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蛻變中的西螺風情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返回西螺過年,依例到附近走走。夕陽餘暉中,西螺大橋下,乾涸的河道,已經成為民眾的活動空間,引來不少市集交易,有模有樣,而上頭艶紅色的西螺大橋,彷彿成為大型公共藝術,別富風情。
    西螺大橋總長度1,939 公尺,在日治時期稱濁水溪大橋,位於彰化縣與雲林縣之間,橫跨濁水溪下游,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連接北端之溪州鄉、南端之西螺鎮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時,西螺大橋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全台灣最長的橋梁,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
    屈指一算,西螺大橋已經71歲了,這座連結了南北交通動脈,對農業起家的台灣西部縣市,發揮深遠影響力。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物換星移,台灣各地發展與生態丕變,從1994年起西螺大橋橋面禁止行駛大型車輛,就預示著角色的改變,迄今高速公路、高鐵的啓用,該橋已式微為區域性的連絡道。特別是氣候變遷,河川生態今非昔比。
    老公曾說,他念小學時,同學的母親為了撿拾漂流木,被急湍的濁水溪冲走,釀成悲劇。後來,河道漸趨狹窄,河床兩側種滿西瓜,讓勤𡚒在地鄉民增加收益,如今完全乾涸,民眾樂得在上頭跑步、散步,增長的人氣,吸引地方政府開發為遊憩區,加建許多公共藝術,同時也引來不少小攤商,龍蛇混處,吵雜不堪,拉低了市容觀瞻,也是對歷史景點的大不敬。
    返鄉過節前,女兒三申五令,對家鄉事多鼓勵,不准批評。是的,身為第39年的西螺媳婦,總是恨鐵不成鋼,希望家鄉越來越好。今年散步其間,感覺上大有進步,移植的歐式風格,差強人意,與媽祖婆造型的醬油之鄉地標,有著些許反差,但何嘗不也是當代特性,聖俗並置,多元美學的可能性,盡在其中。
    雲林攝影才子魏進福(George Wei)特別為進入枯水季節的濁水溪拍照,溪床明顯乾涸,晨曦中,曙光乍現  ,千變萬化的雲彩,美不勝收,他以唯美作品,重申西螺大橋仍不失歷史丰采 !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