辦個手續,領一張皈依證而已,甚至有些人有好幾張皈依證,這樣並沒有實質意義。 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也就是心靈的皈依。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我們心靈所皈依的對象,將來必須能夠帶領我們的靈性到達皈依之處──天國、佛國。 其實天國、佛國離我們不遠,就在人間,甚至在我們體內就可以找到這種美好的地方,只是大家忙於生活而忽略了。如果能夠藉由禪定讓身心放鬆、意識清淨,就可以找到天國、佛國。 禪定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方法,只是方式不同;不管是祈禱、唸佛、還是坐禪,都是禪定,從身體的定,到心裡的定,最後進入靈性深定。 祈禱時,以最清淨的心靈與上帝溝通,此時沒有「我」的存在;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色受想行識」,完全是「無我」狀態,這樣才能直接進入心靈境界,與上帝、佛陀溝通,因為此時的你就在淨土。 一切宗教都在對治每個人不清淨的心;如果心很清淨,每天很自在,當下就是佛。可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有很多無明與執著,不能自我解脫,不能超越人間的煩惱與痛苦,所以不能讓智慧突破,見到光明的自性。 所謂禪定,是將原本不平靜、不平安的心歸於平靜、安詳、自在。所以不論是禪坐、唸佛、還是祈禱,都是為了讓意識清淨,讓心靈可以直接通達我們的皈依之處,這就是修行之路。 真正的唸佛是「無念而念」,是一種相應法,也就是與佛相應,這樣所得到的清淨力量才會更大。而這種相應法比起看佛經、背咒語、唸幾萬遍佛號要更有用。我們要了解它的真正意義,才不會流於形式。 祈禱也一樣,要不斷地懷念上帝的偉大、慈悲及大智慧、大圓滿的精神,這樣我們的心靈就能很自然地產生淨土、產生天國,而直接通達皈依之處。 禪定也一樣,學禪定的第一步,先要學會基本坐姿,這是為了超越生理的障礙,超越身體的痠麻痛癢等不適感,甚至再深入一點,還包括意識上的變化。 禪定就像蓋房子一樣,如果打好一百層樓的地基,就能蓋一百層大樓;但如果只有三層樓的地基,就只能蓋三層樓。所以一定從呼吸開始練起,從專注開始練起,不能馬虎。 修心覓菩提 禪定入佛心 修行最快的方法就是修心。像「色聲香味觸法」的感受,都是來自於意念,也就是心識,所以修法其實就是修心,把心直接皈依於心靈深處,皈依於佛國、天國,修行就是如此! 但修行的過程中充滿各種困難,比方有些人身體不好,就很難清淨,但身體不好有時是因為心理因素所造成,如果心中有很多事情想不開、放不下,心結就會愈打愈深、愈打愈多,這樣當然會影響氣血循環而產生病痛,因為「氣血不通則病,不通則痛」,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那要如何克服?必須從「心」、從意識上、觀念上去超越。譬如發生爭執時,如果能退一步想,就能海闊天空,心裡自然舒服。但如果更進一步地爭吵,也許會招惹更多麻煩。 比方很多人為了一點小事就打官司,最後原告變被告,告來告去,搞得雙方都痛苦不堪。如果能退一步想,留一點空間給彼此,就不會產生摩擦,這是禪的智慧。 但如果大家都要搶這個空間,那就落入了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定會發生爭執,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非常不值得。 在身體方面,很多疾病其實都是內心的不圓滿所引起,所以應該讓心保持清淨、安祥詳和平安,每天過著快樂自在的日子;不管有錢沒錢,也不管是高官還是平民,這樣的人生就是最大的福報。 所以修行第一個要件,就是每天自在。如果不自在,就要自我檢視,為什麼不自在?是擔心什麼事嗎?或是有其他原因?要去參出來。只要能把原因找出來,加以解決,不自在的原因就空掉了,心也獲得解脫,可以保持清淨、自在和法喜。 如果每天都能很自在,就會充滿法喜,而人際關係就從這裡開始建立,工作效率也從這裡開始進展,精神領域也會從這裡開始突破,所有修行上的障礙都會從這裡開始解脫。 所以,一切都是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要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這樣就可以每天很快樂、時時很快樂。

【禪師說禪】具足莊嚴眾生的心地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禪宗的修行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是一般修行團體沒有的,是最直接的修行方法,也是禪宗唯一的修行法門,不假於其他唸佛、持咒……等輔助方式。 回顧禪宗的歷史,有了經典以後,很多修行人都執著於經典,偏偏經典裡的文字相又很難理解,所以都只是在文字上摸索、探討,甚至從文字上再深入研究,又演化出許多意識現象。但這些都只能算是研究佛學,並不是學佛或成佛。 發願菩提道 莊嚴眾心性 真正要學佛、成佛,第一步是入門以後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薩心,是一種大慈大悲的心,是自己已經覺悟,發願要修行成就,要像觀世音菩薩或釋迦牟尼佛一樣,要有這種智慧。 第二步,是如何從發菩提心開始,再自我成長,同時還要以這種關懷眾生的心,再去覺悟他人,也就是「自覺覺他」。 很多人來到人間,都是糊里糊塗地來,又迷迷糊糊地走,每天只顧著為生活工作而忙碌,希望多賺點錢,滿足慾望,等到最後發現牛頭馬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位住院的同修告訴我:「師父,真的有牛頭馬面,但自從師父來看過我之後,好像在我身上罩了一道光,雖然外面的世界很恐怖,可是我在裡面很安全,就這麼渡過了住院期。」 