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日本

已找到 34 則相關結果

第12屆「水豚泡湯大對決」:長崎生物公園的「ドーナツ」勇奪冠軍!

日本舉辦了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比賽,吸引了來自全國5家動物園的精英水豚參與,這就是「水豚長風呂大對決」(水豚泡湯大對決)。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由長崎生物公園的9歲巨蟹座水豚「ドーナツ」以驚人的表現勇奪冠軍寶座! 這場比賽的規則非常簡單,每家動物園都指定一隻水豚參賽,記錄從水豚踏進溫泉池到自行離開的時間,泡得最久者獲勝。從26秒到驚人的2小時53分57秒,這些水豚們都展現了他們的毅力與耐力。 石川動物園的「シータ」雖然只泡了短短26秒,但也是一名勇敢的參賽者。那須動物王國的「コブ」以25分2秒排名第四,展現了不俗的表現。埼玉縣兒童自然動物園的「ヘチマ」以1小時23分5秒排名第三,伊豆仙人掌動物園的「トリュフ」以1小時50分49秒排名第二。 圖/取自於【公式】カピバラの露天風呂@capybarabath twitter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長崎生物公園的「ドーナツ」。這位久經風霜的水豚以驚人的毅力和耐力,長時間享受溫泉的恩惠,最終以2小時53分57秒的成績奪得冠軍,成為本屆比賽的焦點。 這場比賽不僅展現了水豚的可愛和毅力,也為動物園帶來了許多歡樂和笑聲。相信在未來的比賽中,水豚們還會繼續展現他們的魅力,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快樂。 圖/總排名表取自於【公式】カピバラの露天風呂@capybarabath twitter

本田善彥》「親台首相」對台政策的虛與實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岸田文雄將成新任日本首相,台綠營渲染他為「親台首相」。日台關係,其實看美對華政策更實際。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於九月二十九日舉辦黨魁選舉,前外相、防衛相及自民黨政調會長的岸田文雄當選第二十七任總裁。由於自民黨佔國會多數,新任總裁將自然地成為新任首相。今年六十四歲的岸田於十月四日接任自民黨魁後,將成為日本第一百任內閣總理大臣。岸田當選後立刻召開記者會,發表安保和外交上的基本態度:透過堅守民主等基本價值、堅守和平與穩定、維護國家利益等三項決心的外交安保政策,來實現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岸田在競選期間對中國大陸在外交和經貿方面的攻勢「深感震驚」,表示當選總裁後會以抗衡中國大陸為首要任務。他接受外媒訪問時針對台灣問題表示,稱「台灣處在美中對峙的最前線」,還指出「看維吾爾和香港的情況,強烈感受到台海將是下一個大問題」。岸田今年四月在電視節目裏頭談到「台灣有事」時稱,「若與日本的關係密切的他國遭到攻擊,日本的存亡也面臨威脅的時候,當然會按照安保相關法的規定來應付」。因此台灣方面對岸田持著高度好感,部分台網媒以「親台派岸田文雄大贏」、「對台灣最有利的總裁當選了」等標題來報道岸田當選,毫無掩飾對他的期待。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九月二十九日說,黨主席蔡英文表達祝賀之意,期盼自民黨在岸田的領導下,雙方政黨在「台日友好」基礎上,持續深化交流。同一天,台國史館於臉書上,用「有沒有人知道當年這位年輕的日本眾議員是誰呢?!照片為民國八十三年九月總統李登輝接見日本眾議員」的圖解,來介紹當年訪台的青年岸田和李登輝的合照。 台綠媒《自由時報》引用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在臉書上的貼文,表示岸田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曾在基隆開店經商,還特別提到「岸田的後人到台灣訪問,看到當年岸田家族做生意的房舍還保存,感動到不能自己」,《蘋果日報》稱「岸田家族跟台灣關係匪淺」。 另一家媒體介紹,時值李登輝執政時期,安倍晉三率團來台交流,出席晚宴之際,岸田便替酒量較差的安倍等人挺身出來擋酒,打通關的往事,說「台灣方面對於岸田那麼會拼酒的豪邁作風,加深對他這位政治人物的信賴感」。 台方每逢遇到跟台灣之間有些淵源的外國政客時,會特別期待他對台灣示好或政策上採取對台灣較有利的路線。中國人常說:見面三分情,不管實際關係如何,人一旦面對面,總會有一些情感,而應不致做得太絕。 