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藝術

已找到 40 則相關結果

簡秀枝/「機可亂真 超寫實人體雕塑展」在台北

有如久旱逢甘霖般,國際「超寫實主義」重磅級展覽,就要在台北開鑼了。這個取名為「機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結集了24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數十件超寫實雕塑作品,一口氣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將近3個月的展覽,成為今年暑假最具口碑的藝術饗宴。包含澳洲新銳藝術家榮・穆克(Ron Mueck,1958-)、山姆・詹克斯(Sam Jinks,1973-)、美國現代普普雕塑大師喬治・席格(George Segal,1924-2000)、雕塑界的生物學家派翠西亞・匹斯尼尼(Patricia Piccinin,1965-)、還有首位奪下奧斯卡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的日裔美籍藝術家辻一弘(Kazu Hiro,1969-)…,他們不紛而同化身為上帝的創作者,賦予作品機可亂真的神采,令人驚嘆。當眼見為憑,不再是鐵律,真假之間,夾雜著許多爭議空間。這個展覧,除了作品精緻細膩、栩栩如生,讓人有著對真假難辨的迷惘外,定格式的表情呈現,正為數位時代

簡秀枝/生命旋律響起——李石樵紀念展

熬過漫長冬眠期的台灣前輩畫家,開始甦醒、活動了!近20年,一直默不作聲的台灣前輩畫家們,最近開始又破繭復出的態勢,令人欣慰。首先,拔得頭籌的是擅長捕捉群像風采的李石樵(1908-1995),名為「生命的旋律-紀念特展」,選在新北市藝文中心第一展覽室舉行。無獨有偶,畫得一手好靜物的張萬傳,也要在國父紀念館舉辦「110歲紀念展」,將展出200多幅家屬收藏,外界不怎麼熟悉的力作,精彩可期。接踵而來的展覽,彷彿讓大家重新找回遺忘已久的台灣前輩畫家容顏。「生命的旋律-紀念特展,係由師大教授白適銘擔任策展人。《大合唱》、《建設》、《市場口》⋯等久違的佳作呈現,值得仔細品賞。策展人白適銘表示,李石樵曾被比喻是台灣美術界的萬米馬拉松跑者,生前不斷跨越自我及時代限制,執著專業,創作不輟,在87年的歲月中,展現了堅毅的生命耐力,與多元藝術能量。李石樵的創作一生,可說是從台灣、日本的學院主義出發,走向社會前線,可視之為擁抱群眾的自我實現。一如《市場口》、《建設》⋯等巨作,既關心民瘼、體恤民情,油然而生起的赤子之忱,令人印象深刻。藝術美感、時代烙痕,自由壓抑、抵抗妥協,李石樵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讓作品滿載七情六慾,理想與現實,鑿痕斑斑。他創作一生,如果要以寫實主義來歸類他的創作也好,或者用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的分析其思維邏輯也罷,他留給後人,是一幅幅彩色明亮,群像動人、深刻絕美的遺作,彷彿是曠世獨鳴,更像變奏交響樂章,耐人尋味,也動人不已。距離李石樵離世迄今已24年,當年希望不要讓畫作分散的叮嚀,猶然在耳際,但不見天日的屯藏,或任其塵淹雨浸,都讓人扼腕心痛。如今,展覽來了,愛畫人開始滙集了,期盼成為台灣前輩畫家們,冬眠之後再起的第一記響槍。滿心期待,更要遙寄祝福。 作者簡秀枝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Picasso v.s. Bourgeois 慾望解剖學下雄雌較勁

