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即時

白天舒適溫暖入夜轉涼 周三中部以北低溫探14度

今天(24日)迎風面水氣會逐漸增多,基隆北海岸、宜蘭及大台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花東及恆春半島也有零星降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晚上開始東北季風增強,桃竹苗也有局部短暫雨。 溫度方面,白天仍舒適溫暖,各地高溫約攝氏26到29度,不過早晚仍偏涼,各地低溫約16至20度,日夜溫差較大。離島天氣部分,澎湖多雲、氣溫21至24度;金門晴時多雲、18至26度;馬祖晴時多雲、17至21度。 氣象署表示,入夜後東北季風增強,預估持續影響至周五(28日),北部、東北部高溫約攝氏21至24度,低溫約15至17度;中南部高溫約25至28度,低溫約15至18度,要留意日夜溫差。這波東北季風最冷的時間點預估是周三(26日)清晨,中部以北、東北部低溫14至16度,局部空曠地區或近山區平地會再低一些。 這波東北季風預計周六(29日)減弱,各地氣溫略為回升、降雨減少;下周日(30日)又一波東北季風接續南下,各地轉涼、水氣偏少,以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為主。目前觀察在菲律賓東方海面有一個熱帶擾動正在發展,預計未來會穿過菲律賓進入南海、再往越南方向移動,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周二(25日)至周五可能會有中層水氣移入台灣,增加降雨機率;部分模式模擬有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的機會,也不排除會達颱風強度,但各國預測仍有分歧,氣象署會持續觀察。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屏東縣、澎湖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海邊活動請多留意。今天清晨中南部地區易有局部霧或低雲影響能見度,行車用路請注意安全。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環境風場為東北東風,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易累積,午後臭氧濃度易上升;清晨中南部地區易有局部霧或低雲影響能見度;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雲嘉南、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蔡志弘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康柏格對談 電灑游離技術開創生醫新局

台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伊莉特生物科技創辦人蔡志弘博士,上周四(20日)受邀參加中央研究院「臺灣橋梁計畫」講座,與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康伯格(Roger D. Kornberg)教授近距離交流。 康柏格以「疾病的終結?生物醫學的驚人發展與對人類的啟示」(The End of Disease? The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s in Biomedicin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umanity)為題,闡述真核生物基因轉錄機制如何成為終結疾病的關鍵基石。 蔡志弘會後表示,康柏格教授對生命科學微觀機制的開創性研究,與自己23年來鑽研的「電灑游離」(Electrospray Ionization)奈米液滴傳輸技術,在不同維度上不謀而合,都致力將科學真理轉化為人類福祉。 蔡志弘進一步指出,他將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芬恩(John Fenn)發明的「電灑游離」原理,成功從質譜分析跨領域應用到生技醫藥產業,開發出全球首創的「奈米電灑噴霧儀」與「有效成分倍數吸收平台」。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藥物、保健食品、化妝品、農業、半導體與材料科技等領域,大幅提升活性成分的吸收率與精準傳輸效率。 「這項技術不僅是台灣原創,更是把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原理真正落地,讓科學服務人類」。蔡志弘強調伊莉特生物科技正將此平台推進到下一個創新階段,預計短期內公布重大突破,讓台灣科技繼續在國際舞台發光。 值得一提的是,蔡志弘上周才剛與199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霍夫特(Gerardus 't Hooft)教授進行深度對談,一周內連續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凸顯其在跨領域科技應用上的國際影響力,成功將基礎科學轉化為產業應用的典範,未來發展備受期待。

