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禪定

已找到 75 則相關結果

【禪與科學】禪定補腦 老年不癡呆

專訪/許晉銓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老年癡呆症目前並無藥可醫,僅能提供輔助支持性的治療。但科學家發現,透過禪定練習,可增加腦部海馬迴灰質層的含量,強化學習認知與記憶力,有效減緩腦部萎縮的速度。 隨著醫學科技的日益發達,人類的壽命也愈來愈長。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預言,在廿一世紀結束時,人類壽命將可長達140歲;這真是個令人振奮的訊息!然而,雖然人人都想活得長久,但更希望能活得健康、喜樂、又有尊嚴。因此,如何讓自己在步入老年後,不會因老化相關疾病的糾纏而痛苦,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課題。 老年癡呆症發病率日增 卻無藥可醫 在所有老化相關疾病中,老年癡呆症(又稱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讓人難過的,因為人生走到這個階段,本當是該享受一生努力成果、回憶過往點滴的時刻,但卻在此時失去了所有記憶,與他人的溝通也變得沒有交集,甚至到了發病晚期,連生活自理都出現問題,讓照顧者(特別是家人)承受莫大的身心壓力。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醫學臨床上統計,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隨著文明生活的壓力及人工添加食品的大量使用,在全世界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癡呆症,尤其是65歳以上的老年族群,更高達20%,足見該病發展的嚴重程度超乎想像。 目前,老年癡呆症並沒有明確有效的臨床用藥,僅能提供輔助支持性的治療,所以在臨床上,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預防性治療,而且是愈早進行愈好,最好在年輕、尚未發病時,就開始保養。 現代人往往因為壓力大,而長期處於躁鬱及身體慢性發炎(如身體痠痛)的狀態;一般認為,這正是形成老年癡呆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紓緩、轉移壓力,並攝取均衡飲食,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就益發顯得重要。 科學研究證實 禪定可降低失智風險 許晉銓博士指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進行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40位55至85歲的老人,讓他們每天在家裡固定禪定30分鐘,結果發現,禪定不但可以有效緩和老人的寂寞焦躁感,還能幫助他們產生正向積極的生活觀,甚至在檢測各項慢性發炎指標蛋白時,發現原本會全身痠痛的慢性發炎現象,也獲得明顯改善。 參與此項研究的爾雲教授興奮地說:「這個結果讓世人了解,原來心靈與身體基因組之間的調控是息息相關的。從每天固定禪定的簡單練習中,我們發現了讓身心得到極致健康的奧秘!」 另一項在以色列進行的研究,則更進一步提供了直接又明確的證據,他們找了14位55至90歲、已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同樣也讓他們每天在家固定禪定30分鐘,並對他們進行功能性核磁造影(functional MRI; fMRI),以了解禪定練習是否會影響大腦結構。 會做這項實驗的原因,是因為之前的研究顯示,禪定練習可增加腦部海馬迴(hippocampus)灰質層的含量,強化學習認知與記憶力。結果科學家發現,這群有認知障礙、並每天固定禪定的老人,他們腦部海馬迴的萎縮速度,相較於沒有禪定的老人,要來得緩慢許多;另外在相關的學習認知測試上,也獲得較高的分數。這顯示禪定對失智初期的老人幫助很大。 主持這項實驗的維爾教授表示:「本來老年癡呆症就是無藥可醫的病,但如果能藉由禪定的方法,有效減緩腦部萎縮的速度,這無疑是對患者最大的福音!」 此外,禪定也可讓照顧者長期承受巨大壓力的心靈得到平靜。許晉銓博士指出,根據臨床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年癡呆症照顧者,會因為辛勞且充滿挫折的生活而導致憂鬱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甚至成為罹患老年癡呆症的高危險群。 如今已證明,透過簡單的禪定練習,不但可以決定一個有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家庭,是走入正向、還是負向的循環,同時還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許晉銓博士建議,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每天花一點時間來禪定,補補腦,就能大幅降低自己發生老年失智的風險,而且還能讓老年生活過得有品質、又有尊嚴,可以和兒孫一起促膝暢談過去的豐功偉業,這何嘗不是生命中的另一種幸福! 透過神經系統 補充大腦能量 一般坊間盛行的靜坐或氣功,都是以意領氣,用意念帶動氣的循環,這種方式練到最後,還是停留在「氣」的階段,能量只到達身體表層,進不了內在臟器和細胞。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親傳的禪定法,則是透過神經系統,讓身體從「氣」的磁場提升到「光、電」磁場,可以把能量運送到最細微的細胞,這是「以意領氣」不可能做到的。 譬如大腦,若是以氣運行,並不能把能量帶入腦細胞;但如果透過神經系統,便可從脊髓直接通達到腦,活化腦細胞。禪師說,人體最重要的,就是骨髓、腦液和血液,如果這三者都能得到飽滿、清淨的能量,身體自然健康,壽命也會延長,不但不會失智,還能開發出更多智慧。 如此實用又科學的禪定,若能愈早學習,便愈早讓身體得到保任,當然也包括大腦的活化,哪裡還需擔心自己會得老年癡呆症呢? 許晉銓博士小檔案 專業領域:癌症基因體學、癌症遺傳學、中藥基因體學、新藥開發、能量生物醫學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遺傳中心顧問 學 經 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 財團法人技術開發中心生醫計畫研究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與病理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

