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悟覺妙天
已找到 42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前言: 六度萬行對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六度萬行就是菩薩道,如果要成佛,一定先要成就菩薩,就要行菩薩道。 內文: 禪宗的修行方法是修菩薩行,身為一名菩薩行者,應該怎麼修?就是要行菩薩道。什麼是菩薩道?就是六度波羅蜜,所謂的「六度萬行」。 度,是指普度、普化、幫助、解脫的意思。六度波羅蜜,是指六種幫助修行人解脫的方法,可以從此岸的痛苦,到達彼岸的光明世界。這六種方法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菩薩的布施─無相布施 布施,又稱為第一波羅蜜。一般人行布施,大都侷限於財施,直接以金錢幫助受難的人,這是對外在「色身」的布施,是有相布施,可以造福德。 而菩薩行者所行的「菩薩」布施,不同於「人」的布施,這種布施是對內在「靈性」的布施,是一種無相布施,並不一定要花錢,比方像接引一個人來修行,如果有一天他的靈性成就了,就是無相實相的成就,所以不要小看接引的工作,這是讓靈性成就的無相布施。 另外像護持道場也是無相布施,因為道場需要租金,需要管銷費用,所以要靠大家共同護持,才能讓更多人來修行,進而得到靈性的成就,這是真正的無相功德。 佛在《金剛經》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中曾說:「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意思是說,如果有一種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如須彌山一般大的山,所聚集起來的七寶,都用來布施;另外又有一種人,以這部《金剛經》或是其中的四句偈來修行、受持,來為他人解說、讀誦;這兩種人比較起來,就表相上看,好像後者的福德比不上前者的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更微小,連算數都算不出來;但實際上,後者能夠讓人受持《金剛經》,或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甚至能夠接引對方來修行,將來有機會開悟成就,這樣的功德比前者的物質布施要大得太多,而且根本無法相比,所以佛才會說「福智無比」,因為這種功德與智慧,是不能以物質的角度來相比的,由此可見無相布施的重要性。 菩薩的持戒─清淨持戒 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脫色身的業,以及一切慾望需求,也就是要解脫「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解脫就是清淨,不解脫就是污染,就是根塵、障礙,也是輪迴之因、煩惱之因。所以真正的持戒,是讓身心都得到清淨,就和自性一樣,這就是清淨戒。 說得更明白一點,菩薩行的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良心做人、良心做事」,就是戒,良心就是自性,就是清淨。 當然,一般修行人所奉行的戒律,諸如五戒、十善等等,是有其存在的必要,但真正重要的是,要讓靈性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夠清淨,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守戒。 菩薩的忍辱─無生法忍 所謂忍辱,並不是指遇到難堪時,你要忍耐,因為以「人相」來說,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極限就會崩潰,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所以忍不住就會傷害別人,但是忍下來也是跟自己過不去,會對身心造成傷害。真正的忍是菩薩的忍,也就是「無生法忍」,因為所有的難堪都是外相,內在的本心還是一樣清淨,所以要能很快轉化自己的情緒,不要讓這些外相停駐在心上,那就不清淨了。那麼要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必須要能夠離相,否則不可能做到。 所以真正的菩薩並不會在意那個受辱的「相」,就當作沒有發生過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就是「無生」。既然一切無生,當然也沒有什麼值得忍耐的,這才是菩薩所修的忍辱行。 菩薩的精進─加速精進 一般人認為,所謂的精進就是每天勤作早晚課,其實真正的精進,是指如何從「人」快速進入「靈性」,就像飛機起飛前的加速度一樣,只有這種加速的力量,才能衝破生理的關卡、心理的關卡,以及過去世的關卡,然後進入靈性世界。 所以,精進就是要加速見性,只要能夠見到自性,色身何時滅度都不是問題,到時候自然會有一道佛光來接引你,因此一定要見到自性,才能見到如來,也就是見佛。 所謂見佛,並不是用「人相」見佛,因為佛是在無相實相的世界,不是在有相的世界,所以用有相的肉眼是見不到佛的,只有無相實相的靈性,才能見到佛的世界。 也就是說,見佛是「靈性」見佛,不是「人」見佛,所以要趕緊進入靈性世界,那就必須要加速見性。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修行其實就是和時間賽跑,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所以不要存著「我還年輕,不急著修行」的念頭,要知道人生無常,我們隨時都在和時間賽跑,如果你能超越時空,這一生就贏了。 因此,修行人要把十年當成一年、把一年當成一個月來用。至於要如何善用?一定要有計畫,要定出進度,然後逐步落實。如此一來,你修行一年,勝過別人修十年,這樣不成就也難,這就是加速精進。 很多人把修行當成休閒,用悠哉遊哉的態度來面對,這樣是不對的。