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新店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賴祥蔚》民壯亭見證了死傷與和平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新北市新店區在靠近烏來區的屈尺、廣興一帶,漢人開墾大概是從清朝道光年間(1820年代)開始,咸豐年間(1850年代)形成聚落,一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才和平穩定。 現存兩個知名古蹟,分別見證了前面的三個時期,一是岐山巖清水祖師廟,草創於開始時期、擴建於聚落時期;屈尺民壯亭則是漢人開墾進入和平穩定時期的關鍵與見證。 屈尺、廣興一帶,本來是原住民泰雅族的居住範圍,隨著漢人開墾至此,雙方發生激烈的武力衝突,互有死傷。 漢人採取武力開墾,在道光九年(1829年)聯合多庄,「隘丁首林士雀併青潭庄、灣潭庄、蘆竹庄、粗坑庄、屈尺庄、出林口、鳳山埔庄、頂石厝、中溪洲、塗潭庄、直潭庄各庄眾」,而且訂定隘丁截殺原住民的四十員高額賞格;萬一因為隘丁疏忽而造成佃農被原住民殺害,則要罰賠十二員,「若能截殺兇番頭顱伍顆以上者,各庄公鳩捐出佛銀,每顆應賞佛銀肆拾員,除伍顆外,其餘每顆賞銀拾員。倘隘丁巡邏鬆弛,禍延庄佃,致被兇番殺死者,每壹名隘丁自應備罰收埋銀拾貳員」。當時隘丁月薪大約是二員。 漢人的人數遠多於原住民(八社總共也只有八百多名),而且在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決心好好經營臺灣,派出淮軍高階將領出身、銳意進取的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 光緒十一年(1885年),屈尺庄民七人遭到原住民殺害,據傳,因為居民無法查知這七人的身份(另有一個說法,是這七人皆無家屬),庄民把他們合葬在一起,雕刻「民壯公」石牌並設置石爐以撫亡靈,後來建一小型石廟以供遮擋風雨,多年後又在上方擴建更具規模的牌位與新廟,形成今日看到的民壯亭。 因為前述七名屈尺庄民遭到原住民殺害的事件,劉銘傳對原住民軟硬皆施,一邊派軍隊壓境,展現軍威;一邊懲處先前凌虐原住民的副將,又對原住民首領給予籠絡,包括允諾給予總首領每月六兩、八社首領每月四兩的鄉勇餉銀(淮軍每月軍餉大約四兩),並且提供八社首領子弟讀書的機會,成功招撫了泰雅族原住民,從此才能開山通路,讓屈尺與廣興進入和平發展的時期。 劉銘傳巡撫在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向朝廷發出的〈剿撫滋事生番現經歸化摺〉,對於整個過程留下相當詳細的說明,「臣查屈尺莊在淡水東南,離城只三十里,該處生番八社,男婦不過八百餘人,總目馬來,號稱驁桀,曾經前撫臣岑毓英招撫未成。此次臣派令劉朝祜於本月十七日帶領親兵百人,會同近莊紳士候選縣丞李秉鈞、訓導劉廷玉先往屈尺察看地勢番情;隨飭譯人入山勸諭馬來就撫,否則定於二十日派兵攻剿。馬來聞臣劾治副將潘高陞,謂其不袒官民以虐番也,則大喜;十九日親至屈尺莊求撫。所有八社番丁,皆願薙髮歸化。臣復令淡水縣知縣李嘉棠馳赴屈尺,會同劉朝祜妥為收撫,議定規章十條。每社頭目派為社丁,月給勇糧,其總目馬來,月給口糧銀六兩,按月親至淡水縣署領取,藉通聲氣。八社頭目,各選子弟一人至城讀書。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現已陸續來營薙髮矣。」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新烏路二段的民壯亭,見證了清朝時期漢人開墾從衝突到和平的階段,深具歷史意義。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延伸閱讀: 賴祥蔚》新店開墾後期的見證岐山巖清水祖師廟 ●部分內容出自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出版中)。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賴祥蔚》新店開墾後期的見證——岐山巖清水祖師廟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新北市新店區的人類歷史悠久,歷史學者盛清沂1960年代在新店溪左岸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圓山文化遺址多處,距今3000多年。 漢人到來之前,新店為原住民居住,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在臺北開墾中崙庄的郭錫塯來到青潭開鑿水圳,與原住民發生激烈衝突。當時新店的平地還有平埔族居住,屈尺往上等山地則有泰雅族居住。其後,漢人逐漸進入新店開墾,取名大坪林,有七張等五庄。新店最古老的土地公廟是「斯馨祠」,廟旁的「斯馨碑」立於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足為見證。其後漢人又越過新店溪,進入直潭、灣潭與屈尺開墾。 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黃朝陽等漢人來到直潭開墾,因為原漢衝突而退出,兩年之後又與馮、許、陳等三姓四家以「結首制」設隘開墾,得以固守。