在台灣也經常聽到「跟誰吃過飯(或者喝過酒)」之類的話,這些話確實在兩岸三地還蠻管用,但一般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不會吃這一套,對此日本也是東方社會的一分子,也許比西方人還算能體會這種境界,但一旦涉及到國家立場和利益的時候,特別是當上行政首長之後,不可能、也不應受到人情小恩小義的影響。就算岸田是個偏「親台」的政客,也不該期待他對台灣用個人偏好或情感做事。 美主宰對華政策 未來岸田會走什麼樣的對華政策?對台灣採取何種態度? 鑒於日美安保體系,日本對華政策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直接影響,其自主性本有限。況且目前美中競逐的局面,加上大陸在台灣事務和南海議題上的強硬態度,促使自民黨內形成強硬的對華共識。因此,理解岸田的對華政策以及對台灣的態度之際,理解美國如何使喚日本也許較實際。 據台中央社華府報道,史汀生研究中心日本計劃與東亞計劃主任辰巳由紀稱,雖岸田被視為溫和派,但競選期間卻提出抗中政策,顯示台灣為重要共識,未來他對北京不會軟化。 前美國防部亞太事務副助理部長鄧志強預測,美日台未來會深化經濟關係,涵蓋雙邊與多邊方面。他表示,台灣與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政治連結越深,美國與他國就越要防衛台灣,區域恫嚇力也越強,若北京想攻台,盤算也變得複雜。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則表示,談到台日合作,許多人先想到的是最危險、最令人焦慮的軍事關係,但其實台日在許多領域都有合作機會,例如外交、資訊和經濟。 中央社是台當權者喉舌,其言論內容反映著台灣當權者和境外親台圈的主觀期待,有助於理解台當局欲帶什麼風向。 美國總統拜登9月21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以回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呼籲「美中修復雙邊關係,不應陷入新冷戰」表示,美國無意尋求冷戰,或讓一個世界分裂成集團。按美國內外焦頭爛額的現況來說,它執行對外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增加,推動力道卻減弱,將來美國對抗大陸的力道和干擾的實際規模是否心有餘而力不足,還得有待觀察。 岸田在當選感言中自稱「擅長聆聽」,他如何聆聽美國的意思,就得知日本將來能採取的對華路線,日本的對台態度、利用到什麼程度,大部分取決於這一點。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照片為NHK報導截圖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41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檔案照片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成人頻道兩強相爭 奧視緊追彩虹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台灣的合法成人頻道出現大洗牌,綜合中華電信MOD與有線電視的兩大類通路來看,市場已經呈現出「彩虹」與「奧視」(Ours)兩強相爭的局面。 根據今年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由於中華電信MOD的訂戶數出現了劇烈變動,不少成人頻道的訂戶數都銳減,相較之下,「彩虹」與「奧視」穩坐前三名寶座。三強之中,只有「彩虹」與「奧視」這兩大品牌同時在有線電視的上架也有高普及率。加總有線電視以及中華電信MOD兩大通路來看,國內市場出現了「彩虹」與「奧視」兩強相爭的態勢,這也反映了觀眾的選擇。 相較於台灣成人頻道產業之中的老字號、老品牌,目前已經28歲的彩虹可以說算是高齡,反觀急起直追的年輕新品牌奧視成立才7年而已,目前旗下擁有「驚艷成人電影台」、「香蕉台」等握有合法執照的衛星電視頻道。 奧視總經理蔡宜良具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碩士的傲人學歷,並曾擔任外資創投基金經理人,帶領創立奧視經營有成,去年宣布跨入產業上游的製作與發行領域,基於台、日友好的精神,整合了台、日專業製作團隊與資源,並且將影視產品在一級戰區日本的最大影音平台U-Next上架發表銷售,成為國內唯一跨足國際的合法成人頻道,為台灣文創產業的量能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蔡宜良總經理與日本業界關係良好,日本當紅性感女星三上悠亞先前來台灣力挺奧視,她特別在胸口貼上有奧視logo 的刺青貼紙,並與蔡總經理合照。