【禪師說禪】真修實證的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布施、持戒是修行的智慧,是菩薩行,也就是六度波羅蜜很重要的功課。這些做好之後,就可以到菩薩界了。持戒包括貪、瞋、癡、慢、疑;貪心、貪慾,慾望太多就是貪,不切實際的、過分的、過量的就是貪。 瞋是生氣、情緒化。雖然這種瞋心不會傷害別人,可是會傷害自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悶悶不樂、不快樂、發脾氣、生氣、記仇、生恨、嫉妒,都是瞋心。 癡心是因為知識障礙,所以會有迷惑。比方修行人想求神通,卻不知這是錯誤的。吸毒也一樣,染了毒癮,就沒法翻身,除非來修行,讓我或我們的同修來改變它才有用。簡單地說,癡心就是迷惑,因為沒有具足相關的知識和智慧,而產生迷惑,最後讓自己墮落或傷害身體,這就是癡心。 貪瞋癡慢疑 綑縛眾心性 慢是指傲慢心,很多人都會有,但修行人不能有。愈謙虛就表示修得愈好,所以要以謙虛心來對治傲慢心。傲慢會讓人自滿,再也裝不進原本需要的智慧或機會。 疑是懷疑的心。一個人如果懷疑家人,懷疑另一半,懷疑誰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最後可能會變成懷疑別人要來偷他的修行能量。 有位同修親口對我說,他的父親往生了,靈魂回來後也不走,在他身體裡面偷他的能量,所以他的能量都沒有了,甚至連他姊姊和身邊的人也都在偷他的能量。我告訴他,你的心量要放大,父親畢竟是父親,姊姊也是親人,即使真有那些不認識的來要你的能量,他滿足了就會離開,給他一些又何妨?而且你還可以再吸收更多無量無邊的能量給他們啊! 在修行上犯了懷疑的毛病,就會變成這樣。所以不要有疑心,不管是多小的疑心,往往到最後會影響整個人生。如果腦子裡都是負面的思緒,不要說修行了,連過正常生活都有困難。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時候是自己胡思亂想,結果幻相就跑出來了,認為某人對他非常好,或是某人會傷害他,這些無明的意識會讓一個人的心都亂掉,這樣還怎麼修行? 另外,「殺盜淫妄酒」的持戒也很重要,這些都是身業。持戒最好是當下做到,當下就要改正過來。 體性智慧如果懂得運用,就能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壽命延長,而且不生病,還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活得更年輕、更漂亮。了解體性智慧和法性智慧以後,會知道人間充滿愛,不是仇恨。 可是現在台灣的選舉充滿仇恨,違背人的本性,違背自性。我沒看到現在有哪位政治人物的內心是在思考:如何有效管理國家、如何替老百姓做事、如何讓每個人安居樂業、過得幸福美滿;如何讓每個人都有工作、過著舒適的生活;如何讓台灣更美麗、成為世界性的美麗寶島……,政治人物要有這樣的胸懷才對。 民主本來就是要讓所有人民當家作主,但台灣的民主好像不是這樣。如果政治人物也能一起來修行,在治理國家時,就不會走偏,人民會更幸福。可惜領導階層的政治人物,都以為自己的智慧很高,傲慢成性,不懂靈性的修為,沒有愛心、慈悲心。從這裡可以了解,修行必須要有智慧。 無生諸法生 無瞋萬法忍 至於忍辱,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常會遭受無妄之災,讓自己受到傷害;因為這是污濁的社會,所以要學會忍辱,忍受侮辱,忍受語言的刺激傷害。但忍受的程度因個人修為而異,有些人承受度高,被罵了還笑嘻嘻的。如果夫妻之間能夠相互忍讓,一定不會吵架,因為罵我是替我消災,把我的災跑到罵我的人那裡去了;因為他起瞋心,所以會相應。 但如果對方加諸於你的羞辱,你的心不接受;也就是讓這些羞辱通過你而無所住,你的心完全不受影響,沒有感覺,那就超越了。受辱被罵如果不能超越,受傷的是自己。你發一次脾氣,禪定就無法入定。很多人以為,我今天心情不好,就來打坐看看,會不會讓心情變好;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你一定坐不好,因為你會一直想著剛才發生的事。 修行不要有瞋心,只要不起瞋心,就不必忍辱。但我們與人相處,難免會遇到要忍辱的時候。只要你懂得忍辱,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提升到「無生法忍」,那是菩薩、佛的忍辱。 一般人修忍辱,大都是讓這個羞辱過去;但菩薩、佛是無生法忍,也就是當下,完全沒這回事。而不是快要生氣了,然後馬上停止生氣。只要生氣,就會傷到自己的心。 無生法忍,是心裡當下沒有這回事。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下就沒有這些受傷害的事;菩薩的忍辱要做到這樣。要不斷學習訓練自己,遇到攻擊或傷害的時候,就想著:「機會來了」,把它當作實驗的機會,這樣就能自然地做到無生法忍。這不是練武功,是修心的功夫。 精進菩提道 成就莊嚴地 精進,是指修行上的精進,功德上的精進,不進則退,所以修行要保有精進力。如果今天可以進一步,明天再進一步或進兩步;有時候會因一些原因退一步,那麼再進兩步退一步,總是今天還有進一步。 最好是進兩步就是兩步了,沒有後退,那就是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不會後退,這就是精進,就像開車爬坡一樣,加足馬力就衝上去了,就像修行的加速精進一樣。 禪定,我們大家都在禪定,不管是修十年還是二十年的禪定,從今天起,我們會跟過去不一樣。過去的禪定只是著重於「心」的定,但現在我們還要做到「讓心不被污染的定力」,要從「身定、心定」到「智慧的定」。 「智慧的定」可以讓你成為完美的人。過去大家認為自性就是靈性,就是佛性,我現在要更細緻地區分,只要修行的深度和功夫夠,就可以分別出靈性有兩種:一種是自性的靈性,也就是佛性;如果不是自性的靈性,就是污染,也就是俗稱的靈魂。所以,你能夠見性,見到聖潔的靈性,見證到佛性,這時候的自性就是「純真、至善、完美」。 所以自性就是佛性,純真、不生滅、一切具足、不動搖、能生萬法。從「純真、至善、完美」的佛性,轉變到佛。萬法就是萬德莊嚴,就是佛,一真佛。圓滿的修行,圓滿的功德,就是萬德莊嚴,就是卍字。 那要如何見到自性?必須把污染通通清淨。所謂污染,是指身體的污染、心理的污染和業力的污染。要把這些污染都清除以後,才能回復本有自性的佛性,然後才能萬德莊嚴,才能成就。 禪定般若智 印心現真如 最後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成就的境界。佛的世界講般若智慧,是到達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智慧。《金剛經》說的就是這個智慧。般若智慧要從禪定中獲得,因為祂不是有形有相的,當我們禪定直接進入自性禪定,就可以知道般若智慧要怎麼得、怎麼證。 體性智慧有原始的記憶,當頭腦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第一層是原始記憶,一般動物只有原始記憶,但哺乳動物除了原始記憶,還要再加上新生記憶。這種新生記憶會產生記性,所以我們犯錯、或是走路遇險,下次就不會再犯,這就是新生智憶。而人類還要再加上智慧型的記憶,這只有人類才有,所以只有人類才可以修行,動物不行。 人有智慧型記憶,所以人可以修行,所謂「人身難得」,指的就是智慧型記憶,它都存在腦裡面。所以我們做體性智慧禪定的時候,是一關過一關,這些就是修行的障礙,也就是佛經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是到自性,色界要菩薩行,欲界要清淨持戒;這樣修行才能直達自性,才是真修實證。我會帶你們一起超越欲界、超越色界、進入無色界、到自性;從菩薩的初地到十地,那才是真修實證,也是我們成立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的目的,讓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人人作佛的正法,能夠普化全球;讓修行跳脫意識的修行,修禪定,突破意識界的障礙、欲界的障礙。 欲界的障礙不是光靠嘴巴講,就可以脫離的。就像我現在想輕鬆地喝一杯茶,必須先要泡茶,然後再把茶喝進嘴裡,這就是真修實證。我發現一般人都不能做到實質的修行,空有理論,連實驗都沒有,所以無法創造發明。真修實證就是從「有相」懂得真理後,確實地把真理付諸實現。 《金剛經》說,修行人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呢?要做到心裡沒有煩惱地獄。但身上的眾生也會影響你的心,會造成心裡的煩惱,所以修行要「眾生度盡,地獄盡空」,也就是要度盡體內眾生,要讓煩惱地獄盡空,而這要實際地「修」與「行」,要從「禪定」中見證。

