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賽季結束,全美棒球作家協會今天頒發國聯年度MVP(最有價值選手)獎項,洛杉磯道奇隊「二刀流」日籍巨星大谷翔平,橫掃30張第一名選票,成功蟬聯此項大獎,繼2024年後再度奪下國聯最高個人榮譽,這也是他生涯第4度拿下年度MVP,成為史上第二人,「大谷障礙」持續堆疊。至於美聯MVP部分,由洋基當家巨星「法官」賈吉(Aaron Judge)摘下生涯第3座美聯MVP。 Shohei Ohtani, living legend. pic.twitter.com/SdM36jAXUq — Los Angeles Dodgers (@Dodgers) November 14, 2025 打者「翔平」本季在打擊區上貢獻172安、55轟、102分打點,繳出打擊率2成82、上壘率3成92、長打率6成22;投手「大谷」自6月恢復出賽,全季出賽14場、47局,取得1勝1敗、防禦率2.87,送出62次三振,締造史上首見「50轟50K」壯舉。 在賽季結束後,大谷翔平就被看好成為今年的國聯MVP,如今全美棒球作家協會就宣布,他不僅確定拿下,且得到全部30張第一名選票、以總計420分全票當選國聯最有價值球員。 大谷過去已經手握3座年度MVP,包括2021以及2023年效力於洛杉磯天使隊拿過2次美聯MVP、轉隊至道奇後則是連續2年拿下國聯MVP,這使他成為史上第一位手握兩聯盟各2座MVP的球員。今年度他擊敗排名第二的費城人隊史瓦柏(Kyle Schwarber),他共拿到23張第二名、5張第三名、1張第四名、1張第五名選票,合計260分,這是他大聯盟生涯距離MVP最接近的一年,但仍不敵大谷的超狂成就。 大谷翔平蟬聯國聯最有價值球員,大聯盟官網按照慣例以視訊方式公布獎項,大谷翔平連線受訪,並和妻子田中真美子和愛犬彈額頭(Dekopin)再次同框領獎。他表示:「能得到這樣的肯定非常光榮,索托(Juan Soto)、史瓦柏兩位選手也有非常精彩的球季,能與這樣頂尖的球員一同角逐,讓我覺得意義非凡。」 Generational 🦄 Shohei Ohtani is the ONLY player to win multiple MVPs in each league! pic.twitter.com/sFZSeNhNrC — MLB (@MLB) November 14, 2025 賽季結束後,大家紛紛將目光移向大聯盟主導賽事,即明年3月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身為上屆日本隊冠軍的大谷翔平,今年是否再披國家隊戰袍出戰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他本人則是表示,目前仍在等待球團的決定,「我想大家(山本由伸、佐佐木朗希)也都還在這個階段,應該會在之後逐步確定下來」。 日前道奇總管高梅茲(Brandon Gomes)被問到是否願意放行「日本三本柱」參加經典賽,高梅茲回應,目前尚未就WBC進行具體討論,後續才會開始就此議題與相關球員協調。
即時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9月,中國大陸在南海黃岩島設立自然保護區,引發外界對其海洋政策下一步走向的關注。此舉被視為不僅具有環境治理意涵,也與大陸的國家海洋行政體系改革密切相關。由於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同樣位於大陸主張的「管轄海域」範圍內,相關行政動向自然成為各界觀察焦點。 若從國內行政運作與制度演進的角度分析,大陸的海洋治理正朝向以「國土空間規畫」為核心的整體化體系發展。這種制度安排強調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並以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科研活動等為政策手段。釣魚台是否會被納入類似黃岩島的「自然保護區」架構,已成為評估大陸海洋政策未來方向的重要觀察點。 海洋行政體系的制度重組 理解大陸的海洋行動,首先需掌握其行政體系的變遷。2018年的中央機構改革是關鍵轉折點。原本負責海洋業務的國家海洋局被撤銷,其職能由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分別承接。其中,自然資源部負責統籌陸地與海洋的空間利用,並推動「國土空間規畫」的整合設計。 同時,執法層面的主力中國海警,也在2018年劃歸人民武裝警察體系,納入中央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之下。