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17 則相關結果

用鏡頭捕捉美的故事 啟發想像、拓展視野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第23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劉嵩。身為紀錄片導演,劉嵩走過世界各個角落,踏遍臺灣的土地,採集許多故事,他說,最美的不是景色與畫面,而是沿途遇見各種各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每一次的偶遇,都是不可多得,也都讓他看見人性的熱情與善良,在人和環境互動中彼此餵養,啟發想像和視野。 獲得第23屆國家文藝獎,劉嵩導演覺得既意外又備感壓力,這份榮譽也讓他深切自省,幾十年來的紀錄片導演生涯,隨著這個獎,也帶來了另一層次的責任,是一種獎勵,也是一股力量,更是教他必需持續前行、拍下去,不能輕言退休的期許。 一路走來,劉嵩拍攝紀錄片所展開的態度是用鏡頭打開視界,拓展腦海的識限,感受心海的觸動,發現人與生活、與大自然、與歷史文化之間的種種呼應,是一場場超越文字的誠懇對話。他試著突破技術瓶頸,與時俱進地嘗試並學會駕馭新科技,期待用更高品質的工具介面,捕捉細膩、無上微妙的瞬間狀態,讓每一個細節都有機會被看見。他與團隊緊密合作,成為彼此的眼睛,合力找到一個個美上加美、動觸人心的畫面和呼吸。劉嵩滿心感謝團隊,感謝每一位夥伴,每個作品皆是一點一滴的累積與琢磨,才能得到如此的品質,才能走到今天。 即便拍攝的主題不一定是充滿娛樂與話題性,甚至冷僻得不受大眾討論,但是,只要對社會有意義,就該無悔前行,這也是紀錄片的存在意義!劉嵩期待紀錄片可以啟開觀眾的視野,只要有觀眾從中獲得領悟,他們就獲得了持續拍攝的動力! 有一位生態保育專家曾告訴劉嵩,美的終極表現就是大自然。劉嵩認為,一片草地、一座荒涼的山頭,都是美的展現。臺灣這座小島不論是地理、氣候、山、海、大自然當中,蘊藏著有許多美麗獨特的風景與樣態,只要好好打開五感,細細欣賞,美就在身邊!

將圖書館打造為心靈地標 邂逅知識與美感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馬湘萍。最難忘的童年美感畫面,對馬湘萍而言,彷彿是一本充滿美景的鄉間圖畫書。風,吹拂金色稻穗,形成一波波的稻浪;湛藍天空,朵朵白雲柔柔的飄過;空氣中,彌漫著暖暖的稻香。晚上或是陰雨天,總喜歡躲在棉被裡閱讀,沉浸在書的世界。那一篇篇的故事與文章,一幅幅的鄉間風景畫,激發了年幼的馬湘萍豐富的想像力和美感。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被稱為全國首座數位圖書館,流線型的外觀象徵知識的流動與連貫,是一座獲得許多獎項的美麗建築。內部保留大量的空間給讀者,營造開放、舒適的閱讀氛圍,吸引著各個年齡層,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喜歡的角落,享受閱讀、學習、咀嚼餘韻和放鬆的時光。而這些將身心靈沉浸其間的每一個身影,建構了國資圖的純粹美。 馬湘萍館長上任後,即伸出雙手匯聚國資圖周邊三個不同領域的館院: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台中國家歌劇院;大草悟道圈內四座分別以其所專,肩負著繪畫、表演藝術、科學和閱讀的近用、推廣、共創和美育使命的館院,透過廣義的閱讀實踐行動,串聯成為文學科學藝術文化美學聯盟地標,為全國民眾提供富涵教、科、文、美光譜的體驗內容,獲致多面向的美感經驗,啟迪心靈,充實自我。 馬湘萍認為「閱讀」是人類最棒的摯友,可以幫助我們跳脫低迷和沮喪的心境,可以鼓舞我們、轉換心情,得著力量繼續前行。從「走進」圖書館開始,打開感知,全然沉浸,溫撫已知、探觸未知,跟美交朋友,從中獲益。透過閱讀,好好品味感受創作者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美」意,從中,進一步去感應美感心流及意識,所帶來的心靈變化和呼召。馬湘萍館長期待在國資圖與大家相遇,也期待在美麗的心靈地標裡,大家能展開個人獨有的美的邂逅。

