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完美與令人失望之間的距離

 臉友推薦我《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高寶),火速訂購,並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大學生麥蒂,在2013年的自殺事件。麥蒂是個優秀的運動員,是全紐澤西跑得最快的選手之一。數家大學都急著招募他,爭搶他進入田徑校隊。麥蒂美麗健康,他在賽道上的英姿,和學業優異的成績,他在instagram上傳一張張快樂光鮮、紀錄每個精彩時刻的照片,無一不在訴說這亮眼的人生起點。

 而那背後,沒有人知道他在經歷甚麼,為什麼要結束青春?他在IG上有一萬多名粉絲,他在墜下之前幾小時,還在各種通訊軟體的社群裡和友人聊天,他的家人天天與他通訊,他看似有強大的感情支援,但為什麼?

 ESPN的專欄作家凱特費恩,他辭掉工作,走訪麥蒂的家人、朋友、師長,然後在親人的協助下,進入麥蒂的電腦,看他每一封簡訊、e-mail、IG,抽絲剝繭去拼湊事實的真相。

 這本書的好,在於他有好多個層次。

 其一,我們都在經歷一個網路社群軟體時代的劇變。

 麥蒂與他的父母關係很好,但這一代的父母卻很難理解身為「網路原生代」的麥蒂面對著甚麼樣的壓力。

 過往離家上大學,也許一周打一次電話報平安,但如今網路讓孩子無時無刻在哪吃甚麼睡覺沒等瑣事都無一現形,他縮短了距離,卻也變成成長的另一種阻礙。

 且網路媒體與社群平台是一個公眾與私人交織的複雜平台,「好還要更好」,為了掩飾而過度扭曲自我形象,讓世界不在表裡如一。

 每一個網路世代的人都在迫切追求自我更新的「更高版本」。

 第二,憂鬱症不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病,更不是抗壓性的問題。自殺很少是單一理由,沒有唯一凶手,自殺是一種累積的情緒,同時需要引爆的動機與事件。活著的人總想卸責般地為逝去的人找到代罪羔羊,但你是否想過,你曾經有機會扮演那雙扶起他的手?

 其三,這本書有兩條線在走。一線是麥蒂的死,一線是作者的自我探索。同樣身為運動員,同樣在青春時面對要不要結束的掙扎,同樣在面對眾人期待下,彷彿道義的,必須要呈現樂觀開朗的一面......作者在寫麥蒂,也在寫自己。

 最後,我想引一下書上的話,為我們這個荒謬的時代:

 我們飽受煎熬,沒人教我們如何輸得起。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消費主義下的產物,我們視自己為一項即將被貼上標籤的產品。在人生的各個不同的階段:社交、愛情、專業上被「上架」,等著待價而沽。

 每一件事在我們眼中都是行銷自己的手段。焦慮和憂鬱的狀況,當然也就無止盡的蔓延。

 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本文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朱亞君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yeachun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