女性藝術家果然抬頭!?今年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策展人Marie - Laure Beansdac策劃了「慾望解剖學Anatomies of Desire」,就以畢卡索(1881-1973)與布爾喬亞(1911-2010)的作品對照,饒富趣味。雖然畢卡索比布爾喬亞早出年30年,在他過世的1973年女性主義才開始萌芽,女性藝術家並不受重視,但長壽的布爾喬亞比畢卡索多活了37年,她用這漫長、孜矻的創作,給女性藝術家留下許多珍貴果實。就在布爾喬亞離世不到10年的時間

簡秀枝/Ursula 80歲祝壽展 女性藝術家容顏齊抬頭

「無意識景觀Unconscious Landscape」22日在英格蘭西部蕯默塞特郡(Somerest)的豪瑟・沃斯畫廊隆重開幕,來自全世界的200多位藝術饕客,給了80歲壽星厄爾蘇拉・豪瑟(Ursula Hauser,1939-)至高榮耀。弦樂四重奏、爵士吉他加小提琴,由8層cheese堆疊出的壽塔、飄揚的8與0氣球串,還有從自家農場的烤香腸、蘆筍、鮮蔬小點、香檳⋯,長桌晚宴,熱鬧溫馨。典禮由該展覽的策展人、也是壽星女兒曼努埃拉・沃斯(Manuela Wirth)主持。她的致詞,一開口就是「Dear Mami」,贏得現場熱烈掌聲;深受全場盛情感動的壽星,表情靦腆又興奮,不止一次,給予女兒、也是30多年的事業夥伴,深情擁抱,這樣的公私成就,展現在滿堂賓客面前,讓慶生會,倍添意涵。厄爾蘇拉.豪瑟在花樣年華就苦嘗喪夫、撫孤、接掌夫家生意,堅強帶大3個孩子,並讓夫家生意從家庭生活用品雜鋪,壯大為瑞士百貨名店,擠身重要女企業家之林,她這大半生,逆來順受,十足發揮了女性的堅忍卓絕的意志力,令人欽佩。然而不只扮演賢妻良母、事業女強人角色,她對藝術的慧詰,早在厄爾蘇拉・豪瑟17歲,就展露無遺。據說,當時還是小女工時候,她就忍飢耐餓,花了3個月裁縫工資,買下Meinrad Zund的雙人像木雕作品,膽識氣魄過人,終於埋下藝術收藏的不歸路。細數63個年頭,遨遊藝術收藏的歲月,厄爾蘇拉.豪瑟以緩慢、持續、只進不出的方式,成就了目前的收藏風華。尤其展覽選擇同時代的11位女性藝術家的70件作品呈現,無形中也把女性藝術家的地位,向上提升。以這回的展覽為例,蜘蛛奶奶路易斯・布爾喬亞的作品,多達15件,包含人見人愛、市場價格不斐的大小兩隻蜘蛛。以布爾喬亞創作於1996年的《蜘蛛》,高達706公分,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曼努埃拉・沃斯透露,厄爾蘇拉・豪瑟的睡床就擺在該大蜘蛛的作品底下,每天與大蜘蛛生活在一起。1980年代所購藏第一件布爾喬亞的《雙足Legs》作品,就在她起居室內,長達312.5公分,由空垂掛而下,她經常作品時,必須以雙手撥開由椽膠為原料的兩隻長腳,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不言可喻。由於厄爾蘇拉與布爾喬亞之間有許多相似的人生處境,因而更加惺惺相惜,像她們都嬌小體型、性格強烈、都是歐洲人,而且來自紡織背景的家庭,更巧合的是,她們都育有3個孩子。而更巧合的是,西爾維婭(Sylvia Sleigh,1916-2010)晚年因為畫作收藏的關係,成為至交,怎奈1年多後,西爾維婭撒手西歸,無子嗣家族繳不起遺產稅,結果因為厄爾蘇拉認識布爾喬亞的穿針引線,讓急於找新家的布爾喬亞,承購了西爾維婭房子,成為工作室兼居家,雙方互蒙其利,引為藝術界美談。