以燒開水為例,如果火不夠大,水就燒不開,如果一直都是用小火、慢火來燒,不但燒不開,反而會把水燒乾。同樣的道理,如果修行人的精進力不夠,等於是徒費生命,所以精進力非常重要。 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要成就佛菩薩,也就是要從人界超越天界,直接到達菩薩界、佛界,所以一定要發揮精進的精神與力量,同時還要不斷累積「行」的功德,也就是要接引。如果你連接引都做不到,又如何普度眾生呢? 很多人都是從「行」中開悟的,修行如果不開悟,就會一直停留在凡夫俗子的思想層次,這樣不可能成就。而開悟是在「行」的當中、在「修」的時候,藉由聽聞佛法、閱讀佛經、禪定、接引等方式,去印證佛的境界。這種行菩薩道的心得與修持禪定的體悟,可以讓你在「修」和「行」的時候,得到很多收穫,這樣才能夠加強自己的精進力,才能夠在修行上有所突破。 菩薩的禪定─開悟禪定 修行的目的是要到達彼岸,到達佛的光明世界,但如果只有唸佛持咒,是不夠的,一定要經過禪定,而且是開悟的禪定。因為禪定好比是一艘般若船,可以讓我們經過正定、大定、深定、妙定的層次,從三次元的地球時空,超越到高次元時空;讓我們體內的眾生得到解脫,成就佛菩薩;讓我們從有形有相的現象界,直接到達真如實相的如來佛地;這是禪定的目的。 因此,在禪定的時候,不應該有妄念,要放下一切,從離相、無我,而進入無相世界、實相世界;從零思想、零妄念,到潛意識的清淨,到無限大的性海、空海,然後入定於實相界。修行一定要做這種功課,這是真修實證的功德。 由此可知,禪定不是傻傻的坐在那裡打坐,因為地球的時間與空間不足以讓我們成就,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利用宇宙時空,如何利用?唯一的方法就是禪定。在禪定中,會依你的清淨度而得到不同的靈力(佛力)加持,這種靈力的強度可以幫助你脫離地球的現象界,進入外太空的無相實相界,這就是宇宙時空的力量。 一般人誦經、唸佛,並沒有超越地球的時空,靈性仍在色身的層次,所以再怎麼修,只不過是求得心平氣和而已。但是佛陀告訴我們,修行要明心見性,要見性成佛,否則沒有益處。那麼要如何明心見性,一定要經過禪定,這是修行要有的開悟。 很多人在禪定的時候會打瞌睡,那是因為他沒有修行目標,所以才會昏沈。禪定不是坐著無所事事,胡思亂想,而是要做到身心統一。當身心都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接到力量,同時也會從體內產生一股力量,這股內外的力量可以幫助你突破身心的障礙。 然後在禪定中,你要與佛菩薩相應,與上師相應,並不斷懷著一種「我要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佛菩薩」、「我要和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正念,很自然的,你的心中就會有大菩薩的慈悲心與清淨心,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有變化,有一天你會在禪定中見佛,佛會來幫助你,為你加持。 菩薩的般若─圓滿般若 般若,就是圓滿我們從「凡人」成就到「佛菩薩」的一切條件。簡單的說,就是要見證到佛國淨土。不但要見證佛國淨土,而且還要成就佛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這是多麼重要! 如何才能見證般若?就是在禪定中,一定要和上師的證量相應,和佛菩薩相應,而不是傻傻的坐著打瞌睡。至於要如何相應?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同時還要發菩提願心。 因為有了願心以後,才會有力量去行接引,而這不是靠意識就能做到,是內在的靈性得到上師、佛菩薩的證量,也就是光,這些光是無量的生命之光和無限的般若智慧,讓你知道,該如何從「人界」直接到達「佛界」。由此可知,般若絕對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 當你有了這種般若智慧,精進力就會一直加強,只要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得到。也就是說,當你的修行境界到達菩薩界時,自然會瞭解菩薩界的情形,到達佛界也是一樣,而且還可以造化人間的美滿,造化眾生來成就。 所以,只要能夠「圓滿般若」,就能夠「萬德莊嚴」。行六度萬行,就是萬德,當你行六度萬行到達相當程度,亦即功德圓滿的時候,就是萬德莊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句話說,就是成就佛菩薩了。 總之,六度萬行非常重要,尤其是修禪宗印心佛法,先要滅度四相,行六度萬行。所謂六度萬行就是六度禪行,就是菩薩道,身為禪行者,一定要行菩薩道,否則如何能成就? 因為「佛」與「菩薩」很接近,如果要成佛,一定先要成就菩薩,除非是大根器者,可以「當下開悟,當下成佛」,否則一定先要得到菩薩心,要行菩薩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金剛經》第二品中,長老須菩提請示了世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修行的善男眾、善女眾,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何保有這個菩提心,而不會退轉?另一個問題是:善男眾、善女眾,應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妄心?佛回答他:「善哉善哉」,問得非常好,「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該要這樣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這樣降伏起心動念的妄心。接著看看第三品,佛是怎麼回答須菩提的。 《金剛經》第三品,悟覺妙天禪師的經文講解: 「金剛經第三品是『大乘正宗』,所謂大乘正宗,就是至大至正的佛法。」