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11 則相關結果

頻漏尿令人尷尬 醫師1招讓她免煩惱

50歲婦人因生育3胎,跑步、咳嗽都會不自主尿失禁,甚至大笑也會漏尿,讓她頻頻上廁所更換護墊,出門在外都得擔心失禮,只得求助婦產科醫師,醫師為她安排尿失禁單一切口手術後非常成功,第三天即健康出院,她開心地說,再也不用擔心在外失態了。 聯新國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全益表示,骨盆底肌就像是彈力網般,支撐著寶寶和羊水重量,加上懷孕後期分泌弛緩素,為誕生做準備,使得骨盆底肌長期拉扯下逐漸鬆弛,導致產後難以恢復,可能因咳嗽、跑步、大笑或提起重物就會漏尿,這類屬於「應力性尿失禁」,輕微者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尿道的肌肉。但若尿失禁情形加劇,則需要透過磁波、藥物與手術來進行治療。 周全益進一步解釋,造成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除了肥胖、憋尿、情緒緊張外,男女成因也大不同。女性較常發生在剛生產完的媽咪身上,由於骨盆底肌肉鬆弛,導致膀胱下垂、肌肉萎縮;而男性朋友漏尿,則有可能是受到攝護腺問題的影響。 周全益醫師強調,應力性尿失禁手術分別幾種,傳統手術是從肚子開一傷口,將尿道拉上來,也有使用吊袋方式,將尿道中段吊起,最新的「第三代單一切口尿失禁手術」,是在陰道開1公分傷口,將尿道吊起,對比之前手術須開3個傷口,優點是手術時間短、開刀傷口小、出血少,因此風險更小,住院3至4天即可出院。與傳統手術可健保給付相比,第三代尿失禁手術使用醫材較新式,病患需負擔部分材料費用。 「第三代單一切口尿失禁手術」適合應力性尿失禁患者,若急迫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或功能性尿失禁都不適合,例如脊椎、腦神經損傷造成尿失禁等,詳細需經醫師專業評估,才能進行最佳治療。

用好菌對抗壞菌 長庚迎醫學新曙光

一名19歲大學女生,因潰瘍性結腸炎控制不佳,反覆感染困難梭菌,雖然抗生素治療有效,但兩年內反覆復發三次,導致腸道發炎及潰瘍加重,每天拉肚子超過5次,嚴重影響學業。接受經大腸鏡微菌治療後三個月,不僅困難梭菌感染痊癒,腸道發炎也顯著改善,每日排便次數恢復正常,內視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完全癒合,重獲青春校園生活。 一名58歲女性,因慢性鼻竇炎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慢性腹瀉及間歇性糞便帶血超過四個月,治療效果不佳,轉診長庚微菌治療特別門診。檢測確認因困難梭菌感染導致偽膜性腸炎,兩線抗生素治療均未見顯著效果。在接受經大腸鏡植入微菌治療一個月後,病情顯著改善且無復發,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復發性或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及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副教授表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劑及環境等因素,發炎性腸病在台灣的盛行率上升6倍,其中包含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病患由於腸道黏膜長時間發炎破損,困難梭菌感染在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超過正常人的2.4倍及8.3倍。 他說,復發性或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臨床症狀包含無症狀帶菌、腹脹、腹瀉、腹痛、便血、發燒、偽膜性腸炎等,讓患者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嚴重者還可能併發體液及電解質失衡、毒性巨結腸症、腸穿孔、甚至死亡。染病的風險因子則包括使用抗生素或制酸劑、發炎性腸道疾病、癌症或器官移植術後等。 長庚微菌治療中心治療突破200例,成功率達九成 衛福部自2018年9月6日施行特管辦法後,許多醫院紛紛投入微菌治療。李柏賢主任指出,微菌治療就是將健康的腸道菌移植至病患的腸道,改變腸道菌相。許多研究證實,病人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現象經微菌叢植入後,嚴重腹瀉等症狀可立即獲得改善且逐日康復。 長庚醫療體系微菌治療中心為跨院區、跨科別的功能性中心,從2019年初始至今,已成功完成218例微菌叢治療,患者年齡範圍涵蓋3歲至99歲,治療成功率接近九成,且三個月內復發率明顯低於抗生素治療。進一步分析,所有案例中約30%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通過微菌叢治療後,不僅有效清除細菌,還能控制腸道的炎症反應,其單次治療成功率不亞於非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微菌治療的新應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指出,許多國外研究顯示,目前接受微菌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中,超過六成的臨床症狀得到了改善,並有助於控制腸道黏膜的炎症。此外,微菌治療在提升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帕金森氏症、腸躁症、失眠、移植後排斥等現代醫學難治性疾病上的潛力,也得到了許多研究的支持。 因此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正積極開發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的吹氣診斷技術,以及糞便檢測腸道微菌叢方法,以探討非胃腸道疾病及腸道微菌叢之間的關聯,從而提供更多不同適應症更多元精準的評估與治療。 腸內養好菌,避免吃出一身病 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包含胃腸科、直腸外科、一般外科、皮膚科、風濕免疫科、眼科、病理科、影像診療科、營養師、中醫師以及衛教師等,能提供發炎性腸病病友完整的支持以及全面的治療。而微菌銀行更是治療反覆性及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的最佳後盾,在對捐贈者進行包含細菌、病毒、抗藥性基因檢測等高規格檢測後,將通過嚴格篩檢的合格檢體妥善儲存,以隨時提供臨床治療所需。 李柏賢主任強調,微菌治療在現代醫學佔有重要地位,並為未來的醫療發展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不過他仍呼籲民眾,日常應均衡飲食,避免高油、高糖等西化飲食,才能讓腸內養好菌,不會吃出一身病來。 原文出處