【生活禪話】禪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預防醫學

由於醫療科技的大幅進展,複製技術可培養出替代的細胞和組織,使得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許多專家預估再過20年,人們的平均壽命將可達到120歲。 但是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許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洗腎等現代文明病,卻如影隨形般吞噬著人們的健康;尤其這些重大疾病的醫藥費更是昂貴,醫療保險成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很大的負擔。 人吃五穀雜糧,很難不生病;也許台灣的健保制度蜚聲國際,政府在醫療上可以照顧好民眾。但是人們可能很少去思考,現在的社會為什麼醫院蓋得愈多,病患卻更擁擠,並沒有因為醫院蓋得多、健保制度完善,而使病人減少?這是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 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生老病苦本就是人生之常,但人們卻不去深思,人類的身體,是不是可以透過某些方法,讓身體不生病,遠離病痛? 人的身體是透過食物,進行能源補充,讓精神維持生命能量;然而這些食物都是透過天地的滋養而長成,所以一切能量的來源,還是回歸於天地。若我們的能源補充,可以不透過食物,直接由天地靈氣而來,就可以源源不絕、隨時隨地進行補充,身體就自然不再生病。事實上,這個方法就是禪,也可以說,禪就是最精密的預防醫學。 人的身體是個小宇宙,與大自然界的大宇宙息息相關,只要了解相互間的關係,善加利用,並順乎自然,就可以大病不生而延年益壽。例如呼吸,一般人都沒有注意,認為呼吸是自然現象,從出生就會;然而我們都忽略了,正確的呼吸,其實攸關人體健康甚鉅。 一般人都是淺層的胸腔呼吸,氣息到肺部就呼出去了,這個距離很短淺,人的呼吸長短與生命的長短有密切關係,如果能將每一口氣都深入到腹部,使用腹部呼吸,起碼可以延長10至30年的壽命,但很多人並沒有留意這一點。 因為人可以利用深層的腹部呼吸,將自然界大週天吸進來的氣,與身體小週天裡的脈輪(註)匯合,這種呼吸方式,會讓大自然的生命力,在人體內產生生命強化作用,使內臟的細胞活化而恢復器官功能。 (註)脈輪:人體的能量中心,共有10處,分布於身體各個區域,透過禪定呼吸專注訓練,可使脈輪的能量活躍,並輸送至五臟六腑,補充體能元氣,活化細胞,強健體魄,延年益壽。 又如,人們談癌色變,癌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每個人都有癌細胞,它跟著血液循環,巡迴至全身各處,只要不讓它停下來,就不會產生細胞突變而致癌;但人體內若氣脈或微血管末梢不通暢,慢慢形成阻塞,癌細胞就會停駐下來,久而久之,癌細胞開始吞噬好的細胞,長此以往,便形成腫瘤,並且它還會分化,隨著淋巴腺再擴散。 人體若經過禪定專注訓練,深層的腹式呼吸會在體內產生生命能量,這些生命能會打通身體的氣脈,使全身的氣血暢通無阻,那麼所有嚴重的病痛,如中風、癌症、器官病變等,都沒有在體內生存的空間,這樣當然不會生病了。所以說,禪是最精密的預防醫學。 大自然界有許多動植物及昆蟲,都有很長的壽命,或有它生命再昇華的現象;例如,擁有百年壽命的烏龜,會在河岸邊的石塊上,面向陽光一動也不動地停留數個小時;阿里山神木可以依靠它特有的呼吸方式,在大地上存活數千年;蟬的幼蟲在地底下完全靜止,經過十餘年的昇華後,形成新的生命;蝴蝶、蛾等的生命演化亦是如此。這些動植物及昆蟲的昇華現象,都有一個共同而特別的生命形成過程,那就是完全靜止不動的「禪定」。 昆蟲、植物都懂得運用禪定進化生命形態,人是高等生命,當然也可以經由禪定,而提升為更高的生命層次,長壽且不生病僅是此一過程中的附帶現象而已。 基於這個道理,悟覺妙天禪師弘法30餘年來,一直都在倡導應多建設讓人們延長壽命、並提升靈性層次的禪修道場,而不主張多蓋醫院;因為醫院只能令病人的病痛得到緩解,這只是治標之途。 唯有「禪修」可以提升靈性,讓靈性得到淨化,提升生命層次,自然人體就可以徹底不生病;這才是既能強健體魄,又能讓人類生命昇華的根本大道。在人類壽命逐漸增長的環境下,是否可以同步讓人類愈來愈不會生病,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課題。