【袁頌安專欄】聞名於世的 ~ 祕魯納斯卡大地畫

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我的祕魯好友 Guillermo Biondi,他是義大利移民的後裔,到他已經是第五、六代的義裔袐魯人了。他是 美生共濟會的成員,人緣特佳,而且交遊廣闊。四十多年前 比雍地 夫婦親自駕車,專程陪同我和內人 秀蘭 至祕魯南部的納斯卡鎭 Nazca ,觀看世界聞名的 「納斯卡缐」 Lineas De Nazca。納斯卡鎭距離我們工作居住的祕魯首都 利馬市 450公里左右,我們一大早出發,到納斯卡住妥了旅店,吃了午飯,由於當天天氣晴朗,比雍地 建議我們趁著天氣晴好,下午即到小機場搭機觀賞大地畫,免得夜長夢多,我們欣然同意。隨即趕到小機場,根本沒有經過什麼繁雜的手續,找到他熟識的輕便小飛機機師,就搭機臨空觀賞起大地畫了。 「納斯卡缐」位於祕魯納斯卡沙漠上,這個沙漠是一個延伸85公里的乾燥高原,位於納斯卡鎭和帕爾帕市之間。1939年美國考古學家 保羅 柯索 Paul Kosok ,搭乘飛機時發現的。經過他的悉心考証,根據這些大地畫週邊的陶器殘片,經由碳14等科學鑑定,他判斷「納斯卡缐」是納斯卡文明於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所創造的。在這廣袤的沙漠中所鑿刻出的巨型幾何圖形、缐條、巨型蜘蛛、蜥蜴、雄鷹、猴子、蜂鳥、鯨魚、小花、甚至外星人 ⋯ 這些巨型的神秘圖、缐,不搭乘飛機根本看不出來,從天空眺望這些二千年多前遺留至今的神奇圖缐,令人感到無比的震撼。在1994年「納斯卡缐」,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在納斯卡鎭的 Aero Dromo maria Reiche 小機場,有多家地方型小航空公司,提供6~12人座的輕便小型飛機。一般30分鐘行程當年是150美元,這是基本價,大概可以看到 20~30 個圖型地畫。經過統計「納斯卡地畫」祕魯全境有近3000個,所以小飛機行程還有一小時、兩小時,甚至還有半天行程的,飛越久看的越多,當然費用就越高。 我們上了飛機,大家都坐在靠窗口位置,坐妥當繋好了安全帶,飛機就直飛而上。比雍地是老經驗,知道機師為了乘客便於觀賞,時而斜角飛行,時而彎來繞去便於乘客仔細觀賞,因此乘客暈機嘔吐的比比皆是,比雍地特地囑咐機師平緩飛行即可,我們一切安好。在飛機上俯看鑿刻在山丘上的太空人、大燭台、以及幾何圖形、筆直平坦的缐圖、鯨魚、蜂鳥、猴子、小狗、變形蟲、蜘蛛、蒼鷹 ⋯ 一一呈現,看得我們眼花瞭亂,這些在平地上根本看不出所以然的大地畫,上了天就呈現在眼下,內心對古納斯卡人真是佩服。如此巧奪天工之作,所以有人認為不是人類製造的,根本是外星人的傑作。 據統計祕魯全境約有三千個地畫,僅納斯卡一地就約有三百個之多。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納斯卡沙漠一帶,地面上鋪著一層火山岩和礫石,長期的風吹日曬使它們發黑變暗,在這些天然黑板上畫缐條,就是古納斯卡人颳去幾厘米的岩石層,露出白色泥土就形成了地畫。由於納斯卡是非常乾燥的地區,幾乎不颳強風,風蝕不強,所以納斯卡地畫能存在了兩千多年。地畫太大了,人們在地面上根本無法識別,所以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被人從飛機上發現。兩千多年前的先民,不可能掌握現代飛行技術,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如何設計製造出這些直缐、弧線、各種動物圖案出來的呢?所以難免有人猜測應該是外星人之作 ⋯⋯ 最後我還要提一提,一生以維護 「納斯卡缐」為終身職志的德國考古學家瑪利亞.賴歇 Maria Reiche(1903年 ~ 1998年)。她是個數學家也是個科學家,一生沒有婚嫁,完全以納斯卡為家,專心維護研究這些大地畫,她出版了許多有關「納斯卡缐」的著作。她受到納斯卡當地民眾的衷心愛戴,納斯卡機場就是為了感謝她,以她的姓名命名的。祕魯政府為了酬謝她終身為「納斯卡缐」的全心愛護和研究,頒授她祕魯榮譽公民的尊銜,至今祕魯人只要提到她的大名,無不肅然起敬!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禪修釋疑】神通不假於修和行 身心清淨自然而得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禪定一定要盤腿嗎?禪定與神通有什麼關聯嗎? 答:禪定不一定要盤腿,但盤腿的確是有好處,因為把腿盤上來以後,背脊自然就會挺直,所以學禪定是有要領的,第一是「坐姿如鐘」,要像古代的大銅鐘一樣,擺在地上,動也不動,非常穩固、堅定,最好坐下來就不要再動。 第二個要領是「背直如松」,背脊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但身心要放鬆,不要硬梆梆地坐在那裡,身體會很不舒服,這是第三個要領「身心放鬆」。 第四個要領是「精神集中」,精神不能散漫。前幾天有人告訴我,他禪坐時會放空,我問他為什麼要放空?他說為了要接大自然。我又問他:「如果外靈進來了,怎麼辦?你能不能分辨它的正邪呢?」他說可以,如果進來的是陰的,就是不好的;如果是陽的,就是好的。我再問,如何辨別它是陰、還是陽?他也答不上來。 其實這種修行方法是錯誤的,有些人禪坐會放空,等待外靈上身,也許這樣可以得到一點小神通,可是一旦外靈進來以後,它會不會驅使你的色身去造惡業?或是讓你在言行上發生問題?到最後,造惡業的是自己,哪天當它離開以後,你就什麼神通也沒有了,卻造了很多惡業。現在這種人很多,像一些宮廟裡的人,精神好像都很恍忽,就是這樣作法作出毛病的。 禪定的目的,是為了讓靈性解脫,讓靈性現前,不是為了求神通而引外靈上身。其實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有神通,只要能夠相應到祂,自然就有神通,不需向外去求。 神通不假於修和行,而是當自己的身心清淨以後,自然而得,自然而有。比方當自己的心很清淨時,自然就心通了,所以修行人不講求神通,只要身心清淨,自然神通。但如果一心只想追求神通,反而會因為意識太重而得不到,所以禪定的時候要「腦海空空」,沒有妄念,這是第五個要領。 禪定一定要掌握這五大要領: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這是學禪定很重要的竅門,只要慢慢體會,一定會有心得。