雖屬準軍事單位,但其仍肩負海洋行政執行與監督職責,包括漁業管理、海洋資源保護與生態執法等。這種兼具軍事與行政雙重屬性的設計,使得海警在執行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也反映大陸在制度上追求「統一指揮、分層管理」的原則。 從「功能區劃」到「國土空間規畫」 大陸的海洋管理始於1980年代末的「海洋功能區劃」,該制度將近海海域依用途劃分為不同功能區,以規範開發與保護活動。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生效後,相關區劃具有法律效力,為後續的海洋行政奠定基礎。 進入2010年代後,第三期「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度)擴大至涵蓋幾乎所有主張海域,並與「海島保護規畫」並行實施。後者依據2010年制定的《海島保護法》,以明確各島嶼用途與保護原則為目標。這些制度使得大陸在行政層面具備全面管理海洋與島礁的框架。 不過,2020年代以降,大陸轉向更高層級的「國土空間規畫」體系,試圖整合陸、海、空及海底空間的用途管理。根據官方說明,2021至2025年為制度基礎建設期,2026年起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自然資源部於2025年5月宣布,全國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畫審批已基本完成,顯示此體系已進入準備就緒的階段。 制度化管理的擴展邏輯 從已公布的《國土空間調查、規畫、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2023年版)可見,大陸在用海分類中新增「科研教育用海」、「海洋保護修復用海」及「水中文化遺產保護用海」等項目。這些分類反映了治理理念由單純的經濟開發轉向兼顧環境與科研活動,並為今後的海洋行政提供政策依據。 以黃岩島為例,大陸將部分區域劃為自然保護區,強調生態修復與漁業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此舉顯示,在新制度下,「保護」已被納入行政實施的重要面向。若依此邏輯推演,釣魚台及周邊海域未來被納入「生態保護」或「科研用途」範疇,將屬體制內自然延伸的可能發展。 這樣的行政布局有助於形成可持續的管理機制,使大陸能在各類用途之間保持政策連續性,也顯示其海洋治理已進入制度化階段。 科技與海洋治理的結合 海洋行政的推進與技術能力密不可分。自第12次五年規畫以來,大陸陸續完成「北斗」衛星系統建設,並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網,包括浮標、海底感測器及無人潛航器等。第14次五年規畫更提出「軍民融合」的科技發展方針,使相關裝備兼具科研、環境監測與能源開發等多重功能。 2025年2月,自然資源部與多個部門共同發布《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發展潮汐、波浪與小型核能發電裝置,以支援遠海平台與島礁設施的能源需求。這些裝置的普及,將使大陸具備在偏遠海域長期運作的技術條件。 例如福建省2024年啟用的「閩投秀嶼1號」半潛式養殖平台,集養殖、旅遊、教育與觀測功能於一身,展示了「多用途、可移動」的海上治理理念。若此類技術被運用於東海或其他海域,將進一步豐富行政規畫的執行工具。 釣魚台海域的政策推演 釣魚台自2012年被納入大陸宣布的領海基線後,已具備行政納入的法理基礎。從制度邏輯推估,隨著「國土空間規畫」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大陸可能會對該區域提出新一輪用途設置,包括科研調查、環境監測或保護性管理等。 若以黃岩島經驗為參照,大陸或將採取「分區管理」模式,部分區域設定為生態保護區,其餘區域保留科研與監測活動。這類措施的主要特徵在於行政合法化與政策連貫性,而非直接的地緣政治對抗。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曾出現中國海警直升機進入釣魚台上空的事件,顯示其對海空域的監測能力已具操作基礎。考慮到「國土空間規畫」涵蓋陸地、海面、水下及上空,大陸未來在該區的行政活動,可能不僅限於海面管理,也包括海底觀測與空中監測等多層次行動。 區域影響與政策觀察 從學術觀點觀察,大陸的海洋治理呈現兩個明顯特徵:一是制度導向,二是技術支撐。其政策目標在於以規畫化手段強化行政能力,並以科技提升海洋監管的精準度。