凌絕頂 覽眾山 盪胸襟 擁天人合一之美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專訪建築師、登山家吳夏雄。吳夏雄是一名建築師,著名登山家,還是一位為我國高山打造山屋的領頭羊。對他而言,大學時期老師常提及的「天人合一」美,原來就藏身在他所深愛的、為之著迷的當凌絕頂大自然中。那是身心五感與當下時空:山嶺景觀和氛圍產生的和諧共感,所獲致的天人合一境界!美的最高處! 吳夏雄與山的緣分很深,小學時,父親寫的校歌描繪,「東望玉山峰,西臨鯤鯓海」讓他對玉山充滿好奇和嚮往。高中畢業,第一次登上了玉山。大學時,希望能帶著更多同學一起親近山,創設了「華岡登山社」,走遍了中國文化大學周邊的大屯群峰。返鄉就業時,也在南部,創設了「南瀛登山社」讓更多人能一起體會山岳之美。 人生中有許多成就,但讓吳夏雄最感動、有感的是:歷經八年的時間,他和建築團隊改建「天池山莊」,成為山友們口中的五星級山莊。設計高山山屋時,與一般的建築是相當迥異的,需要符合環境評估、動物保護、生態平衡等法規要求。天池山屋與周圍鐵杉林生態共生、共榮、共平衡,吳夏雄認為,山屋不僅僅提供登山者休息、避難空間,更是一座能維繫感情的基地,在山屋中,有歌聲、歡笑、重逢、夢想、砥礪,更希望它能保有、散發豐富的教育意義。 建造一座高山山莊並不容易,雪霸國家公園「三六九山莊」也面臨改建,吳夏雄抱著一顆「愛山的責任心」接下任務,並期待賦予三六九山莊嶄新的教育意義:除了原來倡導的「垃圾帶下山」之外,更希望教育登山者將自身的排遺妥善處理帶下山,以維護真正的「無痕山林」,保護下游珍貴的櫻花鉤吻鮭。目前,已邀請社會公益促進團體挹注資源,學習先進國家的做法,如火如荼的推動中。 吳夏雄愛山、親近山、分享山;奉獻建築專業智慧,將一磚一瓦和珍貴建材,克服萬難運至高山,數十年如一日的,打造與大自然共融的山屋,讓每一位來到山裡的登山者,能在舒適、環保的山莊當中,度過充滿幸福的夜晚,如願以償的探幽訪勝,迎向朝陽並安全返家。吳夏雄更鼓勵國人,一起來感受山帶來的寧靜與變化,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給予人類的無聲啟示!

修復師還原舊書風采 延續珍貴作品

美,是跨時空的相遇、修復、續命與傳承—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臺灣圖書館特藏組圖書醫院修復師徐美文。 四季像彩筆,把猶如畫布的廣闊稻田,分別抹上油綠和金黃,一畦畦的色塊,既美麗又浪漫。農村生活,是徐美文童年的日常,夏夜,會坐在爺爺的牛車上,看著清澈蒼穹中掛著的繁星點點,一閃一閃地對望倆不厭,這些最美、最難忘的童年生活,影響了徐美文對紙張的喜愛和對色彩的敏銳觀察力。 國立臺灣圖書館是唯一有圖書醫院的圖書館,修復師不僅要修復書籍,更要了解書本的歷史與裝幀風格。書本會因所存的時代或地域,而使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無論是西式、中式線裝或是和式裝幀都各具特色,修復師要飽含專業,佐以精心,致力延續書籍的生命,讓更多人能與一本本珍貴的知識載體,跨越時空相遇,激出生命之花。 要成為一位書籍修復師,也有些條件限制,例如,為避免汗水浸濕紙張,不可以流手汗;舊書經歷時光更迭,會累積不少黴菌,所以也不能有對灰塵過敏的體質。修復師更要兼具細心、耐心和能解決跨越時代問題的能力,去面對一本本脆弱、破舊、褪色、受了傷的書。修書並不是把書變成嶄新的面貌,而是要「修舊如舊」,以最低干預為原則,去展現她的原貌風采。面對種種前難,徐美文抱持著不斷學習的態度,視修復師為一生所愛的志業。 美是究極細節,成就無瑕。透過修復師每一個細節的追究,延續了本本珍貴的創作、知識、生命經歷和期待,讓書本再次被現代人看見且閱讀。國立臺灣圖書館每周都有圖書醫院開放日,徐美文邀請大家前往參觀、認識書籍修復之美!

