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美術館

已找到 11 則相關結果

簡秀枝/「展亭計劃」蛇形美術館存續否?

美術建築一家親,到倫敦蛇形美術館(Serpentine Galleries)參觀,一定少不了對旁邊的建築師咖啡店,品一口英式古典茶。因為那是建築師們犒勞藝術客的心意。不止一次,為藝術展覧而去,更為那棟強烈建築較勁意味的年度咖啡館而去。21日上午,滿心期待而去,也點了餐、品了茶,喝了咖啡,欣賞著一室的建築光影與巧思。太美,但太牢固,很不像是為一個年度而打造的臨時空間。問了服務員,但說不出所以來,納悶不已。對於一般眾熱愛建築、文化及藝術的朋友來說,位於英國倫敦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Gardens)的絕對是個不容錯過及每年都能予人驚喜的地方。根據網路資料,這個地方,每年吸引了大約120萬名熱愛文化藝術客的道訪。而蛇形美術館,就位在英國倫敦肯辛頓公園。早在1970年開館,本來是在一座1934年建造的經典茶亭內,1998年重新改造成為目前模樣。正因為該館除透過位處蛇形湖(Serpentine Lake)兩岸的兩座美術展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自從2000年開始,該處更推出「蛇形美術館展亭計劃」,每年都邀來世界各地著名建築師,在蛇形美術館的室外草坪,構思搭建一座只會擺放四個月的臨時展亭,作為文化藝術交流基地。由於從邀請、設計到竣工只有半年時間,蛇形美術館展亭便成為一項舉世知名,以及世上獨一無二的「實驗建築藝術作品」,深受歡迎。自首屆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後,歷年來曾在展亭大顯身手的建築師便包括Daniel Libeskind、伊東豐雄、Oscar Niemeyer、Rem Koolhaas、Frank Gehry、SANAA的妹島和世及西立、Jean Nouvel、Herzog & Meuron、艾未未、藤本壯介、Francis Kere⋯等等。讓美術與建築,這樣結合,對倫敦蛇形美術館是絕對的國際行銷。期待實施多年,與作出口碑的「蛇形美術館展亭計劃」繼續發光發亮!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讓・阿爾普遺作 古根漢美術館展風采

德裔法國雕塑家讓・阿爾普(Jean Arp,1886-1966)在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展出,成為藝術朝聖客 走訪的重要會外展,看展人潮,川流不息。讓・阿爾普也是畫家和詩人,又生逢在非常大時代中,增添更多展覽話題與內涵。阿爾普出生於斯特拉斯堡,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德國人,在之後的普法戰爭時期,該地區被稱為阿爾薩斯洛林,1871年被法國割讓給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爾薩斯回歸法國。1904年,在離開斯特拉斯堡的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後,他去了巴黎,在那裡首次出版自己的詩集。1905年到1907年,阿爾普就讀於德國魏瑪撒克遜大公美術學院,1908年回到巴黎朱利安學院學習。阿爾普是琉森「Moderne Bund」的創始成員,1911年到1913年參加了他們的展覽。1912年,他去慕尼黑拜訪俄羅斯著名畫家和藝術理論家瓦西里・康丁斯基,在康丁斯基的鼓勵下加入「藍騎士」團體的研究和展覽。同年晚些時候,他和亨利・馬蒂斯,羅伯特・德勞(英語:Robert Delaunay),康丁斯基參加了在蘇黎世的大型展覽。1915年,他移居瑞士。阿爾普是1916年蘇黎世達達主義運動的創始成員之一。1916年參與達達主義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又與超現實主義者和表現主義者有著廣泛的交往。阿爾普主張藝術的完全自由,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阿爾普延續了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查特金、赫西埃等人的道路,實現了雕塑的全面抽象化。其雕塑代表作有《雲的牧人》、《和平廊柱》、《平面延長》、《構成》等,常常給人流水一般的感覺。1920年,漢斯・阿爾普,馬克斯・恩斯特,社會活動家阿爾弗雷德・格倫瓦爾德一起成立了科隆達達主義團體。1925年,他的作品也出現在了巴黎皮埃爾畫廊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團體的展覽上。1926年,阿爾普搬到的巴黎郊區默東。1931年,他和超現實主義運動斷絕關係,開始為巴黎的抽象創作團體和期刊工作。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開始加大在雕塑創作上的努力,包括青銅和石雕。他製作了一些小的作品,融入了多種元素,觀眾可以拿起,單獨和重新排列成新的組合作品。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直到他生命的盡頭,讓・阿爾普撰寫並發表了很多散文和詩歌。1942年,他為了逃離德國的占領而離開默東的家,此後直到去世都生活在蘇黎世。1949年阿爾普訪問了紐約市的個展。1950年他被邀請為劍橋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和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建築製作壁畫。在歐洲目前有3個阿爾普基金會:克拉馬的阿爾普基金會保留了阿爾普生活和工作了大半生的工作室;每年約2000人次來參觀。在洛迦諾的瑪格麗特・阿爾普基金會由阿爾普第二任妻子瑪格麗特・哈根巴赫建立。漢斯・阿爾普基金會成立於1977年,保存他所有作品的版權。它在柏林設有研究中心和辦公室,並在德國羅蘭澤克設有一間辦公室。讓・阿爾普已成為豪瑟・沃斯畫廊旗下代理藝術家,作品廣被收藏。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裡外都是藝術 徜徉古根漢美術館天地間