這樣的發展對區域海洋秩序將產生長期影響,特別是在漁業管理、環境保護及科研合作等層面。 對日本而言,若釣魚台被納入大陸的生態或科研規畫範疇,將增加雙方在海洋管理領域的互動與協調壓力。未來的重點,應放在如何透過國際法與多邊合作,確保環境治理與主權主張之間維持穩定平衡。 同時,其他周邊國家亦可藉此觀察大陸在海洋治理上的制度推進路徑,評估其對區域海洋公共政策的潛在影響。無論結果如何,行政制度的成熟化意味著東亞海洋議題將更加制度化與技術化,這對區域治理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深化對話的契機。 中國大陸的海洋政策正由傳統的開發導向,逐步轉向以生態保護與空間治理為核心的制度化模式。「國土空間規畫」的推行,使陸海整合治理成為行政現實,而「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則可能成為具體的政策表現形式。 釣魚台未來是否被納入此體系,仍取決於國內政策節奏與區域外交環境。然而,從行政邏輯觀之,這樣的發展屬於大陸治理體系自然延伸的結果,並非突發性的政治行動。對區域國家而言,理解這一行政演化的邏輯,將有助於更理性地評估海洋秩序的變化,並為未來的合作與對話建立制度化的基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見性、成佛」;如何明心?如何見性?如何成佛?是修行很重要的課題。 很多沒有修行的人或高知識份子,都不了解什麼是明心,只是一味執著現有的名利、地位和福報,卻忽略了內在那尊真正的自己。 修行是為了往生以後而安排,所以要出世圓覺,入世圓滿。而第一步,就是要明瞭自己的本心。 本心與人心不同,人心瞬息萬變,很無常,也許過去是這個想法,現在卻不這麼想了;過去認為對的,現在又覺得不對了;昨天想的,今天又變卦了;這個人心隨時都在變化。 靈性本實相 永恆無生滅 除了人心,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永恆不變的本心,這是我們真正要解脫成就的,是我們的真面目。本心無相實相,看不見;不過雖然看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反而那些眼睛看得見的,才是假的;看不見的,才是真實的。 比方說,色身看得見,但會生滅,有生有死;可是看不見的本心無生無滅,是永生的。所以本心才是真正的自己,祂是聖者,覺悟的聖者,但這只是一個名詞,其實就是一道光。 我們要見證的就是這道佛光,如何見證?必須從人的世界、眾生的世界,從有相有形的世界,進入光明的光電世界。當然,這必須先超越四相,否則無法進入。 這個光電世界不同於人間的光電世界,只要我們依照印心禪法的修行要領,就可以見證。 換句話說,在這顆凡俗的人心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本心,也就是佛心。沒有成就以前,是眾生;成就以後,就是佛。沒有成就以前,是人的色身;成就以後,就是佛的應化身。 成就以後,除了佛的應化身,還有法身,法身遍諸法界,當我們面臨危難時,以非常虔誠的心祈求佛菩薩,那種發自內心的虔誠力量會震動法界,與佛菩薩相應,幫助我們化解災難,得到平安。 所以修行要用真心修,如果不是用真心,而是用假心,也就是人心,那麼即使修了一百年,還是一個人,不會成為菩薩或佛。但如果用真心,說不定幾年以後就能成就佛身。可見兩者差別之大。 很多修行人修了一段時間後,會以為自己見性了,或是跑來問師父:「我見性了沒?」我都會回答:「如果見性了,自己會知道,不必問師父。如果你來問我,表示還沒見性。」 什麼是見性?見性非常重要,整部大藏經說的,都是為了見性,因為見性以後,就可以解脫,可以成就佛菩薩。 如何見性?很簡單,就是把見性的障礙一層一層解脫,但這樣太慢了,最好是當下就全部解脫,也就是「當下開悟,一世成佛」。可見「當下」多麼重要。 那要如何把握當下呢?就是要了解,我這一生是為了修行而來,所以要追隨師父修行印心佛法、印心禪法,這是真正可以成就佛菩薩的正法。 佛師印心法 點亮自性光 如何發菩提心?就是告訴自己,這一生一定要成就,要遵照世尊所傳的教義,以及師父教導的方法,真正地實修實證,就可以見性。 見性的第一步,要度盡身體的眾生,所以我把身體內部分成十個很重要的脈輪,要讓這十脈輪能夠自行運轉,當練到相當程度時,色身就與宇宙同體。也就是身體裡面的所有眾生都已經超越、得度了。 此時體內的所有眾生,會從物質現象提升到精神現象;從烏黑黑的、有限的生命,提升到光明的、無限的生命;這就是印心禪法的殊勝之處。所以我說,只要當下開悟,這一世就可以成佛,就怕你知其殊勝,卻不改變自己的心、自己的相,那也是惘然。 