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環境

已找到 7 則相關結果

羅文嘉/我們一直有自由的空氣

財大氣粗的血汗工廠老闆說:民主不能當飯吃。他講的當然程度不足,因為民主提供的是環境與制度,不是一張飯票。有沒有飯吃,大部份要靠自己努力,不能都靠別人。但是在民主的制度環境裡,人可以選擇有尊嚴的活著,人也可以互相協助,人可以實現自我不被歧視,人可以活著像個人。血汗工廠的邏輯是,我給你薪水(就是所謂給你飯吃),你就必須認命的沒日沒夜拼命做,其他不要多想。不想認命?只能選擇跳樓結束生命,也結束悲苦但有飯吃的日子。所以,民主比較像空氣,不是飯。空氣少了,會喘。空氣髒了,會病。空氣沒了,會死。你現在沒覺得,是因為我們一直有自由的空氣。 作者為民進黨秘書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邱智淵/保護熱帶雨林 維護地球生物生存的關鍵時刻

根據媒體與專家研究,全球熱帶雨林在2017年損失1580萬公頃森林(15萬8000平方公里),其面積如同孟加拉國相當;在佛國緬甸的熱帶雨林也已被人類破壞殆盡,只剩少少一片,不加強保護會從地球消失的。  聯合國農糧組織發布今年的《世界森林狀況》調查時也強調,世界森林面積正日益縮減,森林受到人類威脅,迫切需要得到保護,尤其攸關生態多樣化保育的熱帶雨林地帶正以飛快的速度從地球消失,聯合國以及許多環保團體,因此敦促各國政府採取行動,保護熱帶雨林,以造福樹木與依賴樹木維生的人們與生物環境。 熱帶雨林位處於地球約北緯10度、南緯10度之間熱帶地區,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眾多太平洋島嶼,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是巴西亞馬遜雨林。 熱帶雨林地區長年氣候炎熱,雨水充足,全年每月平均氣溫超過26℃,季節差異極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極快,是地球上過半數動物、植物物種的棲息居所。由於現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現代藥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所提煉,所以熱帶雨林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 熱帶雨林提供了動植物優異的生長條件,形成人類與其他生物生存與棲息的重要基地,尤其在糧食安全、飲用水、再生能源和農村經濟方面對人類有很大的助益,它們對人類生計的貢獻也比我們認知的要多。 除了提供生存的來源與庇護外,雨林對於地球氣候穩定有很大的貢獻。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被認為使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導致了全球氣候變遷,雨林中的植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幫助穩定全球氣候。因此雨林對於處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現象,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此外,雨林能保護水源,幫助保持水的循環。在水的循環中,雨林的植物是通過蒸氣作用增加大氣中的水氣,這些水氣有助於雨雲的形成,雨雲降下的水又會回到雨林。亞馬遜生態系統的水循環中,留存著50 %到80 %的水分。如果森林被砍伐了,進入大氣的水氣就會減少,降雨相應減少,有時就導致了乾旱,保存雨林就能製造雨水並緩和溫度來影響當地的天氣。 當然,雨林還能減少地質沖蝕,保護土壤。雨林中樹木和植物的根系能幫助固定土壤,當樹木被砍伐,就沒有什麼東西來保護地面,土壤也就被雨水沖走了。土壤被衝進了河流,也給魚類和人類帶來了問題。魚兒因為水變得渾濁受苦,另水中泥沙增加,導致河道變淺,人們的航行與飲用水源也受到影響。同時農民們失去了重要的可耕作表土。 靈鷲山心道法師多年前就提倡愛地球理念,並經常說到我們總是以破壞、需求無度的方式對待這個地球,地球便會反撲而傷害我們,譬如氣候丕變、風災、水災、土石流不斷,就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 面臨人類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保護滋養人類賴以生存的森林,以滿足世界對於水和能源的需求,並且維護生物多樣化的存在,永續保護熱帶雨林勢在必行。所以,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終止消滅雨林,建立永續森林管理,恢復被迫化的森林以及增加全球林木覆蓋率,以避免對地球和人類產生潛在的破壞性後果。 ●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邱智淵/塑膠氾濫危害人類 飲用水也含有塑膠微粒