不到古根漢作客,不知道藝術生活化的極致,就在那一口香檳,一個小燻肉串之間。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天下藝術群賢共聚水都,少不了的餐酒盛會,此起彼落,而佩姬・古根漢美術館成為「最高尚精緻」的選擇。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旁,巷弄之間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外表並不特殊,但入 了院子,花木扶疏,散置著國際雕塑名家作品,但人擁擠時,連賈克梅第雕塑作品, 都隱身在聚會人群中,幾乎被埋沒掉。參加了兩次在同一地點舉辦的兩場盛會,一場是1樓慶祝周年盛會,另一次是在頂樓戶外屋頂的藝術家感恩餐酒會,都因是在古根漢美術館裡,而尊榮備至,一席難求。不管是花叢樹林間的1樓廣場活動,還是可以遠眺運河風情的頂樓盛宴,都有鶴立雞群的尊榮優越之感。用完餐、参加完活動,大家必然被古根漢的收藏魅力所吸引,繼續入內欣賞名家巨作,一趟又一趟,百看不厭。根據資料,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係為美國富家女佩姬・古根漢於1948年買下,居住30年,她逝世後的骨灰也安葬在該處,而建築最後捐贈給古根漢基金會並成立美術館,裡面的展示品是她的20世紀藝術收藏,包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美術史上擲地有聲的大作。如果再深入挖掘佩姬・古根漢家世 ,更加羨慕她命好,選對好人家,同時也對藝術,獨具慧眼,一生與藝術為伍。原來佩姬・古根漢為古根漢基金會創辦人所羅門・古根漢的姪女,1898年在紐約出生,父親家族由礦業致富,母親家族則從事銀行業。在她年幼時,父親班傑明・古根海姆於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喪生,到了1938年,她在倫敦開設了藝廊,並在二戰期間累積一批藝術收藏。1941年,佩姬・古根漢自歐洲返回出生地紐約,並在隔年開設一間現代藝術館(Art of This Century),展示她收藏的立體派、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在這段期間,佩姬古根漢也支援當地藝術家和抽象表現主義等類型的藝術發展。直到1947年,佩姬古根漢回到歐洲,她在1948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示了收藏,並在威尼斯當地買下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作為她的個人寓所。佩姬・古根漢買下的韋尼耶・萊奧尼宮位於大運河旁,原本設計為5層樓建築,但只在1750年代完成第一層。佩姬·古根漢買下這棟建築後,在內部擺設收藏的現代藝術作品。往後的30年內,佩姬・古根漢持續進行藝術收藏並支援歐、美兩地的藝術創作。她在1949年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內展示她收藏的雕塑作品,並在兩年後對外開放整棟建物。佩姬・古根漢之後在1969年遺贈她的收藏和該棟建築給古根漢基金會,最終於1979年逝世,骨灰便埋葬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一隅。1980年,古根漢基金會於原址成立佩姬·古根漢美術館。至1985年,美術館的一樓及地下室已全部改建成畫廊和相關設施,建築的正面、陽臺及庭園景觀也經重新修復與規劃。1993年,接臨美術館的兩棟公寓經設計後轉作為畫廊、店鋪及花園附屬建物使用。1995年,博物館的咖啡廳開幕,並增加更多的展廳和一座雕塑花園。在1999年和2000年,美術館獲得旁邊的兩處房地產權,進一步展開擴建工程。自1993年起,美術館占地面積已擴增一倍至4,000平方公尺。徜徉在古根漢頂樓,啜飲著 特別調製的鮮果汁香檳飲品,再品嚐煙燻鮭魚,塩漬火腿片,心曠神怡,藝術與生活,可以這樣高調完美結合,人生果然繽紛多彩!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私人美術館在握 皮諾分享藝術大豐收