了悟心是真 心明見自性 在明心之後,也就是明瞭本心之後,接著就是見性。見性先要從身體開始解脫,如何解脫?以印心禪法來解脫。 見性的第二步,要解脫心理的障礙。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處,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沒有人可以天天都平順,我們身在人間,就要承受這些煎熬。 可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不管週遭環境如何惡劣,或是生活面臨什麼困境、遇到多麼大的惡勢力壓迫…,都會勇敢接受挑戰,戰勝自己。 人與人之間最常見的糾紛,就是「我要比你強」,其實要戰勝對方很容易,只要在某方面比他更用功,就可以贏過他。可是要戰勝自己就沒那麼簡單了,必須用很大的力量、很高的智慧,才能做到。也許你認為今天做得不錯,但明天可能又變了,所以一定要不斷戰勝明天的自己,那個「自己」才是真正的障礙。 很多人在修行中會不斷發生瓶頸,這都是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造成,被外在刺激產生的觀感所影響,但這些觀感也許並不切實際,所以可說是自尋煩惱,自己鑽牛角尖而不得解脫;殊不知這才是地獄。如果不能當下運用智慧來解脫,就會生活在地獄之中。既然生活在地獄,又怎麼能修印心禪法和印心佛法來解脫成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修行的過程就像爬山,一坡又一坡,忽高忽低,也許爬了一段山路後,覺得累了,會停下腳步,駐足休息,然後再繼續往上爬。因為停下來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遠的路,或是爬更高的山,可是有些人也許會因此鬆懈;修行如果有這樣的心態,要趕緊自我調整,再追上來,這是「退轉」的「退」。至於「轉」,就是不來修行了,這是很嚴重的。 修行難免會有疲憊感,但有時是自尋煩惱。如果覺得修行疲憊時,要能夠自我挑戰,要戰勝明天的自己,因為那才是最大的敵人,是成就最大的障礙。 在成佛之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因為人心無常,會想出一堆障礙來自我困擾,甚至還會因此生出慢心和疑心,或是滿腦子負面思想,這都是不對的。 修行人如果發現自己有這種不正確的觀念或想法時,要馬上當下檢討,自我挑戰,要戰勝自己,那麼明天永遠是你的,你就是永遠的勝利者。 修行要這樣修,不斷地接受挑戰,要戰勝自己,然後才能見性、成佛。
近日大陸多地網路流傳影片,揭露有不法業者以「寵物血庫」為名,長期捕捉、圈養流浪貓狗抽血販售,形成地下黑心產業鏈。部分流浪貓被稱為「血貓」,在無麻醉、無檢測的情況下被反覆抽血,直至虛弱死亡。事件曝光後引發社群輿論譁然,也突顯大陸寵物醫療供血體系長期缺乏監管的現況。 捕貓抽血獲暴利 一袋血可賣800人民幣 據《澎湃新聞》與《現代快報》報導,部分非法「血庫」業者以低價(每隻約30至100元)(人民幣,下同)收購流浪貓,甚至偽裝成「領養人」取得血源。這些貓被關在不足0.5平方公尺的鐵籠中,環境骯髒、缺乏飲食,平均每隔數周即被抽血一次。 抽血量往往高達150至250毫升,遠超安全上限(每公斤體重10毫升)。不法分子再將血液分裝3至4袋,以每袋約800元售予寵物醫院,一隻貓可帶來超過2400元的暴利。部分供血貓因此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血液也因未經檢測,可能夾帶病原體。 有志工指出,部分寵物醫院甚至與非法血庫合作,偽造「血源合格證」,甚至偷取寄養動物的血液,謊稱「自願捐血」。 法規真空與監管缺口 罰款成本遠低於利潤 大陸目前尚無針對「寵物輸血」的專門行政法規。根據《中國新聞週刊》報導,現行可依《動物防疫法》或《治安管理處罰法》追責,但最高罰款不足10萬元,遠低於黑市單月利潤。此外,寵物輸血涉及防疫、醫療與市場管理三個層面,但分屬不同部門管轄:農業農村部負責防疫、衛健委管人用血、而市場監管總局僅管理營業執照。由於沒有統一主管機關,形成「多頭不管」的灰色地帶。 北京律師劉紅衛受訪指出,應儘速制定《寵物輸血管理條例》,明定血庫設立條件、採血量、安全規範與從業者資格,「同時要明訂刑責,將非法採血、虐待動物行為入刑,才能有效遏止黑產蔓延」。 民間組織互助嘗試 寵物社群自發捐血 在官方制度缺位下,一些民間組織與寵物社群開始嘗試建立互助捐血平台。例如北京、上海的貓狗社群建置「寵物血液互助名單」,登錄上萬隻健康家貓,規定每年捐血不得超過兩次,並由飼主現場陪同,補貼費用約300至500元人民幣。 