本田善彥》日本放棄「一中政策」的時機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日本首相菅義偉於6月9日跟朝野政黨領袖舉行「黨魁討論」,身爲自民黨總裁的菅義偉在會中提到海外防疫,舉澳洲、紐西蘭及台灣為例說,「這3個國家都强力限制人民私權」,將台灣稱爲「國家」。 對此,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表示,「日本領導人將台灣公然稱為所謂國家,嚴重違反中日聯合聲明等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嚴重違背日方迄今多次作出的『不將台灣視為國家』的鄭重承諾。」 汪表示,北京當局對日方錯誤言論表示強烈不滿,已經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作出明確澄清。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6月11日透過記者會,修正菅先前的發言,表示日本對台灣的立場與1972年的日中聯合聲明相同,與台灣維持非政府間實務關係的立場沒有改變。 不過日方先前也有類似的言論,外相茂木敏充於6月3日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會答詢疫苗外送台灣的問題時,使用「台灣國內」字眼,當時台灣親綠人士極度亢奮,稱似乎暗示日本對台灣的定位出現變化,甚至高調地預測「這是日本今後對台看法很重要的轉捩點」。 日方官員發言向來非常謹慎,特別是涉及台灣問題時小心翼翼,陸方將台灣問題視爲「中國的核心利益」,無協商或讓步的餘地。 那麽,日方「一中」政策真的出現變化嗎?還是一時口誤?日本和北京當局,經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談判,1972年9月29日簽署了聯合聲明。其中有這一條「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還有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這就是日方「一中政策」的基礎。 部分人士說,日方對北京的「一中原則」只説「充分理解和尊重」,美國也只稱「認知」,並非陸方所説的「承認」,因此它不算數。但重點是包括日美在内,跟北京當局建立邦交的國家中,連一個國家都沒有公開反對或是挑戰其「一中原則」。 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叫做「台灣」的國家,在台灣島上實際存在的國家就叫做「中華民國」。不過,日人在日常生活上,指台灣稱為「中華民國」的人幾乎都沒有,指大陸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也很少,一般習慣稱之爲「台灣」以及「中國」。所以老百姓便宜形式地說出「台灣國内」「台灣國產」之類的話,當然沒什麽問題的。 此次,菅和茂木兩位重要閣員幾乎同時使用將台灣視爲國家的用詞,假如日本政府真的要改變「一中」政策,那就務必思考到包括斷交在内的嚴重局面,但看似日官方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在此,回頭看6月9日的「黨魁討論」,裏頭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代表枝野幸男談到台灣時也用「國家」來稱呼。講到這一點,就能觀察到另一種情況,這些政治人物的言論並不是反映著嚴密思考的政策或價值,而很有可能僅爲社會氛圍和情緒影響的產物。若是,那將是十分危險的事。當今的日本,經濟表現長期低迷,社會情緒也低落,對華强勢的言論會受到歡迎,民選議員當然在乎民意的趨勢。對華政策不是不能改的,但真的要改,必須經過即嚴密又謹慎的思考和廣泛的討論。一般國人眼裏,菅和茂木都是能力普通的平庸政客,但一旦在公職上,其言行和態度得要十分謹慎,以社會福祉和國家利益至上的。 另外,台北外交部6月11日駁斥外傳「加藤勝信宣稱日本政府是依『一國兩制』處理對台關係」的説法時,重申:「中方片面主張的『一中原則』純屬虛構,因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從來沒有一天統治過台灣,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與現狀。」可惜台方的這番話並不完整,也不夠準確。不管台方有沒意識到,台灣就在另一個台北版的『一中原則』框架下存在的,例如,爲何有陸委會?因爲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大陸地區不算外國,不宜由外交部來主管大陸事務。爲何港澳人士能夠享受相對優待?