謙虛、好奇、珍惜家庭情感(family oriented)、紀律、慷慨、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曼努埃拉對壽星母親的評價,尤其對藝術的終身信仰,不但藝術收藏品只進不出,而且見到好藝術家的好作品,還是一馬當先、持續收藏。這個展覧,彰顯的意義有三:一、倡導女權主義先鋒儘管女權運動發展超過半世紀,女性藝術界逐漸受到的關注,然而,仍然遠遠落後於男性同儕,透過這個展覧,凸顯女男平權問題的重要性。泰斗厄爾蘇拉.豪瑟以大半生珍惜與收藏女性藝術家的良苦用心,試圖挺身而出,力圖撥亂反正。二、用收藏行動支持女性藝術家厄爾蘇拉・豪瑟不但愛藝成痴,眼光的獨到,饒富同袍愛。早在18歲當學徒時,就曾省吃簡用,花2個月薪水,透支買了女性藝術家作品,數十年前,就聚焦在同為女性的藝術創作者身上,關心她們創作,收藏她們作品,那怕當時這些藝術家名不見經傳,作品也沒什麼流通,但她總是信心滿滿,持續累積。這批收藏品,到現在奇貨可居,一直成為博物館借展的來源,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展現子女飲水思源的孝思厄爾蘇拉 ・豪瑟是豪瑟・沃斯(Hause & Wirth)的創辦人,女婿艾文・沃斯( Iwan Wirth)加入經營,如虎添翼,而且開枝散葉,全世界豪瑟·沃斯已有7大空間,已成為全球頂尖畫廊之一。子女為厄爾蘇拉・豪瑟過80歲生日,除了把畫廊出版的季刊雜誌,以「Ursula」同名作為一刊物名稱、出版「The Mirror」英、德文版紀念專書,以及她最引以為傲的女性藝術家藏品作大型展覧「無意識景觀Unconscious Landscape」,展現了完全回歸專業高度的讚美與肯定,令人動容。也許是飲水思源,也許是報答提攜之恩,但更重要的,利用豪斯・沃斯團隊在國際藝術界的高能見度與專業話話權,把厄爾蘇拉.豪瑟的收藏眼力、用心,以及對女性議題的當仁不讓,不愧是引領女性藝術運動的當代大腕推手,真是可喜可賀。這樣的壽辰、這樣的慶生方式,是貨真價實、典範中的典範,讓我這趟大半個的地球跑的「千里祝壽」採訪之行,物超所值,更深受啟發。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裡外都是藝術 徜徉古根漢美術館天地間

不到古根漢作客,不知道藝術生活化的極致,就在那一口香檳,一個小燻肉串之間。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天下藝術群賢共聚水都,少不了的餐酒盛會,此起彼落,而佩姬・古根漢美術館成為「最高尚精緻」的選擇。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旁,巷弄之間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外表並不特殊,但入 了院子,花木扶疏,散置著國際雕塑名家作品,但人擁擠時,連賈克梅第雕塑作品, 都隱身在聚會人群中,幾乎被埋沒掉。參加了兩次在同一地點舉辦的兩場盛會,一場是1樓慶祝周年盛會,另一次是在頂樓戶外屋頂的藝術家感恩餐酒會,都因是在古根漢美術館裡,而尊榮備至,一席難求。不管是花叢樹林間的1樓廣場活動,還是可以遠眺運河風情的頂樓盛宴,都有鶴立雞群的尊榮優越之感。用完餐、参加完活動,大家必然被古根漢的收藏魅力所吸引,繼續入內欣賞名家巨作,一趟又一趟,百看不厭。根據資料,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係為美國富家女佩姬・古根漢於1948年買下,居住30年,她逝世後的骨灰也安葬在該處,而建築最後捐贈給古根漢基金會並成立美術館,裡面的展示品是她的20世紀藝術收藏,包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美術史上擲地有聲的大作。