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林口長庚

已找到 8 則相關結果

林口長庚國際醫療服務與技術交流 獲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自2016年設立的「國際醫療典範獎」,專為表彰推動國際醫療服務的卓越個人與團體,林口長庚醫院獲今年第九屆得獎肯定,表揚其在國際醫療技術交流上的突出成就。 林口長庚醫院自2012年設立「國際醫療中心」後,透過完整服務流程,包括預約、就醫諮詢、療程規劃、簽證辦理與交通住宿安排等,幫助海外患者順利來台接受醫療服務。並強調整合專業醫療團隊,除了提供重難罕症尖端治療,還導入質子治療、交感神經重建手術等國際前沿技術。疫情前,年服務總人次達3萬,覆蓋全球122個國家;疫情期間則以線上諮詢持續提供服務,並加強東南亞地區的推廣,目前東南亞就醫人次已佔總服務量的40%。 林口長庚醫院在國際義診上自1998年起攜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推行以「授人以漁」為核心理念的義診計畫,不僅提供短期醫療服務,還協助23國培訓顱顏醫療團隊。近年來,其服務範圍更擴展至緬甸、馬來西亞、不丹和帛琉等國。同時,自1990年以來,全球已有約4,600名醫療專業人員至長庚接受訓練,涵蓋21個部門,並涵蓋醫師、護理師、放射師等各職類。 林口長庚醫院亦為多項國際醫療訓練認證基地,包括美國顯微重建醫學會及國際頭頸腫瘤學會聯合會的訓練機構,並設有全台最大的手術技能訓練中心和國際代訓獎學金制度,致力於全球醫療人才培育。 自2019年起,林口長庚醫院受衛福部委託推動「新南向醫衛合作計畫」,以馬來西亞為主軸,進行醫療品牌行銷、國際醫療服務提供、人才培訓和產業連結等合作。2023年1月,更與14家台灣廠商於檳城設立「台灣特色醫療科技產品推廣中心」,創建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展示及服務據點,實現醫療與產業整合,擴大台灣在區域的影響力。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醫院近年在國際醫療、義診、教學與研究上的努力,屢獲國際肯定,不僅成功提升台灣的能見度,更致力於以醫療實力助推台灣的國際影響力,未來將繼續為醫療外交與全球健康做出貢獻。

林口長庚與美國AtriCure合作成為亞太訓練中心 提升心房顫動治療技術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在心房顫動的治療上再創新猷,已完成超過150例左心耳閉合手術,並獲美國AtriCure青睞,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成為亞太地區的訓練中心。此合作讓林口長庚不僅成為國內領先的心臟外科訓練機構,還將積極參與全球規模最大的心臟外科臨床試驗。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根據國內資料,2022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達1.5%,約14萬人受此病影響,而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為降低這類患者的中風風險,醫院引進最新微創內視鏡左心耳閉合夾(AtriClip Pro2),手術僅需在左胸開3個小傷口即可完成,無需停止心跳,疼顯著減少手術風險與恢復期,讓病人更快重拾健康。 除左心耳閉合手術,醫院還將引入創新微創心房顫動電燒術(AtriCure EPi Sense-Convergent Hybrid Procedure),利用內視鏡與導管從心臟外與內進行電燒治療,提供傷口更小、成功率更高的治療選擇。「及早發現與治療是關鍵。」陳紹緯教授提醒民眾,如有心悸、胸悶等不適,應及早就醫。 此次合作將讓林口長庚醫院優先引進最新醫療器材,並計畫培訓本院兩位醫師成為指導醫師,同時還派遣醫師至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和香港瑪麗醫院等國際知名醫療中心進行技術交流,並邀請國際專家來台指導,以達到國際治療標準。 林口長庚醫院也積極推動心房顫動迷宮手術(COX-MAZE IV)的示範課程,目前已連續舉辦兩屆。通過與AtriCure的合作,該院成為亞太訓練中心,並致力參與全球臨床試驗,提升台灣的醫療國際地位。

