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文化部

已找到 13 則相關結果

王其》誰還關心公視董事會已經看守725天了?

【愛傳媒王其專欄】文化部最近公布要修公共電視法,立刻引起很熱烈討論,大家都把重點放在,新修法條要讓行政院長指定董事長人選,一如現在的NCC主委提名方式。其實,更多人忽略了,這法案要通過立法還很長時間,眼前要解決的最重要的應該是,現在的公視董事會已經延任將滿兩年,立法院各黨派都不願好好面對,卻在爭辯修法這「天邊的彩虹」。 公共電視這屆董事會在2019年9月25日任滿,再5天就滿兩年。行政院曾在2019年9月2日提名21位董事與5位監事候選人,9月9日由立法院各黨團推薦代表所召開的的審查會議中,同意通過7位董事及1位監事,人數尚不足以組成董事會。因此行政院根據「族群文化及藝文、傳播及學術領域、經營管理」等三大面向,2019年11月再提名14位董事候選人:王亞維、王俊博、杜奕瑾、周奕成、施振榮、洪馨蘭、高志尚、唐美雲、孫嘉穗、陳翠蓮、張錦華、聞天祥、劉昌德及謝金河,其中唐美雲及施振榮2位董事候選人還是現任董事。監事方面,則再提名王毓莉、張玉佩、高文宏及蔡惠卿等4人。可惜,已過了725天,立法院的審查委員會,還是沒有選出足額董事,整個公視集團長期陷入看守的狀態。文化部這次再提公視法修法建議,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突圍策略,只是這策略修法內容好壞,大家要去討論而已。 為什麼現在立法院指派的審查會,始終沒有辦法通過這批新的董監事名單?ㄧ言以蔽之就是,擁有絕對否決權的5席國民黨審查委員不支持,名單就過不了,董事會永遠組不成。所以,文化部這次修法,特別把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董事名單,從3/4憲法門檻降為⅔一般法律門檻。如果這修正法案在這會期通過,也馬上實施,民進黨在15席中有8席審查委員,再拉時代力量、民眾黨各一席委員,過關就容易多了。 至於董事會名額多少,也會影響董事會組成的速度。這次文化部修法建議中,將現任董事17人至21人降為11人至15人即可運作。現在這21席董事高門檻,也是國民黨執政時的黨團總召林益世,領頭杯葛公視選任董事而使出的奇招,把原11~15修法提高到17~21,讓審查委員要多選幾次才能選到足額。現在執政的民進黨吃到苦頭,決定回頭修法降回原來的公視法董事人數。 主導這次修法的文化部長李永得,曾經擔任過公視總經理,深刻了解公視董監事的產生過程,根本就是政治問題,只要兩大黨任何領導者有私心,這份董監事名單就永遠都吵不完,也出不來。舉例而言,當年國民黨馬英九最信賴的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的名單,數度被國民黨自己的審查委員打槍;好不容易組成了,到董事長改選,文化部操盤結果,還差點讓內定的董事長候選人陰溝翻船。當然,民進黨也碰到同樣的狀況,更早在還是新聞局主政的時代,民進黨內定一位教育界改革派當董事長,卻沒想到連會都沒開成,趕緊再協調另一位文化界的董事出來當,卻沒想到最後卻讓另一位教育學者突襲成功,那次的改選讓新聞局灰頭土臉。 因此,文化部學乖了,記取兩黨過往教訓,這次修法乾脆把董事長人選比照NCC及中選會,改為行政院指定,這樣就不會再發生內定董事長當選不了,同時也把兩黨當年內定人選的戲碼「化暗為明」。當然這也引來在野黨批評,說行政院的手真的伸到公共電視去了。但是,民進黨也不用擔心批評,只要表明法案通過後,下屆再開始實施,反對黨不就不好說了?因為,2024年當家的執政者就可以指定董事長了。 這20多年來,公廣集團的公視及華視,早就成為政治競逐的領域。從董事會審查、董事名單、董事長及總經理人選,都是顏色掛帥,縱有專業考慮,也都是陪襯角色而已。公視早就不是公共的電視,而是政治的電視。觀察這次修法,各黨派也同樣會在立法院互相杯葛,法案搞不好也過不了關。但對公廣集團1000多位員工來說,現在的董事會已經看守725天了,公廣內部治理有很大問題,這才是公視現在、未來最應該要解決的即刻危機,立法院難道完全看不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公共電視官網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其》台灣國際影音平台8月30日亮相,會是空包彈嗎?