圖:美聯社、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台灣已成為世界「塑膠島」(Plastic Island),再不自我節制,塑膠微粒更將佔領地球,成為人類身體基因的一部份。 根據媒體報導,由於中國大陸政策上不再接受世界各國的廢棄物,使得這些垃圾轉往台灣進行處理,台灣現階段也因此成了名符其實的「垃圾島」,尤其大量的廢棄塑膠運往台灣,對於已經塑膠袋為患的台灣山林,造成了更大的環境負擔。 政府環保單位才以救救地球的主張大聲疾呼要求限制塑膠袋使用,也準備禁止使用塑膠吸管,但是這樣的心願卻與政府經濟單位開放廢塑膠原料輸入台灣的作為大相逕庭,相對於台灣廢棄塑膠材料遍布各地海灘的醜陋污染場景,這樣猛進廢棄塑膠的情形,真令人遺憾。 然而,更令人吃驚的是,根據統計,每一年全球可追溯到的在各地移動的廢棄塑膠產品就達到了5,6百萬公噸之數,更別提沒有飄洋出海以及被就地任意棄置的塑膠垃圾了。人類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數量真令人乍舌,難怪全球各地塑膠垃圾遍蓋海灘與山林、塑膠袋已經開始危害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命與安危了,並在南北太平洋地區形成了個有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塑膠流動間帶;更糟糕的是塑膠原料可以產生塑膠微粒,並可以分解融入水中,成為名符其實的「塑膠水」了。 媒體報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日前接受非營利組織 Orb Media 委託,針對 9 個國家,共 11 種不同品牌的 259 罐瓶裝水進行成分分析,結果發現每公升的水平均含有 325 個塑膠微粒。在所有接受檢驗的瓶裝水中,只有 17 罐完全找不到塑膠蹤影,亦即高達 9 成產品被驗出含有不同程度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許多知名大廠牌也無法倖免。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表示,將儘速研究瓶裝水含有塑膠是否會造成消費者健康傷害。 無獨有偶,另一個美國組織Story of Stuff 也提出類似的飲用水水質報告,指出飲用水含塑膠微粒越來越明顯。報告指出,最常見的塑膠種類是常用來製成瓶蓋的聚丙烯,以及逐漸受汙染的水源,對此,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雖然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水中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類健康,但該組織將仔細審核現有不多的證據,目的是找出證據缺口並催生研究議題,以便提出更完整的風險評估。 這幾年來,雖著塑膠垃圾汙染水源的現象日益可見,外界已知道塑膠正在海洋生物體內堆積,這也代表人類將跟著深受其害,但如今塑膠微粒會充斥水源中,更會讓我們身體裡出現塑膠微粒,這樣的水質塑膠化現象,對人類是否有害,就是我們該密切注意的了。 面對這些地球的苦難與衝突,靈鷲山心道法師號召由生命覺醒出發,透過禪修,終止人心內在的貪婪,落實靈鷲山所提倡的九大生活主張(註一),鼓勵簡樸生活,闢有機農場,打造低碳步道等實際行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註一:九大生活主張:寧靜、愛心、對話、素食、再生、節約、減碳、節水、綠化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http://peacemeditation.ljm.org.tw/index.aspx