鎘濃度與新冠肺炎重症程度密切相關 研究結果登國際期刊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明顯高於輕症患者,且鎘濃度越高,病人的臨床預後越差。這項跨領域研究由呼吸胸腔科邱立忠副教授和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共同主持,成果已刊登於2024年3月的國際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 顏宗海主任指出,鎘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和環境污染物,長期暴露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包括肺病、心血管疾病、腎功能損傷,甚至可能導致癌症。鎘主要來自鎳鎘電池、塑膠製造穩定劑等工業應用,並容易被農作物吸收,通過飲食進入人體。鎘的生物半衰期極長,可在腎臟中累積多年,因此尿液中的鎘濃度被視為慢性暴露的指標。 這項研究分析了574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52名為重症。結果顯示,重症患者的尿液鎘濃度平均為10.5 ug/g,顯著高於輕症患者的0.9 ug/g。此外,鎘濃度較高的重症患者更容易需要使用呼吸器,且死亡率也較高,顯示鎘暴露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高度相關。顏宗海主任強調,為減少鎘污染風險,除了戒菸和減少空氣污染暴露外,民眾也應注意飲食中的鎘來源,避免攝入過量。

全國首家通過HIMSS DIAM第六級認證機構 林口長庚創智慧醫療里程碑

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為了提升全球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和應用水準,提高病人安全以及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歷年持續針對全球醫療機構辦理各智慧醫療領域認證。林口長庚醫院自2019年成為全台首家通過HIMSS EMRAM(電子病歷模型)第七級(最高級)認證院所後,今年(2024)成為全國首家通過HIMSS DIAM(數位影像成熟度模型)第六級認證與HIMSS INFRAM(IT基礎建設模型)第七級的最高級認證,由院長陳建宗率隊於10/2在韓國舉辦的HIMSS亞太區大會中接受頒證。 林口長庚結合影像診療科、心臟內科、腎臟科,及資管部門的跨部門通力合作,包含門住診醫囑系統的AI輔助CDSS臨床支援決策流程、醫病間重要影像的居家APP雙向回饋、結構化病歷、山區遠距醫療資料交換、BI圖像化管理等,並再延伸至IT基礎建設包含無線網路、移動式裝置、資訊安全、團隊協作、數據中心等面向,完整呈現林口長庚透過雙向10G光纖網絡及趨近100%WIFI佈線來提供臨床高效服務。 院長陳建宗表示,林口長庚為了提供更便民醫療服務,與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對於致力智慧醫療各領域的開展腳步不會停歇,未來會持續朝通過HIMSS認證各領域的最高等級持續努力!

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過敏兒基因密碼 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

過敏兒童人數居高不下,是現代父母的一大困擾,除飲食和環境是兩大誘發因素,為找出與基因的關聯性,有助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標靶治療,林口長庚醫院醫師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研究,發現與氣喘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兒童的免疫T細胞接受體的特定基因有關,這項突破性成果已刊登於2024年5月知名醫學期刊「兒童過敏與免疫學(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雜誌。 主持這項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內科教授邱志勇醫師表示,過敏性疾病對個人和醫療系統都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20-30%的兒童受過敏性疾病影響。其中,台灣兒童氣喘的發生率大約是5-7%,而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甚至高達到10-15%。 他說,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都是藉由免疫T細胞表面上的接受體,在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食物、花粉、寵物皮屑)後,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進而導致過敏性疾病的病癥,利用快速且精準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找出與特定基因的關聯性,研究結果說明了免疫T細胞表面受體上的基因表現,在過敏原接觸引起的過敏反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醫師未來可依據個別孩子特定的過敏情況進行個人化的標靶治療,達到更精準有效的治療目的。