另有杭州寵物醫院推出「透明血庫試點」,全程直播採血過程、公開血液檢測報告,每袋血售價降至200元,以壓縮黑市空間。 《光明網》評論指出,若以盈利為目的圈養供血動物,「等同將生命工具化、物化」,嚴重違背動物福利原則。文章呼籲建立以「動物福祉」為核心的血庫體系,所有供血貓狗須健康、可追溯,且不得來自流浪動物來源。 動保志工指出,遏止此類事件,除了強化法律與監管,也須從源頭治理,包括推廣寵物絕育、禁止遺棄與建立流浪動物收容網,「當流浪動物不再被視為可被利用的『資源』,這條血腥產業鏈才有可能真正被斬斷」。 為生命劃定底線 公安單位已著手調查 隨著輿論發酵,大陸多地動物保護機構與公安單位已著手調查疑似非法採血點。網民發起「拒絕活體血袋」話題呼籲抵制非法血液來源,轉向互助捐血或合格醫院。 《光明網》社論指出,「寵物醫療供血不該成為灰色產業鏈,更不能以流浪生命作為代價。應以制度建設與社會共治,為每一個生命劃定底線」。
大陸跳水名將、東京奧運金牌得主全紅嬋,12日晚間於大陸全運會賽事結束後進行首場個人直播,與網友及隊友互動長達一小時。令人驚喜的是,她將直播所得43,598.6元人民幣(約合19萬元新台幣)全數捐贈給鄉村兒童,並隨後曬出捐款憑證,用實際行動為公益發聲。 大陸央視體育報導,全紅嬋所屬的廣東跳水隊在本屆全運會中表現亮眼,她個人拿下女子團體金牌,女子雙人10公尺跳台名列第5,並主動放棄個人項目參賽,全程留在場邊為隊友加油打氣。全紅嬋賽後返回廣州二沙訓練中心,深夜於宿舍開啟直播,邀請陳艾森、陳藝文等隊友一同線上互動。她笑說:「雖然我的比賽結束了,但全運會還有田徑、游泳、霹靂舞等精彩項目,我也會關注、幫大家加油」。 這場直播雖短,但卻格外有溫度。全紅嬋未設置任何「打賞目標」或商品連結,下播後便立刻完成捐款。根據陸媒體報導,這並非她第一次行善。從早年主動請父親為家鄉修路捐款、婉拒房產車輛等高價贈禮,到低調資助困境學童,全紅嬋始終保持著樸實初心。她曾在訪問中坦言:「我希望有能力幫助更多像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 《人民日報》指出,在當前流量經濟盛行的環境中,不乏名人以「公益」包裝行銷自我,而全紅嬋選擇不宣傳、不炒作,用行動詮釋何謂「流量向善」。她以真誠取代虛名,讓粉絲看見偶像的另一面──不僅是賽場上的冠軍,更是心懷大愛的年輕榜樣。 體育評論認為,全紅嬋的舉動呼應了大陸體壇「德育並重」的理念。她從「為媽媽治病」的單純願望出發,逐步將愛心延伸至更廣的公益領域,展現出新世代運動員的社會責任感。正如網友留言所說:「她讓人看到,真正的金牌,不只是掛在胸口的那一枚,而是掛在心上的那份善良」。 全紅嬋的名字,如今不只是榮耀的代名詞,更象徵著一股清澈的力量。她用行動證明:在流量時代,最值得追隨的偶像,不是最會表演的那個,而是最懂得付出的那個。
今天(14日)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不過水氣稍減少,迎風面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雲量較多偶有零星降雨,其中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降雨機率仍偏高,外出請記得攜帶雨具備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可見陽光。 氣溫方面,北台灣天氣較涼,整天約攝氏20至22度,而其他地區低溫為21至23度,高溫為26到28度,白天舒適早晚涼,外出請多加件衣物注意保暖。離島天氣部分,澎湖晴到多雲、22至24度;金門晴到多雲、19至22度;馬祖晴到多雲、18至20度。 氣象署指出,周末兩天各地天氣相對穩定,氣溫回升水氣更少,僅桃園以北、東半部零星降雨;下周一(17日)起下一波東北季風增強,是今年入秋以來最有感的冷空氣,中部以北、宜花平地低溫約攝氏14、15度。 資料顯示這波冷空氣強度已經接近大陸冷氣團標準,是否會再增強,氣象署會持續觀察。由於已經是11月中、下旬,預估下周一這波東北季風減弱後,後續仍會有一波波冷空氣接力,但強度需要再觀察,不過已經開始有逐漸進入冬季的感覺。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連江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此外,台灣附近各沿海普遍有2至3米浪高,尤其北部沿海可能有4米以上浪高出現;基隆北海岸、東半部沿海(含蘭嶼、綠島)及恆春半島有長浪發生的機率,海邊活動及海上作業請注意安全。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擴散條件佳,高屏位於下風處,稍易累積污染物;竹苗、中部、雲嘉南、宜蘭、花東空品區及澎湖為「良好」等級;北部、高屏空品區及馬祖、金門為「普通」等級。
