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書籍

已找到 9 則相關結果

Jack Dai/王國

每次回家,我都會等到所有人進入夢鄉後,獨自巡視我的書櫃。不論好書、壞書,每一本書都獲得了我人生中的多少分之一的時間,也印記著某一個人生階段的我,還有當時身邊的人事物。很喜歡這兩格的故事與黏附的我,有臭文青的空洞、進階文青的反思和跳脫文青的透徹。很局部,卻很關鍵。一直記得執迷於卡爾維諾時的飄忽感和貢布羅維奇與卡繆的刻痕,也記得踏上魔山、感到世界觀崩潰的夜晚,還有夏目漱石沈悶壓抑後的回甘。今晚,我看著他們,想起每一段的得到與失去,還有自己的名字不斷變化的意義。我很喜歡照片中的這兩格,就像他們喜歡把放進心裡的我一般:我的王國、我的子民,子民的我。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葉毓蘭/親和力與執行力!張善政新書發表會

參加張善政的新書發表會,遇到好多朋友。 認識張院長是在他已經卸任之後,而且是越接觸越喜歡這個人。張院長從政經歷太短,而且一開始就是政務委員、科技部長、副院長,一下子就是位極人臣的行政院長,基層出身的我,沒有機會認識他。直到去年才有緣與他深談,折服於他對台灣的深耕與投入。 15日到場的貴賓中有吳敦義、劉兆玄、施振榮、尹衍樑。從他們的口中,我更加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人才,當年建中、台大、康乃爾、史丹福的光環及於一身,放棄美國的高薪綠卡,回國任教,又放棄優渥的教職,投身產業與公職,幾乎以創紀錄的速度在官場走了一回,時間太短,短到來不及造成變化,實在太可惜了。 在新書發表會上,吳敦義、高希均、劉兆玄、施振榮對張善政的介紹固然都很精彩,但是我看到的是,張院長身邊有群年輕人,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他們希望台灣能少點口水,多點實作,提升競爭力,或許張善政的親和力與執行力,正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 希望國民黨有胸襟、有福氣,能夠說服張善政加入2020的救台灣團隊! 作者為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前警大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不滿〉一個丈夫曖昧疏遠的真相

「老公吃完飯後,碗丟著就去上大號,我知道他想躲。」 極難想像的,在一本散文集的編前會裡,我們討論最激烈的竟是這篇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不滿〉。 一開始丈夫就進廁所了。門外是妻子的手忙腳亂,她要餵兩個孩子吃飯,一會湯撒了,一會小的那隻哭了,嘴巴是油膩、臉上是飯粒⋯⋯碰撞聲在廁所門前糊成一片雜訊,然而丈夫藏在門內,彷彿時空定格,沒有任何動靜。 沈信宏擬妻子之聲寫著:「那像是一扇穿梭時空的門,如果他出來,會不會他依然是個青年,而我卻已垂垂老矣。」  拍案叫絕。會議桌上盡是共鳴。聽說科學家有統計調查過,丈夫上廁所的時間長度,會隨著婚姻的年份、孩子出生的數量,越拉越長越拉越長⋯⋯ 在社群媒體上風光明媚的家庭,在臉書討讚求拍的時候,另一面的妻子正在尿布奶瓶哭聲喊聲的載浮載沉。 臉書上懇切自省,放閃溫柔,人人按讚的貼心丈夫,現實卻是將已婚活成單身的疏離室友,手機吸走他靈魂所有的光,空洞雙眼默然吞納妻子的幽怨噴射。  這是一本生命的追索之書。第一部以進入3C時代的現代夫妻生活為主題,文學獎得主以文學的筆法、作家之眼,不再花前月下,而是道盡寫實。 第二部作者探看自己的生命,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玫瑰之夜〉寫那夜半裡家裡的暗影騷動,一個兒童眼中屋塌的災難現場,哭叫爭鬥披頭散髮,那不是玫瑰之夜的鬼故事,卻是一個說不出口的家暴故事⋯⋯  丈夫就是垢,他讓家變髒。久占的廁所、慢速的回應、冷透的愛欲……透過妻子視角,沈信宏一層一層地剝除甜蜜覆膜,直探婚姻荒原。 但其實這片荒涼正通向他心中那條兒時暗巷──賭博、酗酒、家暴,父親的陰影是他甩不脫的,如影隨形的恐懼。  我其實看過夜晚的爸媽,他們才是鬼,我家根本就是鬼屋,但我不想多說。 直到多年後的今日,直到他亦成人夫、為人父,藉由爬梳回憶,他試著鑿開出口的光。 這不單是一本散文集。這是一個丈夫曖昧疏遠的真相。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人生無常 生命應該留給所愛和美好