【有片】赤兔鐵馬馳騁嘉南平原   展開媽祖信仰巡禮之旅

梅花新聞網 記者衣冠城/雲林報導 很快地,關臨天下赤兔鐵馬巡境之旅進入尾聲,一百多位勇士經過十幾天的淬鍊,22日馳騁在嘉南平原上,日行七十多公里,從台南出發,經過嘉義,進入雲林。今日行程特色是參拜了三間的媽祖廟。媽祖信仰也是台灣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今天參拜幾間都是很歷史特色的知名廟宇,見識到台灣人民對媽祖的崇敬與虔誠。 上午先來到位於台南安南區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是台灣規模最宏偉、歷史淵源最深厚的媽祖廟之一。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信仰中心之一,傳說可追溯至宋代。當時往返福建與台灣的漁民,於台江內海北汕尾沙洲北側的「鹿耳門」建立小廟奉祀媽祖,形成最早的「鹿耳門媽」信仰。古代的土城一帶即位於鹿耳門港道上,是台江內海的重要門戶。 1661 年鄭成功自鹿耳門登陸驅荷,據傳曾至廟焚香祈願並獲媽祖庇佑,使「鹿耳門媽祖廟」聲名大振。康熙年間鹿耳門更被指定為台灣唯一對外港口,康熙 58 年(1719)官方出資重建大廟,將鹿耳門媽祖確立為地方主神。然而道光年間台江逐漸陸化,1831 年古廟傾圮,其後雖多次嘗試重修,卻無法復原古廟原貌。1913 年,一艘王船漂抵海濱,船中五府千歲降示神諭,表示受鹿耳門媽祖之邀,應在此重興廟宇。地方居民遂挖掘沉沒古廟的舊建材,於 1918 年完成第二次建廟,並將寄置府城的鹿耳門媽祖與眾神明迎回原地,重啟香火。 在信眾共同努下,廟宇歷經二建、三建,逐步發展成今日宏偉壯觀的規模。現今所見建築為 1975 年第三度重建成果,整體格局雄偉大器,典雅瑰麗。近年更陸續打造大型地標:2015 年完成全台最大的千里眼、順風耳神將雕塑,2020 年啟用巨型「鹿耳門牌樓」,使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成為享譽全國、甚至吸引國際旅客的重要宗教與文化名勝。 第二站來到今天唯一的一間關聖帝君廟--鹽水月港武廟。武廟是台南鹽水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以主祀關聖帝君而聞名。地方居民習稱「月港武廟」,源自鹽水昔日稱「月津」、「月港」的港口歷史。鹽水在清代因河港繁盛,商旅雲集,武廟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庇佑行旅、商賈與地方安寧的守護神,也是早期鹽水街庄的精神核心。 廟宇創建可追溯至明鄭時期,後經清代多次修建,到日治時期亦有重整,使建築格局日益完備。整體廟貌呈現典型南台灣廟宇風格,氣勢穩重而不張揚,保持傳統樸雅的空間尺度。廟前的埕地開闊,是鹽水重要的集體活動場域,每逢節慶、迎神賽會或元宵蜂炮,都是人潮匯聚的核心區。 中午在武廟熱心地招待後,稍作休息,繼續北上。車隊穿梭在遼闊的嘉南平原,陽光、綠地、藍天,車隊猶如金黃色的遊龍,在平原上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下午第一站是中華國際嘎檔巴佛教總會嘉義基地,該基地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村,於2023年4月落成啟用。基地不同於一般台灣傳統廟宇的宮殿式建築,但是有一個可容納超過六百人的大堂,牆上掛滿唐卡,充滿藏傳佛教的特色,很是莊嚴肅穆。此基地是由總會長依尊慧吉祥大活佛所打造,作為其弘法與修行的場所。大活佛主持歡迎法會,為這次巡境活動祈福。活佛誦經後,還向諸佛獻上哈達祈求車隊剩下的行程平安圓滿。總會人員也為每位車隊成員送上黃色哈達,根據活佛的開示,黃色哈達代表智慧,可以增福益壽,給隊友們帶來殊勝的體驗。 來到嘉義新港奉天宮,新港奉天宮在台灣媽祖信仰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台灣最早的湄洲媽祖廟,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因此被尊稱為「開臺媽祖」。傳說始於1622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航海平安,從湄洲請媽祖神像護佑,途中媽祖顯靈,於是開啟台灣的馬祖信仰。這使新港奉天宮成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發源地和精神中心。奉天宮香火鼎盛,進香團一波接著一波不斷湧入。 傍晚車隊抵達雲林北港朝天宮,朝天宮也是一座歷史悠久且極具影響力的媽祖廟,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先民自福建湄洲祖廟恭迎媽祖神像渡海來台,是台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北港朝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中神像被稱為「祖媽」或「大媽」,象徵北港媽祖信仰的崇高,擁有極高權威性,被信徒尊為保境安民的守護神。朝天宮媽祖像也是全台分靈最多的媽祖神像之一。在朝天宮用香客餐廳享用道地的台菜,結束一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