寓教於樂 創新教育讓課程「好好玩」

美,是寓教於樂,啟發創造力—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北市立金華國中黃蕙欣老師。 黃蕙欣從小就習慣、喜歡觀察人,並視其為樂趣。尤其是她的外婆,無論身處何地,舉手投足都散發優雅氣息,非常美。這樣的近身薰陶,讓她對美的概念,變得更具體可親,更有感敏銳。 學會觀察他人並具備同理心,對一位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此才能更理解學生的需求,才有能力設計好的課程與教學,進而邁入「好好玩教學」的層次。 112年獲得師鐸獎的黃蕙欣說:「獲獎,能讓自己任教的科目和學校被看見,這是最珍貴、最有意義、最大的肯定。」身為健康老師,致力於建構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健康課程。黃蕙欣認為,教學應該讓教師及學生都覺得是一件「好好玩」的事,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引起自發和主動的探究行為;教師要設計「好玩好教學」的精品課程,創造美好的經驗歷程,達到「好好玩教學」發展目標。 黃蕙欣認為同儕間的相互效力,是一件非常棒的事,從不同科目的老師身上,可以借鏡許多好的教學技巧和理念,例如,體育老師的指令精準性,藝術老師把複雜的學習素材化繁為簡的提煉能力。 好好玩教學,讓學生輕鬆學習健康知能,成為一生帶著走的能力。在每課堂中,她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重點,堂堂都能深刻學習,積少成多,三年下來,收穫滿滿,得著終身獲益、知行合一的生活素養、知能和行動力。 黃蕙欣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同理心去發展設計精品課程,創造具美感的學習歷程,讓歡笑與美好在教室發生,刻印在每個學生心中,成為一輩子的禮物。

【陳碧涵專欄】翻越文化不利 首位新住民校長授人玫瑰滿手留芳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貢寮國小校長楊小梅,楊校長由她的歷程體現生命中柔韌美麗的姿態,她不但收獲了自信,更以教育者之姿將自身的溫柔散布出去,溫暖更多的生命,鼓勵更多孩子勇敢追夢。 新北市貢寮國小楊小梅校長,年幼時因越南戰亂,全家遠離故土,來到語言和文化皆為隔閡的臺灣展開新生活。初入學,總是獨自一人,無法融入,幸好受到許多老師與貴人的幫助,慢慢地從簡單的語彙學起,適應、展開新生活。 從小,楊小梅的父親就告訴孩子們,要當一個手心向下,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的人。成為善良、能幫助他人、有用的人,是楊小梅的心願,尤其是當一位教育者;但是,校長甄試的路,走來並不容易,屢試屢敗,一度灰心到想把資料通通銷毀;所幸,前輩及貴人的提點,讓她明白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特殊的生命經歷,在建構跨族群同理心、對話溝通、協力合作的美感教育圖像趨勢下,是一種優勢,需要的是在自信覺醒歷程中,充分展現自我特色,回以熱切的教育抱負,終於如願的成為新北市貢寮國小校長,也將這所小校打造成多元具發展特色的校園。 關注城鄉差距以及孩童的未來參與,楊小梅強調「做中學」,聯合貢寮區國小學童與都會區學校的童軍團,一同舉辦露營活動;廣邀各雙語機構,豐富應用學習內容;與在地連結,讓小朋友學插秧,向大自然學習……,戮力建構精彩的實作學習內涵,讓孩童認同在地,並擁有美好的童年回憶。 楊小梅常與老師們互勉: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看事情。多鼓勵,因為你的一句話,很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希望孩子都能勇敢築夢、展翅翱翔,用生命影響生命,讓美好持續發生。

