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為什麼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還是不能成就? 答:這是很多人都質疑的問題,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是因為他們用知識、用頭腦、用「人」在修,所以再怎麼修,還是那些知識,一直修到往生,「人」死了,佛法也隨之消失,這樣當然不會成就。 修行修的是靈性,但靈性看不見,要怎麼修?就是要禪定,只有禪定才能把色身和意識褪除,直接到靈性。我傳的印心禪法就是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一種特別傳法;也就是說,印心禪法不是「人」在修,是「靈性」在修。 就像念佛不是「人」在唸,是「心」在懷念佛,是「靈性」直接感應到佛菩薩,這才是真正的念佛,如果能懷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在禪定,會很自然地超越意識,把妄念空掉,這要靠禪定的力量。 修禪最重要的是精神,像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之所以能成為經濟大國,就在她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武士道精神、忍者精神,而這就是禪的精神──迅速、突破、成功。 每個人都有三身──應化身、法身和報身,應化身就是當我們與自性合一、讓自性做主人的時候;如果還沒合一,就是「人」在做主,所以會有很多偏見,會很固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但自性不一樣,自性對於是非、真理都非常清楚,所以修禪一定要將裡面的本尊請出來,如何請出本尊?如果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或是一直鬧病痛,祂怎麼肯出來?還不如留在裡面比較清淨。所以一定要自在,要法喜,祂就會很歡喜地出來與你合一。 印心禪法是整個禪法的最中心;如果我們每件事都能把握原則,掌握重點,一定會成功。比方一盆花插得美不美,是看它所展現的精神,而不是看表相。一般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是看表相,很少看它內在的精神,因為內相是看不到的,要用清淨心去感應,所以平時要懂得用心去觀察周遭的一切。由此可知,修行要把精神拿出來,要有超越的精神,這是修行成就的關鍵。
即時
今天(16日)迎風面水氣增加,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台北、花東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外出請攜帶雨具備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氣溫方面,西半部高溫約攝氏27至30度,東半部則為25至27度,各地低溫普遍為19至22度,早晚感受較涼。離島天氣部分,澎湖晴時多雲、氣溫22至24度;金門晴時多雲、19至25度;馬祖多雲時晴、18至22度。 氣象署指出,東北季風周一(17日)起增強,冷空氣南下,周一與周二(18日)雨勢較大,特別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可能出現局部大雨,且降雨時間較長,北部與東半部普遍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周三(19日)北部與東半部仍有短暫雨,但整體降雨強度減弱,大雨機率降低;周四至周六(20至22日)僅剩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短暫雨,其餘地區多雲到晴。 氣溫方面,最冷時段落在周三晚間至周四清晨,北部與東半部低溫約攝氏15至16度,其他地區16至20度,近山區或空曠地區溫度可能再低1至2度。周五(21日)白天起氣溫明顯回升,全台高溫普遍超過20度,中南部更有機會接近30度。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台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桃園至雲林沿海地區、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澎湖易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的強風,海邊活動請多加留意。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環境風場為東北東風,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稍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上升;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中部、雲嘉南零星地區短時間可能達「橙色提醒」等級;高屏空品區為「橙色提醒」等級。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今(15日)舉辦開幕茶會。本次展覽集結了兩岸年輕世代的視角,記錄下這條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化浪潮下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本次攝影展展期為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展覽作品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行腳茶馬古道」活動的兩岸大學生;在今天的開幕茶會上,多位參與行腳的青年分享了他們的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現場還有音樂家進行提琴演奏。 滇藏線沿線民族風貌 年輕世代鏡頭下的傳統與現代碰撞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橫貫大陸西南,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豐富的民族聚落。年輕一代的觀點,正是在記錄這些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之間的碰撞與張力。 特邀非遺傳承人 尼西黑陶見證古道歷史脈絡 展覽內容除了近百幅視覺作品外,更加入了對文化變遷的深層思考。