【愛傳媒王其專欄】台灣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在一週後的8月30日正式開台,文化部當天準備舉行盛大的國際記者會,推銷這國際平台。 但參與籌備的人說,在這內容為王的年代,如果沒有好的賣點節目或新聞亮相,這平台的第一砲可能只是空包彈?但是也有人期待,這對著國際人士發聲的英語平台,能展現出台灣優質的文化內容! 國際影音平台的誕生過程經歷不少波折,選在8月30日正式對外宣布,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在立法院承諾,今年8月底前一定會成立,否則「提頭來見」有關係。但在台灣的政治與媒體歴史上,李永得已經也被牢牢記上一筆了,因為能在民進黨主政時代,再創新的電視頻道,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外界批評這平台最大問題在於並未法制化,立委也不斷質疑,中央社設置條例沒有經營「國際影音串流平台」任務,文化部根本違法;且國際影音平台每年預算10億元,中央社一年預算不過3億元,未來誰主導平台走向?更重要的,這平台到底要做大內宣還是大外宣? 其實法制化這件事,在民進黨看來不是大問題。回顧民進黨從2000年後,兩次執政,已經創了4個電視頻道了。包括扁政府的原住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目前都定頻在有線電視的16、17頻道;還有小英政府第一任推動的台語電視台,現在也定頻有線電視14頻道,再來就是現在的國際影音平台了。除了吵了10多年才有法律保障的原住民電視外,其實其他三個電視平台都沒有法律的保障,都是在政府政策專案預算中去做。因此也有人罵在野的國民黨,除了成立了三個讓人批判的老三台,留下黨政軍介入又經營不力的罵名外,根本無心在媒體事業上。反觀民進黨,先幫客家、原住民開了族群電視台,又做台語電視台,現在要把眼光從國內拉到海外,做國際影音平台,光這些對媒體的重視與運用,就狠狠打了在野黨一大耳光! 倒是將來這平台要做大內宣或是大外宣?也會吵不完。了解民進黨的人說,民進黨必定會兼而行之的。因為既然要做國際電視頻道,當然就是要給外國人看的,所以文化部一開始也就說了,要在一兩年內拼上架到國際串流平台,畢竟這是全英文網站,「台灣第一個為全球觀眾打造的英語影音新聞與節目平台」,也找了國際網紅來行銷。國際影音串流平台主管也表示,未來將延攬國外專業人士,不只是從台灣角度,還可以從國外角度幫台灣發聲。但文化部也不諱言要做大內宣,文化部長李永得接受訪問說了,「因為這是用人民的納稅錢,希望台灣民眾透過現有的電視頻道了解內容並監督」。至於怎麼大內宣?除了購台灣電視台影片,以英文重製外,也可能用時段購買方式來國內頻道託播。有平台主管說:「Taiwan+也可能跟三立來合作製播」。 其實,對民進黨來說,這平台的新聞內容,能同時內、外宣才是重點。國際影音平台未來新聞部門員工約占全部的三分之一人數,內容約占頻道總內容五分之一,新聞可能投入最多的資源。因此,在野黨吵大內宣或大外宣已經不重要,因為這平台必然兼顧。國際影音平台是民進黨的重要政績,算算20年來創了4個電視台,這貢獻狠狠甩掉國民黨,怎麼可能不好好在台灣內宣傳?就算是把英語節目放在有線電視頻道播,應該不會有收視率,但是它仍然具有很強烈的對內宣傳效益。 不過,這個國際平台最大的挑戰還是在內容,因為現在是內容為王的年代。而與前三個平台不同的是,它訴求的對象在國際,跟外國人打交道,這不是過去台灣媒體人、政治人物所擅長的。根據現在籌備的人馬透露,他們現在的新聞或其戲劇節目內容,並沒有特別吸睛的,這讓他們擔心。因為全球各種影視音平台很多,例如YouTube、臉書、IG,甚至中國的騰訊等,嚴格來說現在網路時代並不缺平台。台灣的國際影視音平台最要做的是做出品牌,而品牌的核心就在內容,要做英語世界要看、愛看的內容。這點,從現在找來籌備的人,還有他們規劃的內容來看,真的讓人擔心。 媒體評論者認為,在野黨不需要再去談太多,短期內做不到的法律或是大內宣、大外宣問題,反而應該多花時間去監督內容做得好不好?畢竟,最後決戰勝負的地方在內容有沒有受到國際人士重視?有沒有更多國際友人因為看了國際平台的新聞、節目而更重視台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文化部放寬對岸書籍審查 學者提出建議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文化部長李永得2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針對大陸出版品許可辦法的不合時宜之處,將會朝「精準規範、低度管理」的原則啟動修法,初步規劃朝明確規範中國共產黨或解放軍所屬的出版品才需申請許可,其餘則放寬免申請。 李永得部長也再次重申,申請許可絕非思想審查,而是為民主防禦機制的體現,避免不具善意的國家會故意利用臺灣的民主自由,進行文化侵略,破壞臺灣的民主自由,文化部期盼與大家共同維護臺灣最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價值(照片取自文化部官網)。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指出,從李部長的快速回應可以看出,文化部對於近日出版業者反映的憂慮,展現出了非常大的善意。不過對岸的體制相當特殊,黨組織幾乎在大型機構都存在,因此如何認定是否屬於中國共產黨的出版品,建議可以有更清楚的規範。 出版業者多數認為不必審查,應該相信台灣民眾的判斷智慧。賴祥蔚教授說,如果文化部仍然堅持要針對中國共產黨或解放軍的出版品進行審查,他建議在具體的流程上,應該採取例外申請的方式,也就是如同文化部所說的原則上不必申請,但是出版業者認為明顯屬於中國共產黨或解放軍出版品才主動申請,這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否則對岸的出版物這麼多,如果都要一一審查,恐怕會超過文化部的人力負荷。