【禪與科學】禪定提升專注力 開發人體潛能

專訪/張剛鳴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上課、讀書,要專心!」這是每個人在當學生時,最常聽到老師和家長說的一句話。為什麼大人們要如此耳提面命地一再叮囑?是因為「專心」很難做到嗎? 的確,一個人的專注力是否集中、夠不夠穩定,是影響學習及工作成效的重要關鍵。那麼,什麼是專注力?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舉例說,如果我們在家裡裝設人工智慧的中央管控中心,除了要管制進出人數,還要檢驗對方是否合乎進入的條件;如果客廳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中央管控中心就會把人疏散到其他房間,或是禁止其他人進入。 專注力影響大腦分析外來訊息 「這個中央管控中心就像人的大腦,」張剛鳴博士說,「當外界訊息經由感官接收,進入大腦後,大腦就會把這些訊息分配到不同的腦部功能區,或是禁止一些訊息進入。由此可以了解,『專注力』是個多元且複雜的機制,因為它必須與腦部其他功能區進行交流。所以,如果專注力不夠集中,大腦管控中心就無法分析、接收訊息,或是無法順利排序處理,當然也不能做出相對應的反應。」 張剛鳴博士表示,所謂專注力的集中性,就是當我們只專心做某一件事時,對其他事的注意力就會相對模糊。而專注力的穩定性,是指專注在這件事的時間長短;如果專注的時間長,表示穩定性較高,反之則較低。但這種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年齡、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及作業性質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一個負面的干擾因素,專注力就很難持續下去。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ter Drucker)曾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管理者,更需要專注,因為他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愈能集中時間、心力和資源,就愈能在更多工作上展現具體成效。」 透過一指禪 訓練外專注 既然專注力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訓練呢?比方像日本忍者,就特別強調專注力與精神力的高度集中,他們在每次執行任務時,常常都要埋伏幾天幾夜等待對手,然後在最佳時機出擊,最後迅速安全地撤離;在這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支撐。他們這種非常人所及的強大專注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本身修行禪宗多年的張剛鳴博士表示,日本忍者的訓練,其實與禪宗的修練有異曲同功之妙,禪宗對專注的訓練,是從外專注到內專注;什麼是外專注?就是張開眼睛,選定前方某一定點,然後以全部的精神力注視這一定點,而且眼睛不能眨。內專注則是閉上眼睛後,在禪定中,把全部的精神力都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禪宗稱之為脈輪)。 譬如「一指禪」,就是訓練外專注的一種方式。練習時,伸出食指置於前方,然後將精神力全部貫注在食指指尖上,盯住不動,而且不能眨眼。如果覺得眼睛痠了,可以閉上眼睛,但眼珠仍要透過眼皮盯住食指不動。 此時,如果專注力足夠,會發現食指指尖有所感應,有人會覺得熱熱的、麻麻的、涼涼的,或是有電流通過的感覺,甚至還有人會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這是因為在很專心的情況下,連指尖微血管的血液運輸都可以感覺得到;這就是專注的奧妙。 專注力穩定性實驗:禪定組>對照組 張剛鳴博士曾利用這種外專注的訓練原理,以眼電圖儀器來測量眨眼次數。他找了71位視力正常、以及矯正後視力達0.8以上的大學生作為受測者,其中36人是「對照組」,另外35人是可以連續盤腿禪定40分鐘的「禪定組」。實驗方式是在受測者面前放一張風景圖及專注圖;其中專注圖是在白紙正中央標示了一個黑色十字星的記號。當受測者分別看過這兩張圖各5分鐘後,量測系統會同步記錄眨眼的次數。 實驗結果顯示,當受測者在看風景圖時,禪定組平均眨眼43次,對照組70次。到了第二階段,看專注圖上的「黑色十字星」時,禪定組平均眨眼50次,對照組則為66次。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能夠穩定禪定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前者的眨眼率大約比後者少了3成左右。 「這是因為禪定組的學生平日在練習禪定時,都會要求自己要持續專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於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便會在日常處事時,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持續專注於正在進行的事情上。」張剛鳴博士如此分析。 以科學儀器驗證禪定對專注力的影響 這種外專注訓練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可眨眼,二是全神貫注於某一定點。因此外專注的量測,除了以眼電圖測量眨眼次數外,同時也可使用眼動儀(Eye Tracker)追蹤眼球注視時的移動軌跡,藉以測出受測者全神貫注的程度。 眼動儀的運作原理,是經由紅外線定位與攝影鏡頭,擷取瞳孔大小及眨眼次數,同時記錄受測者的凝視點與軌跡變化,從而得到觀看圖片時的凝視時間。張剛鳴博士最近所進行的一項專注研究,便是透過這種眼動儀,測試禪定訓練對專注力會產生什麼影響。 同樣地,受測者也是分為禪定組與對照組,實驗步驟如下: 1.眼動儀會先對受測者進行個別校正,找出瞳孔的定位點。 2.受測者分別觀看風景圖及三色光圖各60秒,眼睛須專注在指定的圖片區域,也就是風景圖左上角的建築物,以及三色光圖的綠色中心點。 測試結果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禪定組的凝視範圍要比對照組密集,也更集中在指定區域。而且在60秒內,對照組凝視風景圖左上角建築的時間是6.38秒,禪定組則長達53.9秒;再看另一張三色光圖,對照組凝視綠色中心點的時間是18.7秒,而禪定組在60秒內,竟有59.8秒都專注在指定區域!由此實驗證明,禪定者的專注力明顯高於一般的未禪定者。 其實禪定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冥想、數息,或放鬆身心而已;真正的禪定,是把精神力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上。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說,禪宗所傳的禪定法,是在禪定中,以內專注的方式,內觀身體內部各個能量中心,不但可以激發人體本有的潛能,讓身體更健康,這股專注的精神力量,還能更深入到深層的心靈境界,開發心靈智慧。當然,這種禪定法的最佳副產品,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注能力。 從張剛鳴博士的實驗,證明禪定確實可以提升專注力。如果覺得自己常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家中孩子需要提升專注力,以提高學習成效,不妨來試試這種「內專注」的禪定法,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剛鳴小檔案 ◎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禪修釋疑】靜坐不等於禪定 只有禪定才能開發心靈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坊間有很多教「靜坐」的課程和相關書籍,但各派有各派的說法,讓人莫衷一是。您們強調禪定,而且有具體的禪定步驟與方法,請問「靜坐」和「禪定」有何不同? 答:現在很多人在學打坐,也就是所謂的靜坐;不過,靜坐和禪定不同,雖然坐姿都一樣,但實際上的內涵卻大不相同。 靜坐是透過冥想的方式,讓身心得到放鬆,只侷限於人的知識與意識的超脫,也就是讓大小腦的活動暫時停止,以達到寧靜、舒暢的境界,有助於身心疲勞的恢復及紓解壓力,所以靜坐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 但禪定是突破生理層次、心理意識層次及潛意識層次,進入更深層的心靈智慧境界,甚至可以超越地球時空,與宇宙融為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真正開發人體本能,讓心靈得到解脫。 坊間那些教人打坐、靜坐的團體,很多是以「數息」的方式來教導。所謂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把氣吸進來,再呼出去,這樣算一息,以此類推計數;這是「人」的做法,並不能入定。因為「數」是一種意識行為,要用意識去記數,雖然可以暫時排除妄念,但是在心裡數息,等於又接了另一個新的妄念進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是很理想。 禪定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不同,禪定屬於心靈層次的領域,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在實質上,也只能算是進入禪定之前的暖身動作,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再經由放鬆而進入冥想,達到減壓、紓壓、緩解痛楚的效果。 真正的禪定是深入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開發心靈智慧,讓靈性從靈氣、靈電、到靈光,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這才是禪定的真正目的。 所有生命體都是由「物質、精神與心靈」三位一體所組成,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而這絕非一般的靜坐或打坐所能達到。由此可知,靜坐並不等同於禪定。