經文是這麼說的:「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佛告訴須菩提,諸位「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禪行菩薩,應這樣降伏自己起心動念的妄心。 在這段經文中,佛並沒有明確地指出,要如何保有這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要如何降伏其心,如果能夠加上「如是持有」,很清楚地寫出來,也許大家在看經的時候,會更容易明白。其實,佛在接下來的開示中,全部都回答了,包括「云何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及「云何降伏其心」,而且是作最究竟的回答。 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說,所有一切眾生,包括眼睛看得到的,或是看不到的眾生。有哪些眾生 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就像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 眾生。所謂卵生的眾生,就是以產卵的方式來延續後代的眾生,譬如家禽、鳥類、蛇等等。「胎生」的眾生,就像是人類、哺乳動物,或是其他陸地動物。「濕生」的眾生,就是生長在水裡面的眾生,如水族類的魚、蝦等等;至於「化生」的眾生,比方像吃飯的米,如果放久了,有了濕氣,溫度又高,就會長米蟲,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米蟲就是從米裡面化生出來的。又好比一塊木頭,如果受了潮,就會長白螞蟻,這白螞蟻就是從木頭化生出來的。還有我們在野外看到的蝴蝶,牠是毛毛蟲的化生。還有一切動物的色身在滅度(死亡)以後,所顯現的靈性,也是一種化生,是從身體裡面化生出來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謂「卵生、 胎生、濕生、化生」等四生眾生,其實都 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比方像肚子裡面的蛔蟲,就是卵生眾生;體內的內臟、器官、 細胞等,就是胎生眾生;而寄生在大腸小腸裡的有益細菌或有害細菌,就是濕生眾生;至於化生眾生,就是身體細胞發生病變,突發畸變、蛻變成癌細 胞,換句話說,它本來是身體內的正常細胞,發生突變以後,就變成另一種生命體,這就是一種化生。所以這四生眾生都在我們體內。 接下來,「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是指哪些眾生呢?「若有 色」,就是有色身、眼睛看得見的眾生。 「若無色」,就是沒有身體的眾生,或是它的身體太微小,我們眼睛看不到,比方像細菌之類。「若有想」,就是有思想、有意識的眾生,比方像一般動物。「若無想」,有些動物雖然思想比較簡單、單純,但還是有思想的。 「若非有想、非無想」,看起來好像沒有思想,但還是有思想的,就是像化生之類的眾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裡所說的「我」,是指每一位禪行菩薩,而不是指佛。因為是我們自己要安住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降伏自己的妄心,所以當然是指自己,而不是佛,就像諸位禪行菩薩一樣,要把這些眾生的業力全部滅度,然後接引他們的靈性,回到佛國淨土,也就是成就無餘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要如何滅度呢?要讓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沒有一個被遺漏。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眾生可以再讓我們來度他,換言之, 就是全部都被度盡了。 看到這裡,佛好像並沒有回答須菩提的問題,因為須菩提問的是如何持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妄心,可是佛卻回答他,要完全滅度這些眾生業,其實佛所說的,已經完全回答了須菩提的兩個問題,而且都是最究竟的回答。而世尊所說的這些開示,也正是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佛說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指的是我們身體裡面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並不是外面的眾生,所以我們修行要成就正果,一定要「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如何度盡?我會在「印心禪法」課程中詳述。 再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要空掉什麼地獄呢?就是心裡的煩惱、妄念等等,不管你是「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心裡的地獄通通都要滅度,另外還包括我們體內眾生的業,以及自己過去累世所造的業,都要全部滅度。 當我們修行,見證到佛果的時候,以前所造的一切業因都全部滅度,此時,你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時,你也解除了起心動念的妄念。佛告訴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這樣持有的。 由此可知,佛所說的這段開示,都是最究竟的答覆,從經文上看來,佛好像沒 有回答,其實都完全回答了,如果你能用另一種開悟的角度,就會瞭解佛說的真實義。 佛告訴我們,只要成就佛陀,這些問題自然都不存在,因為你已經沒有煩惱,沒有業力,沒有一切,進入無餘涅槃,你的靈性已經到達無生無滅的佛地。