他說他在醫院裡看到很多人都是被牛頭馬面拉出去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信,真的有地獄,也有天堂和佛國,如果不相信,當人生走到最後一刻時,就會明白。也許等下輩子再投胎人間時,就會懂得要修行。 記得有一次,我在演講時提到,每個人都需要工作,讓生活無虞,雖然這是每個人的願望,但不是人人都能實現,為什麼? 因為我們潛意識裡的記憶會一直留下來,所謂潛意識,就是過去世的時空,以及因外在意識(眼耳鼻舌身意)而接觸的一切外界,包括人地事物等,所構成的意識。當我們往生時,身體會滅亡,但意識不滅,這些過去累世的意識會包住靈性,我們就是依憑這些意識,決定自己是到四聖,還是六凡。 由此可知,我們不會欺騙自己,如果做好事,就會在潛意識裡記錄好事,如果做壞事,就記錄壞事,這些意識會包在靈性外面。而靈性本是光明的靈光體,被這些意識障蔽以後,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修行就是要解脫這些意識,讓靈性重現光明,這就是見性,見到本來的真面目。 一心生萬法 萬法歸一心 但在見性之前,先要明心;如何明心?要明什麼心?所謂心,每個人都有一個「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的心,還有一個「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的心;一個在外面的現象界,一個在裡面的實相界;但其實都是一個心。如果能明白如何分辨這兩種心,就知道要如何圓滿外面的心,然後去接近裡面的本心。當我們能夠圓滿外面的心,裡面的本心就會發光。 有些人以為,「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的心是指本心,其實不是,本心不會生萬法,而是無生無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這個「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的心是意識心,是外面的心,包括過去累世的潛在意識和現在世的意識。 至於裡面的心,則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沒有分別。我們要的就是這個「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會改變的本心,或稱為佛心、自性、佛性。除了本心,其他都是餘物。 一個人有了意識的心,就有慾望;有了慾望,就有煩惱和痛苦。因為當慾望無法滿足時,難免會有埋怨,或是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因而產生煩惱與痛苦。慾望是眾生的習性,如果能夠滅度眾生習性,就可以回歸本來清淨的自性。 什麼是明心?首先,要明瞭兩個世界:一個是現有的人間世界,另一個是靈性世界。這就像政治有民主國家的世界,也有共產國家的世界。 佛說的明心,是指人間的世界和靈性的世界。人間的世界不過幾十年,因為它會因個人的色身滅度而不存在,是短暫的,所以佛說這是虛幻的世界。人們所執著的一切,在佛看來,從最究竟的層面看來,都是空的、虛幻的、不存在的,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在人間,當然想要過得更好,但並非人人都能如願,只有真修行的人,才能依自己的意願而實現。 前世修福德 今生造功德 也許有人會說,許多大企業家也沒有修行,為什麼事業可以做得這麼大?錢賺得這麼多?要知道,雖然他現在的成就很大,但這也許是他過去世修行得來的福報,或是他的祖先曾做過很多功德,帶給子孫的福報。今世的果,是過去世造的因,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定律是不會改變的。 另一方面,也許是他得到這些福報以後,還有一顆想要創業的心;所謂創業,是指照顧更多大眾,如果他有這種利益他人的愛心,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不過,如果只是想多賺點錢滿足自己,並沒有以最好的方法,生產最好的產品給大眾,那麼很快就會失敗,因為他沒有愛心,沒有奉獻眾生的心,這樣當然不可能壯大。 我們認識了人間世界以後,會對生活工作產生直接關係。比方說,花費同樣的時間與精力,有人可以賺很多錢,有人不能,原因何在?很多人會說,這是命運註定的。 什麼是命運?「命」在現象界,在人間的世界,是透過個人的學習、經驗及能力,而創造出彼此不同的成就。譬如在學校,如果學識比較高,技能學得比較好的人,畢業後當然可以找到比較高職位的工作;反之,如果學習成果較差,社會成就也會不一樣。 可是,如果都是學識很好、技能也不錯,而且都在同一個企業體工作,可能有人的成就會很好,有人則不然;這是受到裡面那個看不見的「運」所影響。 換句話說,就是要看自性本體外面的記憶體(即佛家所說的「業」),如果很清淨,當然會很順利,如果不清淨,就會有干擾,這就是無形的「運」在運轉。由此可知,如果要改變命運,怎麼改都沒有用,只有多花錢而已。 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修行,因為修行可以解脫靈性,回到佛國。我們從修行中接引更多人,讓他們的靈性也跟我們一樣,得到清淨而得度,回到佛國,這是真正的功德。所以大家都應該要修行。