【禪修釋疑】超越現象界的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我在禪修會館上課、禪定,都覺得身心非常舒暢,有時還會看到光,甚至看到佛菩薩;請問這是禪定過程的現象嗎? 答:所有禪修會館都經過師父開光,擁有大磁場能量,所以在這裡禪定,會有很大的感應。因為這個大磁場能量可以清除大腦妄念,讓人很快入定,進入智慧層次,所以有些人會因此在禪定中看到一些「相」,但不論看到什麼,都不要管它,繼續深定下去。 為什麼會看到這些相?因為一般人都是在意識層次活動,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還是身體感受到的世界,都很有限;但如果藉由禪定,進入智慧層次,視覺會變得更開闊,會看到物質世界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人的身體分成三個部分:頭部是「天」,腹部以下是「地」,胸腔是「人」;所謂打通任督二脈,就是讓「天地人」三者相通。任督二脈交會於大小腦交接處,一般人這裡都被一層油脂覆蓋,無法相通。人類的感官能力之所以受限,就是因為大小腦不通,如果能打通任督二脈,讓大小腦相互通達,就可以提升感官功能,顯現另一種能力。 因此,不論在禪定中看到、聽到或感覺到什麼,都不要管它,繼續深定下去,有時甚至還會在定中看到過去世的自己,這表示我們除了現有的身體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自己。身體的「我」只是肉體,另外還有意識型態的「我」及超意識型態的「我」存在。 超意識型態的「我」,通常會出現在睡夢中,這個「我」是不生不滅的,佛教所說的「輪迴」,指的就是這個超意識型態的「我」。如何讓這個真正的「我」超生、不再輪迴?就是要提升「真我」的層次。因為「真我」的層次愈高,人間那個「肉體的我」福報就愈大,反之,就會有很多的災難與不幸。 至於禪定時所看到的光,是確實存在的,大自然也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光,可以透過照相機拍到;佛經中也說「無量壽無量光」、「佛光普照」,但目前科學還無法證實。 因此在禪定時,不管看到什麼現象,都不要害怕,這是一種超越的現象,要用超越的精神去超越它。或許有人認為這是「神通」,便執著於此,結果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再往前超越,那就太可惜了。