弗朗索瓦・皮諾(Francois Pinault,1936-)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未開幕先轟動的大贏家,因為他的兩座私人美術館,格拉西宮與海關大樓,訪客如織,把他在全球當代藝術收藏界的重要性,再度墊高。皮諾的美術館,一座即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這是由喬治・馬蕯里設計,興建於1722~1748年的一棟宮殿建築,古典風格,獨特古樸,有別於其他眾多的羅馬式或巴洛克建築。另一座在聖馬可廣場對面,多爾索杜羅區,大運河與朱代卡運河交滙處三角形區域頂點,創建於1677至1682年的海關大樓(Punta Della Dogana)。目前除了 是弗朗索瓦・皮諾的收藏品永久陳列中心,也長期規劃為美術館的展演使用。挑高的海關大樓空間,非常漂亮。斑駁紅磚老牆,坑洞間滿是歲月的痕跡。高聳屋頂,是老木頭陳年不減風情的魅力所在,拱型格柵窗,盡情讓陽光穿透揮灑,成為款待當代藝術家最好的展示聖地,人來人往,盡是對皮諾美術館的肯定,以及對當代藝術家們的深刻期許。再多的事業,彷彿也比不上這樣的文化參與,再大財富,也很難達到這樣一面倒的口碑。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游文玫/于彭特展 以生命實踐創作

台北市立美術館精彩特展「于彭:行者‧天上‧人間」,從于彭2014年過世之後開始籌備迄今已近五年。除了家屬收藏的作品之外,于彭散落在外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風格與媒材也多樣,見證了他傳奇的一生。世人皆以為于彭以水墨見長。事實上,經由他的早期素描與粉彩作品足以說明其水墨所貴之處,在於能夠從西方的素描線條,成功的轉化成中晚期精彩的筆墨。 因此,「于彭:行者‧天上‧人間」精選了他的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石雕與陶瓷等,將近170件作品,以主題規劃結合時間軸的概念再現于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貌,闡釋他如何以生命來實踐自己的創作。 其中作品《五個女子》創作於1991年,題材來自於1990年代于彭經常與好友到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名為「五個女子」的酒吧暢飲,也成為當時于彭的創作靈感來源。1993年于彭在漢雅軒個展,就以「五個女子」為名。李安導演的電影《飲食男女》其中片段,也是來自漢雅軒個展「五個女子」的展覽場景。 作者為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理事長、具有專業證照藝術品拍賣官、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廣容/《以大地寫詩: 施繼堯陶藝展》

12月9日下午台南的陽光溫暖和煦,一場溫馨療癒的開幕雅集在台南東門美術館展開序幕。 這次有幸擔任策展及開幕主持人,感謝母校台南女中鄭文儀校長蒞臨鼓勵,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洪明爵教授精闢的作品賞析,奇美博物館前館長郭玲玲學姐、陶藝家范仲德先生,南陽美術協會理事長施珍瑛女士,南女學姐蘇昭蓉學姐及母親,朱貴珠學姐及台南醫院護理長蘇秀鑾學姐,官碧麗學姐夫婦及南美館陳阿奇學妹等,感謝大家的支持及鼓勵,也很感謝卓來成館長支持。 洪明爵教授從藝術性及抽象性來賞析施老師作品,施老師之作品以台灣純天然材質,碰撞出特殊釉色之變化,已經從工藝昇華成藝術,釉色變化也是如同抽象之偶發性,獨特唯一。 誠如南藝大創辦人漢寶德教授所言,生活的美感就從一只茶杯開始。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每天尋得片刻靜心喝茶,與自己對話,澄靜心靈,療癒的儀式就從泡茶喝茶,這一刻的澄靜開始。 大家一起聆賞吳新年老師古琴演奏,品嚐好茶及美味茶食,感謝茶聯會台南前會長江昭慧老師司茶,共度美好心靈時光。 《自由曲線: 施繼堯陶藝個展》 展期: 12/8~12/23 東門美術館/台南市府前路一段203號作者/廣容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會員、策展人及專欄作家。