如果再深入挖掘佩姬・古根漢家世 ,更加羨慕她命好,選對好人家,同時也對藝術,獨具慧眼,一生與藝術為伍。原來佩姬・古根漢為古根漢基金會創辦人所羅門・古根漢的姪女,1898年在紐約出生,父親家族由礦業致富,母親家族則從事銀行業。在她年幼時,父親班傑明・古根海姆於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喪生,到了1938年,她在倫敦開設了藝廊,並在二戰期間累積一批藝術收藏。1941年,佩姬・古根漢自歐洲返回出生地紐約,並在隔年開設一間現代藝術館(Art of This Century),展示她收藏的立體派、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在這段期間,佩姬古根漢也支援當地藝術家和抽象表現主義等類型的藝術發展。直到1947年,佩姬古根漢回到歐洲,她在1948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示了收藏,並在威尼斯當地買下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作為她的個人寓所。佩姬・古根漢買下的韋尼耶・萊奧尼宮位於大運河旁,原本設計為5層樓建築,但只在1750年代完成第一層。佩姬·古根漢買下這棟建築後,在內部擺設收藏的現代藝術作品。往後的30年內,佩姬・古根漢持續進行藝術收藏並支援歐、美兩地的藝術創作。她在1949年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內展示她收藏的雕塑作品,並在兩年後對外開放整棟建物。佩姬・古根漢之後在1969年遺贈她的收藏和該棟建築給古根漢基金會,最終於1979年逝世,骨灰便埋葬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一隅。1980年,古根漢基金會於原址成立佩姬·古根漢美術館。至1985年,美術館的一樓及地下室已全部改建成畫廊和相關設施,建築的正面、陽臺及庭園景觀也經重新修復與規劃。1993年,接臨美術館的兩棟公寓經設計後轉作為畫廊、店鋪及花園附屬建物使用。1995年,博物館的咖啡廳開幕,並增加更多的展廳和一座雕塑花園。在1999年和2000年,美術館獲得旁邊的兩處房地產權,進一步展開擴建工程。自1993年起,美術館占地面積已擴增一倍至4,000平方公尺。徜徉在古根漢頂樓,啜飲著 特別調製的鮮果汁香檳飲品,再品嚐煙燻鮭魚,塩漬火腿片,心曠神怡,藝術與生活,可以這樣高調完美結合,人生果然繽紛多彩!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非畫廊開幕 楊詰蒼在台北!

留歐的中國藝術家楊詰蒼來台北,帶著他一路蛻變的觀會與作品,與台北藝文界相見歡,展開近距離交流討論。加盟台北非畫廊,又是非畫廊打造新空間後首展的藝術家,楊詰蒼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認識楊詰蒼多年,非常欣賞他們那一整批在巴黎打拼的藝術界人士,既團結合作,又力爭上游。從侯翰如、費大為,黃永砰、嚴培明、王度⋯甚至已經過世的陳箴,他們在異地打拼,互相提攜,讓整幫人在國際展覽舞台的影響力極大化,聯手出擊,形成一個很特殊的巴黎幫,農曆年一到,幾個家庭甚至一起塞到第戎的嚴培明家過年。好客成性的顏培明,總是把冰箱塞得滿滿,迎接眾多家庭的吃喝聚首。這樣的情感習俗,延續了好多年。相對於在紐約藝術家蔡國強、張洹⋯等等的各自單飛,形成强烈對比。