【禪與科學】禪定增強腦波連結 自閉兒也能與人互動

專訪/許晉銓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發現,透過禪定基本功夫「專注」的練習,可以幫助自閉兒把統合發散不完整的腦波連結起來,增強大腦同步運作的功能,進而提升認知學習與人際互動的能力。 恩恩生長在一個正常家庭,但他卻是俗稱的「星星的孩子」,也就是自閉症兒童。從小就讓人覺得比較自我,幼稚園老師說,他不喜歡和同學互動,也從沒聽他唱過歌。媽媽曾帶他去看醫生,診斷是亞斯伯格症,並開藥給他吃,但似乎沒什麼改善。 最讓恩恩媽媽感到辛苦和無奈的是,母子倆常因溝通不良,而上演對抗廝殺拉鋸戰,搞得雙方身心俱疲;不管媽媽再怎麼認真費心地引導,最後一定都是在一片混亂中草草結束。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目前臨床醫學對自閉症的預防與治療,仍然所知有限,雖然有些輔助藥物,但大多是針對嚴重的肢體行為進行緩解,對於感知認別、與人互動的改善,並沒有幫助。 自閉症是如何產生的?目前仍無定論,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危險因子。許晉銓博士表示,從醫學病理的研究發現,自閉兒的大腦發育,以及運動時所運用的大腦區域,和一般小孩不同;尤其在模仿學習與認知互動的能力發展上,是有缺陷的。 另外,從腦電波的掃描研究也發現,一般孩童在兩歲以後,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刺激,會自然產生腦波統合同步化的作用,所以可以順利協調身體反應,並配合臉部表情,與外在人事物進行互動。可是自閉兒在腦部統合同步化的協調上,卻出了問題,因此無法藉由與人互動的過程中,進行認知學習。 另一方面,自閉兒也因為恐懼與人互動,而長期處於焦慮躁動的情緒,所以身體的健康狀態也多半不佳。 開發高能腦波 全方位治療 近年來,坊間推出了許多訓練方法,諸如音樂、唱遊、擊鼓、靜坐、禪定…等,幫助自閉兒強化大腦統合,學習與人互動;其中最受許晉銓博士推崇的,就是禪定。他表示,這是近期發現最新興、又成效不錯的訓練方式,歐美先進國家已在全球各區進行臨床測試。 許晉銓博士表示,研究發現,透過禪定基本功夫「專注」的練習,可以有效幫助自閉兒把統合發散不完整的腦波連結起來,增強大腦同步運作的功能,進而提升認知學習與人際互動的能力。 若更進一步提升到進階的專注練習,除了可讓自閉兒的注意力不再只停留在物體的表象上,還能與身心感受產生連結,讓內在的愛心與喜悅自然流露,進而幫助自閉兒有效地自我表達,並學習了解他人感受。 研究還發現,當這群自閉兒從禪定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喜悅時,原本無法產生的高能腦波(包括d、g或q波)便可自然產生,讓學習力與抗壓性大大提升。 有趣的是,這些被發現的高能腦波,不但可以有效調控身心平衡,讓心靈澄淨;還可以維持體內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平衡,促進分泌愛情激素(oxytocin),增強社交能力;此外還可增強免疫力,讓身體更健康,可說是好處多多。 「由此看來,禪定對自閉兒的治療效益,幾乎是全方位的,而且臨床成果也最好,病童不再焦躁不安,脫序失控的情況也大幅下降。」許晉銓博士說。 利用禪定專注力 訓練安定不躁動 不過也有人質疑:這些躁動不安的孩子,真的可以安靜地坐著禪定嗎?「那實在是個奇蹟!」這是許多陪伴自閉兒參與禪定治療的父母最常讚嘆的話。 為什麼家長們會這麼說?醫護人員在臨床實驗的留言板上找到了答案,原來這些自閉兒因長期處於焦躁不安,所以內心其實是非常渴望安靜的,而禪定讓他們終於體會到從未享受過的放鬆與安心,因此才會如此配合,並樂於參與。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也非常關心自閉兒的治療與照顧,像前述案例中的恩恩,就是接受禪師禪定治療的受惠者之一。禪師教他們從「身不動」、到「心不動」,然後再更進一步到「心定」,單是如此簡單的「靜」與「定」,就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專注力與穩定性,讓他們在學校上課時,不再像過去那般躁動,與人相處時,也不會動輒生氣。 不少參加過禪師治療課程的家長們表示,孩子在經過禪定練習後,可以跟他們互動得比較正常,不會再愛理不理;而且在學校上課也可以更專注,課業的表現也比以前更好。 的確,一般醫院的打針、吃藥,甚至對嚴重者施以電擊等治療方式,反而會讓自閉兒更心生恐懼,但禪定是以靜心、專注的方式,幫助他們從內心深處自然地找到安定與喜悅;所以,像這種平和、安詳又有效的作法,應該才是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治療發展方向。 延伸閱讀: 1.Sequeira S, Ahmed M (2012) Meditation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autism: a review. Autism Res Treat 2012:835847. 2.Travis F, Shear J (2010) Focused attention, open monitoring and automatic self-transcending: Categories to organize meditations from Vedic, Buddhist and Chinese traditions. Conscious Cogn 19:1110-8. 3.Ferrarelli F, Smith R, Dentico D, Riedner BA, Zennig C, Benca RM, Lutz A, Davidson RJ, Tononi G (2013) Experienced mindfulness meditators exhibit higher parietal-occipital EEG gamma activity during NREM sleep. PLoS One 8:e73417. 4.Lavallee CF, Koren SA, Persinger MA (2011) A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f meditation and binaural beat entrainment.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7:351-5. 許晉銓博士小檔案 專業領域:癌症基因體學、癌症遺傳學、中藥基因體學、新藥開發、能量生物醫學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遺傳中心顧問 學 經 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 財團法人技術開發中心生醫計畫研究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與病理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