【禪師說禪】智慧究竟法 莊嚴眾生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圓滿的智慧、超越的智慧。一般眾生因為沒有這種智慧,才會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而造成這些痛苦的原因,就是「貪瞋癡」三毒,以及「我執、法執」太深,業障太重。 所有眾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離不開「生住異滅」四相的生命變化。以人來說,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其生理、心理所產生的種種變化,乃至到最後的軀體滅亡,都離不開這種自然的淘汰法則。 而人類本自具足超越的智慧,應該可以在地球上創造出美滿如佛國的世界。至於該怎麼做,就要靠全體人類運用智慧來努力。 人間如火宅 自性是彼岸 由於生活競爭的關係,我們有時會忽略精神方面的需要。比方很多有錢人,雖然在物質上過得很富裕,但在精神上卻覺得空虛。由此可知,只要是人,不論貴賤,都會有煩惱和痛苦。那要如何解除煩惱痛苦呢?必須要有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或是有慧根的修行人,生活會過得比一般人快樂。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是一樣的,只是開發的早晚不同。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潛藏的智慧啟發出來。 一般人對修行都沒有明顯目的,有些人勤於唸誦佛號或研讀佛經,為的是得到佛菩薩的度化,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也有些人希望藉由修行,讓事業更發達,獲得更多財富。不論個人的修行目的為何,如果不知道如何照顧、保養自己的身體,讓它隨著時間一天天消耗,到最後,便白白虛度了這一生。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人生不僅是要獲得生活所需,更應該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時間去做一件大事。什麼大事?不是當大官,也不是求名利,而是一般人都忽略的,要找到我們本來的自己! 人,除了有個「色身的我」,還有一個「意識的我」,有了這個「意識的我」,才有完整的「我」存在,才會有慾望。為了要追求這些無止盡的慾望,身心便會不停地消耗。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慾望,我們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思? 慾望與理想是不一樣的,慾望是因五官的感觸,所生出來的一種占有念頭;理想則不然,它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是一種回饋社會、造福人類的慈悲心。 人自出生以後,便受到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以及社會、國家的照顧,才得以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所回饋、有所奉獻,要去照顧其他的人;這就是理想。 這種理想源自於一顆慈悲心。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慈悲心,不管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也不管地位、成就的高低,都會非常受歡迎;因為這顆愛心能感化很多人,也能成就很多事。所以人生的價值是完成理想,而不是追求慾望。 有些人每天忙碌地工作,甚至比別人還努力,可是卻賺得比那些不怎麼努力的人要少,為什麼呢? 富貴天註定 但求明心地 有句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生死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小富小貴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取,但大富大貴卻是天命所註定。所謂「天」,是指大自然的客觀環境,大富大貴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力量,是大自然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 人,除了「色身的我」、「意識的我」之外,還有一個「心靈的我」。有時候,我們會從內心深處突然湧現出一些靈感,這就是來自於內在的「心靈的我」。這個「心靈的我」很有智慧,很清淨;不像外面的「意識的我」很無明,一接觸外界的感受,便生出三毒(貪瞋癡)二邪(慢疑)之心,徒惹一堆煩惱。 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分工得很細,非常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所以為了求生存,必須學習專業的本事。可是在求取知識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內在的心靈,要為祂籌備資糧。什麼資糧?就是智慧。 這也是世尊創立佛教的目的,要大家不被色身所矇蔽,要把人生的價值放在內在的靈性。因為色身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壽命,在人間的一切,早晚會隨色身滅度而成空;但靈性卻永生不滅,所以不可本末倒置。 「人」這個生命體的一切變化,本來就是生生滅滅,這種生滅就是輪迴。如何擺脫輪迴,永生於喜樂佛國?必須靠另外一種能力的實現。這種能力並非外來,而是來自於自己,也就是內在的自性。 