回到家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封遺書,告訴周遭的家人、愛人、好友,我有多愛他們,人生無常,真的沒有人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摘錄:《三萬英呎高空的生活》對生命的感恩 那天一如往常,依然有人因為選不到想吃的中式稀飯被迫改吃西式炒蛋而生氣,在旅客用完第二頓早餐,零零落落的聲音中,聽到一聲interphone。 助理座艙長一臉凝重的走進經濟艙,召集了所有組員,跟大家說機械出了點問題,發生異常狀況,等下降落時可能因此過度摩擦產生火或有煙,要組員先做好心裡準備。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那一次降落我的頭腦異常清醒,想著等等如果發生緊急狀況的逃生標準流程,外面是水的話門把放flight還是park?該怎麼樣第一時間發動逃生?逃生設備在哪個位置? 飛機接觸地面的那幾十秒,我腦中跑了好幾圈人生跑馬燈,突然覺得生命好無常,前幾天怎麼還在計較一些無聊小事,那些在生死面前一點都不重要了啊! 回到家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封遺書,告訴周遭的家人、愛人、好友,我有多愛他們,人生無常,真的沒有人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一名空姐的流水帳日記,看似糊塗其實好有智慧的Zoe,生命應該留給所愛和美好的事。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同樣人格特質

《職場冷暴力》書裡,提到一件很有趣的事。 因為作者林煜軒,具曾經在台大醫院擔任刑案司法鑑定的主治醫師,常要鑑定殺人、性侵、擄人勒贖這類重刑犯的人格特質,另外,他也是台灣少數具有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有好幾年的時間,每天與商場中無數的企業主管打交道。 在這兩個場域工作,讓他發現:許多主管和重型犯,他們性格和手段其實相差不遠。 那就是:他們認真幹起大事來,冷靜又冷血。 精神醫學描述這樣的人格為「反社會人格」。他們求效率求快,他們心狠手辣,他們通常缺乏在乎別人感受的同理心。(馬上回頭看一下你老闆)  林醫師也提到,不只是臨床觀察,根據統計數據指出,一般職業中最常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前五名分別是: 第一名:公司負責人;第二名:律師;第三名:記者;第四名:業務員;第五名:外科醫師。(再看一下你老闆,還有幾個政壇重要領導人) 怎麼說呢,「反社會人格」在職場上有著典型的三大特徵。 1.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業績做得好的叫「破壞式創新」,做得不好的,就是混水摸魚了。 2.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反社會人格能心狠手辣,是因為他們缺乏在乎別人感受的同理心。想想那些半夜的Line與私訊,想想他們拍桌的表情。 3.炒短線的人際關係:在他們眼裡,伴侶和同事都不是人,只是他們的所有物。  書中也提到,科學家們長期研究反社會人格,歸納他們有以下幾個很重要的生理與心理特質:異常冷靜的生理反應,心跳特別慢,一般人心跳一分鐘約七十二次,反社會人格的心跳則比一般人慢很多,一分鐘可能只有五十至六十次。天生少了「恐懼」的情緒,反社會人格者在工作、生活休閒上都喜歡追求刺激,喜歡賽車,雲霄飛車、自由落體這類遊戲,其實是源自於他們天生少了「恐懼」的情緒。沒有羞恥心的利己主義,強烈的利己主義,讓反社會人格的罪犯或主管不會因為受罰而得到教訓。他們總是只看到一件事帶來的利益,而不太考量壞處。改過向善、重新做人,從來就不是他們的選項。 天哪,看到這裡,你會想:我是在跟一個連續殺人犯工作嗎?(此時千萬不要回頭看老闆,小心他也在觀察你。)  該如何與具有冷暴力的老闆工作,知道他們的職場素描,剖析他們的心理狀態,瞭解甚麼才是與他們的相處之道。 看書吧。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書孩子有好發展,是最開心的時刻

祝福,我的書孩子。 前陣子和摯友嘉琪碰面,上回見她大概相隔至少一年多了。 我倆坐在咖啡館裡閒聊著彼此的生活,一些工作的,一些家裡的,一些對生命的,還有一些是關於毛孩的…… 相談至某一刻,她突然停下來,緩緩地對我說:「這一年~你辛苦了~」「未來會是嶄新的一頁,一定會~」 然後,我的眼眶紅了,她的眼眶也紅了。 嘉琪一直是我分外珍惜的朋友,看似淡如水的友誼中,卻有著我對她深切的感謝。(現在的工作,也是十年前她幫忙介紹引薦的) 有時候一句鼓勵的話,就是能給人溫暖和力量啊~ 今年第一季,有很多關於工作上開心的事,一開春「造型饅頭新手也能做出超萌饅頭」就"三刷"了,接下來,「與孩子談心」也準備授權陸版,14日下午,「貓請多指教1、貓請多指教2」收到授權日文版的合約!! 日文版耶!撒花旋轉啊~ 知道這些書孩子能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是出版人最開心的時刻。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打破性侵沈默,我賭的是誰會相信我《黑箱》