【禪修釋疑】坐禪三定的真義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師父常要求,禪坐一定要入「坐禪三定」—身定、意定、心定。請問,為什麼這是入定的必要條件?真正入定會有什麼現象? 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禪定的功夫,但禪定並非僅限於禪坐,行住坐臥皆是禪,任何時間、地點,只要能夠心無妄念、心如止水、清淨見底,就是在定中。 禪定的定,是一心不亂,不管做任何事,只要能夠一心不亂,一定會非常圓滿,這是禪定功夫展現在生活上的好處。 定,是永恆的一個定點,像太陽一樣。如果修行的心,是定在一個永恆的定點,就不會偏離軌道,而且身光、心光就如太陽一般,可以普照十方。 所以禪定時,先要從「有相」的身心的定,進入「實相」的永恆的定。如果是定在永恆的「無生無滅、佛光普照」的地方,自然可以接收、也可以相應到那個地方的智慧之光。 「定」、「慧」是一體的;先要能夠做到「定」,從「定」中就會生出「智慧」。因為定在光明、永恆的光,就會接到智慧之光,而有了智慧,不管是修行,還是做人做事,都會表現得與眾不同。 如何做好禪定呢?就是要掌握坐禪三定的要訣,也就是「身定、意定、心定」。但如果禪定只是要求身心統一,那是「人間」的定,不是真正的禪定。真正的禪定,是追求大宇宙的定,要把自己當成宇宙中的一顆恆星,永恆地定在無生無滅的定點,普照光明。 當我們不斷在定中深入,一層一層地定進去時,智慧也會從裡面一層一層地被激發出來,當「定、慧」合一時,會大放光明,此時就會有身光出現。 真正的定力,不是只定在意識,這種定力很有限,開悟也很有限,而且會生滅。如果能真正了解宇宙的定,是定在佛國淨土,或是定在所謂的「一心大圓覺」、「大圓覺乘」上,就不會動搖了。

【禪與科學】禪定 紓壓管理絕佳秘方

專訪/張剛鳴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過度的壓力會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但不代表「有壓力」是一件絕對糟糕的事。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往目標邁進,激發工作效率;重點是,要懂得如何調適壓力。禪定,絕對是最好的方法。 壓力理論之父Hans Selye曾說:「唯有死亡,才能讓壓力終止。」在日常生活中,種種事情都可能讓我們感到煩心、焦慮和壓力沉重,比如一早趕著搭車上班,偏偏一路遇到紅燈;工作總是有做不完的報告;與同事相處常常關係緊張;或是不論自己怎麼做,總覺得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或老闆的要求;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這些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都是造成我們壓力的來源。 壓力是身心疾病之源 許多交通事故,還有之前捷運隨機殺人的案件,都是因為生活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紓解,轉而對社會仇視、反社會,才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尋求另類解脫。 像這種行為,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以心理學家Walter Canon的說法解釋──當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強烈情緒,並以攻擊或逃避的方式來適應生活,稱之為「戰或逃」反應。 張剛鳴表示,這種「戰或逃」的模式,在生理上,是由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所調節,在遇到急性壓力時,會立刻分泌腎上腺素,讓血壓上升、心跳加速、肌肉收縮、腸胃蠕動變慢,並產生打或跑的反應,以應付外來壓力。當壓力警報解除後,腎上腺素便不再分泌,身體也回復到原本的狀態。 但若是壓力持續存在,就會進入慢性壓力模式,腎上腺皮質系統會接手生理反應,刺激可體松(cortisol)分泌。可體松會促進肝臟的葡萄糖新生作用及分解脂肪組織,以產生葡萄糖和脂肪酸,作為因應壓力反應所需要的能量。不過,如果長期處於這種慢性壓力,將會使血糖持續升高,破壞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而產生糖尿病;再加上過多的脂肪組織被分解,而產生高血脂症,增加血管阻塞的機率。另外,可體松還會讓動脈壓上升,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 在心理方面,也因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容易產生憂鬱及焦慮的情緒,若不懂得調適身心,長期累積下來,將會導致憂鬱症及焦慮症、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等生理疾病問題。 那要如何測量焦慮指數呢?一般學術界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問卷調查,其中又以「貝氏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最為普遍,只要花5分鐘,便可填寫完畢,非常方便。中文版則於2000年翻譯完成,內含4個向量,共21題,主要是測量青少年及成人主觀的焦慮嚴重程度,特別針對焦慮的身體症狀進行測量,每題以0至3分計分,得分愈高,表示焦慮程度愈高。 如今時代變遷,在全球化快速發展、人際網絡關係日益複雜的情況下,人類所要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依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全球資訊調查」研究計畫顯示,2003年全世界由媒體、手機、網路所創造出來的訊息,約為50億GB,相當於人類過去5,000年來所創造的資訊量總和。在資訊巨大爆炸的今日,我們每天早上從睜眼開始,便被迫要接收各種訊息與壓力;面對如此高壓的生活,現代人要如何自處呢? 透過精神專注 提升內在正向力量 「禪定,是幫助我們有效紓解壓力、保持身心愉悅的最好方式!」修禪定多年的張剛鳴如此表示,他並舉交通大學羅佩禎教授先前進行的「禪定對大學生紓壓成效」研究為例,該研究共測試了541名大專生,以問卷方式分析他們對壓力、焦慮及憂鬱的狀況,結果顯示,沒有修禪定的學生在負面情緒上的表現,要比修禪定的學生高出許多(註1)。 在印度,也有類似的研究探討──「禪定對焦慮、憂鬱症病患的正面幫助」,該研究找了30名病人,其中15名實驗組先進行禪定(Yoga Meditation)訓練,並在訓練前後各填寫一次問卷,包含貝氏焦慮量表和臨床精神科評量表。28週後發現,禪定組的焦慮憂鬱程度大幅下降,而無禪定訓練組則無太大改變。這個研究證實了禪定確實有助於改善焦慮及憂鬱症(註2)。 另外,在2013年也有一篇研究報告,特別針對乳癌1至3期手術後患者,採用正念減壓冥想方式(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測試她們會不會在焦慮及憂鬱症狀方面有所改善。 此研究共有336位女性患者參與,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進行8週的禪定課程,另一組則為一般的臨床照護組。課程結束後,再持續追蹤1年,結果發現,接受禪定訓練的患者,憂鬱及焦慮程度明顯下降(註3)。 張剛鳴表示,雖然過度的壓力會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但並不代表「有壓力」是一件絕對糟糕的事。壓力理論之父Hans Selye也說,「壓力是生活的調味劑」,所以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往目標邁進,激發工作效率;重點是,要懂得如何調適壓力。 事實上,許多醫學研究證明,「禪定」確實可以有效釋放及紓解壓力。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就特別重視禪定,撇開宗教的層面不談,禪師表示,透過禪定時的精神專注,可以暫時拋開大腦的雜念,然後在靜、定的狀態下,逐漸接觸自己的內心,進而產生一種正向的力量,去平衡負面的情緒念頭。此外,禪師也強調生活中要保持平常心、心常平,凡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各位看官,想要管住自己的心、不受壓力影響嗎?請趕快來學禪定吧! (註1)Pei-Chen Lo and Shr-Da Wu, 2007, Effect of Zen Meditation Practice on Perceived Stress in College Students: a Survey Stud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Basis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9, No. 6, pp 409413 (註2)Malini Srivastava et al. Medit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justment disorder anxiety and depression.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Volume 17, Issue 4, November 2011, Pages 241245 (註3)Mindfulness significantly reduces self-reported level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mong 336 Danish women treated for stage I-III breast cancer.Eur J Cancer. 2013 Apr;49(6):1365-73. doi: 10.1016/j.ejca.2012.10.030. Epub 2012 Dec 19. 張剛鳴小檔案 ◎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