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後,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的獨克宗古城轉變為熱鬧的不夜城,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者也多被遊客取代,顯示文化變遷速度之快。 其中一位同學記錄了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該名同學指出,他看到了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堅守,他們不只是守舊,而是在創新中讓傳統活下來;另外一位參與計畫的同學則回憶稱,在拍攝獨克宗古城鍋莊舞時,鏡頭中遊客的笑臉與藏族老人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讓他突然理解了發展所帶來的複雜面。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參與展出。作為湯堆村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他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黑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其樸拙典雅的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了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此次的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過去九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茶馬古道沿線的許多畫面已經消失,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蔡佳麟重申,活動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展覽旨在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2025關聖帝君赤兔鐵馬巡境嘉年華聖會」,邁向第四天繞境行程。由三峽廣行宮向宜蘭出發,騎行隊行經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仍奮力前行毫無畏懼,祈拜四座關帝廟。分別是坪林協德宮、坪林山林關聖宮、淨根慈惠堂、礁溪協天廟。 數十位身障戰士與癌症鬥士組成的「赤兔鐵馬」主力車隊騎士們表示,過了坪林縣界,一眼由高處向下望,看到美麗的龜山島及整個蘭陽平原,所有疲勞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被洗滌的心靈及對關聖帝君的崇敬。 坪林協德宮主祀為關聖帝君,據廟誌記載,此地漢人來墾時因遭原住民威脅,當地居民認為是關聖帝君顯靈保護庄民平安,遂由居民建廟奉祀。建廟記載中為清朝光緒年間,傅姓祖先傅永禎、傅道二兄弟,從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穗鄉從善里渡海來台墾荒,先在雨港登陸,經翻山越嶺至魚堀定居。傳說在漢人拓墾之前,當地原住民偶有襲擊。某次原住民來到山頭卻見「千軍萬馬在此操兵演練」,居民體認為此為關聖帝君顯靈,遂建廟信仰保護。 坪林山林關聖宮主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奉祀由海上漂流來台五百年前雕刻的「關老爺」,表示該廟有長期且具歷史感的信仰傳承,現廟埕仍積極擴建中。 成立在 1978 年,由當地茶農集資興建。後來於 2005 年進行擴建,建成三進式的閩南建築風格建築群。 礁溪協天廟主祀關聖帝君,最早是由福建漳州出身的林楓等人,為了感謝在廈門東山關帝廟求助後靈驗,於清嘉慶九年(西元 1804 年)將分靈神像從廈門請回,經由草嶺古道進入宜蘭礁溪,建廟之地在風水上被認為是「黃蜂出巢穴」,後來在此建廟,初建立時只是簡陋茅屋。到了咸豐七年(約 1857 年)改建為土牆瓦頂,並增建東、西廂房與護廊。同治六年(1867 年),當時巡察噶瑪蘭廳的鎮臺使劉明燈傳說曾在此得神靈庇佑,回京奏請「敕建」此廟。官方下令皇帝勅建,這使協天廟成為少數由皇帝下旨建造的廟宇。由於「協天大帝」的稱號是當地漳州人對關公的尊稱,故此廟稱為「協天廟」,一樓供奉關聖帝君的夫人,神像為緬甸漢白玉雕成、重達1888公斤,是北台灣香火最旺的關帝廟之一。
日本近年熊害頻傳,黑熊闖入農村與居民區的事件屢升不減。日本警察廳)統計,自今年4月至11月5 日,全國已有 13 人遭熊襲擊身亡,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面對生態衝突升級,日本政府與地方自治體紛紛提出因應措施,其中前首相石破茂以「推動熊肉資源化」的說法再度引爆輿論。 根據日本環境省《人與熊共生對策報告》,日本境內黑熊數量在過去 20 年呈現上升趨勢。研究顯示,暖冬使山毛櫸、橡實等堅果類結實不穩定,使熊更可能因飢餓而下山覓食。大量農村人口外移,農田荒廢、獵人數量減少,使熊更容易接近居民區。加上森林管理不足,使棲息地碎片化,增加熊與人類接觸機率。 面對頻繁熊害,日本警察廳於11月6日宣布放寬相關規定,允許防暴警察使用步槍射擊具威脅性的熊,並強調手槍火力不足以制伏黑熊。新規於11月13日正式生效,顯示中央政府已將熊害視為重大公共安全議題。 《朝日新聞》報導,11月14 日,前首相石破茂在自民黨活動中試吃「黑熊叉燒」,並表示:「黑熊叉燒配紅酒,簡直是絕配。」石破茂表示,他希望藉此推廣「野生動物肉類資源化」,讓獵殺黑熊的行動不至於浪費。他指出,日本每年約撲殺4500~5000頭黑熊,但僅約30%的熊肉進入市場流通。其餘熊體多被作為廢棄物處理,造成資源浪費。石破認為,如果能提高熊肉的利用率,或能讓民眾更理解「必要性的捕獵」。 然而,多名生態學者對此持保留態度。北海道大學野生動物管理研究室指出:「推廣熊肉並不能減少人熊衝突;真正的關鍵是生態系修復與獵人制度更新。」學者批評,日本目前「獵殺太多、利用太少、管理不足」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石破茂在會中也提出「恢復山林生態」的措施,例對種植熊愛吃的果樹、建立生態廊道、強化山林管理制度等。不過環境保護團體指出,類似政策過去已多次提出,但因預算不足與政策更迭而停滯。 從北海道到秋田,從農村到都市邊緣,日本社會正面對一場未曾有過的人熊衝突考驗。生態學者普遍認為:「熊害不是熊變兇,而是人類改變了山林」。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