曾經去過他們在海外的家,中國味十足。我對楊詰蒼印象最深刻,莫過於他的傑出藝術史評論家太太楊天娜女士(Martina Koeppel-Yang)。德國籍的太太,跟著他姓楊,既熱愛中國文化,又以中國藝術家丈夫為榮。其次,國際婚姻,又在外國生活,如何讓孩子傳承中國語言、文字,父母的態度就非常關鍵,而楊詰蒼與楊天娜這段文化夫妻,在家都講中文,讓他們的孩子,很自然地把中文當作母語之一,不但琅琅上口,連閱讀書寫都是一級棒,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學習。楊詰蒼個人的靈巧,也是令人佩服,藝術家不器,果真在他身上應驗。據說,《千層墨》的發想起源,就是急中生智的成果。原來是1989年間,一批凖備參展的作品,被海關查扣,在不可以無畫可展、開天窗的心急焦慮情況下,他沈著以對。除了空白紙墨,他一無所有之下,拿起畫筆,在空白的大尺碼宣紙上,一遍又一遍塗鴉,經過千層的墨汁覆蓋堆曡之後,形成黒得發亮的畫面,又有厚度,尤其展現的千層墨漬下的特殊肌里、張力紮實,饒富意境。他拿著那批急中生智的黒畫參展,竟然一泡而紅,成為展場上關注焦點,更為水墨藝術創作,再啓新頁。在藝評家口中說,對於《千層墨》評論極高,肯定的理由是:極具前瞻性地糅合重複、無痕、非表述性 、紀念碑性等日後常見的創作手段,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多年前從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看到一系列黒得發亮的《千層墨》作品,愛不釋手。昨天趕在非畫廊楊詰蒼個展開幕前,巡視了一遍展品,又看到兩幅《千層墨》巨作,熠熠生輝,驚嘆不已。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中國當代藝術家深受其惠,國際邀展機會應接不暇,但藝術家是否具備足夠創意與內涵,是走長路與否的成敗重要因素,畢竟路遙知馬力。楊詰蒼一路過關斬將,毅力與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祝福楊詰蒼,也祝福非畫廊,展覽圓滿,旗開得勝!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Life in Color!大唐美學館

藝術生活化,不應該只是口號,該如何落實!?老朋友彭雄渾(Stephen Peng)多才多藝,在商場叱咋風雲,退休後優遊生活,上山下海,樂在其中,成為不折不扣的生活老頑童。近年潛心投入藝術創作,把長年的人生經驗,化作創作養份,盡情揮灑。「Life in Color」一直是彭雄渾涵養生命的體悟,他用生命的直覺和激情,傾洩情感,也抒發閒雲野鶴之後的心緒以及生活觀。反觀崇友企業集團唐秋玲家族,在高雄三民區九如一路打造的「大唐生活美學館」,空間明亮寬敞,極富當代感,「生活藝術化,藝術家生活化」,正是該集團急於分享、推廣的生活概念。近日,彭雄渾受邀到「大唐生活美學館」,展出了他的8幅創作以及藝術酒標,豐富多彩,引入佇足。3日下午,南下高雄,匆匆走訪「大唐生活美學館」,見識了彭雄渾「商而優轉藝」的熱情與斑燦,一幅幅色澤鮮麗的畫作,映照著館內的極簡空間,真是絕配。其中創作於2013年的《張家界》雙拼作品,聳立在空間的主牆面上,而由畫作轉為酒標的精裝名酒組合,並列其間,強化了彭雄渾以藝術豐富生活周遭的巧心創思,在在令人印象深刻。Life in Color,果然賓主盡歡,賞心悦目!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太陽雨 東南亞政經翻臉如翻書!