【陳碧涵專欄】為舞蹈而生 王珩用肢體創造新語言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自由藝術工作者王珩,她用身體探索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更用肢體達成交流,實踐各種可能性,探索生命中細微卻無處不在的美。 王珩,幼時有過動症與閱讀障礙,考試或書寫時,字與數字會從紙上浮起,在空中交戰,因此,不用接觸書本的藝能課就成為她最期待的時間。國小三年級,王珩開始徜徉在舞蹈世界,用身體感知美好,得到快樂,她說:「如果沒有舞蹈,我可能已經死了。」 2016年,王珩的舞蹈作品獲得世安美學獎的肯定。舞蹈人,無時無刻都在與身體對話和對抗,為的是追求突破!身體不只是舞蹈人一輩子的夥伴,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身體探索,找到與身體相處的方式,感受和發現各種舞動的可能!身心障礙者也是! 由於,王珩的親友中,有幾位是聾人,他們用手語彼此溝通,王珩感覺手語和舞蹈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皆在傳情達意。於是,王珩與「大可創藝」潘思廷合作,建立了藝術平權「聾人計畫」,邀請聾人一起共創跳舞。對聾人族群有更多的了解後,她才知道除了手語,還有許多不同的溝通方式,例如:透過空氣的震動,聽覺之外的感官也可以感受節拍、輕重……,他們可以隨之延展身體,也能展現舞蹈之美。 王珩認為人即使有些缺陷,仍然可以超越限制,用身體去感受、探索、實踐,並擁有世界上任何細微之處的美,就像在斷垣殘壁的縫隙中,仍可看見新生嫩芽的堅挺拔萃,那是強而有力的生命美!

【陳碧涵專欄】不讓少數人專「美」於前 潘思廷倡藝術平權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大可創藝創辦人兼執行長潘思廷,她倡導藝術平權、創設藝術接口平台的動機和實踐讓人感嘆,創造藝術本身固然是美的,而發展藝術共感平台又何嘗不是美好的體現呢! 潘思廷從小寄宿在親戚家,一天僅有20元餐費,有位早餐店阿姨充滿愛,資助了捉襟見肘、猶豫不決、不能隨心所欲購買餐點的她。扶持她三年餐食的早餐店阿姨,曾經送一卷收錄了自己歌聲的卡帶給年幼的她,那是令潘思廷至今難忘的歌聲與畫面,這也影響了潘思廷一路以來的人生選擇。 潘思廷視藝術為抒發情緒的出口,求學期間,儘管要辛苦打工,也非要接觸藝術不可,心中渴望能就讀戲劇科;後因抵擋不住父母的期待,念了科技管理,深受煎熬,身陷憂鬱症中。從那之後,潘思廷總會做微積分數字轉變為音符的夢,明白內心依舊嚮往藝術、需要藝術,於是做了重大抉擇,考取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接觸了導演專業養成之路。 ​​在經歷各式各樣的人生歷練後,潘思廷發現,尙有許多群眾仍難以摸索進入藝術殿堂,於是以資源開發的專業,創立觀眾、藝術家以及各單位的接口平台,希望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方式,服務更多族群,讓更多人接觸藝術。 ​平台也同步推動多面向藝術平權,讓聾人成為舞者,讓小寶寶也能無礙進劇場玩藝;還設立A++點子學校,讓藝術各領域人才相互交流,切磋成長;多元藝術內容結合後,將導向市場層面,致力形成市場,建立品牌,擴大產值價值。 ​潘思廷期待能為各族群藝術家找到支點,讓不同群眾接觸到各自需求的藝術製作,在各個階段種下美感種子,用愛屋及烏的胸懷,創造一次又一次善的循環,讓美好能隨處發生。