六祖慧能大師說:「自性本天生」,每個人都有自性,只要找到了自性,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然而,一般人由於輪迴太久,這條回家的大道已被無明烏雲所障蔽,所以要藉由修行的力量,一層一層解脫,讓自性重現光明,才能找回這條光明大道。 當我們找到了這條大道,便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這條通道,通達內在的大智慧心靈,也就是「本我」。而此時就是見到了自性,會知道原來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們的生命力和智慧,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得到許多不可思議的力量。 雖然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球,但卻與整個宇宙息息相關。比方太陽和地球、月球之間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情緒。特別是當三者形成一直線時,是影響力最強的時候,此時的人心(情緒)會比較衝動,精神病患也容易在這個時候發病,在大自然界則會發生海水漲潮。 像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智慧,修行人要從這些大自然的現象去參出智慧。 當我們的智慧能通達宇宙時,也就是跟宇宙中的光波、電波、聲波相同的時候,自然會明白這一切的變化。 這就好比母子間的心電感應,當人與人之間的光波(或電波)波長很接近時,便能感應對方,知道對方意識的變化;這就是內在「心靈的我」的智慧。 修行要打破一切相;因為我們已有了智慧,不需在意那些有形有相的東西。這些色相都有生滅性,會變異,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要有「分別」的智慧,要知道哪些是不可過分追求的,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力量、本事和條件;如果過分去追求,最後往往會受傷,甚至會產生痛苦和煩惱,所以應該往內心追求,因為內心的本我是最清淨、最光明、最寶貴的,而且有很多智慧與慈悲心,也就是良心。如果大家都能讓「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合而為一,這個人間就是天堂,就是佛國。 不過,修行最難的就是打破「我」的觀念。一般人都很容易受外界誘惑,習於外求滿足,但佛陀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就算有再多財富、權位和名利,當大限來臨時,身體沒有了,一切也沒了。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幾十年,就像作客一樣,如何在作客時找到真正的主人(本我),找到回家的路,那才是最重要的。

【禪師說禪】清淨持戒 智慧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見性,為了成就、成佛。祖師曾經很肯定地說:「禪定如果不是為了見性,不是為了成佛,只是坐在那裡打坐,或是一直唸佛、誦經、看經,而不見性,這樣的修行毫無益處。」 為什麼祖師會這麼說?本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見性,要進入聖位,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則便會一直輪迴。如果此生沒有造業,也做了一些功德,可能會輪迴到好一點的法界,也許是投胎為人,再來修行,或是不知道會投胎到哪個法界去。 內修心、外修身 內外兼修 要越過欲界天,必須兼顧「外修」與「內修」。外修是行為的修行,也就是「殺盜淫妄酒」;內修是內心的修行,也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十戒都要滅度。換句話說,哪怕只是貪小便宜的心,也過不了欲界天,套用祖師的話,就是修行無益。 有瞋心的人,也是修行無益。一個人如果很容易生氣,在心裡記仇、記恨,與人相處糾紛頻生,這種人也是修行無益。因為修行是很徹底的,是乾乾淨淨的,要修到大智若愚,不與人爭,不與人計較。 還有些人喜歡搬弄是非,這也是瞋心,是造業、妄語,是屬於「外修」的部分,這種人也是修行無益。 以上都是很嚴重的犯戒,連欲界天都跨不過,還要怎麼跟師父修成就法門?都是「修行無益」,沒有一點益處。 所以要徹底改變自己的身心,要和靈性一樣清淨。〈自性歌〉的歌詞不是說「清淨直了成佛」嗎?這是六祖在開悟後,對五祖說的:「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唱〈自性歌〉時,要想想這幾句偈語的含意,並確實做到,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禪宗真正的修行。 癡心,就是迷惑,比方原來是修本門的印心佛法,後來聽說哪個法門可以飛天遁地,或是可以靈魂出竅,便一時好奇跑去修。其實像這些天花亂墜的話,自己要有主見去判斷,修行禪宗這麼殊勝的法門,要有堅定的禪心,所謂「禪心堅定,禪法堅固」,不要輕易動搖,否則心就被汙染了。 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修行人跟師父修行,我記得他是北投某寺廟的住持,他在跟師父修行之前,已經在寺裡修禪定,他告訴我,他在禪定時,靈魂會跑出去,但每次都烏煙瘴氣地回來,後來他就不敢再出去了。 修行人不能有傲慢心,也許自己不覺得,但有時在言行或態度上會顯現出來,所以要注意。傲慢是失敗的開始,因為傲慢心一起,內心就被裝滿了,無法再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能與人溝通協調。