以前,連中國人都自嘲:「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中國人不會團隊合作去解決複雜的系統性科技難題,這種嘲笑很早就被打臉了,「兩彈一星」就是世界級的系統工程,中國人突破了。現在,中國人正在完成更多、更複雜、更有影響力的系統性工程,去改變世界:5G、北斗衛星定位、AI、機器人、電動車、tiktok、稀土、核融合發電、人民幣國際支付系統、行動支付、造船、造橋、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水稻、北極航線、雅魯藏布江水電站...... 而在這些眾多的、改變世界的系統工程中,高鐵無疑是當中最引起國際關注的項目。首先是2004年至2005年期間,大陸運用「以市場換技術」的談判策略,從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獲取先進的高鐵技術,成功突破列強的技術封鎖;然後,政府又長期投入大量資金,擴建高鐵線路,讓大陸自主研發的高鐵技術,能透過實際運用而不斷精進。 西南交大在成都南方建造的「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將於今年年底完工,這是一條長達1620米的高架真空管道,利用「高溫超導磁浮」的技術去除高鐵車輪與軌道的磨擦阻力,將時速提升到1500公里,成為超音速(1235公里/時)火車。這項技術已經在西南交大的「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進行測試,即將利用上述平台進行實地測試。 西南交大的解說人員介紹,實驗室是1989年開始建造的,當時大陸鐵路的運營時速只有60公里,而實驗室卻是按照時速400公里的標準設計,直到現在,大陸高鐵的最高運營時速還只是350公里;從當初規畫的目標看,大陸早在36年前就立下打造世界鐵路強國的遠大目標。 2015年夏天,一位瑞典遊客將硬幣立在高速運行的京滬高鐵列車窗沿,9分鐘不倒,他將這段視頻傳出後,讓全球驚艷大陸高鐵技術的先進;直到今天,西南交大的解說人員還拿這件事向到訪的台灣訪客證明大陸高鐵的技術領先全球。 然而,要在高速運行下保持列車的平穩,就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據介紹,要使高鐵平穩,必須全面改善高鐵線路,從軌道板、軌道的材料、接合等細微處著手;由於線路長期使用後,材料本身就會出現磨損等問題,因此,在使用新的線路零件前,就必須在實驗室進行材料全週期的實驗,得出關鍵數據,然後,再運用到材料的配方中。 此外,像車廂的金屬疲勞測試、集電弓與供電線的接合測試,都是需要時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再運用到高鐵上。這些都是系統工程。 西南交大還讓到訪的台灣學生試乘最高時速達600公里的「超導電動高速磁浮樣車」,這輛列車高溫超導技術,通過自帶的超導磁體與軌道線圈之間形成強大磁力,使得列車不與軌道接觸,解決車輪與軌道的磨擦阻力;在央視公布的畫面中,一個小女孩就能推動整輛重約13噸的列車。
由成都市台辦主辦的第八屆「一人一伴·微拍秀 2025年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創作活動」近日在成都啟動,這項活動設計的重點不是兩岸大學生分組「對抗」,而是兩岸大學生依五個主題混合編成五個組「合作」製作短視頻,最後接受評選。 主辦單位指出,影像,是年輕人表達自我的最佳方式,短視頻時代,每個人都是記錄者,每一幀畫面都承載着故事與情感;兩岸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連接彼此的紐帶,如何讓兩岸青年以最真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建立文化共鳴,成為當前兩岸交流的新命題;因此,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創意短視頻的交流,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之旅,來自海峽兩岸的優秀大學生將跨越地域限制,在成都實地採風、深度體驗、攜手創作,讓影像成為溝通彼此的橋樑,在光影交錯間展現共同的文化記憶。 