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在台灣長年被視為提神解勞的「口中煙火」,對許多勞力工作者而言,是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醫界與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早已明確指出,檳榔是導致口腔癌與頭頸癌的重要致癌因子,其危害遠比民眾想像中更廣泛而深遠。
台灣頭頸癌高發,口腔癌居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的頭頸癌病人中,口腔癌占比最大,且有超過七成在確診時已屬第三期以上,也就是中晚期,顯示早期發現與防治仍具極大挑戰。根據2023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在45至59歲男性癌症發生率中名列前茅,明確反映該年齡層高風險行為(如嚼檳榔、吸菸、飲酒)仍普遍存在。
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李明璟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是台灣經濟與家庭的重要支柱,但他們卻是頭頸癌最主要的受害者。罹病這個過程不僅衝擊健康,更造成沉重的經濟與社會負擔。加上台灣正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健康警訊。」
治療影響深遠,家庭經濟重創
許多病人在確診後需接受切除手術、放射治療與化療,除了面對疼痛與復健期長的身體折磨,還得接受語言功能、吞嚥能力甚至外觀的改變帶來的心理衝擊。一位接受過喉癌手術並安裝氣切的45歲病人莊先生分享:「我原本在漁市上班,抽菸吃檳榔就跟呼吸一樣自然。現在得病後,沒辦法好好講話,吃東西只能灌牛奶,工作也做不了。以前是我養家,現在我卻成為最大的負擔,全家都快撐不下去,生病的時候才了解真的沒有什麼『早知道』!」
李明璟醫師也說明:「許多病人在術後面臨溝通障礙、體力下降、咀嚼與吞嚥困難,整體飲食型態完全改變,有的甚至需要依賴高價營養品維持基本體力,平均每月額外支出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此外,有人被迫離職、轉行,家庭收入瞬間銳減,陷入生理與經濟的雙重打擊。」
三害組合風險倍增,達常人123倍
研究指出,檳榔使用者多合併吸菸與飲酒行為,形成所謂的「三害組合」。這三者之間並非單純累積,而是具有高度加乘效應,合併的不良習慣罹癌風險高達123倍。這種複合型致癌風險不僅增加治療困難度,也顯著提升復發與轉移的機率,大幅縮短存活期。李明璟醫師提醒:「這類疾病常在症狀明顯前就已惡化,而病人多在中壯年,恰好是家庭與社會的主力。一旦病發,不僅拖垮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預防勝於治療,政府與醫界同步行動
目前全台已有超過50家醫療院所設有「戒檳門診」,由專業團隊提供心理支持、行為治療與藥物協助,幫助有成癮習慣者逐步戒除。而且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也透過多元宣導,例如:校園拒檳教育、限制檳榔廣告、規範販售區域,降低民眾尤其是青少年接觸檳榔的機會,同時禁止供應未成年人、孕婦嚼用檳榔。
李明璟醫師語重心長地表示:「檳榔不像香菸有明顯煙霧,它的傷害是潛藏且持久的。很多人覺得只是咬一下提神,但當你失去吃飯、說話的能力,甚至與人正常互動的機會,那個短暫的快樂代價就變得極高。」他進一步呼籲:「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與其投下巨額醫療資源於治療,不如把資源用於預防與健康教育,讓更多人懂得在還健康的時候,選擇正確的健康行為。」
拒絕第一口,守護健康與家庭
李明璟醫師表示,在癌症治療中,醫師們見證太多「如果可以早一點知道」的遺憾。因此不斷透過媒體與政策倡議,喚起大眾對菸、檳榔、酒危害的認知。「拒絕檳榔,戒除檳榔」,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當你失去賺錢、說話、甚至吃飯的能力,你就不是在『享受生活』,而是在被生活吞噬,面對檳榔這個「沉默殺手」,及早戒除、定期檢查、強化健康意識,才是遠離癌症最實際的做法。
- 老翁生活難自理家人以為失智 竟是細菌感染腦膜炎
- 名醫會客室/只要青春不要痘!改善青少年的容貌焦慮
- 化療致神經病變四肢痛如刀割 rTMS經顱磁刺激可緩解
- 停經後出血不是回春 要小心這些癌症找上門
- 女子30年眩暈 竟是偏頭痛惹得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