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燕子口堰塞湖」立霧溪湧水灌入靳珩隧道 太魯閣全面封園撤離

堰塞湖蓄水量已達約270萬噸,並於今天(18日)凌晨湧入台8線靳珩隧道,導致監視系統短路受損。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堰塞湖蓄水量已達約270萬噸,並於今天(18日)凌晨湧入台8線靳珩隧道,導致監視系統短路受損。圖/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花蓮太魯閣山區17日因連日降雨與上邊坡崩塌,立霧溪上游燕子口步道附近突發大規模土石崩落,形成約50公尺高的天然壩體,攔截河道並造成「燕子口堰塞湖」。截至傍晚堰塞湖蓄水量已達約270萬噸,並於今天(18日)凌晨湧入台8線靳珩隧道,導致監視系統短路受損。當局隨即發布紅色警戒,封閉太魯閣國家公園全區並啟動下游居民預防性撤離。

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指出,事發地點位於台8線175.5公里靳珩隧道西口(舊台8線太魯閣峽谷路段)上方。17日下午發生大規模邊坡崩塌,大量土石滑落立霧溪,迅速形成壩體並蓄水。溪水水位於當晚19時左右達溢淹標準,湧向燕子口步道與舊台8線,並於18日凌晨進入靳珩隧道。

公路局人員透過隧道內監視系統即時觀測水情,但凌晨2時許因湧水造成電力系統短路,監視系統全面掛點。今日清晨6時許,溪水從隧道東口溢出,順勢流向下游魯丹橋,再匯入立霧溪主流。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因應堰塞湖紅色警戒,17日晚間已全面封閉太魯閣國家公園,禁止遊客進入。中橫公路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167.7公里至184.5公里)自17日17時30分起實施「只出不進」交通管制,晚間18時起全面封閉。沿線旅宿業者已接獲通知協助遊客撤離。

下游秀林鄉民樂、民有地區約300戶居民於17日下午啟動預防性撤離行動,部分居民投親靠友,另有上百人暫時安置於秀林國中與亞泥宿舍。

「燕子口堰塞湖」立霧溪湧水灌入靳珩隧道,專業人員正在研議處理方式。圖/取自公路局臉書

「燕子口堰塞湖」立霧溪湧水灌入靳珩隧道,專業人員正在研議處理方式。圖/取自公路局臉書

為防止壩體突然潰決引發災害,林業保育署18日調派3輛大型怪手(2輛300噸、1輛200噸)自舊台8線燕子口遊憩區往上游挺進,嘗試降挖壩體進行引流作業。同時,也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水工專業團隊進場現勘,評估壩體穩定性與最佳排洪方案。

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昨推估,若壩體潰決,洪峰約50分鐘內將抵達下游錦文橋,預估水位上升約5公尺;通過錦文橋後因河道拓寬,水位上升幅度約2公尺。目前立霧溪下游水位仍屬正常範圍,但錦文橋旁已有零星民眾前往觀察水情。

太魯閣峽谷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質破碎、岩層節理發達,加上立霧溪切割形成深峽谷,是全台最容易發生崩塌與堰塞湖的區域之一。

地質專家提醒,堰塞湖的危險不僅在於潰決時的瞬間洪峰,更在於壩體穩定性的不可預測性,須持續監測雨量、震動與水位變化。

成大水工系教授指出,目前壩體高度達50公尺、蓄水量達270萬噸,屬於中大型堰塞湖,任何降雨或地震都有可能導致潰決,須建立水位自動監測與預警系統,並加強下游警報通報機制。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則表示,將持續監控壩體及立霧溪水位,視現場狀況調整疏散與交通封閉措施,呼籲民眾勿進入封閉區域,也避免前往太魯閣山區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