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瑞雄專欄】在AI浪潮中 保持清醒的距離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今世界被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從搜尋引擎、醫療記錄、招聘系統到法律文本撰寫,AI滲入了我們幾乎每一個生活層面。它帶來效率與便利,也引發隱憂與倦怠。人類在享受AI的幫助之時,也正在喪失對它的距離感與辨識力。問題不在於AI的強大,而在於人類是否還保有選擇不用它的自由與判斷。

AI的普及讓「自動化」成為新常態,有人戲稱「罵一句髒話就能讓Google停止AI回答」,這看似幽默,卻反映出一種潛在的焦慮,我們是否需要透過違常的方式,才能短暫奪回對資訊過程的控制。AI的設計本意是服務人類,但當它成為不可迴避的介面時,使用者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仍擁有主導權。當AI成為系統性基礎設施時,拒絕它就等於被現代生活排除在外。

AI的危險,並非只是「出錯」。真正的風險在於它讓我們過早停止思考。有些場合不應使用AI,例如學習新知時容錯率必須為零。或讓AI撰寫法律文件或醫療診斷,可能因幻覺生成或邏輯偏差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這提醒我們AI不是萬能的書僮,而是需要被審慎監督的輔助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器若過利,反噬其主。

在商業世界中,AI的引入往往伴隨一種「效率幻覺」。企業追求自動化流程,希望以更低成本達到更高產能,但若品質檢核所耗時間超過AI節省的時間,或若AI生成錯誤需反覆修正,那麼效率的承諾就淪為空談。AI不是替代人類的捷徑,而是一面照妖鏡,反射出組織內部對責任與標準的模糊。若企業只因為「別人都在用」而部署AI,那麼它用的不是技術,而是從眾心理。

從社會層面觀察, AI正在形成新的依附關係。當醫生、教師、客服人員乃至政府官員都依賴AI系統,拒絕它的人幾乎無路可走。有人在就醫時要求不使用AI,卻被回覆「若不同意請另尋醫師」。這種無形的壓力正侵蝕個人自由,讓「選擇權」變成一種幻覺。AI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它像人類,而是因為它讓人類像機器。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人類對「控制幻覺」的沉溺,人們以為能關掉AI、拔掉插頭,但要完全避開AI,就等於退出現代社會。從導航到社群演算法,AI早已成為日常運作的背景。它不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環境」。在這種情境下,最需要被教育的,不是AI的功能,而是AI的邊界。人類必須學會辨識哪些工作需要AI,哪些工作必須保留給人心與判斷。

AI的代價,也不僅止於認知,AI的碳排放和資料中心的能耗正以倍速成長。這意味著每一次問AI問題、生成圖片、撰寫摘要的背後,都有實質的能源消耗與環境壓力。科技的進步若以地球為代價,那將是一種倒退式的創新。古人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今日的AI產業亟需回到這種節制的智慧。

人類與AI的關係,正陷入一種微妙的張力。一方面我們驚嘆於AI的潛力,另一方面又恐懼被它取代。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AI能不能思考,而在於我們是否還願意思考。當教育者讓學生用AI生成作業,當企業用AI取代分析師,當公務系統以AI代替人力,我們省下的也許不是時間,而是智慧的磨鍊。AI能寫詩、能作畫,但它無法理解詩人為何落淚、畫家如何畫龍點睛。正是在這些不完美與掙扎中,人類的創造力才顯得珍貴。

未來的AI時代,智慧的價值將不在於「使用它的速度」,而在於「拒絕它的勇氣」。知道何時不該用AI,比知道如何使用AI更重要。「知止而後有定」,在數位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克制,才是人類文明的長遠之道。AI或許能協助我們書寫未來,但那支筆,應該仍由人類自己握著。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