連喊了30年的南向政策,究竟我們對東南亞了解多少!?如何看待?!又如何對話!?聚焦東南亞當代藝術的「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於5月4日起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值得細細咀嚼。這個展覧,堪稱是國內近期重磅型的國際大展,幕後大功臣,係由高美館長李玉玲發揮國際影響力,爭取這個曾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過、引發廣大迴響的跨國、多元文化的優質展覽,移師南台灣,非常令人興奮。開幕典禮於3日傍晚,在象徵著陰晴不定的《太陽雨》作品下舉行,高雄副市長洪東煒、東京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美術館之友會長劉如容夫婦、國藝會之友前會長楊麗芬夫婦、台新基金會代表、秋雨董事長陳慧遊⋯以及國內企業、藝術文化界人士踴躍出席,氣氛熱鬧。取名為太陽雨,是發想自東南亞國家的氣候現象,常見陽光普照,但同時又細雨霏霏,彷彿是東南亞政經社會翻臉如翻書的現實。在國際藝術文化圈舉足輕重的高美館長李玉玲解釋該展覽,是回應東南亞歷經社會變遷、滄海桑田的詩意隠喻。回顧區域歷史,二戰後去殖民浪潮下,引領東南亞國家,步入民主化與國際化,經歷殖民與獨立、獨裁政治與民主化、經濟發展與落失⋯。回顧這段陳年往事,儘管走過動盪年代,晚近正向經濟與都會發展的快速發展,但其中的劇烈變化,令人點滴在心頭。策展人片岡真實(Kataoka Mami)分析指出,這個展覧歷時近3年的研究踏查,含括東恊十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精選了47名當代藝術家,結合日本福岡美術館及森美術館的東南亞藝術館藏,由6個主題面向呈現。這6個主題分別是:激情與革命、流動的歷史與記憶、多元身份認同、現代發展及歷史傳承之間、冥想的媒介、存檔記錄,捕捉在時代浪潮與波瀾下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動態與多樣性。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台灣在地成交最貴照片:1千萬元

藝術無國界,也沒有媒材分野,攝影作品,在過去一直被視為多版次的附屬品,但時代改變,收藏觀念也改變。一張照片,可以賣到2億餘元,果真讓人瞠目結舌。由於今年的攝影技術發展180週年,為了多了解攝影藝術與市場的表現,特別花了一個下午上網查詢,總算查出全世界最貴的十大攝影作品,從270萬美元起跳(折合新台幣逾8千萬元),到675萬餘美元(新台幣2億餘元)完全不輸給其他媒材。根據網路資料,最貴的一說是澳洲攝影師彼得・利克(Peter Lik,1959-)的作品《幻影-Phantom》,於2015年以650萬美元成交(約新台幣2億餘元),刷新全世界最貴照片紀錄。不過由於彼得・利克角色複雜,他個人除了創作,也經營畫廊,這筆交易,是他自己宣佈,又沒有指出買家,因此受到外界高度質疑。另一個說法,最高價是女攝影師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1954-)成交價675,5382萬美元,折合台幣為2,094億元。這位公認為最擅長顛覆形象的百變天后,看來女性藝術家的影響力抬頭,絕不是空穴來風。這項交易,讓辛蒂・雪曼在全世界藝術家排名穏坐第15名,意義不凡。如果這個訊息正確的話,辛蒂·雪曼入榜在最貴十大照片,多達3件,分別是第1、第3與第10。第3名作品是《無題-untitled 96》,創作於1981年;第10名作品也叫《無題-untitled #153》,創作於1985年。身為美國知名女攝影師兼行為藝術家,以概念藝術肖像聞名。該兩幅作品中,辛蒂・雪曼都是她自己當模特兒,前者自己是放蕩、無助、待侵犯女性形像;後者自己甚至於假扮死屍,聳人聽聞。但是有圖為證,以圖說話,成為特色。不過,今年不過60歲的彼得・利克,還是在業界,具有高度活動力,不能小覷。他非常擅長捕捉大自然神韻,《幻影-Phantom 》不過是幅黑白作品,以美國羚羊峡谷,作為背景,他巧妙地把自然紋理和輪廓,完全展現。然而,該作品的拍攝手法,其實與他一貫鮮艶風格差異極大,但好作品碰到有緣人,惺惺相惜,價格一拍即合,成為最貴交易作品。據了解,購藏這幅作品,是富有的私人藏家,手中擁有許多名藝術家經典大作。