因爲台北版的『一中原則』也將港澳視爲「一個中國」的一部分的關係。 沒有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從來沒有一天統治過台灣,同理,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以來,台灣連一天都沒有脫離過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統治,這就是鐡的事實,并非主觀好惡的問題。 最後,日本會不會真的放棄「一中政策」?日本的對華政策主要是跟著美國,主要看美中雙方的實力消長。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國際政治背景是,美國能夠一手撐住東亞秩序,大陸還不成氣候的環境之下建構出來的。雖然如今美國迅速衰退,但只要還能撐住今天的局面,日美在將來一段時間還是會持續用「一中政策」。如果美國一旦無法一手維持東亞秩序的時候,美國有可能放棄「一中政策」,實際上就等於美國放棄台灣,此時日本也無法不跟美國,其意味著此時真實的「一中」實現。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25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為日本媒體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端午節 日本與台灣習俗異同令人驚奇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也過端午節,許多習俗跟台灣非常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在在令人驚奇。 相同的是,日本不但有端午節,而且也吃粽子、划龍舟,或許因為如此,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端午節習俗沒有受到太多的改變。 不過日本的端午節跟台灣也有很多不同,因為日本在奈良時代開始向唐朝學習,端午節也被傳到日本,由於日語的「端午節」是「たんごのせっく」,又叫「菖蒲(しょうぶ)節」,後來因為日語「菖蒲」和「尚武(しょうぶ)」同音,漸漸變成希望男孩子尚武的節日,後來又變成男孩子的兒童節,有了在五月五日端午節豎起「鯉魚旗,鯉(こい)のぼり」的習俗。 日本的粽子跟台灣也不太像,比較細長,不但和台灣粽子看起來有些不同,而且以甜味為主,更像是和果子。 日本在古代的龍舟競渡氣氛也非常熱烈,但是常常引起爭端,後來就被禁止,現在有一些地區把划龍舟當成比賽,但是已經慢慢跟端午節脫鉤。 日治時期,台灣本來的端午節習俗大多還是保存下來,尤其是粽子與龍舟,各地的龍舟競賽很多,媒體常常有報導,到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當時盛況的照片,淡水河最多,尤其上游新店溪的碧潭,結合風景與賽事,一直都是北台灣龍舟競賽的聖地。台灣各縣市也有。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台南,本來就有龍舟競賽,後來新運河(即台南運河、安平運河)在大正11年(1922年)4月16日工程開工,由當時總督府技師松本虎太設計,端午龍舟競渡從當年開始也改在新運河舉辦,讓更多人見證新運河的盛況。

本田善彥》台人把日本當成隨意差遣工具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台灣本土疫情升溫之際,網路瘋傳一則「日本媒體報導台灣奇蹟」的信息。5月16日,不少台灣朋友傳給我這則有點奇怪的圖文,附上台北街道空無一人的幾張照片,文中表示:「日本新聞播報台灣的奇蹟,能夠一天之內所有的人口都消失!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因為文中有提到「日媒」,幾位媒體圈和學術界的朋友說:「找了半天,根本都找不到出處。」有人懷疑地問我:「整個品味不像日本主流媒體的風格,真的日媒如此報導嗎?」還要我幫他們查證。我也覺得有些蹊蹺,立刻上網搜尋,同時向國内媒體圈的夥伴求助,卻找不到原版的新聞報導。至此,有些人質疑是否台方花錢收買「日媒」?還是自己寫個文字塞給日方廣告代理商? 後來經過台媒查證,該圖文並非出自於日媒、而是日本網友的貼文,經過台網軍的加工製作轉傳帶風向利用的。我們所看到的是民進黨立委在臉書粉專發文的,後來原來的PO文被抓包,該立委也將貼文中的「日本媒體報導」改爲「日本網友說」。 「日媒報導」和「日本網友說」之間,其代表性和社會意義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修改前已達到了傳播效果。