台灣之光!林口長庚擊敗全球500間醫療機構 獲最高榮譽「卓越醫院獎」

非營利組織國際醫院聯盟(IHF),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夥伴組織中,規模最大也最受全球重視的機構之一,每年頒發「國際醫院聯盟獎」(IHF Awards)以表揚全球績優的醫療保健機構。2024年得獎名單中,林口長庚醫院從37個國家、超過500個參賽機構中脫穎而出,榮獲「卓越醫院獎」最高榮譽金獎肯定,林口長庚醫院不僅是今年台灣唯一獲獎機構,亦是自2021年該獎項調整為代表全方位傑出的「卓越醫院獎」(Grand Hospital Award)後,首家獲得此項大會最高榮譽金獎的台灣醫療機構。 國際醫院聯盟自2015年起每年辦理「國際醫院聯盟獎」,獎項分為「醫療品質」、「綠色醫院」、「社會責任」等單項績優,及代表全方位傑出之「卓越醫院獎」,獲獎醫院代表在品質與安全、病人就醫經驗、醫療平權、成本效益及員工福址等五項評選構面皆表現傑出。今年頒獎典禮於於9/12(巴西時間9/11)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揭曉並頒獎,林口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親自前往參加。 陳建宗此行也於世界醫院大會上發表演說,向全世界介紹台灣。他表示,林口長庚在醫療服務、教學、研究及追求永續的努力,不僅獲得國人認同,亦深獲國際肯定。展望未來,林口長庚將持續進行跨界異業合作,精進包括生成式AI及醫藥研發等應用,持續提供尖端且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並不間斷進行人才培育和醫學研究創新,並以引領台灣醫療與世界同步為使命! 林口長庚醫院自創院以來持續提供各項尖端醫療服務,以癌症治療為例,自2007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癌症中心,2015年再引進質子治療設備開啟台灣質子治療先河,並提供跨科多種癌別的整合治療,迄今質子治療個案數已超過5000例,近年亦積極投入精準醫療及細胞治療,提升癌症治療成效。 林口長庚醫院在2014年即通過國際JCI國際醫療認證,並創下以逾3500床最大單一量體之醫學中心級醫院通過之全球首例,在過去20年間亦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SNQ)共31項大獎。 林口長庚醫院近年亦致力數位科技轉型,2014年即為全國第一個榮獲醫策會「智慧醫院」標章的醫療院所、2019年亦為全國第一家通過 HIMSS EMRAM第7級電子病歷國際最高等級認證的醫療院所,後續也在2022年HIMSS DHI數位醫療指標評鑑中榮獲全球第二名暨全台第一名的佳績,並在2024年獲得國際級Healthcare Asia Award評選為「年度智慧醫院」及「年度最佳醫院」的肯定。 林口長庚醫院亦重視人才培育與研發創新,每年訓練超過5000人次,並累積吸引超過4600位來自110個國家的外國醫事人員前來受訓,亦設立有台灣第一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訓練中心」,第一個「影像導引式胸腔鏡示範中心」,及國際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林口長庚醫院迄今累計共獲57項國家新創獎的肯定,且致力加強技術研發成果於臨床面的應用推廣,並將研發成果以醫療院所名義取得食藥署TFDA醫材許可登記,積極為民眾醫療品質把關。

CAR-T細胞療法 順利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近日宣布成功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AR-T細胞療法治療,這是國內首批在全體系內實施的案例。這兩名患者在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和醫療團隊對這項新療法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舉辦記者會,宣布這一重要進展。出席記者會的有副院長邱政洵、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但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病例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被稱為「活著的藥物」。這種療法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增強患者的T細胞,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癌細胞,再將這些改造後的T細胞輸回體內,從而有效消滅癌細胞。 13歲的小華(化名)和8歲的小寶(化名)分別在8歲和4歲時被診斷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人在化療後不久即出現復發跡象,骨髓檢查顯示「微量殘存疾病」(MRD)上升。考慮到傳統治療對於骨髓外復發的效果有限,醫療團隊決定使用CAR-T療法,避免切除睪丸或進行放射治療,保護病童的生殖能力。 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指出,兩名病童在CAR-T細胞輸注過程中順利,僅出現輕微的發燒和疲倦等症狀,兩週後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觀察,初期反應相當不錯。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張文震主任強調,此種癌症先進醫療研發成本高昂,感謝健保署能開放如此先進治療,造福病人。 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CAR-T療法是癌症細胞治療的重要里程碑,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經基因改造後產生強大的免疫力來摧毀癌細胞。未來研究將重點放在改善副作用和開發其他適應症,目前多集中於血液科癌症,實體腫瘤的治療仍面臨挑戰。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癌症治療方式持續進展,CAR-T療法的引入為病童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未來,林口長庚將致力於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改善現有治療模式,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成長。