雖然這是世間法,但也是修行。 修行人也不能有疑心,比方太太懷疑丈夫出軌,除非真的有證據,或是苦勸對方不聽,那就要放下,任由他去造業,自己就好好修行。因為修行是自己在修,不要受旁人或外境干擾。有時當自己更精進的時候,反而可以帶動旁人也一起精進,或是在無形中影響他們,讓他們在錯誤中,因自己的精進心而有所改變。 清淨智慧 落實生活 我曾說過一個故事,當年,世尊帶著一千兩百五十名弟子到處講經說法,有一天來到一個村莊,村莊的主人供養世尊一座芒果園,自己也跟隨世尊出家修行。修了一段時日,有一天他回家,因為他是獨子,父母希望他留下來結婚生子,延續後代。 半年後,他又回去修行,世尊問他去哪裡了,怎麼這麼久沒有回來?他就把前因後果告訴世尊。世尊聽了很生氣,對他說:「你不是出家了嗎?為什麼還跑去結婚生子?」他說是父母的意思,無法違抗。世尊說:「可是你現在已經出家,就不一樣了;出家的目的是不要再繼續『生老病死』的苦,難道今天你自己受這個苦還不夠,還要把它留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世尊把他痛斥一頓。 後來其他弟子知道了,就很煩惱地問世尊:「可是我們都是結婚生子後,才出家跟隨世尊修行,那怎麼辦?」世尊說:「沒有關係,但你們有責任要帶子女一起修行,讓他們透過修行而脫離苦海,同時也能教別人脫離苦海。」 雖然我們是帶髮修行,不像出家眾要遵守許多戒規,但在結婚生子方面,最好能接引他們一起修行,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有些年輕孩子很叛逆,晚上不回家,或是打電動到半夜不睡覺,早上爬不起來,不去上學。像這種情形,我都會請他們把孩子帶來見我,經過我一番開導,孩子就變好了。 我的做法是先開導他,告訴他人生要有目標,以及該如何改進、如何創造希望、不要自我墮落等等,並且肯定他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好。比方有些孩子功課不好,我就告訴他,讀書就像交朋友,剛開始並不認識對方,或是對他印象不好,覺得不喜歡,所以疏遠他,讀書也一樣。曾有一個小朋友說,他除了文科,其他都考不好,所以不喜歡讀書;我告訴他,愈是考不好的科目,就愈要接近它,看不懂沒關係,但不要討厭它、拒絕它,因為愈離開它,就愈不懂。 就像朋友之間彼此不認識,也許從外表看,覺得對方很傲慢,高不可攀,就對他印象不好,可是偏偏時常遇到他,怎麼辦?其實可以多親近他,多了解他,等彼此都熟悉以後,就會相處得很好。 人與人之間如此,學科與學科之間、法與法之間,也是如此。多親近清淨法門、親近智慧法門、親近圓滿法門,就會愈增長清淨、愈增長智慧、愈增長修行的圓滿。

【禪師說禪】修行 成就智慧人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人如果不修行,就不知道這輩子來人間做什麼,誠如菩曼仁波切所說:「色身是別人給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裡面的靈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很多人只知道滿足外在色身的需求,每天忙忙碌碌,直到有一天病倒了,才不得不停下來,可是裡面那尊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性,卻不得解脫。 我們投胎人間的目的,是為了要修行成就,回到佛國。大家不妨想一想,每天有很多人出生,也有很多人死亡,這些生生死死,自己又了解多少?再想想看,當親人或社會上的重要人物往生時,他們得到了什麼?由此可知,一個人真正要開悟的是,自己這一生來到人間,究竟是要做什麼? 解脫菩提道 人生一大事 不管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還是未來的佛,都必須來到娑婆世界(人間),才能成佛。因為只有在娑婆世界,才能接到住世佛的接引、傳法,然後修行、證道、解脫,回歸佛國。 如果在人間不是生為人,就聽不到人話,沒有修行的機會,比方像牛羊馬,就沒有這種福報,所以身為人很不簡單,要懂得珍惜色身的可貴。可是很多人遇到不如意或無法解決的事,就跑去跳樓,實在很遺憾。 我們來到人間,應該要修行,造更多福德與福報,如果不懂得珍惜,而自我毀滅(自殺),會立刻到地獄報到。很多人以為自殺可以解決問題,其實不然,因為他們不了解其中的嚴重性,才會犯下這種大錯。 人身難得,如今我們已經擁有,同時也有聽聞佛法的機會,應該要更進一步的覺醒,了解靈性歷經千百億萬年的輪迴流轉,卻不得解脫的痛苦,或是自己在過去世已經修行,但還沒有圓滿成就,所以這一世又來到人間補功德,以解脫累世業力,讓身心得到真正的清淨。 一個人如果還有業力,就不可能成就;如果要成就,一定要身心清淨,而且要有智慧。我們修行,一方面讓身心清淨,一方面從禪定中得到智慧。 智慧來自於自性,我們的一切本能,比方像看得見、聽得見、能夠思考、做事情……等,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但是如果色身得到這些智慧,卻不用來修行,不用來造福、利益眾生,反而去追求、滿足自己的需求,那就是本末倒置,終究還要輪迴。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都過得不錯,但也許是太好了,所以容易醉生夢死。不過也有人因為過得比較苦,認為每天為生活奔波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修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他不了解自己會這麼苦,就是福德做得不夠,所以才會承受苦果,因此要造更多福德,才能換得福報,減少苦難。 由此可知修行的重要,奉勸那些過得比較不好的人,應該趕緊禪修,因為禪修可以提升靈性,轉變命運,讓不如意的事慢慢轉化,進而得心應手,這是很重要的。 