有家綠媒介紹該PO文,接著報導「台人好厲害」、「日人應該學習台人的團結力」、「台灣對政府的信賴感跟日本差很多」、「台灣民眾團結努力,加上政府運用科學的思考力,相信台灣的大家能夠克服」等日網民的贊美詞,充分利用於政治宣傳。 去年疫情爆發後,確實在日本國内看到一股誇獎台灣防疫,同時又回頭犀利批評日本政府的言論風潮。台灣當局防疫措施相對有效,後面不只是政治操作成功和幾個僥倖因素,還有台人基於「怕死」和「不相信當權者」的高度的自覺自律有關,但多數日媒只提蔡當局的抗疫有方,甚至以當今日本已無力垂範台灣等文字來贊美台方。 奧地利的心理學者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誇獎」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以上對下的縱向關係為前提的行為。誇獎他人的心理狀態,往往出於對他人的優越感,特別是誇獎他人的真實用意是在於檢討自己人、吐槽自己國家的時候,事實上被誇獎的對象絕不會構成對自己真正的威脅。更有可能是將台灣視為不會挑戰日本的弱勢一方,為了滿足自戀以及發洩對現狀不滿,從而加以利用,最後達到「捧台損陸」一舉三得效果的心態。 其實爲了鼓舞情緒或者擡高自己,利用外來的讚美並非稀奇的現象。特別是對自己沒信心時,廉價無比的這招確實還蠻管用的。例如,過去二、三十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期間,國内的電視台一窩蜂地製作「日本多厲害」、「日本好棒棒」之類的節目。這種節目的内容多半是誇大介紹喜愛日本文化的部分外國人,或者回味日本成功往事等,打消觀衆的失落和焦慮。 有趣的是,在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1960到80年代,反而日本輿論積極接納外來的批判性言論,不僅是日人心目中的歐美「先進國家」,還有亞洲或第三世界的言論也願意傾聽。韓國前文化部長李御寧的著作≪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在日本知識界大受矚目的,正是1980年代初的事。 其實,根據台灣社會這幾年來的氛圍和政媒生態來說,此次發展和結局并不意外。台人爲了吹棒自己的好而利用外國人,特別是利用日人又不是第一次了。此次看到了「奇蹟」圖文時,馬上聯想到「灣生回來」的一連串事情,當年大家主要是關心「田中實加」女士的尷尬背景,但其背後有著利用「懷念台灣的日人」來美化當年台灣、可憐自己、陶醉虛擬境界的動機存在,則為無可否認的事實。它真正的關心並非「日本」本身,而是它自己。 生活在台灣,經常感覺到台人對待「日本」的心態其實並不單純,至少不像日方所說的可以簡單歸納成「親日」或「反日」、「崇拜」或「排斥」兩種對立的表象。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之間,日中雙方打過兩場戰爭。這兩場戰事改變了台灣的歸屬。如今,台人透過對昔日統治者「日本」的「親近」或「仇恨」等表現來呈現自己和對岸的同族「中國」之間的距離感,呈現了顧影自憐的一面,這樣的心理傾向,讓人感覺台人眼中的「日本」,不過只是一個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意差遣的工具而已,並沒有被內化在情感裡。例如,台人試圖找出台灣獨特性的過程中,雖然會想到要嘗試「去中國化」,但「去日本化」卻連個議題都沾不上邊。隨著社會屬性、年齡層、以及生理上與日本關係之有無或深淺不同,每個人的感受或有差別。但我感覺,很多台人透過與自己「緣分匪淺」的「日本」這個異族,隨時隨地都在調整本身的自我認知。在此,虛擬的「親日」以及「反日」情緒,好比硬幣正反面的關係,其本質有高度雷同性,它不會有對「日本」的真正敬意,也不會有深刻敵意,只有看到被自戀和自憐情緒支配的「商業親日(或反日)」而已。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23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為日本媒體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本田善彥》群衆變窮,會降低統治成本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2016年美國選民正式選出川普為美國總統之後,很多人開始關注美國中產階級大規模地萎縮的現象,中產階級加速沒落以後,社會上有的更左傾,有的更排外,這兩個極端路綫碰撞的結局產生了忠實反映人類低劣本能的川普政權。 僅看各類統計就知道,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水準在二十世紀末達到頂點高峰之後,其平均淨資產或家庭收入便開始逐年下降,導致貧富收入差距的擴大,擁有自住房比率也下降,如此,中產家庭生活水準普遍下降。