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憂鬱症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挺過家破人亡 台中媽媽返校打造第三人生

「感恩父母親給我堅韌的心、感恩老天給我無比的考驗、感恩自己給我站起來的勇氣、感恩身邊師長貴人給我的鼓勵,相信精彩人生正等著我。」—李鳳珠 李鳳珠,1967年出生於苗栗後龍的農村,現任台中市東勢警分局志工,國中畢業即步入社會,開始在工廠縫皮包、車衣褲,貼補家計。 浴火「鳳」凰 人老「珠」不黃 李鳳珠,22歲時嫁為人婦、育有一女,因先生染上毒品、躲債離家、拋妻棄女,向法院訴請離婚,獨力帶著女兒遷居外地。 李鳳珠,32歲時再嫁,對方有三個兒子,豈料接二連三的天災摧毀溫暖的家,及賴以維生的香菇寮,先生又交友不慎,最終離婚。 然而打擊接連而來,李鳳珠的獨生女在颱風天失足墜橋而亡,母親因自責輕生,加上離婚官司,重重打擊致使她企圖輕生,送醫治療後又被診斷出癌變,進行子宮切除手術,最後深陷憂鬱症。 李鳳珠在49歲時戴起老花眼鏡,重拾書本、返回校園,一一成功克服學業上的挑戰,更憑藉著精湛廚藝參加國際賽事,榮獲三面金牌。 李鳳珠走出二度離婚、喪母喪女、天災家毀、診斷癌變、憂鬱症之人生低谷,為了替愛女及自己一圓就學夢,49歲時重返高中校園,成為證照達人,橫跨保母、照服員、中餐、烘焙及美容等領域,大學還創下連續七學期蟬聯書卷獎第1名,積極經營第三人生,課後之餘不忘參與志工服務回饋社會,累積服務時數高達數千小時以上,以正面樂觀的態度,展翅迎接精彩未來,不愧為「逆境重生媽媽」,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4年第27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台灣逾400萬人使用安眠藥 美女醫師教3招擺脫藥物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有超過400萬國人使用安眠藥,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吃安眠藥,睡眠障礙儼然已成為現代人的困擾之一,有人光是入睡就有困難,有人淺眠一點聲響就被吵醒,有人作夢夢多夜驚,也有人因為長期失眠,飽受頭痛之苦,甚至影響情緒焦慮。 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黃靖雅醫師表示,透過中醫治療失眠,可以幫助害怕依賴安眠藥的患者,以陳女為例,會失眠的原因是因為陳女急性子加上容易煩惱子女,到了晚上準備睡覺時會想很多,因此每晚需要服用鎮靜劑才能入睡,但經過每周兩次的針灸及中藥內服調理,一個月後入眠時間縮短、夜寐不再那麼容易驚醒,陳女與西醫師討論後,成功地將鎮靜劑劑量減半。 黃靖雅醫師表示,針灸不單單只是治療痠痛的利器,從神經系統、腸胃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也能處理「心」病,過去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接受八周針灸治療後,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品質與精神情緒。 黃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重視整體治療,身與心不可分割,其中哪一段不流暢,都可能使氣血的運行受到干擾。因此失眠在中醫師眼中,並非只是「火氣大」一個原因,無論是工作壓力或煩惱、更年期後,都有可能使人出現短暫或長期的睡眠困擾。 中醫講求陰陽平衡,陽潛入陰,亢奮的精神才能沈靜下來,安穩地進入夜寐的週期,而針灸可以加乘中藥的效果,使病患得以好眠。除了個人化的中藥調理,為恭醫院中醫科一併開發水煎中藥,包含夜交藤養血安神、柏子仁滋陰寧心,搭配具備舒緩壓力的中藥材,緩解自律神經緊繃的失眠,再將藥材高溫高壓煎煮下,濃縮成更高濃度的藥液包,效果加倍之餘,也不必擔心晚上飲用過多水份夜尿,造成睡眠中斷。 黃靖雅醫師呼籲,患者的生活作息也是決定自己能否成功擺脫失眠的要素,除了診療時幫助紓解情緒,通常會請患者居家時盡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午休不超過一小時。許多患者因為整夜沒睡,想靠隔日白天午休歇息,其實這樣一來,會造成惡性循環。白天應以活動為主,也可以加入運動,精神到晚上更能沉靜下來。 二、睡前三小時不進食。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的進食強迫腸胃繼續工作,胃氣若降不下來,也可能造成失眠加重。 三、按摩耳朵。耳朵上有許多穴道,其中耳神門穴能夠平衡交感神經,黃醫師表示若找不到穴道,睡前將整個耳朵輕輕搓揉,使血液循環向耳朵集中,也能達到「助好眠」。 原文出處

