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我的摯友已經逝世四年的歐鴻鍊部長,在他逝世三週年之際,我曾寫過一篇追念他的短文《我們心上的 鴻鍊》,在台灣好報和芝加哥時報我的專欄上發表。其中有一段文字是:「我對他最大的感受是,無論他擔任外交部駐外的三等祕書、代表、大使或是在部內任科長、副司長、司長、次長、部長,始終如一是大家都認識的歐鴻鍊。絕對不會因為他公職地位的不同,他對待同僚、部屬、親友的態度都是始終如一。處處與人為善,幽默可親,凡事換位替人思考」⋯⋯

孔子説的「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聖經《馬太福音》上「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佛家「自與他雙方 惡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唯自護」。中外的聖賢哲人,不論他是何信仰,何宗教,雖然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看法:「你想怎樣對待別人,先將心比心,自己不願承受接納的無論是語言、行為,也應該不要強加給別人」。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好方式。社會學上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的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才能達成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種心理機制,也是自己客觀內心世界的一種情感體驗的思維方式,以此和對方加以聯繫,站在對方立場去體驗思考問題,這樣和對方在感情上才能得到確實的溝通,方可增進理解,這種理解和同理心,才是真正的一種包容和關心。
有一個故事,説一個瞎子在人家做客,天晚了回家,主人著僕人點燈籠送客。瞎子朋友由於自卑心作祟,不僅大怒說到:「你明明知道我是個瞎子,卻給我燈籠照明,是故意嘲笑作弄我嗎?」主人急忙的説:「你誤會了!你雖然看不見,別人看得見啊!這樣暗夜中他人才不會撞著你啊!」。人大多自以為是,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人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如果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就能理解寬容,如此自然能改善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為了促進人與人的良好關係,社會的和諧,更要彼此諒解。我們都有過被人冒犯誤解的時候,難免會耿耿於懷。如果我們凡事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得到別人的諒解,就能釋懷,大大地鬆一口氣。所以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包容、更是一種同理心,還是一種器度,如此感受到別人的難處,就是一種關懷。能夠體諒別人的不易,就是寬厚,能饒恕別人的一些小錯誤,才顯得大度。我們懂得換位思考,多寬容多諒解,那麼我們的人生自然會活出一個自在又舒適的境界。
*** 歐鴻鍊部長於2021年10月30日逝世,倏忽已屆四週年。在鴻鍊兄忌辰將至之日,對他的思念更甚,他是一位最能為朋友、部屬作「換位思考」的摯友、長官。每每思及感佩不已,謹作此拙文做為對鴻鍊兄的懷念!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