這個時間點以及發展的速度和節奏,跟蘇聯解體後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和脈絡幾乎一致的。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潮流下,資本主義的威力大大增强,資方的立場和力量不成比例地壓倒勞方,全面掌控了勞資關係的主導權。資方將國内生產綫移到低工資、低收稅、不計較環保問題的國家。這種生產和資本的轉移造成本國的就業機會銳減,工資減少也導致消費能力的下降和消費市場也嚴重縮小。資方不顧本國市場的萎縮和疲憊,一心佈局全球市場和生產分工,本國的就業條件和環境變自然惡化,而走在合法和非法邊緣的黑心企業更形跋扈。中産階級的沒落帶造成經濟蕭條,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中間群空洞化後,整個社會開始走向嚴重分化和極端化。 上述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病態,當然不僅在美國發生,在實踐新自由主義的社會裏都能看到類似的情況,長期服從美國的日本中產階級也瀕臨式微的境地。 日本學者内田樹日前接受網媒的專訪,提出「群衆變窮了後,統治成本會降低」的觀點。照理來説,沒落後的中產階級淪落爲勞工階級,這些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爲了奪回被剝削的權益而站起來,爲了將頭上的鐵鎖解開,團結起來發動推翻統治階級的革命。但内田指出,我們所看到的是,即變窮又被剝奪權力的群衆喪失反抗力量也喪失對政治的期待和期許。 回過頭看歷史,中產階級的崛起使得群衆對政治開始擁有高度關心,在這樣的脈絡下,群衆要求參與政治,當權者也必須重視。同理,中產階級沒落之後,群衆變貧窮、無力、無感,結果急速喪失了參與政治、監督當權者的意願,甚至以消極態度來迎合當權者。内田感嘆,過去沒有一個已開發國家實踐過這種理論,但偏偏在日本發生如此的現象。不止如此,由上往下,從知識界到去產階級主動唱和「挨著大樹有柴燒」般的事大主義言論,此時統治階層發現,群衆越窮越好統治的意外命題。 1950至70年代,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日本,群衆陶醉於「一億總中流」意識的年代,也是日本學運和工運最蓬勃的年代,國會中强勢的反對黨占近一半席次,工業技術不斷創新,經濟逐年增長,群衆的權利意識高漲,勞資關係也緊張。國家的實力越來越雄厚,國際影響力也逐漸提升的這個年代,也就是國家最不容易控制群衆的年代,政府在統治上需要付出相當昂貴的成本。轉眼看當今的中國大陸,中產階級的成長帶來群衆權利意識的高漲,群衆對政治領域的隱形的關心和監督也逐漸强化,中共當局對這些趨勢當然提高戒心,爲了保障統治的穩定性和高效率,投入巨資建構更綿密的監控系統。 内田說「要壓低統治成本,將群衆掉進無權利狀態就可」,將社會福祉儘量減少的同時,讓群衆自認爲「今天的困境是自己選擇的結局,千萬不要期待政府的支援」,如此狠狠地甩開社會弱勢,反正群衆越窮越低頭沉默。内田指出,安倍政權的七年八個月,安倍們一方面將反對派視爲「敵人」,完全罔顧反對派的聲音,一方面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毫無忌諱地動用公權力,提供盡可能的優惠和便利。如果在正常的社會,群衆絕不會忍受這種腐敗不公,然而現在群衆親眼目睹露骨的偏袒和不公,卻接受一旦有了政治權力,當權者的地位已凌駕法律的,可以隨心所欲地幹什麽壞事不會被懲罰的。同時,也開始想,反抗如此强大的政治權力也不會有任何效果,爲了明哲保身不如乖乖地服從當局就好。 日本本身是隱形的階級社會,先前的類軍事化的社會形態,表現於外的是「裝和為貴」的形式主義,核心卻是互相監視的集體主義心態。若有些人不滿當局的作爲而吐槽幾句,立馬遭到「善良網民」們的檢舉和圍毆。這些網民平時日子過得十分鬱悶,偶爾攻擊「人民公敵」發泄情緒、娛樂一下,不亦樂乎。同時當局也很懂得「麵包和馬戲」的道理,運用準備奧運或世博等淺顯不過的手段轉移或分散民眾的注意力。或者,透過滿足民眾一時的表面需求來進行拉攏,内田道破,因爲有如此的社會風氣,當權者輕易地排除異議份子,不必花大錢監視群衆,所以日本的統治成本,很可能在東亞地區最廉價的。這些新興的政治實驗會造成何種結局,將日本帶到哪裏去?看來包括日本統治階層在内,恐怕沒人能預測到,但是中產階級式微後的日本,將來得走一段艱難無比的路,恐怕是無可避免的。