好眠事務所》一覺好眠可有效預防憂鬱症與自殺?

一直以來憂鬱症和自殺都有相當高的關聯性,而憂鬱症也經常伴隨著各種睡眠障礙,憂鬱與失眠兩者往往互為因果,讓我們一起來正視,一覺好眠對於預防憂鬱症與自殺的重要性。 憂鬱症與睡眠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幾乎所有患有憂鬱症的患者都會遇到睡眠相關的問題,在臨床診斷上,睡眠的問題或困擾,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是重要的指標。憂鬱症與睡眠有著雙向的關係,也就是,睡眠不足會導致憂鬱症,而罹患憂鬱症的人更容易出現睡眠不足的現象,這種複雜的關係,讓我們很難知道,究竟是先有失眠的問題,還是先有憂鬱症。 與憂鬱症相關的睡眠問題包含了:失眠、嗜睡、睡眠中斷、呼吸中止症等等,失眠是最常見的,許多憂鬱症患者,會在失眠與嗜睡之間擺盪。睡眠問題可能會改變神經傳導血清素的功能,而引發憂鬱症,睡眠中斷會影響身體的壓力系統,擾亂晝夜節律,也讓情緒更加的不穩定與易怒。 睡眠問題也是導致自殺意圖增加的重要因子,雖然改善睡眠是否能夠直接減少自殺行為尚未確定,但改善睡眠可以降低自殺風險因素,也可以降低憂鬱症病程的發展,並且有效改善情緒失調並且減少衝動的行為。 若想要降低睡眠問題與自殺的關係有三個重點: 一、睡眠障礙篩檢 二、自殺評估與安全計畫 三、有自殺傾向患者的睡眠治療 改善失眠對於憂鬱症的減輕與自殺的預防,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其他自殺防治相關專業資訊,請參考自殺防治中心與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有任何情緒及困擾請撥打:【安心專線:1925 】或【生命線:1995 】 參考資料:Sleep Foundation、Psychiatric Times、自殺防治學會。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諮商心理師顧問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張少楷/憂鬱症難熬輕生  腦科學解析對策