道光年間,王永慶家族的第一代開臺祖,從泉州安溪跨海來到直潭開墾;在此同時,泉州王、李、林三姓也來到了灣潭開墾。 西元2008年,文史人士意外發現民眾泡茶的「石桌」,竟然是已有186年歷史的石碑,是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直潭通往灣潭道路修通的紀念,名為「緣碑」。這塊石碑的重新發現,見證了新店的發展歷程。 到了咸豐朝、大約1850年代之後,漢人向山上開墾,在屈尺、廣興一帶與泰雅族激烈對抗。 咸豐年間,最早來到屈尺開墾的漢人,是林、張、劉、王、陳、周等姓,他們從故鄉安溪請來清水祖師的香信奉祀。西元1860年從艋舺的清水祖師廟分靈奉祀,建立了岐山巖清水祖師廟。這是根據最早的立廟碑文記載。 不過2006年印刊的《岐山巖清水祖師廟誌》則提到早在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漢人已經來到屈尺,道光四年進行開墾,當時已有茅屋供奉清水祖師的香信,道光十四年因為原有茅屋毁損而重建。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屈尺庄民在衝突中遭到原住民殺害,臺灣巡撫劉銘傳派員前往招撫泰雅族,在隔年成功,從此才能開山通路。 日治時期,在臺北州文山郡新店街之下設有直潭「大字」,其下有「直潭」、「灣潭」、「屈尺」、「小粗坑」等「小字」。大字、小字是日治時期的行政單位。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本文為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出版中)的內容。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在地人也常忽略!太子行啟紀念碑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台灣有不少人懷念日治時期,最近流行重新發現各地的日治古蹟,甚至重新還原當年建築物爭取觀光客。不過在知名的風景地新店碧潭,卻有一座充滿歷史卻被忽略的日治時期紀念碑,這就是「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這位來過台灣的太子,就是裕仁皇太子,他雖為太子,但是因為大正天皇的心智健康狀況一直都不好,日本人早就已經等著裕仁皇太子的繼位,他也在來訪台灣的三年後登基。 根據研究,日本裕仁皇太子在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的4月12日,搭乘金剛號軍艦從日本出發,4月16日抵達基隆,展開為期十二天的台灣之旅,先從基隆搭火車到台北,17、18日在台北參拜台灣神社及巡視各機關;19日抵達新竹,下午前往轉至台中;20日到台南;21日下午轉往高雄;22日前往屏東,下午回高雄;23日搭船到澎湖;24日又從基隆回台北,停留到27日,搭乘軍艦金剛號回日本。 十二天要遊遍台灣,行程很趕。事實上,早在邀請皇太子來台灣之前的一、兩年,總督府就開始詳細規劃建議視察的地方,所以在各地設置「行館」,以便住宿。不過因為各地都很期待皇太子到來,總督府規劃的實際行程太密集,很多地方只是匆匆走過,更多規劃的行程都被略過。 即使碧潭是當年台灣的主要美景之一,但是從現有資料來看,沒有裕仁皇太子到過新店或碧潭的記載。儘管如此,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新店仍然立了這座太子行啟紀念碑。 目前全台灣各地的太子行啟紀念文物,大概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當年裕仁皇太子確實曾經到訪,第二類是原本有規劃列入裕仁皇太子的行程,但是後來沒有實際來訪,第三類則是本來就沒有在規劃行程之內,但是地方人士在當時整體台灣喜慶的氛圍之下,所以跟著捐款立碑。 裕仁皇太子來台灣時曾經到北投參觀,所以當地人在面天山下立碑,這塊「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在大正14年、西元1925年6月開工、8月完工,11月15日舉行揭幕式,台北州的知事吉岡荒造親臨主持。 至於位於新店的「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從碑文來看是立於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比面天山碑還早,不過多年來一直被忽略,甚至許多新店在地人也不知道在灣潭的金龍路轉角處、山坡擋土牆空隙之處有這塊將近百年的紀念碑。 新店的「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多年來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保護,碑文有許多已經難以辨識,目前石碑的名稱、年份、底下的捐款人姓名與金額還依稀可見,但完整內容還有待考察。比起面天山石碑的遭到破壞,新店石碑總算至今還能保持原貌,後續如何落實文物與古蹟的保護,值得各界用心。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葉毓蘭》如何才能讓國人安心出遊、平安回家?