相由內心轉 修行即福報 一個人的內在人心如果改變,外貌也會變化。也就是說,如果心很善良,展現出來的氣質也很善良,大家都喜歡接近你;反之,如果心不善,表現於外的也是不善之相,這種人當然沒有人緣,做事也不容易成功。因為「相由心生」,心若快樂,外貌就快樂;心若痛苦,外貌就痛苦;心若悲傷,就是一付悲傷的樣子。 同樣的,如果內在靈性接到很多福報,而我們又能把這些福報開發出來,行之於外,就可以從外面得到更多福報,這不是去廟裡拜拜,求人家改運,就可以得到,那是改變不了的。 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至於命運如何運行,則取決於心(靈性)的清淨。 末法至今已一千多年,我們不希望再持續到一萬年,否則眾生多麼悲哀!我希望在末法中,播下正法的佛種,讓這些佛種能夠萌芽、茁壯。那要怎麼做?就是在各地設立禪修道場,而那些被接引來禪修的人,就是佛種,等到佛種萌芽後,在很好的環境下成長,開花結果,就是眾生一體成就,這是我設立道場最主要的目的。 很多人不了解修行的重要,所以不知道要修行;或是知道修行很好,可以讓身心靈得到菩薩保佑,卻不見得會來修,這是為什麼?因為這種人幾乎都生活得不錯,所以不認為修行是必需的。那麼我要套一句菩曼仁波切的話,他說:「那些知道修行很好,自己又不來修行的人,是最沒有智慧的。」 不過真正的修行,不是用嘴巴唸,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腦筋想,這樣不是修行,而是研究學問。 所謂修行,除了要知道經典的教義,以及在生活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累積的經驗外,還要能夠改善經驗,進而善用經驗,如果還能更進一步地配合修行,讓兩者圓融一體,就會生出新的智慧,幫助我們入世圓滿,出世圓覺,也就是讓人生比較順利,沒有大災難,然後再依修行所得的智慧,而一起圓滿。 誦唸未住心 何能求解脫 修行如果只是看經、唸佛、持咒,是不夠的,要看你在看經、唸佛、持咒,或是禪定以後,有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有沒有得到清淨?有沒有完全解脫業障?有沒有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能夠完全離相,業障完全解脫,就可以透過禪定,進入另一度時空,一個光明的、佛菩薩的世界,而不是在人間。 我們在人間,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大腦所想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都稱為「有相」,可是「佛」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只是一個是抽象名詞,那麼到底有沒有佛?沒有看見的人說「沒有」,見證到的人當然說「有」,我也不能把「佛」拿出來給你看,所以要自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我們學佛法,是要讓心變得更細膩、更柔軟、更深入,才能感受自性的美好;如果愈是向外去接觸心外的事情,就愈不能如願,而且會有很多不如意。 所以能夠進入禪宗法門修行,跟師父修行,是一等一的福報,這種福報也許目前短期內還看不出來,但是有一天,當你得到以後,就會知道自己這一生沒有白來。

【禪師說禪】修禪可強化自己的磁場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每個人都有磁場,都具有引力,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電能。其實不只是人,動物和植物也有帶電作用,就連地球、太陽、月亮也一樣。地球因為磁場比一切生物都強大,所以這些生物才不會因地球自轉而被拋到虛空。 太陽也因為磁場比地球大,所以地球會繞著太陽轉;這都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不可變的法則。我們修禪要有智慧,要知道每個人都有這種磁場。 所以,「如何強化自己的磁場」是很重要的,那要怎麼做呢?一定要修禪,因為修禪可以讓我們體會大自然的慈悲法則,進而擁有大自然包容萬物的愛心;換句話說,就是在清淨當中,讓「心」來造化一切。 清淨常自持 身心化淨土 什麼是清淨?不受污染是「清」,常清則「淨」;不論何時何地,如果都能常保不受污染,就是清淨。修行要保持身心不離清淨,這是修行的根本。 修行人如果做不到清淨,絕不可能進步,所以一定要達到清淨的境界。而在清淨的同時,身心也會開始變化,身體會變得健康,煩惱也會消除。所以禪定的第一關,就是要突破身體的關卡,也就是生死關。 修行的第一個好處是延長壽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不會長瘤。每個人都會生病,這是因為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於是很容易被外來的細菌侵入而染病。 人之所以會生病,第一是因為機能的退化與老化;第二是受到外來的空氣污染或飲食污染,這是生理上的病變,如果身體的抵抗力夠強,也就是白血球的組織健全,自然能夠防禦外來的細菌入侵。 至於內部的老化和退化,就要靠禪定吸收大自然的能量,讓體內的氣脈運轉順暢。因為氣脈如果順暢,就可以正常輸送血液來補充養分。但如果氣不足,或是功能退化,那麼當細胞不能再維持生命所需的時候,就會氣絕身亡。所以修行的第一個好處是延長壽命,讓身體有抵抗力。 為什麼人體會有癌細胞,或是長瘤?那是因為體內有適合它們的生存條件,而它之所以會有適合的生存空間,就是我們的氣血運轉失常,也就是血液被阻塞了,細胞得不到養分的補充,所以癌細胞、瘤細胞才會停留在那裡,造化它的世界。 