本次活動以「一人一伴」為特色,16位台灣大學生將與20位四川電影電視大學學生組隊搭檔,分為5組,感受西南交大、四川影大的校園氛圍,共同參與體驗五大主題活動,最終攜手策劃、拍攝、剪輯完成5部短片作品;兩岸青年將通過實地採風+影像創作的方式,深入成都城市的肌理,感受千年古韻與未來都市的交織,在巷陌街頭邂逅故事,在光影定格間捕捉屬於成都的獨特溫度。 5組創作團隊成員將完成5部3~5分鐘短視頻,每個團隊將承擔從構思到拍攝、剪輯等全過程的任務,在導師的幫助下,發揮創造力與團隊協作,打造出富有創意、緊貼主題的短片。 至於五大創作主題則包括「邂逅熊貓萌力趣影」、「探祕古蜀千年文明」、「中國高鐵奇妙之旅」、「尋味舌尖川香美食」、「探尋千年詩韻與三國風雲」,藉以開啓兩岸青年影像創作挑戰。 「記錄熊貓萌力趣影」主題,兩岸大學生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進行採風,這是大陸最知名的大熊貓展示地點,除擁有244隻大熊貓外,最重要的是擁有最多知名熊貓,如花花、北辰、金寶、文靜、喜倫等,其中的「功仔」則是動畫片《功夫熊貓》阿寶的原型,它也是花花的哥哥。 台灣大學生拍攝憨態可掬的熊貓日常,記錄與熊貓互動瞬間,捕捉全球遊客打卡熊貓的歡樂場景,用鏡頭定格熊貓萌力,製作充滿趣味的攝影和視頻作品;有些台灣大學生直呼:「從來都沒看過這個多的大熊貓。」 「探祕古蜀千年文明」主題,兩岸大學生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領略黃金面具、太陽神鳥的神祕,觸摸青銅文明的厚重歷史,親眼見到3000多前古蜀先民的漆器遺存;到訪成都漆器廠,在非遺匠人張明珠的指導下,親手製作珍貴漆器,用指尖觸摸古蜀文明的活態傳承。 「高鐵零碳新體驗」主題,兩岸大學在進西南交通大學,親身見識大陸高鐵技術的搖籃,在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瞭解世界最先進的高鐵技術「高溫超導磁浮」技術,在高鐵模擬實驗平臺,體驗駕駛高鐵,感受風馳電掣的速度與激情。參觀成都碳中和典型案例,近距離感受成都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實踐成果,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魅力。 「尋味舌尖川香美食」主題,在成都川菜博物館,「吃過川菜,不知川菜歷史」的兩岸大學,親身體驗郫縣豆瓣的醇厚發酵,到回鍋肉的絕妙火候,匯聚麻辣鮮香的地道川菜,傾聽記錄川菜匠心傳承的故事,感受川菜文化的獨特魅力。很多台灣大學生從未下過廚房,但炒宮保雞丁爆出的火苗,讓他們第一次見識到做菜的刺激。 「探尋千年詩韻與三國風雲」主題,「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循着杜甫的詩句,踏入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武侯祠古柏蒼翠,訴說着三國英雄的壯志豪情;杜甫草堂竹影搖曳,留存着詩聖的家國情懷;在這裏,兩岸學子記錄下千年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情感。 雖然這次參與活動的學子多為新聞、影劇專業,但主辦方還是透過「大咖Workshop培訓工坊」請來影視專家、電視台資深紀錄片專家、影像導師共同坐鎮,針對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專業的攝影、燈光、音效等技術指導,確保每一部短片在畫面表現、故事講述和情感傳遞等方面都能夠達到最佳效果。 最後,上映是檢驗創作的唯一真理,主辦單位表示,所有作品將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展映,展映當天,短片將在活動的專屬平台上發佈,並通過直播與互動形式與觀衆共同分享創作心得和幕後故事;與此同時,現場將邀請專家評審團、成都市媒體代表,對每一部作品進行專業評審,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影像獎、最具人氣獎等多個獎項。 線下則將舉行首映式與頒獎典禮,兩岸學子將與媒體和嘉賓面對面交流,展示他們的創意成果;優秀作品將在成都市廣播電視台Chengdu Plus海內外社交媒體平台等多個平台展映,讓全球華人都能見證兩岸青年的創意才華。