邱智淵/善待我們的環境 避免豪雨成災

【圖/Andy Fu 文/邱智淵】看過2004年播映的電影「明天過後」,影片中描述環境破壞後的地球,一波波的天災地變造成人類無以挽回的生命輓歌。這些令人驚悚的天災情節不再只是想像,彷彿已蛻變為實境秀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現身。  這幾天,南方來的熱帶性低壓迫近挾帶暴雨造成南台灣多處災情,從屏東開始,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一直到台中等地,累積雨量超過數百毫米,高雄與台南的災情最為慘重,水流成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極大威脅,也充分說明了即刻採取行動拯救我們賴以維生的地球多麼重要。 無可諱言,這個熱帶性低氣壓伴隨豐富水氣來襲,這樣瞬間超高雨量的宣洩,使得都市中既有排水系統無法順利卸除大量的水流,以至於水淹陸地,破壞既有環境。 但是這樣的雨量的確超過了人類所能預期的範圍,以至於政府完全沒有應變的計畫與經驗。然而,這種破紀錄雨量的出現並不代表未來沒有更大的雨量出現,也不象徵短期之間部會再有這樣暴雨的場景出現。 2018年這種天氣變異更為明顯,忽冷忽熱、急冷急熱成為氣候常態,過去幾個月高溫燥熱,野火不斷,相對地暴風肆虐、洪汎竄流也成為另一種天災景象,不同的在於災難發生頻率日益增加,每個災難施展的破壞力度也節節高升,完全讓人無所遁形。 會造成極端氣候頻頻出現的主因就在於人類不珍惜這個地球,人類不友好的善待地球,造成地球生態再也受不了人類的糟蹋,地球才開始反撲。人類無視於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暖化現象,加上北極圈的冰水受到氣候暖化影響完全溶解,使得熱氣與水氣在今年升高到過去從未有的紀錄,使得酷熱頻、風暴災害也屢來不斷,尤其今年夏天甚至出現周周有颱風的景象,這樣天災連連正突顯整個地球的生態鏈出現了致命的危機。 靈鷲山心道法師認為,現代環境的惡化,不是外在自然而已,環保的重點在於觀念,人類對於萬物與自然沒有相互共存共生的觀念教育,就不可能善待地球環境,也談不上環保。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反省,迴光反照到人類自身種種 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這份轉化要由「心」開始做起,要讓人心回歸到本有的正軌上,心能夠回到它本有清淨、平和的體性,才能夠發揮出轉化的力量,帶動地球整體的平安。 如果人類不再好好的珍視這個地球,今年發生的高溫燥熱、疾風暴雨、山搖地動會年年都在來,而且會越來越激烈。那時人類要面臨的就不是明天過後,而是我倆沒有明天了。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http://peacemeditation.ljm.org.tw/index.aspx

淡水河魚屍清除 美麗夜景重新恢復

圖/清理過後的淡水河明亮動人 【記者賴御文報導】淡水河面終於恢復乾淨了!新北市政府接連兩天清除了22萬多尾死魚,總重量超過15萬公斤,終於讓淡水河恢復原貌。 這次的清潔動員了工作人員一百餘人、同時間有多達40幾艘船隻在進行水上的清理工作,還深入河岸的低灘、水閘門凹處等可能的死角,以人工方式進行魚屍清除,除此之外,為了防止魚屍的細菌病媒蚊蟲孳生等環境問題,消毒作業也同步進行。 清潔工作夜以繼日,昨天晚上走到淡水河邊的民眾一定可以發現,淡水河的夜景又恢復了美麗的面貌。圖/回復美麗風光的淡水河夜景

13萬尾淡水河魚隻死亡 專家指出原因了

圖/淡水河清理前 【記者賴御文報導】淡水河出現大量死魚,新北市政府接獲通報立即聯合相關單位迅速清除始於,以免造成惡臭與河川污染,到8月14日下午5點為止,已經大致清除乾淨,累積清除近13萬餘尾,總重計9萬公斤的死魚。 圖/淡水河清理後 據初步化驗,河川並未發現污染,研判可能是天氣炎熱,水中溶氧降低,才造成大量魚隻死亡,還好新北市政府打撈動作快速即時,把影響降到最低。 很多路過民眾都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大量魚隻死亡?又要怎麼避免?資深的環保記者卓亞雄分析指出,在本週開始下雨之前,大台北地區有20天沒有降雨,河川的水量明顯減少,水溫相對偏高;加上這段日子又持續高溫,造成藻類、水芙蓉等水中植物大爆發,競相搶氧,才會造成水體溶氧量不足。 卓亞雄說,除非改府首長有豐富的水質、水生生物的概念,民眾也主動守護,否則不容易提前防範河川溶氧不足的情況。圖/清理工作到晚上還在繼續