而一個修禪的人,由於體內氣脈運轉正常,所以不容易生瘤或生癌。即使萬一有了癌細胞,也會在氣脈運轉的時候被氣化,或是被一種光芒罩住,讓它不會再繼續發展,然後慢慢消失。這些都是肉眼看不見、卻實實在在存在的。 除了這些好處,禪定還能讓我們保持年輕,很有活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細胞在禪定中又得到了新的生命,讓老化、退化的細胞再生,所以可以保持年輕;而且只要細胞不死,人就不會死,這是修禪可以延長壽命的原因。 世法本圓空 一心生萬法 其次,禪定還能讓我們得到智慧,人類就是因為無明,沒有超生的力量與智慧,所以才會不斷輪迴。舉例來說,一個人不管是否富有,都一定有不滿足的地方,而這些念頭會讓我們產生煩惱和痛苦,比方一個已經到了祖母年紀的人,還是會操心兒子、擔心孫子,這就是典型的「放不下」。 我有位朋友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調到美國去,臨出國前,他的母親很煩惱,捨不得兒子遠渡重洋,千方百計不讓他去。我勸她要放下,她才答應讓兒子出國。最近她到美國看他,回國後很歡喜,簡直變成另一個人。由此可知,一個修禪與沒有修禪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會用智慧來分析、判斷,找出苦惱的原因,而不會讓痛苦長期存在心裡。 其實有些身體方面的病痛,只要每天保持愉快,沒有煩惱,很快就會痊癒。可是很多人都習慣將小毛病看得很嚴重,結果病情真的就愈來愈嚴重;因為一心生萬法,如果心朝著這個方向想,它就會按照你的意思去造化。 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對於身體的病痛或心裡的煩惱,都要看得開。當然,身體有病還是要看醫生,至於煩惱,該看開的就要看開,或是設法補救,不要長期放在心裡,那是會生病的。 如果心裡有煩惱,或是身體有病痛,不管再怎麼禪定,都不可能超越痛苦的境界。簡單地說,就是坐不好!通常我都會勸這種人先休息一陣子,或是兩、三天不要吃飯,只喝清水;因為現代人都吃得太好,所以都營養過剩,不妨試試兩三天少吃飯,多喝水,說不定對身體會有幫助,對心情也會有助益。 在做人處事方面,則要懂得「知足常樂」,比方有些夫妻常會吵架,搞得彼此心情鬱卒,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先生工作不順遂,或是回到家裡覺得空氣不流通,或是看到家裡亂糟糟的、看到家人臉色不好,好像生氣的樣子,諸如此類的因素,都可能讓他心裡不舒服,於是便會和家人吵架。像這些障礙都要去除。 身淨眾生滅 心淨地獄空 所以平常就要每天保持清淨,如何清淨?很簡單,只要每天都想著自己很自在,沒有煩惱,就能達到清淨的境界。 修禪不是練功夫,當然也有練功的禪;但更重要的,我們要修「心」,修這顆能造化萬物的心,要自己能夠控制,能夠運用,能夠發揚光大;不要讓它被綑綁;如果能夠做到,就是菩薩。 修印心禪法是很大的福報,因為靈性會提升。比方有些人想賺錢,但如果自己的靈性已經墮落到「人界」以下,怎麼可能賺到錢?一定要將靈性提升到人界以上,才能得到更多福報。可是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只知道要賺錢,卻一直賠錢,就是因為靈性墮落的緣故。 修印心禪法就能得到清淨,有了清淨的心,靈性才能提升,如果不清淨,靈性就會墮落,這就像燒開水一樣,水蒸氣很清淨,所以會上升,這就是真理。 真理只有一個,大自然的一切,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智慧,得到智慧以後,還要懂得活用,如何活用?就是平時要養成「妙觀察」的智慧,要觀察入微,不能有所偏差,這樣才是智慧修行。

【禪修釋疑】「想」是意識 「參」是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請問「參」與一般的「思考」有何不同? 答:「參」與「思考」不一樣;思考就是「想」,是一種意識活動,在同一時間內,可以產生無數的意識,就像電話交換機一樣,可以同時接收好幾線電話。但「參」是在「定」中參一件事物的真理,參它的根源,而不是胡思亂想。 舉例來說,人的壽命只有八、九十歲,頂多到一百多歲,可是大自然界卻有千年神木。為什麼樹木可以活這麼久,人類卻不行?我們可以在禪定的時候,和自己記憶中曾看過或知道的那一棵神木相應,比方像拉拉山的神木,可以在禪定中相應那棵樹,以及它所生長的自然環境,然後去參它為什麼可以活上幾千年。 所以「參」跟「想」不一樣,就像知識並不等於智慧,一個擁有知識、也很聰明的人,不見得有智慧。聰明的人也許會很執著自己的意見,但他的意見不一定正確,也許一個比較不聰明、但很客觀的人,會比較有智慧。 比方有人向我們推薦禪坐,如果你有智慧,就會來試試,而不會立刻拒絕;因為禪坐到底好不好,不去試試看怎麼知道?但有些人習慣對事物抱持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我現在生活得很好,身體也不錯,為什麼要學禪坐?」他如果有智慧、夠客觀,就會去嚐試看看,親自去感受禪坐有沒有好處。 所謂「參」,是要參出智慧,「想」只是一種意識活動,而智慧是超越意識層次的,也就是靈感,但靈感不是說有就有,必須經過禪定的訓練以後,讓意識可以隨時空掉,半點意念也沒有,讓腦筋得到徹底休息;如果有這種禪定功夫,自然可以「要靈感,有靈感」。也就是說,我們要能夠「動」,也要能夠「靜」;而何時該「動」,何時又該「靜」,都包含了許多「禪」的哲理。 人的一生離不開「動、靜」二字,成功與失敗就在一念之間。如果能做到進退有據,就合乎「動、靜」之理,知道什麼是輕重緩急,凡事有先後,而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也是禪,就是智慧。

【禪與科學】精神不集中 你累了嗎?

