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碧涵專欄】美 是任重道遠 不故步自封 不囚於困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

​幼時,最單純的感動就屬夏日裡,將臉貼在磨石子的牆面或地板,讓冰涼觸感瞬間驅散燠熱與孤單,那是牢牢印記於心,最美的片刻。李泊言認為美並不必然來自華麗的藝術作品,往往是生活裡的觸覺、嗅覺、微風拂面的瞬間⋯⋯,是一種無心、不刻意卻深刻的體驗,是在日常裡能夠隨時擁抱的感動。

李泊言出身於北部礦區,少年時期看著礦工們在艱苦勞動後,隨興舉杯、猜拳、放聲大笑,簡單淳樸、隨遇而安、珍惜現下所擁有的生命力,成為他對「幸福」的深刻理解。他的人生第一份職務是教官,這個身分角色讓他時時嚴以律己,至今仍會反思當時是否曾過於用力要求學生?給他們帶來壓力? 之後,他常提醒自己要「用力而不過度」!在每一個職涯階段他都不斷地自我檢討、修正,力求成長,更深入地思索:如何在責任與人性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李泊言常提醒自己要「用力而不過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李泊言常提醒自己要「用力而不過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接任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以來,李泊言面對的挑戰不小。如:新冠疫情期間,肩負恢復全國藝術比賽的任務,帶領團隊在嚴格防疫與推廣藝術之間尋找最佳解方;致力讓館舍更具美感,從「種花」開始,增進場域情境氛圍;舉辦特殊孩童作品展覽,讓獨樹一幟的精采進入大眾視野;推動「故事島」計畫,讓生命記憶轉化為展覽,觸動觀者心靈,⋯⋯。這一切都是在向社會傳遞:藝術教育的核心不是一時的掌聲,而是,能否「留下」與「帶走」——留下:感動的餘韻,帶走:心靈的滋養!

李泊言認為生命中難免會有苦悶、孤寂的時刻,一首歌、一首詩、一盞茶,皆能成為情緒的出口,讓人重新感受到自己仍在呼吸、仍在活著。少年時期在礦區所見的縱情大笑:那是一種即使身處黑暗也能找到的光的性情。李泊言深信,藝術與美就是這樣的存在:能陪伴、能安慰、能提醒我們,在困境中仍要珍惜光陰。生命不在於累積多少成就,而在於能否在有限的時光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不故步自封,不囚於困,方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