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科技活動競賽與學業成績的兩難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台灣的實驗教育與教改,在中小學各級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展開。然而受歡迎的原因在於鬆綁教育體制,讓學生有機會多元探索﹖抑或以「實驗」、「教改」為名,更加確立課業走向「優異表現」升學的正當性﹖

 

中學生自我探索活動應列入畢業學分

筆者日前參加國家高科技整合跨領域的教育活動,進入複選的中學與大學生團隊來自全台灣,在激烈競賽下進入決選,獲勝隊伍將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賽活動。    

 競賽團隊,包括指導老師與學生,不約而同提到了學生參與尖端的國際比賽所需時間與升學課業時間的多面向角力。除了建議大學入學政策落實多元選才而非僅依賴成績訂定學校門檻,筆者也建議學生歷程檔案或者各項探索活動計入畢業學分,透過制度,讓學校教師與家長能夠充分支持中學生的自我規劃與探索之路,協助學生到達自學的素養學習目標。

 

學生參與國家尖端科技活動學習的素養與能力

 學生參與國家機器人模擬競賽與推廣等尖端科技活動,需要整合各種工程背景,以及視覺影像思考與創作、資訊程式、數學與物理等等能力,這些學生多為自然組,也有少數尚未分組的學生進入各校團隊,合作完成機器人模擬競賽任務。

 達成競賽目標的團隊學生表示能力養成,多透過自學、查資料、團隊討論、指導老師或者前輩指導學習。成功進入複賽,則來自團隊合作與整合的重要性、包括台灣團隊,或者與國際團隊合作分工與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報能力、經驗傳承等。

 指導老師觀察這些學生,提出對於國際競賽,中學生相對於大學生,達到目標較為困難,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其中學習基礎理論,以及讓理論得以實際運轉的執行能力,加上團隊合作、英文演說、臨場測試與預測程式,競賽具備了完整的學習經驗。

 也有團隊指導老師觀察,競賽準備過程中,同學間的交流與刺激,產生讓學生自己想要更好的企圖心,為最大收穫。然而指導老師也建議,學生在課外活動與學業間,需要學習解決兩者的問題,自己安排好時間,雙軌並進。同時建議大學端及國家中心選才,能夠支持這些學生。

 筆者認為這些學生,不僅具備工程與基礎自然科學的能力,在簡報影片的製作上,思考影像的調性、節奏感、風格,已然觸及人文素養融合自然科學的可能。例如,電影般的蒙太奇剪輯,配上崇高調性音樂的史詩般風格、或者電子音樂與插畫表現的台灣流行次文化、台灣與學校行銷的社會史、影像說故事能力等等。讓人驚豔。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合作,人文素養讓自然科學更有溫度,並觸及生活、社會、歷史與文化的觀察。部份曾經辦理自然科學活動經驗的同學指出,社會與人文學科的確有可能與自然領域合作,表現在人口統計、翻譯科技等。

 然而在學生爭取自我探索的前提上,孩子們還是必須兼顧課業考試或者比賽得名,讓他們的努力被家長和老師看到,因為相對於大人期待孩子專注學業,多數家長和老師,仍然反對孩子參與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與精神的課外活動,即使在學習歷程上,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長。對於沒有機會進入複試,但仍投注大量心力的孩子來說,因為朝興趣努力而失敗,在學習歷程上看來功虧一簣。然而大人並不完全支持孩子,造成孩子更大壓力。

 我們的教育,要怎麼給願意突破自己,自我規劃與學習的學生協助﹖讓他們免於在自我與大人的夾縫,探索活動與課業成績夾縫中,專注於自己的研究﹖

 

探索活動與課業兼顧的兩難﹖

筆者接觸許多台南的普通段中學生,星期一到五忙著上課、補習,星期六、日則是安排學習歷程探索或者實習、志工時間。寒暑假亦如是。一周七天,一年至少三百六十天,幾乎天天準備升學。許多在國小養成的閱讀與對話習慣孩子,在中學六年間,逐漸沉默下來。學業頂端的孩子,有機會擁有探索自我興趣的時間,中下段成績同學,逐漸失去信心,差異化教學應運而生。 

 但終歸,如果我們承認孩子有自我探索與學習的能力,或許在大人觀念與教育政策上,需要更貼近孩子實務面作為,給予他們自主選擇機會。如果不承認孩子的自我成長能力,或許回到聯考,孩子們除了升學,仍有機會在中學生活中遊戲,從遊戲中完備自己,培養課業之外的負責任、德行或者發揮孩子天賦能力。

 今年,台北數位實驗高中招生說明會,嘗試以孩子作為學習主體,揭開台北市政府對於教育改革與實驗學校的示範作用。其中小論文給予學分,或許也可轉換成為學生參與各種競賽、創作、出版等等多元方式來取得學分。當孩子自己想要為未來的自己塑形時,面對來自升學導向各種困境,期待有鬆動的可能。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高雄光禾華德福實驗學校顧問

 

圖像出處: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