採訪整理/謝明媛 專訪/許晉銓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實驗證明,禪定可有效延長專注力,所以與其花時間以囫圇吞棗、磨耗精力的方式來提升工作或學習效率,不如利用禪定訓練出來的專注力,更來得有效益。 對一般人而言,要做到「長時間專注某件事」似乎不容易,甚至有人認為那是一種懲罰或挑戰,更嚴重一點,可能還會影響工作或學習效率。根據一項「台灣上班族專注力調查報告」指出,超過9成的上班族覺得自己專注力不足;8成以上曾經因此而出錯。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想要高人一等,而且可以長時間地展現精準完美的成績,「提升專注力」絕對是重要的關鍵。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提升專注力呢?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心理學家Katherine MacLean博士曾做過一項研究(註),她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提升專注力,而且這個方法並不受限於年齡或性別的差異,所有參與Katherine MacLean博士的研究者,專注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也就是說,「擁有長時間的專注力」不再是一種特殊能力,只要經過訓練,任何人都可以變成超人。 禪定可強化大腦肌肉 提升專注力 Katherine MacLean博士的這項研究計畫源自於30多年前,當她還是一名研究生的時候,她發現長期禪定的高山僧人可以長時間、重複地專注工作,起初她以為,「這是因為高山僧人有特異功能,如果是一般普通人,一定做不到!」後來她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下,投入了相關研究,30年後,終於以實驗證明,專注力可藉由「禪定」這種後天的方法來培訓,彌補大腦在先天上「不易長期專注」的不足。 這項研究結果讓科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則假說得到了支持──以禪定訓練專注力,就像定期運動可有效強化四肢肌肉一樣,愈加強練習,肌肉線條就愈明顯,肌耐力也更強;同樣地,大腦肌肉也可以透過禪定練習而得到強化。所謂大腦肌肉,指的就是專注力。 Katherine MacLean博士的研究是一項60人的培訓計畫,在實驗期間,他們都住在某個禪修道場裡,以30人為1組,分成兩梯次培訓,每一梯次的培訓時間為3個月,但只有一組學員參與第2梯次,所以成為另一組的控制對照組。 在培訓期間,所有參與的60人,每天都要禪定5小時,並在禪定後進行專注力測試。這些學員必須花30分鐘注視電腦螢幕上不斷出現的長線條圖案,並察覺區別出其中含有短線條的圖案。 結果發現,當他們學會了禪定的方法和要領後,所有人在3個月後,都可以有效地延長自己的專注力。 以禪定的專注力取代體力付出 另外參加第2梯次的30名學員,則繼續再接受禪定訓練3個月,經測試後發現,這批禪定訓練6個月的學員,大腦專注力要比訓練3個月的表現來得更好。 有趣的是,Katherine MacLean博士發現,如果是用意念鼓勵自己去專注(譬如告訴自己,如果能專注得更久,就可獲得獎金),並無法提升受測者的專注表現;唯有親自以「禪定」的方法,才能讓專注力真正得到提升。 許晉銓博士表示,東方國家的人才培訓常有所謂「勤能補拙」的哲學理論,認為能力不足者,應該要花更多、更長的時間來準備;或許藉由Katherine MacLean博士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運用東方玄學的「禪定」來「勤能補拙」,而不是著重在體力上的「勤能補拙」。 「看來,多花一點時間來禪定,提升專注力,要比長時間囫圇吞棗地磨耗精力,更來得有效益,也更有智慧。」許晉銓博士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註)此相關研究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發表:MacLean KA, Ferrer E, Aichele1 SR, Bridwell DA, Zanesco AP, Jacobs TL, King BG, Rosenberg EL, Sahdra BK, Shaver PR, Wallace BA, Mangun GR, Saron CD (2010)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29839. 許晉銓博士 小檔案 專業領域:癌症基因體學、癌症遺傳學、中藥基因體學、新藥開發、能量生物醫學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遺傳中心顧問 學 經 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 財團法人技術開發中心生醫計畫研究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與病理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