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臺灣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1/3)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白色恐怖」(White Terror),曾經是臺灣最「失語」的一段歷史。正因如此,還原那一段傷痛歷史的真相,無疑是追求轉型正義的重要前提。

 

一、白色恐怖紀錄片的貢獻

  聯合國2010年開始倡議「瞭解真相的權利」(The right to the truth),此一基本人權,在嚴重違反人權的情況下尤其被需要;聯合國並把3月24日訂為「了解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真相之權利以及維護受難者尊嚴國際日」。

  在有心人士的呼籲與堅持之下,還原白色恐怖真相的努力未曾中斷,各種嘗試也未曾停歇。早年的白色恐怖紀錄片相對罕見且珍貴;近年來,隨著政黨輪替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等機構成立,在政府的推動之下,有越來越多的口述歷史影像出現。走過漫長歲月的白色恐怖紀錄片,未來會如何發展,令人關心。

 

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發展階段

  1993年5月28日,政治受難者曾梅蘭經過輾轉詢問、實地踏查,終於在台北市六張犁山坡上的亂葬崗,找到親二哥徐慶蘭的埋骨之處。說是埋骨之處,因為那一抔小土堆,實在說不上是墳墓。

  但無論如何,在漫長的41年又13天之後,曾梅蘭終於找到了1952年5月15日被判處死刑,同年8月8日遭到槍決的徐慶蘭。徐慶蘭的死刑判決文號是(41)安潔字第1730號。阿拉伯數字41,指的是民國41年,1952年。

  曾梅蘭的這個發現,震驚了台灣社會,因為現場還埋葬了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遺骸,多年來無人管理,許多土堆已經辨別不出受難者的身份。

  這個事件促成關曉榮導演等人,在1994年發表【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紀錄片,成為第一部呈現1950年代白色恐怖與六張犁亂葬崗的紀錄片。

  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在1994年初步發表、1996年正式宣告拍攝完成。其間,1950年代在基隆中學事件被槍斃的校長鍾浩東,他的遺孀蔣碧玉在1995年1月4日去世。這個事件被剪入1996年版本的紀錄片,一開始是送葬的畫面,旁白說著:1950年代在基隆中學事件被槍斃的校長鍾浩東,他的遺孀蔣碧玉已於1995年1月4日去世;然後穿插曾梅蘭在台北市六張犁亂葬崗的雜草中,終於找到二哥埋骨的土堆,紀錄片帶領觀眾們看到徐慶蘭當年意氣風發的青春照片,也看到亂葬崗上還有其他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墳丘;鏡頭再切換到另一位因為參加工運而被判刑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許金玉,鏡頭中已然白髮蒼蒼的她,在回顧那個年代時不禁感嘆:「我覺得我們本省人的命運好悲慘」。多重軸線,穿插呈現,相互呼應,共同圍繞著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記憶。

  蔣碧玉的另一層身分是蔣渭水的女兒。紀錄片一開始是送葬隊伍邊走邊吟唱〔我們為什麽不歌唱〕的畫面,這讓人聯想起被稱為「大眾葬」的蔣渭水在1931年日治時期那場空前、盛大、而又充滿感傷的送葬畫面。送別蔣碧玉的〔我們為什麽不歌唱〕這首歌,歌詞是:「當悲哀的昨日將要死去,歡笑的明天已向我們走來,而人們說,你們不應該哭泣,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在告別白色恐怖時期的喜悅中、在迎接自由空氣的氛圍裡,理當含淚歡笑及歌唱。正因如此,曲名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片名。(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賴祥蔚》臺灣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2/3)

賴祥蔚》臺灣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3/3)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照片為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截圖

 

●原發表於台北論壇,授權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