王其》不公共的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

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今天雖然沒有選出新董監事,卻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同意修正投票規則為出席人數四分之三的方向來選新董監事。 國民黨的審查委員雖選擇了缺席,卻讓民進黨委員有機會突圍,改了長年的投票慣例,倒是暴露出國民黨有點進退失據。但也有人提醒,就算要投票,這份新18人名單是「不公共的公共電視董監事」。 當過公視總經理的文化部長李永得,上週二發布新提名的14位董事、4位監事提名人後,有篇報導說:「為化解藍營去年底杯葛,府院黨黨團曾有共識,比照馬政府時代曾讓民進黨推薦往例,讓國民黨推薦4名董事,1席監事,但藍營一直沒具體回應,居間奔走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努力到上周末,於國民黨前立委陳宜民父喪場合與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溝通無效,最後還是由文化部自行主導提名」。 這些報導都釋放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行政院已經願意放棄過去的堅持,放手讓文化部及立法院黨團去和國民黨協商董監事名單,希望藍綠雙方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名單,也算是呼應了去年9月第一次審查時國民黨審查委員的主張,只是雙方還沒有一致共識而已。 而且今年2月新一屆立法委員組成後,重新組公視審查委員會,兩黨也因為美豬進口吵翻天,國民黨根本也還沒要審查公視董監事,卻沒想到民進黨突擊式地在上週提出新名單,國民黨看到名單後,內部接著也有討論如何在沒有共識前提下審查?最後選擇先不審這份名單,想繼續協商,所以今天週一的審查會5位委員集體缺席。其實國民黨內也有人主張先通過部份名單,對社會才有交代,更有人期待提出相對名單一起討論,讓社會檢驗後,進公視入體制內改革。不過,顯然國民黨內並沒有完整攻守策略,所以先選擇缺席,用時間換取空間。沒想到民進黨推派的委員週一會上卻更進一步主張修改投票規則,結果突擊成功。過去公視董監事之所以爭議那麼大,關鍵在公視法規定要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審查委員同意,才能產生一位董監事,過去的慣例都是要全體委員也就是15席來當分母算,而四分之三就是要12票,因此現在國民黨的審查委員有5票,等於掌握絕對否決權。今天審查會卻意外修改了規則,決定朝出席委員的四分之三的方向做,等同宣告國民黨委員就算不出席,其他委員也可以選出新董監事,但今天最後決議保留到下次會議再投票,政黨雙方可以再溝通。一位審查委員說,這是國民黨失算,民進黨步步為營,逼國民黨下次實質審查。 今天本來很有期待的文化部,面對最後沒有選出新董監事,會後馬上也發了強硬的聲明說:「此次公視董監事候選名單,連國民黨團推舉的審查委員都私下表達肯定,不知如何否決。但國民黨卻動用黨團力量,要求審查委員不得出席投票,此舉是赤裸裸政治綁架,也徹底違背了公視董、監事選任的獨立超然」。一位委員說,民進黨顯然要掌握社會對公視選舉的節奏感,除了拿出政治手段、運用法律技巧再吵,國民黨下次可能要直球對決這份新名單了。 倒是部份公廣集團主管看到前總經理李永得提的這份名單時,大家仍認為這名單有爭議,「公共性太弱了」。他們歸納出了三個答案,其一,被留任的三位董監事,有人出席率並不高,貢獻度也差,公視員工很有意見,不曉得用什麼標準去衡量留任?對於員工來說,這些是沒有責任感的董事,哪有「公共精神」?有華視主管說,留任部份董監事可以傳承經驗,這也合理,但是當過兩任董事的現任董事長陳郁秀,因為與前民視董事長郭倍宏走得太近,還弄出了「新台獨三台」(指公視、華視、民視)的「政媒聯盟」,常與高層唱反調,最後不能連任。文化部內去年也提出一個理由,說當過兩次董監事的不宜再當了。