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13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取自行政院國發會官網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本田善彥》政府思維一再失誤的五大原因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近來日本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又在升溫,到了四月初大阪的單日確診新增人數連日創新高,東京都首都圈的新增確診數也飆高,3月21日解除第二次緊急狀態宣告以來,整體疫情沒獲得任何改善反而持續惡化。 其實,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日本政府所推出的政策失敗連連,可謂早已陷入嚴重失控的狀態。去年初疫情開始蔓延以來,最早,爲了滿足觀光旅遊業者的需求,也顧慮到原訂去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行程,對邊境管制極爲消極,後來宣佈「緊急事態宣言」,宣導少外出多做居家辦公,要求餐飲業者停止營業或者提早打烊。在付出不少代價後,原本日益嚴重的疫情好不容易稍微緩和,但不久後,爲了刺激消費,又開始推動鼓勵旅遊和飲食消費的各種「Go To」專案,結果激發疫情再次蔓延。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疫情持續延燒,終於宣佈第二次的「緊急事態宣言」,不過群衆已喪失戒心和耐心,其效果遠不如第一次的宣言,延長兩次後,在沒有獲得徹底改善之前即又宣佈解除。 但不到一個月後,又面臨第四波的疫情威脅,日本政府再次決定對大阪、東京、沖繩等地區實施「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日本專家咨詢組織的負責人尾身茂針對目前國内疫情表示,目前無疑正朝重新升温方向發展,並認為確診人數暴增的大阪疫情難以控制,處於比第3波疫情更嚴峻的狀況。但日本官方至今無法推出有效的因應方案,只要求國民,多配合、多忍受。 國内疫情明顯已糟透,但是此時此刻,日本政府還説要7月舉辦東京奧運。寫到這裏,就不免感到日本官方的判斷和決策,總是優柔寡斷、慢好幾拍,或者嚴重缺乏方向感,不知道到底要幹嘛? 回顧過去一年來的措施,官方的種種措施進退失據,多數百姓欲哭無淚,我也只能搖頭嘆氣,但瞭解一連串的決策思維和態度,不禁聯想到日軍二戰時期的愚昧失措。不只是我,從去年新冠肺炎的疫情日益嚴峻之際,聽到不少我同胞說類似的感觸。 今天,有一本叫做『失敗的本質:日本軍的組織論研究』(1984年DIAMOND, Inc,有繁體中文版)的書在日本國内的知識界再次受到矚目。此書杉之尾孝生、野中郁次郎等幾位學者和當時的防衛廳一起分析諾門罕戰役(哈拉哈河戰役)、中途島海戰、瓜達康納爾島戰役、英帕爾戰役、雷伊泰灣海戰、以及沖繩島戰役等日軍大敗的六場戰役,透過的精密梳理和有科學性的思考,瞭解導致日軍失敗的原因和本質。 本書主要是探討日軍大敗的原因,但其重點不在於戰術或戰役的内涵和妥否,而放在日本式組織的思維模式和運作定律的分析,就可謂另類的「日本人論」。 二戰當時的美軍具備重視理論高度合理主義的組織架構、客觀冷靜的敵情分析、擁有明確的戰術目的、暢通無阻的溝通機制和共享情資的心態、重視學習革新的態度。相對地,日軍的組織架構過於偏重個人的人際關係、彌漫輕估敵人的集體盲目、曖昧模糊的戰術目標、不善於溝通而且流於表面氛圍的組織文化。 什麽樣的組織會出破綻?本書透過六大戰役失敗的經驗,提到下面幾個特點,一.領導的指示不明確、二.大聲音的永遠比理論占優勢、三.基於機會主義的情資分析所產生的莫名樂觀主義,四.不重視是否新穎,只重視有沒有前例可循?五.專案越大責任範圍月不明朗,對結果誰都不負責。 這樣的組織,戰勝時非常强勢,但面對強大或是善於纏鬥的對手時,戰局一旦轉變爲劣勢,甚至陷入無底線的持久戰時,便會無力翻轉局面,同時所有缺點都會跑出來,局面變得無法收拾。明治維新以來,過去日軍在戰場上有過幾個成功經驗,但太拘執過去的成功模式,無意中總是試圖複製以往的模式,結果跨不出已過時的方向和思維,無法適應新局面。換言之,過度的適應,反而造成無法適應新環境的體質。 當時日軍到底想要做什麽?爲何而戰?爲誰而戰?後來都變得不清不楚。戰敗是因爲當年的臣民精神沒有勝過聯合國人民的緣故嗎?當然不是。這種糟糕的戰事組織思維,套在今天日官方的運作模式上,不就有强烈的現實感(既視感)不是嗎?今天的日本政府到底要做什麽?要控制疫情嗎?還是要振興經濟嗎?真的要辦東京奧運會?政府的措施始終缺乏一貫思維,將無法并立的項目硬著頭皮執行,產生一團混亂,結果還怪百姓不夠配合、沒有耐性。 日本此次疫情控制不好的背後,也有幾個因素,例如日本沒有非典的經驗,最初階段百姓的戒心很低,日本也沒有限制移動的法律依據,跟台灣、中國大陸、韓國、越南等國家機器有總動員控管機制的地區比較,日本無法推出有强制性的措施。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正視「失敗的本質」的問題。爲了避免重蹈覆轍,必須勇於面對至今仍被舊式組織思維支配的現實。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17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取自疫情中心官網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張競》借鏡日本檢驗疫苗的專業堅持