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在經文最後,佛反問須菩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 什麼是我相?就是有「我」的執著,有「法」的執著,自私自利,充滿偏見,凡事都以「我」、「我相」為出發點,或是以家人為出發點,而沒有考慮要「利 他」,沒有顧慮他人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感覺,這就是我相。 什麼是人相?一般說來,就是你爭我奪,貪瞋癡慢疑等,在現代社會中常可見到,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滅度的。 什麼是眾生相?簡單的說,就是弱肉強食,是一個動物吃動物的殘忍世界。什 麼是壽者相?就是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如果禪行者有這四相,有我執、法執、貪瞋癡慢疑、弱肉強食、或是很恐懼死亡,就不能稱之為菩薩。反過來說,菩薩沒有這四相,祂是完全離相的,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開悟行經 真修實證 看完第三品,再來分析、瞭解一下, 佛說了哪些正法。因為看佛經,看佛所說 的正法,要能夠有所開悟,如果不開悟,就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見佛成佛,所以一定要有所開悟。 那麼,從第三品的經文中,要開悟什麼呢?首先要開悟的是,眾生包括了哪些?除了一切看得見的生命體,譬如陸上的、海裡的、空中的動物與植物,以及看不見的靈性之外,還有我們自身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這些都要全部滅度。也許有人認為這談何容易,但最起碼你要能夠滅度體內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業力,也就是要接引,要讓我們的靈性能夠自度,到達佛國,這是佛在這一品中,很重要的第一個開示。 其次,佛的第二個開示,就是「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有這四相,即非菩薩」。身為禪行菩薩,不應該有這四相,大家要朝這個方向來努 力、來精進。等到有一天,你能夠證到本自清淨的本性時,就會發覺祂是多麼 殊勝、多麼尊貴。以上是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的主要內容。
真善美 無生無滅謂之真,佛性本真。 慈悲平等謂之善,人性本善。 圓滿無缺謂之美,理事本美。────悟覺妙天禪師法語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一般人認為,即身成佛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夠即身成佛。即身成佛是可能的,其不二法門就是禪,而「禪」這個唯一即身成佛的佛法,祂的內涵就是「真、善、美」。 「無生無滅」叫做真,本性就是真。我們來道場修行,所追求的就是這個真;我們投胎來到娑婆世界,為的就是要成就這個真,這個無生無滅的佛性。 佛性是無為法,是不需經過修煉、尋找、製造,本來就有的,所以是真;而有為法是會生滅的,既是有生、有滅就是無常,無常就不是真。 而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無生無滅的真呢?就必須從「善」和「美」著手。 平等就是博愛,就是善。國父創立三民主義,他畢生的奮鬥就是追求,中華民族、及世界各民族之政治、經濟地位的平等,以臻於世界大同的境界,其所示現的無私、博愛精神,就是 佛和禪的境界。 這個世界上,一切真理及一切事物都是很美好的,如果你能將一切都做到圓滿、沒有缺失時,那就是美。 當你把慈悲、平等、博愛都做到圓滿無缺的時候,這就是「萬德」的境界,萬 德自然就成「真」,也就成 為「佛」。 如果今生今世,你能夠做到「萬德」的境界,當然也就「莊嚴」,那麼當下你就是佛。
問:都說菩薩要做「布施功德」。要如何做呢?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答: 布施,是菩薩六度萬行的第一波羅蜜。一般人對於布施的認知,大多是指金錢布施,或是對眾生的「身體」行布施,比方像救助苦難、疾病,或是為建造廟宇而奉獻,甚至像照顧流浪狗…等等,這些都是對人的身體、對眾生、動物的身體所作的布施,是發慈悲心去做善事,是一種有相的布施,可以累積福德,將來可以升天。 真正的功德是無相的布施,也就是對眾生的「靈性」行布施,這種無相布施可以讓靈性成就佛菩薩,所以是真布施、真功德。 比方像設立道場或佛堂,讓更多人能夠方便修行,能夠從凡人成就佛菩薩。也就是說,你去接引,去設立道場,去護持道場,都是在造無相的真功德。 佛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中說,如果有人用裝滿像恆河沙數量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還不如用《金剛經》裡面的一段話來為他人說法,這種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你用幾十億、幾百億的金錢來行有相布施所得到的福德。 因為有相布施的對象是「人」,無論你布施、供養得再多,有一天,這個人還是會死亡,所以這種布施是有時間性的,是短暫的。而無相布施是幫助內在的「靈性」成長,讓靈性可以得到清淨、解脫,甚至成就,祂是無生無滅的布施,是真正的功德,所以當然大過有相布施的福德。 由此可知,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就在於是利益身體,還是利益靈性;利益身體的布施是福德,利益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有了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就要去多造真功德,這是很重要的。 