彼得・利克一戰成名,成為上流收藏界矚目焦點,他的其他2幅作品,分別以240萬美元及110萬美元成交,在全球最貴20張照片中,彼得・利克佔了4張。其實在昂貴的影像界,持續受到全世界肯定與注意的是,德國攝影師安德列斯・古爾斯斯(Andreas Gursky ,1955-),他於2011年以超過430萬美元,被拍賣市場拍出《萊茵河2 -Rhein ll》,他是以著名的萊茵河取景,然後移走原本存在畫面的碼頭、發電廠的原貌,留下令人讚歎的平行綠與白,安靜祥和,視野無垠。這幅作品,創作於1999年,他的大型實體照片,震懾力十足,成為博物館、機構與私人藏家的最愛,包括《99 Cent ll Diptychon》、《Los Angels 》以及《Paris momtparnasse》等作品,價格都超過百萬美元,目前十大最貴照片排名中,名列第2第7與第8。安德列斯・古爾斯斯是德國型學攝影先驅——貝恩德和希拉・貝歇夫婦(Berne & Hilla Becher)的高足,老師冷面攝影的創作風格,深深影響安德列斯・古爾斯斯的作品發展。貝歇夫婦最有名的作品,是拍攝日漸消失的德國工業建築,展現了1920年代紀實攝影形式與1970年代的概念藝術、自我指涉和分析性藝術。安德列斯・古爾斯斯深得名師精髓,以鳥瞰的空間全景視角著名,常見的主題,包含了消費購物、旅遊、工作、渡假、權力機構與金錢名利⋯⋯一般來說,形而上方法的美學,不是主觀的經驗,它是一種自我的反省與邏輯思辨的演繹,其審美的規律,是追求反覆、層次、對稱、平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統一及簡約。安德列斯・古爾斯斯正展現這樣的思維概念,例如創作於1911年、排名第2的《萊茵河2-Rheinll》的平衡調和、創作於2001年、排名第7的《99 Cent ll Diptychon》的層次與對稱,排名第8的《洛杉磯-Los Angels 》都展現了十足的宏觀美感。總體而言,安德列斯・古爾斯斯的照片,早已超越原本的意義,其價值也無法以確實的金錢作衡量或評比,他更多的是在探討影像之外的內容,例如,全球化、藝術、哲學與虛實,讓人反思他觀看世界的態度與視野。排名第4的是攝影師吉伯特(Gilbert ,1943-)&喬治( George ,1942-),他們共有創作於1973年的作品《致女王陛下To her Majesty》,在2009年以370萬美元成交。吉伯特和喬治,是當代前衛的行為藝術家,而攝影也被他們改變成一種「行為攝影」,也就是說創作自身,已經對原先藝術的保守定義,帶來矛盾與衝擊,他們把許多看似極端的事物,拼貼在一起,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呈現藝術,該作品果然成為經典代表,成交價格一樣讓人目瞪口呆。排名第5的是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 Wall,1946-)作品是《以屍體說話-Dead Troops Talk》,舉世震驚。這是一張指述20世紀80年代阿富汗戰爭的照片,雖非實地拍攝,而是動用道具、演員、後製等方式,揣摩拍攝出來的作品。攝影師透過精心的處理和演繹,還有原阿富汗戰爭的無知與血腥,表面上以屍體說話,實際上是攝影師展現外人難以契及的鏡頭話語權。排名第6的《無題·牛仔-untitled .Cowboy),是攝影師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1949-)的成名作。理查德・普林斯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主題圍繞在「傳統美國」與「現代消費主義社會」之間的變化。以藍天白雲為天幕,照片是反攝而成,據說攝影師拍攝牛仔為主題的Marlboro廣告,以凸顯廣告的自身,影像中的「西部牛仔」不再是典型的美國冒險精神,而演變成某種理想男性的性感象徵。排名第9則是知名盧森堡裔美國已故攝影師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1879-1973),作品名稱是《池畔月色-The Pond -Moonlight》,創作於1904年。該作品在紐約州威徹斯特郡(Westchester)的馬馬羅內克(Mamaroneck)拍攝,畫面中有片幽靜林子,月光傾灑而下,造成池畔反光。該作品採用法國魯米爾兄弟所發明的天然彩色相片技術(en:Autochrome),拍出帶有豐富層次感與意境的早期相片之一,在攝影史上有被公認是畫意攝影主義的經典之作。