全民瘋羽球 醫:多做這些熱身可防運動傷害

在巴黎奧運會上,台灣羽球男雙麟洋配,創下史無前例的二連霸佳績,全台吹起羽球運動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邱熙亭表示,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羽球運動多集中在上下肢、脊椎,特別是下肢有近6成以上運動傷害,應做好熱身操,以避免過度運動造成傷害。 邱熙亭指出,羽球是一種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雖然不是接觸性運動,但由於需要頻繁的急停急起、重複性動作,以及快速變換方向,以及為了快速救球和施展欺敵招數,選手們需要進行突然的腳步移動和強力揮拍,這些動作對上肢、背部、下肢都會帶來巨大負擔,反覆的訓練動作,就可能造成累積性的受傷。 羽球運動員的傷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部位,一是「下肢」,根據多篇研究顯示,羽球運動員的傷害中,有58%至92.3%是發生在下肢。因為頻繁的大幅跨步動作,常造成膝蓋髕骨肌腱、腳跟肌腱拉傷,和腳踝扭傷,像是西班牙名將馬琳就是受膝蓋十字韌帶傷勢所苦。 其次,是「上肢」,擊球動作需要有良好的手臂旋轉、肘部前臂扭轉和手腕扭動,重複性旋轉壓力容易造成傷害。肩部是最常見的,包含旋轉袖肌鍵炎;其次是手肘的肌鍵炎,和手腕韌帶扭傷;以及「脊椎」快速大角度的彎曲,造成腰椎和背部的肌肉筋膜拉傷。 如何做好運動保護,以避免運動傷害呢?運動醫學專家邱熙亭建議羽球愛好者遵循以下五點建議: 1. 充分的熱身和收操 賽前進行15-30分鐘的全面熱身,特別關注肩膀、膝蓋和腳踝等易受傷部位 運動後進行輕緩的伸展、按摩和冷熱敷,幫助肌肉放鬆 2. 精進技術訓練 學習並練習正確的擊球和腳步技術 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減少不必要的身體壓力 3.合理安排訓練負荷 當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 確保充足的休息和恢復時間 記住:你不是在訓練時進步,而是在恢復時進步! 4.選用合適的裝備 穿著提供良好支撐和緩衝的運動鞋 選擇重量和握把大小適合的球拍,減少手臂和手腕壓力 5. 針對性的肌力訓練 強化髖關節、臀部和大腿肌肉,增強膝關節穩定性 進行平衡訓練,提升本體感覺,降低腳踝扭傷風險 鍛煉肩膀、手臂和前臂肌肉群,增加上肢穩定性 加強核心肌群訓練,提升腰背部的支撐力 邱熙亭呼籲,無論是追隨奧運選手腳步的羽球愛好者,或是偶爾揮拍的休閒玩家,都應了解運動傷害,以及如何有效預防運動傷害,讓羽球愛好者可以安心地揮灑運動。 原文出處