林口長庚超微二尖瓣修補手術 心臟不停跳

【愛傳媒報導】二尖瓣逆流是最常見的瓣膜疾病,一般成年人盛行率約3-5%,好發於年輕女性,早期治療相當重要,拖得愈久,治療風險也愈高。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團隊在謝宜璋主任領導下,採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修補手術,提供二尖瓣逆流的治療新選擇,醫師呼籲,有二尖瓣逆流的病患,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及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一位60多歲有冠心病史的男性病人,因心臟衰竭症狀加劇轉送林口長庚醫院,經心臟團隊診斷為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經團隊評估採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治療後脫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NeoChord)是一種新式二尖瓣逆流生理性修補手術。以超微方式植入人工鍵索。透過左胸超微手術切口,在心臟跳動下,新式人工鍵索植入器材由左心尖進入左心室及心房,在3D重組超音波影像導引下,定位二尖瓣脫垂造成逆流的位置。並於腱索斷裂的病變處,植入新的二尖瓣人工腱索3至4條,最後在高解析超音波協助下,測量最佳長度後固定。因為不用鋸開胸骨、心臟不停跳,不用使用人工心肺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較快。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教授表示,心臟分左右心房心室,每個房間出口都有一扇門,叫作瓣膜,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可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開闔,以維持血流方向。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病因分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退化性,簡單來說就是門壞掉了;另一類稱做功能性或是續發性,意思是心臟瓣膜本身沒太大問題,但因心臟功能受損嚴重,造成瓣膜閉合不佳,導致血液逆流。 二尖瓣逆流將導致血液鬱積於心臟,會造成心臟擴大,之後出現左心室功能不全,最後才出現心臟衰竭等臨床症狀。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心悸、喘不過氣、下肢水腫等。 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患者長期結果相當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高。根據目前治療指引,一旦檢查確認二尖瓣重度逆流就是最佳治療時機。 圖/二尖瓣的病人若未能即時治療,會因心臟長期受傷而進入不可逆的心臟衰竭。若能即時以生理性的修補,可避免未來心臟衰竭發生。(圖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陳紹緯教授說,針對常見的退化原發性二尖瓣膜逆流,藥物只能改善症狀並無法根治,手術治療才是治本之道。而手術的首要目標就是以修補的方式,盡可能保留病人自已的二尖瓣,進行生理性的結構重建。外科二尖瓣修補是發展成熟的技術,在經驗豐富的團隊治療下一般修補成功率在9成以上。根據研究,相較於二尖瓣置換,修補手術保留病人自己的瓣膜,並有良好的耐用性,術後也不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可改善病人存活率。 圖/退化性二尖瓣逆流以手術修補的治療,病人的長期存活率較瓣膜置換更佳。(圖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傳統開胸手術為外科瓣膜修補手術的標準治療方式,而隨著超微手術發展,許多病程早期且條件適合的病人,也可透過超微傷口下來執行,好處是不需正中胸骨切開,有助改善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也可達到與傳統外科手術一樣的修補效果。 葉集孝教授總結指出,標準外科二尖瓣修補提供穩定的長期結果,近期發展的導管瓣膜夾合術有效改善高齡、高手術風險病人的治療,然而並非生理性修補,建議於心衰竭次發性二尖瓣逆流或高手術風險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