台灣HP惠普科技前董事長黃河明,十月底從台北市大安區八樓住家跳樓輕生的消息震驚各界,由於黃剛從醫院返為住家,並未留下遺書,推斷為生前罹患憂鬱症,初步研判為輕生,消息傳來,讓許多朋友相當驚訝與不捨,也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關注。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洪敬倫醫師分析,一般而言,長年憂鬱症患者隨著每次病情復發,治療會越來越棘手。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約有40%-50%的憂鬱症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特別是老年憂鬱症患者,藥效會更緩慢。此外,年長者也可能因為久病厭世,加上身體脆弱,因此更容易有負面念頭在心中打轉。     洪敬倫提到,一般人對於憂鬱症的認識,常認為是意志力與抗壓性不足的結果。但追根究底,除了環境因素導致患者情緒低落這種心理機轉之外,以科學角度來看,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其實已經生病了。此外,醫學臨床研究證實,憂鬱症患者腦中的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且負責思考與調整情緒的前額葉活性明顯較一般人低落。      由於憂鬱症治療困難,目前除了服用藥物提升血清素外,近期臨床上也有新的科技突破,透過對大腦皮質層進行重複的磁波刺激,活化原本功能低落的前額葉。這種新科技,臨床上正式的名稱是「rTMS 重複透顱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國外施行rTMS治療已行之有年,台灣則在去年上半年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正式核准施行。「可惜知道這個治療選項的患者並不多,提供rTMS的醫療院所也很有限。」洪敬倫分享,目前選擇rTMS的病人,多半是因為對多種藥物反應都不好的憂鬱症患者。       每當有名人選擇結束人生時,總會讓社會大眾感到驚愕。但客觀而言,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活背景與心理歷程,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成因也非常複雜。然而,以醫學跟腦科學角度來解析,憂鬱症發作時的負面意念是一種「症狀」,是大腦迴路「短路」造成思考打結,經過治療是可以改善的。醫師也呼籲大家平時多關心身旁需要關懷的家人朋友,若有症狀或需要,需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作者張少楷為醫療照護產業網路媒體總編輯,負責內容與流量成長,對腦科學有興趣,喜歡閱讀、寫作。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完美與令人失望之間的距離

臉友推薦我《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高寶),火速訂購,並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大學生麥蒂,在2013年的自殺事件。麥蒂是個優秀的運動員,是全紐澤西跑得最快的選手之一。數家大學都急著招募他,爭搶他進入田徑校隊。麥蒂美麗健康,他在賽道上的英姿,和學業優異的成績,他在instagram上傳一張張快樂光鮮、紀錄每個精彩時刻的照片,無一不在訴說這亮眼的人生起點。 而那背後,沒有人知道他在經歷甚麼,為什麼要結束青春?他在IG上有一萬多名粉絲,他在墜下之前幾小時,還在各種通訊軟體的社群裡和友人聊天,他的家人天天與他通訊,他看似有強大的感情支援,但為什麼? ESPN的專欄作家凱特費恩,他辭掉工作,走訪麥蒂的家人、朋友、師長,然後在親人的協助下,進入麥蒂的電腦,看他每一封簡訊、e-mail、IG,抽絲剝繭去拼湊事實的真相。 這本書的好,在於他有好多個層次。 其一,我們都在經歷一個網路社群軟體時代的劇變。 麥蒂與他的父母關係很好,但這一代的父母卻很難理解身為「網路原生代」的麥蒂面對著甚麼樣的壓力。 過往離家上大學,也許一周打一次電話報平安,但如今網路讓孩子無時無刻在哪吃甚麼睡覺沒等瑣事都無一現形,他縮短了距離,卻也變成成長的另一種阻礙。 且網路媒體與社群平台是一個公眾與私人交織的複雜平台,「好還要更好」,為了掩飾而過度扭曲自我形象,讓世界不在表裡如一。 每一個網路世代的人都在迫切追求自我更新的「更高版本」。  第二,憂鬱症不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病,更不是抗壓性的問題。自殺很少是單一理由,沒有唯一凶手,自殺是一種累積的情緒,同時需要引爆的動機與事件。活著的人總想卸責般地為逝去的人找到代罪羔羊,但你是否想過,你曾經有機會扮演那雙扶起他的手? 其三,這本書有兩條線在走。一線是麥蒂的死,一線是作者的自我探索。同樣身為運動員,同樣在青春時面對要不要結束的掙扎,同樣在面對眾人期待下,彷彿道義的,必須要呈現樂觀開朗的一面......作者在寫麥蒂,也在寫自己。 最後,我想引一下書上的話,為我們這個荒謬的時代: 我們飽受煎熬,沒人教我們如何輸得起。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消費主義下的產物,我們視自己為一項即將被貼上標籤的產品。在人生的各個不同的階段:社交、愛情、專業上被「上架」,等著待價而沽。 每一件事在我們眼中都是行銷自己的手段。焦慮和憂鬱的狀況,當然也就無止盡的蔓延。 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本文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朱亞君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yeachun・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