備孕婦女注意!勿碰這2類飲食

現代女性工作繁忙,壓力沉重,尤以排班工時不定時、日夜顛倒,對晚婚備孕中婦女影響甚大,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威達提醒,良好作息,調理營養,勿碰菸酒外,特別是「冷」飲食要注意,應注意冰過後飲品,退冰後還是冷飲,寒氣入體傷身,應少碰或不碰這類冷飲,以順利健康懷孕。 除了忌喝冷飲外,過熱飲食也要避免,應接近常溫後食用。陳威達表示,中醫飲食講求寒熱平溫涼五行搭配,養氣補血,尤其忌諱冷傷害身體,若真的無法避免,至少月經來前1周至經期結束,都不該喝冷飲,他也提醒備孕婦女應在晚間11點前入睡,保持良好作息,讓身體回復最健康狀態。 提到晚婚高齢不孕婦,陳威達曾幫助過35-45歲,成功助孕約300多人,其中子宮內膜有障礙的為數不少,特別是第1位借卵不孕高齡52歲A女士,她在某醫學中心生殖中心,嘗試過人工授精、試管療程、最後進入到借卵一途,歷經4年多次治療,也配合中醫3年調理,皆無法使胚胎植入;其後,A女輾轉到陳威達門診,希望能夠協助以中醫調治改善萎縮的子宮內膜。 雖然A女停經子宮內膜萎縮,但西醫處理後仍有不規則月經出現,陳威達不是一味地只針對子宮內膜厚度治療,而是針對病人的體質、整體臟腑經絡陰陽氣血、證型為主來調理,再輔以女性生殖週期療法標本同治,重塑子宮內膜正常生長過程。 陳威達指出,中醫生殖週期療法4階段是與西醫生殖療程同步調理,分別於: (1)「經後濾泡期」陰長陽消階段;選用左歸丸等方,以補腎滋陰,滋養內膜。 (2)「絪蘊期」重陰轉陽階段;方採人參養榮湯等,以養氣血補腎,活絡內膜。 (3)「經前黃體期」陽長陰消階段;處方右歸丸等,以溫腎陽理氣,增厚內膜,維持內膜厚度。 (4)「行經期」重陽轉陰階段;施予溫經湯等,暖宮行滯祛瘀,脫落更新內膜。 陳威達處理兩個月後,A女身體臟腑經絡陰陽氣血明顯改善,以及子宮內膜的狀況都非常好,萎縮的內膜厚度從0.6cm增厚1.0cm,並且子宮內膜的血液循環改善,子宮內膜出現黃金3條線的優質型態,且在生殖中心所作的各項檢查都達到標準,第3個月植入胚胎終於成功且持續正常發育,足月順產,喜獲健康寶寶。 兩年後以54歲超高齢A女再次挑戰借卵生子夢想,在陳威達醫師第2次中醫調理下,更早在兩個月的治療就達到植入的標準,足月順利生產,喜獲健康2寶,讓她願望成真。 陳威達解釋,一般醫師作法大概是不斷補強子宮內膜,但未必容易成功。更重要是因不同人、體質,證型,有整體思考、細微調整,擅用生殖週期療法調理臟腑氣血陰陽,讓子宮內膜能隨著週期而有正常消長用,施予方藥,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原文出處