簡秀枝/「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蜘蛛奶奶生命記實,在上海龍美術館

跨越世紀的傳奇女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的回顧展,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這是我欣賞過的布爾喬亞展覽中,重點作品最周全、空間安排最大器,令人對這位法裔美籍藝術家與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與工作團隊,同表敬意。 高達10米的巨型蜘蛛、沾滿「血」的雙手、骨頭碎片、破碎的掛毯和生鏽的鐵籠、無頭之人、被捆綁的戀人、長舌頭、飄蕩的衣服⋯,早年影音紀錄片,栩栩如生,感動、景仰心情,油然而生。 展覽名稱叫「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2月24日,明年3月將繼續在北京松美術館,台灣,可有接續機會!? 這是路易絲·布爾喬亞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回顧展。 位於上海西岸的龍美術館,是舊閒置廠區改建,四周腹地寛敞,廣植林木,建築內以灰色凊水模打造,高天花板,展間通暢清爽,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作品一放,頗有仰天立地的氣勢,穿梭作品前,細細思量藝術家的敏感、纖細思維,點滴在心頭。 路易斯·布爾喬亞俗稱「蜘蛛奶奶」,一生際遇坎坷。1939年移民美國後,逐步把心靈創傷化入藝術創作,歷歷血淚,令人感動。 布爾喬亞出身於一個古董掛毯修復家庭,年少時與掛毯有著零距離接觸。展覽取名「永恆的絲線」,指的是她腦海中,用來維繫母子關係的臍帶。因為她的母親,在家族的古董掛毯修復作坊里扮演的角色——不斷織布與修復。 經歷過精神創傷,夢魘般縈繞著她。藝術卻有力地幫助她驅趕心理上的折磨,幫她恢復完整的自我。在她以往經歷和無意識思想構築中,彷彿是巨大迷宮中,藝術引領她走出一條通路,走向出口。 布爾喬亞的創意,很深刻地吸取了心理學分析的思路方式和立場。 如眾所皆知,無論有多少隱喻,路易斯·布爾喬亞都不是一個玩弄觀念和語詞的所謂超現實主義者,相反,她是一個存在主義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著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曾有言:「一個人無論走得多遠,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莊」,對布爾喬亞來說,也是如此,看似波瀾壯闊的藝術生涯,路易斯·布爾喬亞還是離不開童年被狠狠撕裂的那一道傷口。 「永恆的絲線」,參考了布爾喬亞人生中最後15年來在布料,以及縫紉方面的成就。她的織物雕塑和繪畫,是用她生命中長期積累下來的衣服、床單、毛巾以及其他紡織品所構成,事實上,也賦予了這些傳記體般的作品,與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特性。 所以,當她將巨型的、人們通常意義上恐怖形象的蜘蛛,命名為「母親」時,這並不是什麼觀念和隱喻。而《媽媽》也有一個巨型的、裝滿大理石蛋的子宮,意即不斷生產、耕耘,非常女性化。 布爾喬亞有意將該件作品,做成10米高,邀請觀者「走入」作品,抬起頭,感受到蜘蛛的內在,那種孕育生命的搖籃,去感知蜘蛛耐心織網背後的溫情、靈巧、堅韌的一面。 布爾喬亞是位知性藝術家,閱讀豐富,知識淵博。對她而言,藝術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她「在人間存在」的方式。 在上海龍美術館這裡,可以看到有關布爾喬亞的熟悉的元素:蜘蛛、相擁的戀人、纏繞的線、結、長柱型或鐘乳石型的石頭。 這個展覽,是對布爾喬亞作品再次多元廣義解讀。在她早期的繪畫作品中,「線」通常象徵著頭髮與扭曲的時間。她的懸掛式雕塑,有著這樣永恆的矛盾與疑惑:牢固卻脆弱,被固定的,卻可以改變。它們懸掛著,從一個單獨的點開始,並且只依靠一根線支撐⋯。 路易斯·布爾喬亞的主要展覽包括1982年的成名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回顧展;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1999年又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回顧展(2007—2008),該展後轉至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2008),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2008)等巡回展出;此外還有位於多哈的QMA畫廊2012年在卡塔爾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路易斯·布爾喬亞:意識與無意識」,備受世人推崇。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廣容/台灣藝術家傳記影音發表會

