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關聖帝君赤兔鐵馬巡境嘉年華聖會」,邁向第四天繞境行程。由三峽廣行宮向宜蘭出發,騎行隊行經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仍奮力前行毫無畏懼,祈拜四座關帝廟。分別是坪林協德宮、坪林山林關聖宮、淨根慈惠堂、礁溪協天廟。

數十位身障戰士與癌症鬥士組成的「赤兔鐵馬」主力車隊騎士們表示,過了坪林縣界,一眼由高處向下望,看到美麗的龜山島及整個蘭陽平原,所有疲勞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被洗滌的心靈及對關聖帝君的崇敬。
坪林協德宮主祀為關聖帝君,據廟誌記載,此地漢人來墾時因遭原住民威脅,當地居民認為是關聖帝君顯靈保護庄民平安,遂由居民建廟奉祀。建廟記載中為清朝光緒年間,傅姓祖先傅永禎、傅道二兄弟,從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穗鄉從善里渡海來台墾荒,先在雨港登陸,經翻山越嶺至魚堀定居。傳說在漢人拓墾之前,當地原住民偶有襲擊。某次原住民來到山頭卻見「千軍萬馬在此操兵演練」,居民體認為此為關聖帝君顯靈,遂建廟信仰保護。

坪林山林關聖宮主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奉祀由海上漂流來台五百年前雕刻的「關老爺」,表示該廟有長期且具歷史感的信仰傳承,現廟埕仍積極擴建中。 成立在 1978 年,由當地茶農集資興建。後來於 2005 年進行擴建,建成三進式的閩南建築風格建築群。

礁溪協天廟主祀關聖帝君,最早是由福建漳州出身的林楓等人,為了感謝在廈門東山關帝廟求助後靈驗,於清嘉慶九年(西元 1804 年)將分靈神像從廈門請回,經由草嶺古道進入宜蘭礁溪,建廟之地在風水上被認為是「黃蜂出巢穴」,後來在此建廟,初建立時只是簡陋茅屋。到了咸豐七年(約 1857 年)改建為土牆瓦頂,並增建東、西廂房與護廊。同治六年(1867 年),當時巡察噶瑪蘭廳的鎮臺使劉明燈傳說曾在此得神靈庇佑,回京奏請「敕建」此廟。官方下令皇帝勅建,這使協天廟成為少數由皇帝下旨建造的廟宇。由於「協天大帝」的稱號是當地漳州人對關公的尊稱,故此廟稱為「協天廟」,一樓供奉關聖帝君的夫人,神像為緬甸漢白玉雕成、重達1888公斤,是北台灣香火最旺的關帝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