癌末母了卻心願 在病房中送女兒出嫁

聯新國際醫院尊爵病房4月12日為一位肺癌末期患者—廖媽媽舉辦2場婚禮,在家人與醫護祝福下,舉行了與眾不同的婚禮,於人生最後一哩路鋪上紅毯,在病房中完成她的心願,場面溫馨感人。 廖媽媽咳嗽5個月,看遍住家鄰近診所仍不見好轉,今年2月底轉至聯新國際醫院醫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安排正子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診斷為轉移性肺癌,併多處轉移。廖媽媽在得知病情及預後不佳後,了解並可坦然面對,亦表達願意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為了讓子女及病人放心,廖爸爸每日親自照料廖媽媽外,並委請居服員張姵柃協助照顧,常常煮愛吃的粥、菜瓜蛤蠣湯給廖媽媽,陪伴廖媽媽聽歌、唱歌,傾聽她的想法、心願。然而,讓廖媽媽最感到遺憾的,是小女兒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尚未完成婚姻大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但因身體狀況不佳,可能無法完成心願。經醫療團隊持續與家屬討論、策畫後,決定籌辦這場婚禮。 12日病房中傳出喜訊,廖爸為廖媽舉辦結婚50週年派對,以及神祕驚喜─小女兒文定之喜,廖媽媽身穿大紅衣,一整天精神特別好,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特別來祝賀老夫妻金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與醫療團隊、親朋好友共同見證訂婚,病房裡一日兩場婚禮,溫馨感人。 陳政昕表示,安寧緩和療護不應儘限於安寧病房,聯新國際醫院「安寧共同照護」,即是以原醫療照護團隊與安寧緩和醫師、個管師攜手合作的模式,治療疾病本身帶給病人身體上的不適,減輕病人心靈上的壓力,並盡力協助病患圓滿心願,讓病人與家屬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減少餘生遺憾,也讓家屬體認生命意義與價值。 原文出處

壓力山大 中醫推拿、針灸有效減壓助眠

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因長期工作繁忙,同時肩負家庭照顧重擔,時常肩頸痠痛,壓力大無法入睡,吃了止痛藥也無效,尋求中醫師施行推拿、針灸,想不到一試就改善許多,當晚即安穩入睡,直呼好神奇。聯新國際醫院中醫師吳佳哲表示,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山大,因身體上的「肌筋膜疼痛」,造成情緒問題,惟有適時調理身體,疏通經絡,釋放壓力以維持身心平衡,就能改善失眠,幫助恢復健康。 吳佳哲中醫師指出,按摩和施壓特定的「激痛點」和組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釋放壓力和平衡身心。研究資料顯示,推拿可以減少身體中的壓力激素,如皮質醇,並促進身體釋放內源性的幸福激素,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反應有助於緩解壓力、減輕焦慮和提升情緒健康。 吳佳哲融入了中醫的五體(皮、脈、肉、筋、骨)及西醫現代知識,為「五體推拿」,並輔助針灸、拔罐,讓治療效果更加全面。「最困難是長時間經驗累積的『手下觸感』,五體推拿不僅僅只是治療痠痛,在調理情緒、改善睡眠及緩解疲勞等都有療效。」吳佳哲說。 除了情緒、失眠等常見疾病,以及因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造成的各種疑難雜症,像是坐骨神經痛、五十肩、深臀疼痛症候群等,都能有效治療。 吳佳哲中醫師熟悉運用硬傷、軟傷、整脊及基本理傷4種手法,利用徒手去矯正患者的骨頭、軟組織、神經甚至是血管,以及搭配推拿罐、針灸、電針、肌貼、熱療輔助等深入肌理,讓推拿達到症狀改善的效果。 原文出處