邱智淵/日頭赤焰焰 人類正在自食氣候變遷的苦果

圖/取自網路pixabay 經過了三個月的高熱狀態,人類該關心的不只是天氣會多熱的情形,該要注意的恐怕是還要再要熱多久了。俗諺說「日頭赤焰焰 隨人顧生命」,生動描述了現在仍承受高熱的苦難人民。人類的拗直與不知感恩已經開始形成人類共同的業障,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已造成地球環境的破壞與生態環境的威脅。 不斷飆新的高溫紀錄與一波波的熱浪襲來,乾旱大火與暴雨洪災交織而來,標示了這一年北半球夏日的極端氣候。這樣的氣候變遷造成全球公共衛生風險、農業發展挑戰,生態保護的威脅,基礎建設維護的困境,恣意爆發的森林野火已經成為人類聚落的不定時炸彈。 記得靈鷲山心道法師說過,因人類科技盲目的發展,生態環境任人宰割,人類與眾生沒有一個共生互動的良性目標,所以很多生命處在朝不保夕的狀態。一旦某些生態環節被破壞,就是整片連鎖性的滅絕,甚至加速導致生態體系的崩饋。我們如果製造很多破壞地球、傷害地球的事,環境也會很快壞滅。 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2018年已註定是人類氣象史上最熱的一年,5月開始連續飆高的全球熱浪主要導因於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遷效應,人類面臨的氣候厄難事現在進行式,而非未來式。 專家們稱這次的高溫效應為「熱罩效應」,直白的說就是「微波爐效應」。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北半球的高熱是來自高空滯留不動的高氣壓,過去會吹動高氣壓的高速氣流今年則格外微弱,無法流動,造成高溫燥熱在北半球停滯不動,目前發生的很多高溫,大都是由於這樣的氣候所致。此外,大氣層和大西洋之間的空氣層出現了氣流閉鎖狀態,導致調和海水表面溫度的系統失靈而使得高溫停滯。當然高溫不僅出現在高緯度地區,接近赤道一帶的人們真是苦不堪熱,尤其撒哈拉沙漠附近已測得55度的最高溫。 科學家其實早就注意到在歐洲,這樣的高溫會在今年的6-7月之間出現,但是,目前高熱的天數與溫度已突破原先預期。專家預測整個歐洲的高熱將至少持續到8月15日,區域平均溫度將比去年提高6到10度。水氣的不足,也讓整個歐洲大陸持續乾燥,伴隨著野火的機率升高以及穀物受損持續增加。 高溫乾燥的夏天目前造成了嚴重的災情,旱災影響,今年全球農業產出損失將達到30%甚至50%;老年人不耐高熱的死亡率大增;這波高溫導致湖泊、河流與海洋水溫平均上升5到6度,導致水質快速優養化,這也導致人類與牲畜必須引用受到汙染的水源。更糟糕的是,核能電廠的冷卻水系統是否能夠切實降溫以免核能運轉受阻,一座芬蘭的核電廠就曾經為了水溫太高而發出警訊。 越來越多的實證數據已將這樣的苦熱氣候視為人類破壞環境,自作自受的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最直接的證據足以有利的說服懷疑者,但是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樣的乾旱高熱天氣是人類製造太多碳排放物,以致於造成地球溫室效應,進而帶來足以創造高溫的「熱罩效應」。 另一個氣候專業組織,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WWA)就強調,再不採取行動,2100年將有4 分之3的地球人口要長期受到高溫氣候的煎熬,城市地區更將因為繁忙的經濟與人口的集中而受害更嚴重。 心道法師提到在這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的作用,佛法裡講的是萬法唯心的呈現,一切都是心念的基因,所以要創造和平的基因,當下慈悲萬物就可以影響一切。 普羅大眾真的要好好採取行動面對這樣越來越惡劣的環境,人類正在自嚐惡果,再不行動就會來不及了。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http://peacemeditation.ljm.org.tw/index.aspx●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