2017年5月,日本的一個年輕的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為me too開了第一槍,她具名露臉,在《紐約時報》指控前 TBS 華盛頓分社領導人山口敬之利用工作之便對她性侵。 山口敬之是誰,他不但是資深媒體人,還是首相安倍御用的傳記作者、摯友,在日本新聞界極具影響力。 這個新聞在《紐約時報》之後才真正曝了光。事實上這個案件早在2015年前就發生了,伊藤詩織也報警了。當晚的情形是,山口藉由介紹工作之由,與伊藤詩織晚餐。他們在東京市中心的一家酒吧見面,吃了烤雞,喝了啤酒,她記得的最後一件事是她感到頭暈目眩,起身去了廁所,之後在廁所裡昏迷過去。她醒來時已經在酒店房間,山口在她昏迷時強姦了她。 兩方都承認的情況是:1.他們有一起在居酒屋喝酒2.他們沒有戀愛情愫3.山口知道伊藤詩織後來醉酒不省人事4.山口把她帶到飯店客房,飯店有監視器畫面5.他們發生了性行為,但山口認為是女生誘惑他 一開始,警方很積極,一切的證據除了山口的自白,都指向強暴。然而就在協辦警察樣準備申請逮捕令之際,執行卻被嘎然而止,警察被火速地撤換了一批,然後檢察官匆促地以不起訴處分。在2015到2017年伊藤詩織訴諸國際媒體之間,新聞沒有討論沒有報導,山口還是依樣活躍在新聞界寫專欄發政治評論。 然後呢?在日本這個壓抑保守的父權社會裡,伊藤詩織並沒有得到正義,反而是一連串的謾罵抹黑與恐嚇。 「妳為什麼要單獨和男人喝酒?而且還喝醉!」「妳是處女嗎?」「妳有奮力抵抗拒絕嗎?」「沒有說NO,就是同意!」「妳就是想利用美貌往上爬!」 日本的性侵案比例很低,那是因為據調查性侵之後,僅有4%的女性會報案,而根據日本性侵法律,性侵一個人的刑期,甚至可以比竊盜更輕。伊藤決定站出來,這不僅是性侵,還有整個國家對女性的暴力,他要從國際媒體訴諸國內,寫出這個比黑暗更黑暗的故事。 這本書讀來沉重,但我很佩服伊藤詩織,佩服她的勇敢!這本書要敘述的也不是過去發生的事,而是一個女性如何以自身抵抗萬箭穿身,也要努力打開黑箱,讓社會體制、法律不公、權力壓迫的種種結構公諸於世,她要用自身的故事,敲醒整個日本。 伊藤詩織說,「正義」是我一生的信念,我賭的是有誰相信我。 我賭的是有誰相信我。 好難過,但我想這是所有性侵倖存者唯一的希望。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善終沒有SOP,不是放不放手那般簡單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書裡謝婉婷醫師說,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照護從來都不需要爭辯,而是理解與接納。唯有病人的感受被接納,讓照護者了解他過去是如何與這樣的疼痛共存。並共感。 讓病人知道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是那麼重要。決定不會是完美的,但儘可能最好。 又出版了一本臨終關懷的書。半百之後,我不斷想著安樂死的可能,像我們這樣個性堅決的人,如何能忍受在最後一里路被人擺佈著?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從來就是未知。 在最後的時光,絕大多數病人會提出安樂死的要求,但重點不是安樂死,而是如何快速地解除目前的痛苦。 非常感動奇美醫院的謝婉婷醫師以動人的文筆,寫出這本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 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 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亞君/一個人鐵了心要同情你時,真是無處可逃

要來介紹一本十分「颯爽」的書,作者人也颯爽,筆鋒也是。那是當初一看初稿就愛了。 她是戈婭。讀書時她是學霸,工作上她超能幹,她是作家,時尚雜誌的主編,且擁有心理師的資格。有好的工作,優渥的薪水,在光鮮的時尚圈裡煙視媚行,如魚得水。 而一切都在她生了一個自閉症兒子火娃之後改變了。 和許許多多有特殊兒的家庭一樣,首先作爸爸的逃離了,留下媽媽獨自面對。 但這不是一個千篇一律的悲情故事。 很多人不相信「如果我的孩子有自閉症」,自己還可以做為一個「人」,而不只是做為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活著。 但戈婭就是不相信。 的確兒子顛覆了她所有的生活,她離婚辭職搬到小山城賣茶葉,別人佩服她,認為她「為了小孩,犧牲自己」,但她說千萬別叫她「勵志媽媽」,因為,事實上是這個特殊孩子引領他,離開往日急匆匆的燈紅酒綠,回歸生命原點,不再恐懼腳步偶爾停頓,關照自己愛的初心。 這本書裡一篇篇笑中帶淚的故事,戈婭不愧是超級女性,她用乾脆俐落的文筆,寫下一個女人勇敢闖過一關再一關,起了大翻轉的人生。 這書最有趣的就是,戈婭她當然會痛,但另一面她自信而陽光,對旁人硬貼上的「同情標籤」,她總是嗆辣回敬! 關於內心的疑惑和思考,則毫不遮掩地幽默坦露,因為她明白得很,這些都是有了母親這個身分之後,時刻會面臨的迷茫與挑戰。 身為母親,一個女人在他人眼光和不斷自我懷疑之間,如何保有自己,找到自己?「不過生了一個小孩。任何不一樣的生活,只是一個不一樣的日常。」戈婭的剖白,是最好的答案。 就不過是生了一個小孩呀。超酷的,戈婭。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