【愛傳媒葉毓蘭專欄】3月16日又有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發生在台九線的蘇澳段,讓我感慨萬千,除了又是遊覽車引起的重大交通意外之外,這群人的團名讓我更是揪結,他們是新店區復興里與仁愛里的里民,為了支持國旅而參加的里民活動出遊,遊覽車卻在路程上發生事故,釀成了六死39傷的慘劇。 五十年前,我們舉家搬到新店七張的警察宿舍,結束在台北賃居的日子,從宜蘭人成為新店人,這次出事傷亡慘重的新店區復興里,就是我多年的鄰居,他們自費參加里民活動,以行動支持國旅,這些罹難者、傷患,很多是跟我逛同一個市場,進同一家餐廳、看同一個醫生,搭同一班公車捷運,在建國路上擦肩而過,是熟悉的陌生人們。 遊覽車的肇事原因尚在釐清當中,但我們每年為交通事故付出的成本已經太大太大,每年死亡三千人、受傷四十餘萬人,我再次重申交通部跟行政院一定要重視交通安全,尤其是大型公共運輸車輛的部份,四年前的「蝶戀花」遊覽車翻覆事故、五年前的國二火燒車等事故都仍歷歷在目,這些慘劇卻一再發生。 在疫情影響的當下,出國旅遊已經普遍不是國人的考慮選項之一,交通部透過各種手段振興國內觀光產業,但是交通安全沒解決,怎麼有能讓國人安心的出遊環境?怎麼樣能讓國人安心出遊、平安回家? 看到國內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近3000人,類似重大死傷意外不甚枚舉,如果交通部不能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只怕等疫情散去後,國旅仍將持續面對挑戰。 交通部公路總局初步調查,本次事故承攬的旅行社是合法業者,遊覽車是2018年出廠新車,今年1月才通過檢驗,遊覽車司機又是有經驗的職業駕駛,人車都合法合格,而且發生事故路段雖是彎坡道,但並非長坡道路段,有經驗的職業駕駛,為何會煞車失靈導致重大傷亡事故? 政府一定要徹查發生原因,給死傷者及家屬一個交代,也要請政府告訴民眾,要如何選擇交通工具才能安心出遊。 在此,我也要向這些我曾經的鄰居、熟悉的陌生人們致上哀悼之意,也祝福傷者能夠早日康復,希望悲劇不再發生。 作者為立委、前警大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84歲獨居老人突失智,送養護第一天就頭破腳斷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新北市新店區一名84歲獨居老人日前突然失智,沒想到送到養護中心的第一天晚上,就傳出因為跌倒而頭部出血及腳部骨折。安養中心有無疏失,目前還在了解中。 據了解,這名李姓獨居老人生於日治時期的昭和13年、1938生,今年已經84歲,未婚沒有子女,在新店溪的溪畔自己搭建簡陋的水泥磚房居住,該地相當偏僻,離最近的住家有近百公尺,進出沒有道路,必須穿越竹林與草叢(見照片)。 李姓獨居老人是木工師傅,原本健康情況良好,還能夠偶而承接木工工作,並且自行維修房子,不過日前突然被警方發現因為失智而在街頭徘徊,經過衛福部聯絡之後,先送醫院治療,發現可能是因為多天未進食而導致失智,昨天(3月5日)入住養護中心,沒想到當夜就又被緊急送往慈濟醫院,頭部出血,腳也骨折。 養護中心的初步說法是老人半夜跌倒。但是老人容易跌倒,尤其是失智老人更是如此,合格立案的養護中心應該非常了解,並且應有預防措施,為什麼還會出現失智老人送養護第一天就出現嚴重意外的這種情況,令人好奇,實際情況到底為何,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新店鐵路滿百年 60歲以上才記得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下個月新店線鐵路通車滿一百年!新店線鐵路1921年通車,距今2012年剛好百年。由於新店線早在1965年停駛,距離現在已經56年,所以恐怕60歲以上的民眾才會記得這條「傳說中的鐵路」。 台鐵新店線是新店至萬華之間的鐵路,又名萬新鐵路。在日治時期大正10年、1921年的4月17日通車,從新店出發,沿途經過大坪林、七張、十五分、公館、古亭、螢橋等地至萬華,60歲以上的大台北地區民眾應該都有印象。 1950年代中後期完工連接台北到新店的北新公路完工,許多客運開始通行這段路線,使得新店線鐵路的載客量逐年下滑,虧損日漸嚴重,終於在1965年3月停駛並且拆除,新店線也是台鐵最早停駛的鐵路支線。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新店線的鐵道改建為公路,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汀州路、羅斯福路五、六段以及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至於現在的臺北捷運新店線,行駛路線主要就是沿著原本新店線鐵路的地下而行,而且萬隆站到新店站的路線與站名段大致與台鐵新店線路線相同。 新聞照片是1965年拍攝的新店鐵路公館站,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照片,授權國家圖書館進行數位化典藏。至於新店火車站,可能在老新店人的家中才能找到珍貴的歷史照片。 由於新店鐵路停駛已久,即使今年四月是通車滿百年,具有歷史意義,但恐怕不會有什麼紀念活動。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