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土弘法,第一個要度化的人,就是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建蓋寺廟、供養僧侶、助印經典…,行善無數,為什麼祖師卻說他毫無功德呢? 因為《金剛經》說,要行無住於相的布施;梁武帝雖然知道要供養修行人,但他所做的,只是利益眾生色身的有相布施,只是一種福德,而且他自己並不知道要修行,也不懂得讓靈性解脫,所以祖師才說他毫無功德。 因此,除了自己修行以外,也不要忘了接引身邊的朋友一起共修;不要等到成就以後,才發現還有好多人沒有跟你一起回家,然後又再發願回到娑婆世界來度他們,這一去又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遇到。 而且,也許你所接引的人,就是你過去世的親人,或是很有因緣的人。如果修行只是為自己成就,而忽略去普化眾生,就是所謂的獨覺禪,這種修行成就不了佛,連菩薩都不到,只能到聲聞、緣覺的層次。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修行要行布施?因為世尊告訴我們,修行要離相,要突破意識層次,要突破我執;那麼該怎麼做? 就是要透過布施的方式,幫助我們排除這種自私自利的我執之心,而且不是只做金錢布施,更重要的,要去利他行,去作無相布施,要捨棄個人的利益去幫助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打破我執。 另一方面,我們在過去累世中,難免會造作諸業,所以要藉由無相布施,來為所有人類、為一切眾生多造福報,這樣才能將功贖罪。 因為所有與你有關的冤親債主及累世祖先,都會依你的真功德,依你修行所得到的正果,而一筆勾銷,完全消滅,可見布施波羅蜜多麼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空的,只有內在的靈性才是永恆的。色身只是靈 性的影子,等到壽命終止時,影子便消 失了,可是很多人都是跟著影子走,追 求這一生頂多一百年的空相,卻忽略了千百億萬年無生無滅的本我,所以才會 說「人生是顛倒夢想」。 佛的知見是從整體、從永生著眼, 祂把人生看成是一剎那,所以佛要我們 對永生的靈性作無相布施,讓永生的靈性能夠成就,這是菩薩的布施,而不是對一剎那的色身作有相布施。 一般的慈善事業是對人身布施,只是人間福德,這是做人應盡的本分,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做。但真正的功德是修行,是接引,是護持,是行無相布施;如果你有這種開悟,也許哪一天,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自然見性。
大佛心印,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大佛心印,莊嚴眾生;涅槃妙心,莊嚴佛國。悟覺妙天禪師法語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攝取眾生」, 攝取就是接引,攝取眾生就是我們去接引眾生。「莊嚴眾生」,怎麼莊嚴呢?要讓眾生成就,我們接引眾生是要讓他們成就,這就是「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的真實義。所以修印心禪法,不是只為自己,我們設立很多道場,就是要「攝取眾生,莊嚴眾生」。 「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們要攝取,我們要接引,我們的心要向著佛國,然後我們的內心會有一個莊嚴的佛國。我們莊嚴佛國,讓我們的道場,讓每個人、每個眾生的心中都有一個莊嚴的佛國。 你應該隨時都要在佛國裡面,所以修印心禪法要「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們要接引眾生,要讓他們成就,要讓每個人的心都像佛國,也就是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很莊嚴的佛國。 「大佛心印,莊嚴眾生」,以什麼力量,什麼證量,或什麼樣的大威德力來莊嚴眾生?就是大佛心印。 何為大佛?菩薩有小菩薩、大菩薩,這與分別心無關。大菩薩、小菩薩是指祂的層次,祂的成就。大菩薩就是無餘涅槃,也稱為佛;有餘涅槃稱為菩薩,或者等佛,三身成就的菩薩則稱為大佛。 何為心印?大佛以祂的證量、祂的大功德、祂的大智慧、祂的大生命來莊嚴眾生,讓一切眾生成就佛陀,就是「大佛心印,莊嚴眾生」。 「涅槃妙心,莊嚴佛國」,一般認為的涅槃,是指佛陀涅槃,或指往生就是涅槃。而印心禪法所指的涅槃是無生無滅,是無來無去,是常樂寂靜。「涅槃妙心」,這個妙心就是佛心,就是大佛心印。看一個人有沒有成就,或是層次到哪裡?就看他的心量、看他的智慧,看他有沒有遠大的眼光、看他做人做事圓不圓滿? 「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如何攝取眾生?攝取眾生就是接引眾生,如何接引?接引以後做什麼?就是莊嚴他,怎麼莊嚴?就是以大佛心印來莊嚴眾生。那如何「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就是以涅槃妙心來莊嚴自己的佛國,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問:金剛經四句偈中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其中的含意是什麼呢?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答:這首四句偈見於《金剛經》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所謂「若以色見我」,如果想以色身來見佛。