質子技術有效治療肝癌 減少肝衰竭發生

國內首先引進質子治療的長庚醫院,針對159位在長庚接受質子或傳統X光放射治療的大型肝癌病患進行長達四年的追蹤,結果發現質子治療不管在腫瘤的控制或是病人的存活期,都優於傳統X光放射治療超過兩倍以上,而且副作用也更少。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23年亞太粒子放射治療合作聯盟國際高峰會議,並獲刊於2024年3月1日放射腫瘤學界頂尖國際期刊「國際放射醫學、生物、物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為國內癌症放射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也為過去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患者提供新希望。主持這項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謝承恩醫師亦榮獲2023年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謝承恩醫師指出,放射線治療是利用具穿透力的高能量X光或質子等粒子束來殺死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在肝癌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對於侵犯血管或膽道、不適合手術或電燒治療的肝腫瘤,放射線治療是控制癌症的一大利器。其中質子治療是目前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有別於傳統X光放射治療,質子會在抵達目標腫瘤後才大量釋放輻射能量,使病灶後方完全沒有輻射劑量,可以更精準地摧毀腫瘤並保護附近正常組織。 然而因質子治療仍屬新式的治療技術,對於腫瘤直徑大於5公分、過去難以根治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的實際治療成效仍未有較大規模及長期追蹤的研究。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因此針對在長庚接受質子或傳統X光放射治療的159位大型肝癌病患進行研究,從這些患者不同器官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質子治療相較傳統X光放射治療可以更安全地提高腫瘤的治療劑量,並大幅降低患者正常肝臟、消化道、心臟以及脾臟的暴露劑量。再經過約四年的追蹤時間,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其兩年腫瘤局部控制率為89%,優於傳統X光的34%,而質子治療的中位數存活期為19個月,較傳統X光的8個月延長超過兩倍。此外,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治療後發生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嚴重淋巴球低下的機率顯著低於接受傳統X光的病患。 不過謝承恩醫師也強調,雖然對於病況較為嚴重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可提供較佳的治療成效,且大幅降低副作用發生機率,同時保留更多正常的肝臟體積,及減少腸胃道、脾臟等重要器官的傷害;然而質子治療仍有其局限性,對於肝硬化末期、多處腫瘤轉移的肝癌患者,則不適合質子治療。 謝承恩醫師表示,由於此研究證實質子治療對於大型肝癌優異的治療成效,而過去實驗室研究發現放射治療搭配免疫治療可望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改善病患癌症控制,目前林口長庚醫院針對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患者,進行質子治療合併癌自禦及癌思停免疫標靶藥物之臨床試驗,期望未來能進一步改善肝癌治療成果,嘉惠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 原文出處

好神刀怒砍30年老菸槍腫瘤 肺癌晚期奇蹟治癒

李先生是位工程師,抽菸30年,去年9月開始感到呼吸急促,起初認為是慢性疾病,而自行至藥房服藥,但咳嗽越來越嚴重,於是求治醫院並接收胸部X光檢查,發現是肺癌晚期,與醫師討論後,採用先進的「好神刀」放射治療設備(Halcyon 2.0直線加速器),腫瘤幾乎完全消退,且每次做完幾無副作用,不影響工作,讓他大感驚訝。 聯新國際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名華表示,李先生長期吸菸,支氣管鏡檢查顯示氣道狹窄,並在右肺門處發現4至5公分腫瘤,組織切片確診為小細胞癌,經胸部CT和PET/CT檢查,顯示為肺癌第三期(晚期,cT4N2M0)。 「雖然是肺癌晚期,慶幸肺癌腫瘤只有局部擴散,並沒有擴散至其他器官」王名華醫師說。李先生和家人討論後,決定使用「好神刀」進行放射性治療。歷經2個月一個療程35次治療,腫瘤幾乎完全消退,李先生及家人對治療效果感到滿意,將繼續接受後續的追蹤和治療計畫。 王名華醫師指出,「好神刀」是新一代的智能放射治療設備,採即時影像對位,能掌握腫瘤動態,即時調整提升腫瘤控制成效,以提高治療精準度,過程安靜沒有壓迫感,全新設計腫瘤劑量包覆更完美,且少副作用。 李先生告訴醫療團隊,當醫生告知肺癌晚期已是晴天霹靂,後悔沒有及早戒菸,未來茫茫不知該如何面對,慶幸家人鼓勵他接受治療,看著治療一次次越來越好,他非常訝異放射性治療快速安靜、無副作用,做完治療無須住院,即可正常工作且效果良好。 王名華醫師強調,透過定期篩檢,運用新的檢驗工具如LDCT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針對病情採取多樣治療手段,像是先進放射線設備以及藥物治療如免疫治療、標靶藥物等,針對不同肺癌種類能有效控制病情,病人無須過度擔心。 原文出處