該作品共有3個版次,兩份已被美術館收藏,難得最後一個版次流出,成為收藏界爭逐焦點。反觀本地巿場,目前在台灣境內,成交的最高價的作品是《Greibar 43》,是德國影像藝術家沃爾夫岡・蒂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 ,1968-)創作於2015年的作品。今年元月的台北當代藝博會中,以35萬美元成交,超過新台幣1千萬元。這是第一次在台灣境內照片作品交易的最高價。以下是全世界十大最貴照片:1、 Cindy Sherman 《?》,USD675萬美元 或(Peter Lik 《Phantom》,USD 650萬元)2、Andrea Gursky 《Rhein ll,1999》,USD 430萬元3、Cindy Sherman 《untitled #96,1981》,USD 390萬元4、Gilbert & George 《To Her Majesty,1973》,USD 370萬元5、Jeff Wall 《Dead Troops Talk,1992》,USD 370萬元6、Richard Prince 《Cowboy,2001-02》,USD 340萬元7、Andrea Gursky 《99Cent ,Diptychon,2011》,USD 330萬元8、Andrea Gursky 《Los Angels,2001》,USD 290萬元9、Edward Steichen《The Pond-Moonlight,1904》,USD 290萬元10、Cindy Sherman 《untitled #153,1985》,USD 270萬元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觀念藝術推廣 約瑟夫・科蘇思中文著作

享譽國際的觀念藝術大師約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1945-),將在台灣出版中文著作。4月20日,有幸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長李玉玲牽線下,達成中文出版的共識。已經是第4次訪台的約瑟夫・科蘇思,堪稱全球重量級觀念藝術家,是60年代觀念藝術的先軀,對台灣持抱濃厚情感。曾為台灣量身訂作《世界地圖(台灣)》之作品,該創作以霓虹燈管再現了一幅約於1638年由荷蘭人所製作的現存台灣西部地圖,以霓虹地圖與文本的並置,喚出地圖所延伸的多方面意涵及相關辨證的思考,成為去年2月高美館「靜河流深」的重量級展品。日前高美館舉辦國際論壇當中,李玉玲館長宣布約瑟夫・科蘇思的《世界地圖(台灣)》再次成為「城市聯合典藏庫房」的重點展品,透過劉培森建築師的操刀,成為永久裝置藝術,在建築中為藝術創造更多可能,並使之成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其實,約瑟夫・科蘇思還曾以現代主義詩人郭松棻的詩《奔跑的母親》,作為台北機場捷運線的公共藝術作品的發想源頭,該件公共藝術,是他為有著認同(identity)困擾的台灣,找到有感情的歷史片段,讓出入機捷的旅客,產生溫馨的入口印象。機捷線車站的站體是獲得國際普立茲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槙文彥設計。而公共藝術的創作者之一,正是觀念藝術大師約瑟夫.科蘇思,可說同為國際級大師參與,相得益彰。為了深度了解台灣,約瑟夫・科蘇思比平常創作多花5倍心力,才完成的台北機捷公共藝術作品,然而,他非常慷慨大器,把作品當作禮物,無償贈送給台灣。因為他深切期待,透過機捷車站,民眾對他作品的體驗與思考,可以把藝術跟生活作廣泛連結。約瑟夫・科蘇思在觀念藝術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60年代,他即為觀念藝術作了定義,跳脫了以往傳統藝術,是在生產美學物件,例如繪畫或雕刻,他應用語言,重新定義,強調藝術其實是溝通的媒介。他的著作,一直被視為經典,曾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出版。李玉玲館長衷心希望透過典藏的翻譯與出版,把該經典觀念藝術,引進台灣、分享華文讀者。看似嚴肅,卻很幽默風趣的約瑟夫・科蘇思很誠懇表示,他從不靠寫文章賺錢,但樂見著作,成為華人閲讀一部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