「以音聲求我」,比方唸南無阿彌陀佛,想以聲音來求佛。「是人行邪道」,這是「人」的意識修行,不是佛道。「不能見如來」,這種修行方式不能見佛。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每天都想見佛,一見到佛像就膜拜,或是每天唸佛多少遍,以音聲求佛;佛說這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對時下許多修行人而言,這真是當頭棒喝! 由此可知,修行絕不可心存「我要見佛」或「我在禪定中以意識見佛」的想法,也不可一味地唸佛、拜佛,這樣是見不到佛的。因為這是用色身的意識在修行,已經有所偏差。真正的修行是修定慧,也就是修般若禪定,所謂的三昧定-「深定、正定、妙定」,要秘密見證、秘密內修,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佛在這首四句偈中,已經告訴我們,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除非「見諸相非相」,也就是成就了,才可以用「法身」見佛,用「自性」見佛。 有些人在禮佛時,以虔誠的心與自性相應,得到身心的清淨,並接到佛的加持力,也許可以在瞬間見到佛的法身(佛的光身),但這只是一剎那,並不是永久。 也許有人看到的法身,與畫裡的佛菩薩一樣,這完全是佛菩薩依眾生的心而顯像;必須要從「深定」進入「正定」、「妙定」的實相界,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真正的實相的佛。 所以,想要見佛,就要在正定中,以自性來見,而不是用肉眼看。 換句話說,當自性現前時,自然就見到佛了。所以修行人應該隨時隨地與內在的自性本體相應。當「身、心、靈性」三體一如的時候,自然就能見到如來佛。
正戒:做人有因果 善惡判分明多造善功德 六度菩薩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佛家所說的「戒」有哪些?經典上記載,包括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等五戒,以及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這些都是要守戒、持戒的目標,我們就是要把這些會妨礙修行的障礙通通戒除。其實這些障礙都是出自四相,也就是「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可知,修行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戒」。如果不能持戒,禪定是很難入定的。 戒,簡單來說,就是不要犯錯;如果有錯,也要能夠知錯必改。壞習慣也一樣,要能夠改正。 持戒,必須要做到三業清淨。所謂三業,就是身業、口業和意業。「身」是指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意識。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可以造惡業,甚至每分每秒所想的意識,也可以造惡業。相反地,這些「身、口、意」也可以造善業。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一個人如果不能持戒,連當「人」的條件都不夠,更不用說要成就菩薩或是佛了;所以持戒非常重要。 一般的法師都是教人要做善事,不要造惡業,這是在弘戒,也就是從「戒」開始修,這是一般性的。因為對那些還沒有進入佛門,或是已經入佛門的修行人,必須讓他們瞭解「持戒」的重要,而且還要更進一步地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持戒,要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不要犯戒。 為什麼持戒這麼重要呢?因為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也就是說,造惡因,就會受到惡果;造善因,就會得善果,這是真理,是必然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因果論」。 但是修行正法的禪行菩薩,不能只是在戒條上的守戒為已足,應該是從心上徹底地斷滅戒條,才是真正的清淨戒。所以大家要做發心的菩薩;因為一位真正發自內心的菩薩,絕對不會犯戒。
佛不是虛幻,不是空相,而是真如實相。如果見不到佛法身,就說佛是空的、不存在,那就是落入斷滅相;這樣修行不能成就。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許多修行人,因為還沒有見性,或是還沒有修到那種境界,所以認為佛是空的,法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落入了斷滅相,不可能成就。 世尊在《金剛經》指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這種修行是「人」的修行,不能見到如來。 佛是實相無相的,是確實存在的,不是沒有佛,只是你沒有見到祂。所謂見佛,不能用肉眼或意識來見,必須在甚深禪定中,以靈性來見佛,也就是要用「自性」來見。 如果以平凡的「色身」來見「佛身」,那是見不到的,除非來修行,用一顆很虔誠的心,比方禮佛時,與自性相應,得到身心清淨,而且接到佛的加持,也許可以讓我們在瞬間見到佛,那是一種光相,看不到佛的身體,但這只是一剎那而已,並不是永久。 至於佛所示現的,是不是像一般人所畫的佛像畫?還是像燈泡發出來的燈光?完全依眾生的心、依眾生的想法而顯像。也許有人以為,佛菩薩就像是畫裡的佛像,祂就會示現這個法相,但這必須要進入正定,要到實相境界,才能見到佛;也就是「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佛。 佛為實相 靈性得見 所以,佛不是虛幻的,不是空相;祂是有重量的,當佛現前時,就可以感覺得到,非常真實。