【愛傳媒張競評論】您有沒有注意到日本在研製新冠疫苗上缺席?日本當前疫情嚴重,而且全球疫情發展至今,已經時日如此之久,以臺灣社會對日本生化醫學製藥水準所具認知印象,要是提醒那些普遍迷信媚日者,到目前為止,日製疫苗尚在全球疫苗產製擂臺上缺席,恐怕會讓人相當訝異。 但事實上日本目前只有「鹽野義製藥」(Shionogi)在此面向上,算是讓日本社會見到一線希望。鹽野義製藥社長手代木功(Isao Teshirogi)目前仍在力圖突破日本層層官僚體制之約束,其實亦透露出日本企業面對疫情研製疫苗時,所必須突破之人為障礙與政治關卡。 在此同時,武田製藥(Takeda Pharmaceutical)卻以極為嚴肅態度,在檢證其合作夥伴美國莫德納(Moderna)所產製疫苗,是否能夠協助接種對象產生抗體,同時是否存在安全顧慮;並且將測試結果向政府主管機構報告。 看到日本醫藥產業此種現狀,我們必須思考防疫是依據科學,不是動不動拿出政治正確胡亂指控。日本與美國政治關係再好交情再棒,疫苗進口還是要親兄弟明算帳,該檢驗測試程序絕對不會少。 反觀我們是否能以同樣的態度與標準,去檢證西方所產製疫苗?還是撿到籃子內就是菜,洋大人製造出來就是聖藥不會有問題?請問我們醫政官員能否拿出日本官僚體系所具有專業堅持水準呢? 再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現在主張要思考引進大陸產製疫苗,只是主張「不要沒有道理就否定」,但是卻被綠營政治打手曲解成「必然要引進施打」,這種惡質扭曲原意,在根本上就是從政治上來應對防疫問題,而不是從科學上來尊重與保護生命。 臺灣不要在防疫問題上建構「兩個凡是」邪神:『凡是歐美西方疫苗都沒有問題』再加上『凡是中國大陸疫苗都有問題』;思考引進大陸疫苗,是本著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之務實主義,胡亂政治指控再祭出「認知戰」大打烏賊戰,那是誤盡蒼生存心坑人務虛思維! 其實疫苗研發、產製、驗證與授權,其中各項運行軌跡與門道,早就是門「國際疫苗政治經濟學」;如今再加上運用疫苗援助鞏固盟友關係與權力版圖,甚至強權慷慨捐贈疫苗,透過世界衛生組織分配弱國,處處都可見到政治角力痕跡。 看到臺灣能透過COVAX體系獲得疫苗,其實就顛覆掉到處大告洋狀,聲稱臺灣被世界衛生組織孤立之惡質指控,若是去檢視COVAX倡議單位與參與國家,顯然高喊Taiwan can help能否奏效並不重要,但是當Taiwan needs help時,能夠得到疫苗,那才重要吧! 看看日本社會面對疫情,在處理疫苗問題上還是有專業堅持,不論您是否認同其官僚體制,但是理性地尊重與思考檢視,日本確實有我們值得借鏡之處,這絕對會比昏了頭瘋狂胡亂媚日來得有理。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來台灣看到電影台 日本女學生太吃驚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台灣的電影台真的太神奇了!讓來台當交換學生的日本女生看了覺得實在太吃驚。 一名去年從日本到台灣當交換學生的19歲女學生說,她來台灣覺得很多事情都很美好,但最驚訝的是台灣的電影台。在板橋的火車站附近租屋的日本女學生說,她本來想看電影學中文,沒想到打開台灣的本土電影台一看,大多數內容居然都不是電影,而是電視戲劇,而且超過一半都是日本的動漫連續劇,讓她覺得太吃驚,差點以為自己看到的是日本的電視台。 星期六晚上七點打開有線電視系統上的本土電影台一看,一台上演的是日本動漫電視劇《棋靈王》、另一台上演的是日本動漫電視劇《灌籃高手》,還有一台上演的則是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天龍八部》,四家本土電影頻道在星期六晚上七點這種黃金時段,只有龍祥時代LS Time電影台真的是演電影,不過播映的內容不是台灣本土電影,而是韓國電影《殭屍家族》(照片為截圖)。 日本女學生說,因為台灣的電影台有的是國際知名頻道例如HBO或是Fox,有的則叫洋片台,一看就不是台灣電影,她還以為其他電影台一定都是台灣的本土電影,沒想到上面播的其實是電視劇,而且超過一半是日本的動漫電視劇,讓她覺得很驚訝,當然也會覺得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