【禪與科學】禪定有助定力培養

文/張剛鳴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禪宗說,內不亂即定,意思是遇到各種狀況,心都不要慌亂。 實驗證明,這種定力可從禪定中培養。 我常會問周遭朋友一些問題,「你的生活有目標嗎」、「你曾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嗎」、「當你做什麼都不能確定目標時,是不是很容易失去生活動力」……;在課堂上,我也常問學生:「生命本來就應該充滿活力與動力,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人生目標?」 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又高度文明的社會,每個人每天幾乎都早出晚歸,並屢屢創下世界級的工時記錄,打開報章雜誌,或從電視新聞、政論節目中,時常都會看到有關國人工時與報酬不合理的報導;據勞動部日前公布最新的國際勞動統計數據,台灣勞工2022年總工時為2008小時,在39個統計的國家中排名第6,與亞洲其他國家相較,僅次於新加坡,韓國為1904小時及日本為1626小時,台灣比日本多出了382小時,然而我們的薪資並沒有成正比提升。日本知名作家吉越浩一郎曾在其著作《不加班的工作力》一書中說,讓員工一再加班,降低工作效率,是最可怕的領導制度。 相信吉越浩一郎的這句話,對大多數不是公司領導者的勞工而言,是很有認同感的,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們接獲工作目標後,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動力去完成它,但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有了生活目標,卻發現自己無法掌控生命,是不是就只能隨波逐流、隨境而轉? 外在強大能量 來自內在定力 禪宗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曾說:「我們要用精神力做事,而不是用意識,因為精神力可以戰勝一切。」至聖先師孔子也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意思是說,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韓詩外傳》也說:「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四方益取以焉……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可見古人認為,山代表了萬民景仰的精神象徵。 由此可知,穩定的力量可以讓人獲益,而能夠感受平靜的力量,更甚於做事能夠成功。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應如何自我訓練,讓自己的精神力可以像偉人一般的超越、像山一樣的穩定呢?悟覺妙天禪師曾以颱風為例,他說,颱風的外圍環流充滿爆炸般的強大能量,但最中心的颱風眼是靜止不動的;也就是說,外在的強大力量,來自於內在的定力。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的精神力,要讓它如如不動。 氣功大師講求氣定神閒,讓體內的氣息運轉自如,要求身心齊修,鍛鍊要夠,修練要足。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御,更可看出古人對專注與定力的訓練多麼嚴格──一面要駕著馬車奔馳,一面還要挽弓搭箭,一射中的。還有禪宗說的「內不亂即定」,意思是遇到各種狀況,心都不會慌亂,像這些講的都是定。 悟覺妙天禪師說,「禪定時,一坐下來就要保持身體不動,雖然這是外在所表現的定力,但必須靠內在的定力來維持。當定力養成以後,遇事就會很鎮定,不會慌亂。」 身體定力實驗 近年,我的研究團隊曾針對學習禪定的學生做過一個研究,主要是想了解他們在禪定過程中的身體穩定狀況。我們找了30位受試者,測試每人禪定時的身體晃動比例,以了解他們身體的穩定程度(註)。 我們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禪定經驗3年以上者為實驗組,1年以下者為控制組,每人皆採相同的單盤坐姿,也就是把一條腿放到另一條腿上,然後用「三軸加速規」記錄他們連續禪定30分鐘的身體晃動值,每10分鐘為一個階段,取出每一階段中,身體晃動的最大值與平均值。 結果顯示,3個階段中,兩組的最大晃動值與平均晃動值,都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控制組在3階段的最大晃動值為0.075G,實驗組為0.048G。而控制組的平均晃動值為0.138G,實驗組則為0.075G。(見圖示) 另外再依「輕度、中度、高度」的晃動程度來看,在輕度晃動方面,控制組為53%,實驗組為80%;在中度晃動方面,控制組為32%,實驗組為15%;在高動晃動方面,控制組為15%,實驗組5%。(見圖示) 由此可以了解,在30分鐘的禪定時間裡,實驗組有8成是處於身體不動或輕度晃動的狀態,而控制組則有近5成處於中度和高度晃動,顯示禪定的確有助定力的養成。 很多人都羨慕小說中的高僧一副如如不動的模樣,也想在職場上能夠「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那麼不妨來學禪定吧!從身體不動做起,先求身定,再求心定,慢慢培養,就可以訓練出扎實的定力功夫。 註:見SCI(科學引文索引):Chang, Kang-Ming; Chen, Sih-Huei; Lee, Hsin-Yi; Ching, Congo T.-S.; Huang, Chun-Lung. 2012. "A Wireless Accelerometer-Based Body Posture Stability Detec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Sensors 12, no. 12: 17620-17632. 張剛鳴博士 小檔案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  暨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