如果見不到佛的法身,就說佛是空的、不存在,這是極錯誤的觀念。 什麼是空相?比方一般人都見不到真正的佛,只能見到一些畫像或雕像,但不要因為見不了真正的佛法身,就認為沒有佛;現在有一派學者就是抱持這種說法,認為根本沒有佛,也沒有什麼法,那就是落入斷滅相;這種人所修的一切,都是空的。 所有萬物的生滅相,就是空相;但是佛不是空相,而是實相無相,只不過眼睛看不見。等到哪一天,當你能夠看見佛,就可以證明佛是實相無相的,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看不見佛,就認為佛是空的,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如何才能見到佛?要用靈性來見,用佛性來見;當見性的時候,就可以見佛,而見佛以後,才可以成佛。 佛性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的,是最尊貴的;如果佛性有生滅,那就是「空」。比方像身體,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滅;這種生滅相就是「空」。又比方像花,長出來以後,有一天當它枯萎了,就沒有了;這都是一樣的道理,有生有滅。 所以,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空相,因為有一天,它會空掉,會消失不見,不再是原來的東西。人也一樣,一旦死亡後,色身就不見了,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靈性。所以一個人往生以後,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外表,至於這個外表是光身,還是其他什麼樣的身,將會決定我們來生的去處。 也就是說,我們靈性將來的去處,完全取決於現在。如果要到佛國、到天堂,現在就要具足通往佛國、天堂的資糧,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也就是所謂的功德,而且是無相功德、真修實證的功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性自有 皆可成佛 既然佛是真如實相,不能以肉眼見,而佛性又是眾生本自具足,將來都會成就未來佛;或許有人會問,那佛性是什麼樣子?將來又如何成佛呢? 在《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來來去去,又坐又臥,好像很自在;如果說,佛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走路就走路,該禪定就禪定,這就是不瞭解佛所說的『如來』的意義。因為這些『走來走去』、『或坐或臥』,都是『人』的行為,你不應該只看到這些,應該要看到內在的佛性,自千百億萬年以來,無論你怎麼輪迴,或是在聖位,祂都是一樣,只是換了一個外在的軀殼,即使滅度了,靈性還是一樣,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所以你要瞭解,佛性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的,這就是如來。」 從佛的這段話可知,佛並不是要如何莊嚴,才能成佛;或是祂要靠人間的什麼法,才能夠成佛。因為佛性本身就可以成佛,只是你的解脫程度還不夠,智慧還沒有成長,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我們的未來佛是無來無去的,既然無來無去,當然沒有生,也沒有死。一般來說,當色身滅度以後,好像祂就走了,其實都一樣,也沒有滅,也沒有再生。如果能夠瞭解這一點,才可以在修行上找到一個正確的的方法,而不會受到外界的動搖。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印心佛法法門強調心素比吃素重要,所以不要拘泥於吃素還是吃葷;可是當動物要被宰殺的那一刻,我相信牠們一定是充滿痛苦和憤怒的,這樣吃葷是不是就不夠慈悲呢? 答:禪宗法門當然鼓勵大家吃素,因為吃葷肯定會有業障,雖然可以藉著禪修的佛光幫忙度化,但當動物的肉身轉化為我們身體的能量時,同時這些動物的習性、獸性,以及當牠們被宰殺時的怨恨、瞋怒,也都留了下來,而這都會干擾我們的修行,所以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吃素。 但是吃不吃素,並不是成佛的絕對原因。我們攝取食物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供養自己色身的眾生,但我們的心靈並不需要這些人間食物,心靈需要的是一種靈光-清淨的靈光,所以不論吃魚、吃肉、還是吃素,最重要的是心素,也就是心要清淨,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 說得更清楚一點,色身需要靠食物來維持生命,靈身也需要靈光來供養,所以色身吃葷吃素,並不會妨礙靈身的修行。如果有人質疑靈身有葷,那是因為色身的意識根塵將其污染成葷的,不是因為攝取葷食所造成,由此可知,「內持齋」比「外持齋」更重要。 工商社會應酬難免,印心法門慈悲地讓大家可以隨緣吃葷,是因為要因應工商社會的需要,並不是鼓勵吃葷,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吃素的限制,就不來修行了;所以不可本末倒置。 吃素並非修行成佛的最重要條件,成就的要件是修心,所以初入門者,素食或葷食可隨緣自在,但隨著修行的深入,慈悲心會漸漸生起,自然就會吃素了。吃素是比較能夠讓身心清淨的方法,對修行會有幫助。 其實佛的慈悲是要讓所有的地球眾生都吃素,就連凶暴的獅子、老虎,最後也應該要回歸到吃素。只要人類能夠圈養牠們,感化牠們,以人工製成的飼料來餵養牠們,那麼在幾代後,牠們的習性就會改變,這樣地球上的所有眾生才能和平相處,最後牠們也能回到淨土,這是地球佛國的理想世界。