大腸鏡查出瘜肉 竟切下7公分腫瘤

50歲男性上班族透過國健署糞便潛血篩檢陽性後做了大腸鏡檢查,在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發現一顆不小的「大腸腫瘤」(俗稱瘜肉),避免日後病變惡化成癌症,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竟切除7公分的腫瘤。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余青殷表示,這是第一次切下這麼大腫瘤,卻完全不用動刀,只要透過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讓病人及家屬非常驚訝。 余青殷醫師說,因為位置關係、大腸的皺褶,一開始只觀察到一部份的腫瘤,很難實際偵測腫瘤,術前判斷可能只有4到5公分,可是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後,才發現竟達7公分,病理判定為切除乾淨的良性大腸腺瘤,對一名平日毫無症狀的健康人,因參與糞便潛血篩檢而發現了癌前病變,避免了未來的惡性腫瘤,可說相當幸運。 「舉凡食道、胃、大腸等消化部位器官,都可運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腫瘤。」余青殷說,內視鏡切除的好處是免動刀、恢復快,住院天數少,適合現代忙碌社會上班族,或年紀大不適合動刀患者。在內視鏡手術前也必須做好各方面地評估,與醫師充分討論手術細節或疑問,盡量避免內視鏡手術引起的併發症或討論其他替代的手術方式。 余青殷醫師鼓勵有腸癌家族史或有腸胃道症狀,應接受內視鏡檢查,50歲至75歲的國民,可每兩年參與國家糞便潛血計畫,若呈現陽性反應者,應安排大腸鏡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效果最好,平時也多注意飲食,少菸、酒、檳榔,少食紅肉、醃製食品,避免誘發癌症因子。 原文出處

一個也不能少 預防新生兒感染成重點

近幾年感染病症猖獗,新生兒抵抗力低,若能有效做好感染症防治,將可減少新生兒死亡並改善兒童健康。為凝聚國內對新生兒感染防治的共識,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特舉辦「新生兒感染防治新進展」國際研討會,邀請到此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上百人與會,以精進新生兒感染症的防治並與國際同步,提升國內新生兒的醫療照護品質。 林口長庚新生兒科江明洲主任指出,新生兒敗血症和腦膜炎是導致新生兒死亡與產生重大後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若能有效的防治,將有助於減少新生兒死亡並改善兒童健康。本次大會由林口長庚醫院邱政洵副院長特別邀請兩位國際知名教授來台分享新知,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聖地牙哥兒童醫院的John Bradley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感染科醫師、抗生素及微生物學專家,於會中分享新生兒敗血症及腦膜炎治療之國際最新進展。 另一位來自英國倫敦學院大學兒童醫院的藥理學Joseph Standing教授,在感染藥物和兒童藥物的發展上有卓越的貢獻,於會中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介紹腦膜炎的藥物治療,講解如何讓抗生素藥物在新生兒的腦部達到理想的治療劑量。兩位專家的演說,帶給現場與會者許多醫療新知與收穫。 此次研討會也有多位國內傑出學者齊聚一堂,於會中分享新生兒感染與抗生素使用的相關經驗。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朱世明部長表示,透過國內外學者交流,凝聚國內對新生兒感染防治的共識,對於提升新生兒的照護品質與促進兒童健康,有莫大助益。 近年台灣新生兒數量逐年下滑,2023年的出生數更創歷史新低,林口長庚積極配合政府政策投入各項兒童醫療,期提高兒童照顧品質。為提升新生兒轉診救護時效,於1989年成立24小時轉診專線,由兒科醫師領軍展開新生兒外接服務,2020年再將重難罕病童增列入外接服務範圍;2023年再創全國之先,以5G救護車進行外接服務,更增進新生兒及重難罕病童之轉送安全。 林口長庚醫院擁有全國最大的新生兒醫療中心,長期致力於提升兒童健康,近年並積極推動醫療國際化,展開國際合作,2023年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及SingHealth醫療集團簽立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在醫療、教育及研究等層面緊密合作;未來也將持續與全球專家學者交流,學習國際新知,致力提升台灣兒童醫療品質。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