【陳碧涵專欄】翱翔在分數外的天際 超級奶爸王啟仲一家人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超級奶爸一家人:王啟仲、葉詩韻、王新瑀、王芷晴。一家人不局限於制式教育,以雙親陪伴的方式帶領孩子探索、學習就是美的展現。 小生命誕生在世界上的瞬間、孩子們的清澈透亮、無憂無慮地高歌、如極光般美麗善良的人心、願意陪身邊耐心回答問題的爸爸……,這是超級奶爸一家人對於美最難忘的畫面。 奶爸王啟仲,希望可全心陪伴孩子成長,用育兒行動付出他的愛,十餘年前,做出要成為全職爸爸的決定,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與家人、周遭的人的眼光相對抗,更要與身處異樣世界的自我內心相拉鋸纏鬥,直至死心塌地,無怨無悔。王啟仲認為所謂「一家之主」不該只視薪水收入多寡為單一條件;用專長與愛豐富家庭,營造美好的育兒環境,更是無價之寶、最難能可貴,絕能對得起這個責任和頭銜。 全職奶爸家,兩位孩子都是自學生。起初是,低年級的小女兒芷晴厭倦只能坐在教室,被動上課的學習方式,又得知有同學在自學,於是,就跟爸爸媽媽提出要自學!夫妻為了孩子的自學不斷地找資源,多方探索發展,有別於制式化的學習,讓孩子大量的接觸她們所愛的事物,例如:縫紉、3D列印、電腦繪圖,來深化興趣,透過實作,得到更靈活的學習引導、觸角和啟發。 父母不是百科全書,因爲孩子的需要,便會努力跨越障礙,想方設法找到各式各樣的解答,並引導孩子去發現答案,進而從答案中找到延展性的各種可能。孩子的童年成長只有一次,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夢想,成為自己所想的樣子,將生命活得有滋有味,這是非常重要的事!過程中,整個家庭得以一同翱翔,尋找不設限的天際,這就是最美,最幸福的事。

【陳碧涵專欄】為孩子們發光的星星 金鐘獎得主王伯源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金鐘獎「兒少節目主持人」得主王伯源(星星哥哥)。王伯源堅持夢想,善待每一個孩子的理念,與他訴諸的行動都是美的展現,使孩子們的生命能夠閃爍「星」光。 王伯源是小朋友們熟悉的星星哥哥,第58屆金鐘獎電視類「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得主,這不是他第一次獲獎,在第49屆金鐘獎,伯源也獲得兒少節目主持人獎的肯定。十年如一日,他不因為得獎而停止成長的腳步,持續進修,充實自我,精益求精,並且珍惜每一次主持的機會。他在得獎受訪時說:「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善待!」那股愛孩童,期待社會能齊心齊力、挹注更多心力與資源、提供更多為兒童優質成長的陪伴環境和節目……的真情呼喚,觸動無數大眾,尤其是在這少子女化的時代,在富裕卻仍有貧病困苦角落的社會,更顯重要! 身為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每一次拿到腳本時,伯源總會換位思考,以小朋友的角度問問題,想方設法識讀孩童的心思,順著思考脈絡,讓孩子們從中產生興趣,帶著他們探索世界。尤其是主持科學類節目時,因為自己也不擅於自然學科,將心比心地打破沙鍋問到底,讓螢幕前的小朋友也能津津有味地一起認識科學。 王伯源也感嘆,透過主持活動,每一年都會接觸近萬名的小生命,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不同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故事。近年,主持關於罕見病童的節目,認識了許多身體生理不便,乃至於心理痛楚的孩子,小小的身體,承受難以想像的萬分苦痛,都令他難忘且心疼,不禁反思、自問,自己和這個社會還能為這些孩童再多做些什麼?!真心希望每個生存在不同土壤的幼小靈魂,都能夠被善待,能突破身體疾病限制,一樣可以擁有夢想和美好人生! 王伯源認為,美不需要被定義,只要放慢腳步,和內心好好的對話,打開五感,欣賞生命中發生的、遇到的好,便能發現美其實就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