一定要讓自心的煩惱地獄都淨空,讓體內的四生眾生都度盡,然後才可以成佛;這是修行的目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曾經發出這樣的大悲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一般人看到這句經文,都會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願力,因為六道眾生何其多,怎麼度得完?地獄無邊無際,怎麼會空掉? 其實,地藏王菩薩所說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並不是指身外的眾生,而是在我們身體裡面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包括所有的細胞、組織、器官…等等。所以「眾生度盡」是要讓我們的五臟六腑都得到清淨,要讓這些體內眾生從充滿污染的「物質體」,提升到清淨放光的「精神體」,那就自然度盡了。 煩惱圓空 地獄淨空 至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要空掉什麼地獄呢?一般以為,地藏王菩薩說的是「十八層地獄」,是不可能空掉的,所以也不可能成佛;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真正的地獄,是指我們心裡的煩惱、妄念、壓力、瞋恨、抱怨…等等,所以平時要常保一顆愉快歡喜的心,否則心就被污染了。被什麼污染?被五官意識所污染。所以,當發現自己不起歡喜心的時候,就是落入了煩惱地獄,要趕緊面對現實,去處理它,讓它圓滿,達到圓空,就清淨了,地獄就空了。 所以,當我們把體內的眾生都度盡了,把煩惱地獄都盡空了,就可以成就菩提,這才是真修行,也就是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在修行之前,曾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他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就開悟了。因為修行就是修心,所以不要讓負面意識住於心中,這樣清淨的本心就會自然現前。由此可知,禪宗的修行都是當下的。 我也是一樣,當我看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這句經文時,當下就了悟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地獄」指的是我們的心,不要像地獄一般的痛苦;「眾生」是指我們的身體,不要有病痛。從此,我就掌握了修行的要訣,知道該怎麼修。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裡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從字面上看,佛說的一切眾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四生眾生,是在六凡輪迴的眾生,其實不然;佛所說的這些眾生,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比方肚子裡的蛔蟲,就是卵生眾生;體內的內臟、器官、細胞…等,就是胎生眾生;寄生在腸子裡的細菌,就是濕生眾生;而化生眾生就是身體細胞如果發生病變,轉化成癌細胞,變成另一種生命體,這就是一種化生。所以這四生眾生都在我們的體內。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謂滅度,是指滅度這些眾生的業力,使之清淨。而「我」是指每一位修行人,不是指佛。因為是我們要把這些眾生的業力全部滅度,然後接引靈性回到佛國淨土,也就是成就無餘涅槃。 眾生滅度 靈性得度 所以我們要開悟的是,「眾生」包括了哪些?除了一切看得見的生命體,以及看不見的靈性之外,還有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這些都要全部滅度。也許有人認為,這談何容易?但最起碼,我們要滅度自己體內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業力,也就是要去接引,要行無相布施功德,讓我們的靈性能夠自度,到達佛國。 可見修行講求的是「內」修行,而不是「外」修行。要見證佛陀,也是從內心去見證。所以這些四生眾生,都是指體內的眾生相和眾生業力,包括我們過去累世到現在的業力;而不是指外面的眾生。 修行,除了要滅度四生眾生(眾生度盡),更重要的,還要滅度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要離相。只要能夠離相,就沒有煩惱地獄(地獄盡空),如此才能證到無餘涅槃。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正法,修行就要朝這個方向來開悟,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所以,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沒有煩惱,活得自在,然後才能見性,這也是佛教的現代教義。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過得自在?實在是不多,每個人都為了生活而忙碌,即使忙了一輩子,也不知為何而生,不知人生的價值為何。 正法修行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度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照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來修行。一定要讓自心的煩惱地獄都淨空,讓體內眾生都度盡,才可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