「2025關聖帝君赤兔鐵馬巡境嘉年華聖會」在恭駕全國眾神尊及關公祖廟聖靈,攜「忠、義、智、仁、勇」五聖關聖帝君聖持下,邁向第二天繞境行程。由台中港出發沿西濱台61線一路北上至新竹,全程近100公里,雖適逢鳳凰颱風氣流影響,但一路巨風無雨,平均年齡逾60歲的旺齡大哥哥、大姐姐,攜手數十位身障戰士與癌症鬥士組成的「赤兔鐵馬」主力車隊騎士們不畏艱苦,一路逆風北行 ,付出極大體力,雖秋冬已至仍汗水淋漓,各個充分發揮意志力賣力前行,充分見證關聖帝君諸神庇佑,一路順暢安全騎行。 首先來到白沙屯東龍宮,由許文進常務監事擔任祈福官,祈望全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該宮主祀神祇為關聖帝君,並有配祀多位府君、太子元帥等神明。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信徒在地奉祀,傳說關聖帝君由大陸海漂或王爺船而來,先在草庵或民宅中供奉,後來才有正式廟宇。正式建廟為民國 62 年(1973 年)開始籌建,歷經多年,至民國 84 年(1995 年)完成現廟貌。建築格局為「護龍式」建築格局(左右護龍翼廂)+主殿,廟內對聯、雕飾、神房佈置皆具傳統廟宇藝術特色。廟中珍藏有一把重約 160 台斤、已有約 400 年歷史的青龍偃月刀,原為山西省關帝廟之物,現供於東龍宮。 下午來到新竹關帝廟,江明珠主委擔任祈福官,親迎眾多信眾,祈祝此行一路平安。新竹關帝廟主祀為關聖帝君,配祀如岳飛(岳武穆王)、文昌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等。建築類型為三進三開間、三殿式廟宇,列為台灣市定古蹟。創建於清朝乾隆 41 年(公元 1776 年),由淡水廳同知王右弼倡建。於清同治 10 年(1871 年)地方募捐修繕,日據時期曾被改作憲兵駐屯所,並有廟地流轉、神像移置等變動,光復後於民國 38 年(1949 年)重修,於民國 41 年(1952 年)完工,民國 65 年(1976 年)建廟 200 週年,再次修建;民國 72 年(1983 年)恢復原名「關帝廟」。因具官廟性質,廟門以「門釘」代替繪門神,建築格局庄嚴,三川殿的廊柱並未採用常見「龍柱」,兩側龍虎堵裝飾簡潔,使廟格顯得沉穩。 近傍晚來到新竹普天宮,由鄭逸榛董事長出面接待,擔任祈福官祈求國運昌隆,民心安順。新竹普天宮主祀神明為關聖帝君,配祀有供奉月老、文昌帝君、四面佛等多位神明。創建於1967年,1975年舉行安座。普天宮位於「古奇峰」風景區之中,兼具宗教與觀光用途。廟中擁有高約120 呎(約36 公尺)的巨型關聖帝君坐像,十分壯觀,基地面積約300坪,樓高九層,每層設有不同主題展區,如電動歷史館、古董展示等。騎士隊並於該宮享用精緻晚餐後,預備次日的全體力行程。
立冬過後正是品蟹黃金時節,大陸河蟹產業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上海海洋大學蟹文化節暨「王寶和盃」大陸河蟹大賽,11日於上海登場。今年共有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東、寧夏、遼寧等地超過150家單位、近4000隻河蟹角逐「蟹王」、「蟹后」頭銜。 最終,由江西吉水君山湖出品的大閘蟹以622.1克(約一斤二兩)奪下「蟹王」寶座,成功超越去年580.5克紀錄,重回冠軍之位;「蟹后」則由上海崇明島惠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選送的母蟹以451.2克封后,創下上海本地蟹首度奪冠紀錄。 據《上觀新聞》報導,近兩年大陸河蟹業接連遭遇高溫侵襲,導致大閘蟹蜕殼與育肥期普遍延後約20天,「晚熟」成為共同現象。 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王春指出,湖區養殖如固城湖、大通湖等地雖具天然優勢,但此次以池塘養殖為主的上海本地蟹能脫穎而出,「代表科技養殖與水環境管理的成功」,顯示都市型漁業也能養出頂級精品蟹。 目前,上海大閘蟹產業已形成崇明、松江、寶山、浦東四足鼎立格局,並以青浦、金山為輔。儘管今年上海高溫天數破近百年紀錄,但依靠「智慧增氧系統」與「後期強化育肥技術」,本地蟹仍肉質緊實、蟹膏飽滿,讓「好蟹不怕晚」成為業界共識。 今年賽事亮點之一,是遼河水系大閘蟹首度參賽,與長江、黃河水系「三兄弟」同場競技。遼河系大閘蟹成蟹期提早約一個月上市;此外,寧夏賀蘭縣的4家企業也首次攜帶「鹽鹼地蟹」亮相,打造「塞上湖蟹」新品牌。 業界人士分析,從江西「蟹王」的再度稱霸,到上海「蟹后」的爆冷奪冠,不僅反映各地養殖技術的進步,也象徵大陸河蟹產業正從傳統湖區走向科技池塘、從地方特色邁向精品化發展的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