11月6日下午應邀到台灣博物館,參加文化部、國美館及台灣家庭美術館新書發表及影音作品發表會。 歷年來,文化部從民國81年起,策劃編印《家庭美術館》計畫,透過國立台灣美術館及藝術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藝術家傳記,目前已經累積121位之珍貴紀錄,以每年十本之進度,不斷書寫台灣藝術重要藝術家之生平傳記,意義深遠。而針對影音紀錄片部分,文化部從民國96年起,也著手發行台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目前已經累積37部。而這次國美館與華視團隊一起合作,也首度完成了陳澄波、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及李仲生等藝術家們珍貴影音紀錄片,將可在華視頻道觀賞。這也為台灣近代前輩藝術家們留下寶貴之紀錄,對於台灣藝術史論之建立,彌足珍貴。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先生及華視董事長陳郁秀女士,國美館館長林志明先生、台南美術館館長潘襎先生、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先生、蕭瓊瑞教授以及多位前輩藝術家第二代,包括陳澄波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先生皆出席盛會。 1927年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及郭雪湖,在台展一鳴驚人,而今第二代林柏亭先生、蕭成家先生及郭松年先生均繼續傳承台灣藝術之瑰寶,這在台灣藝術史之形塑有莫大之重要性。陳澄波基金會也繼續推廣藝術教育及阿里山申請世界遺產計畫。李梅樹紀念館推廣藝術講座,楊三郎美術館也都成為傳承台灣前輩藝術家創作之重要基地。郭雪湖基金會也繼續推廣郭雪湖先生之膠彩畫作展覽賞析,結合最新文創科技,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郭雪湖筆下之台灣風土民情。 在採訪前輩藝術家們後代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有很深之感慨。在維護這些台灣珍貴遺產之際,第二代已經日漸年邁,已經付出許多心血勞力,而傳承守護這些台灣藝術瑰寶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所幸,現在台灣州廳也就是舊台中市政府建築,將成為國美館台中州廳園區,為台灣近現代展覽館,呈現台灣近代藝術之珍貴畫作。 很開心參與這盛會,期盼台灣藝術之紀錄能夠更加緊腳步,讓大眾更能認識台灣藝術家之創作,形塑台灣藝術史之風貌。誠如廖新田館長所言,唯有建立台灣特有的藝術史觀,凸顯台灣藝術文化之特質,才能在世界藝術文化舞台佔一席之地。   作者/廣容 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及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策展人及專欄作家。

「無形的美術館」盛大開幕 連展三天

【記者賴御文報導】亞太地區年度藝文盛事ART TAIPEI 201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5日於世貿一館舉辦第25屆開幕典禮,由立法院蔡其昌副院長、文化部蕭宗煌次長、教育部范巽綠次長、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經新理事長、和雲集支持的貴賓們一齊進行啟動儀式,共同見證以「無形的美術館」為年度主題的展會正式登場。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在開幕致詞表示,這場屹立亞太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重要展會,匯集135家來自全球13國的優質畫廊,作品橫跨經典大師、中壯輩藝術家乃至年輕新銳,類型廣納油畫、雕塑、繪畫、裝置、錄像、攝影等。 今年呼應主題「無形的美術館」而特闢美術館特區,邀請了台北當代藝術館、毓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以及台灣藝術大學的有章藝術博物館四座館舍典藏的精彩作品;另外,延續去年前輩藝術家特展的高度關注,今年再度規劃「共振.迴圈─臺灣戰後美術」特展;還有科技特展「The Enigmatic Museum」及以台灣藏家聯誼會為號召的「開.窗」藏家錄像藝術收藏展;以及錯落展會之間的公共藝術;另有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公益特展、溫慶珠品牌結合時尚與藝術的概念特展,再加上了MIT 新人推薦特區,讓展會樣貌更形多元充沛。 此次將「學術先行、市場在後」論點植入到活動中,在地深耕、引薦國際視野,對台灣乃至亞太的藝術產業都格外具有意義,推動商業與學術間的交會,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無形的美術館」。  展會資訊如下: 2018年10月26日(五)14:00 – 19:00 2018年10月27日(六)11:00 – 19:00 2018年10月28日(日)11:00 – 19:00 2018年10月29日(一)11:00 – 18:00 地點:台北市信義路五段5號世貿1館

廣容/台南市美術館開幕

漫漫六十年之後,台南市美術館一館終於在眾人期盼中落成。10月20日早上很開心應潘館長之邀請,參加南美館開幕茶會,內心深深感動,身為台南人真是為此歡欣不已。 誠如潘館長所言,台南美術館希望能呼應府城四百年的歷史,連結近代當代及未來,具備多元藝術之複合功能,讓藝術生活化,更融入於民間。這間美術館是由日本建築普立玆克獎得主坂茂先生設計,台灣石昭永建築師施工,在靜謐簡潔的設計之下,連結過去歷史及現代的美感過渡,在秋天的南國陽光之下,安靜之美感讓人療癒。 在開幕儀式之後,進入展館參觀,迎面而來的是前輩畫家陳澄波、郭柏川等人的畫作,以及資深前輩畫家何肇衢老師的畫作等,非常值得仔細欣賞這些珍貴作品。而這些前輩畫家們的畫作,凝鑄了台灣藝術史,也是珍貴歷史見證,在台灣藝術教育領域中,是珍貴文化資產。 很開心在茶會中遇到許多藝術家耆老及貴賓們,一起聊起台灣前輩藝術家生活軼事,真是悠然美好。期待在12月美術館二館開幕,那又將是台南藝術界一大亮點。  作者/廣容 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策展人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