結果,現在的文化部推翻了一年前文化部的理由,竟然提名了第三次當董事的施振榮,讓公視內部也傻眼了。 其次,這次獲得的提名的新聞傳播學者,對公共電視或是影視領域的研究很少,「並不公共」!除了媒體改革團體出身的政大學者劉昌德長期關心公共領域的勞動權外,搜尋這是學者,包括孫嘉穗、王毓莉、張玉佩、陳翠蓮的研究經歷,真的讓公視員工不清楚,他們過去對公共電視領域有何研究或貢獻?而掛政大學者身份的王亞維,曾經當過公視節目部經理,但他卻是李永得的舊屬。 第三,部份公廣集團主管也提醒,有些企業界人士進公視當董事也有助於公視內營運效率改革,但是他們有沒有公共理念,倒是讓人捏把冷汗。例如財訊的謝金河,長期在股市經營,也有很多投資,又兼具媒體人身份,這角色與公共媒體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恐有落差。因此這份前公視總經理提出的名單卻被公視內部評為「並不公共」! 而讓外界更關心的是,屬於藍或綠的被提名者到底是誰?當過客委會主委的李永得在提新名單後說,除了性別、地區、專長都有平衡多元性外,候選人政治光譜也具多元性,包含3名中間偏藍、4名中間偏綠,多數則為中性,「不同政治光譜也是台灣多元聲音的一種,多元聲音會在董事會裡理性溝通,充分反映台灣社會多元性」。立法院國民黨人士說,其實真的看不出偏藍色彩的人士在哪裡?倒是明顯偏綠色彩者超過半數,其他還有隱形綠。國民黨今天也發新聞說:「除了少數幾位行事低調,處事風評較為中立外,其他提名人黨派色彩濃厚,都有特定派系脈絡可循」,因此,李永得部長說的有3人中間偏藍,恐怕也真找不到了,公視內就有幹部說「這名單有黨派,但分不清藍綠」。 當然也有公廣員工對這名單持肯定態度,李永得在11月9日週一審查會上也提了,一位國民黨審查委員稱讚這是好名單,他強調這是「完全符合張顯公共價值,幫助未來媒體發展趨勢」的提名。不管如何,文化部總算又踏出一步,逼國民黨上場決戰,就看國民黨如何接招,今天以後的壓力都在始終沒有積極策略的國民黨身上,要提名單再審?提出法律爭論?或是繼續杯葛?再不然直球對決?就看國民黨未來的作為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公視董監事審查 藍營鷹派抬頭有內幕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針對文化部長李永得提出的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藍營經過幾天的密集討論之後,鷹派獲勝,決定都不支持。 目前的公共電視董監事任期在去年就已經屆滿,上一任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只通過了四位公共電視新董事,造成公共電視的董事會一如往例再度難產。接任文化部長的李永得先前伸出橄欖枝,歡迎國民黨推薦公共電視董監事人選,不過國民黨婉拒。李永得部長日前提出新的名單,還召開記者會親自推薦,強調新的名單具備了專業與多元性的特色,絕對是最好的名單。 據了解,藍營內部有人建議以善意回應李永得部長,建議除了少數有爭議的人選之外,其他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都可以通過。抱持此一觀點的人士認為,兩大黨高度對立不是全民之福,不如釋出善意,希望能夠從公共電視董監事的同意案破冰,在接下來的許多重大議案也可以有良性互動。 不過隨著陳學聖拋出公共電視日前停掉蔡詩萍節目是公視綠色恐怖之後,藍營內部的鷹派再度抬頭,最終拍板定案,決定全面封殺這次公共電視董監事的名單。綠營會選擇在藍營審查委員全部不出席的情況之下強勢片面通過,還是繼續協商或是要求文化部重新提出董監事名單,將是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王其》公視今年選得出新董事長嗎?

很多公廣集團員工在關心,公視董事長陳郁秀到底要做到何時才會離開?因為陳董的任期已經延長一年,怎麼都沒有新董事長要來的跡象?了解內情的人士表示,由於最近文化部積極處理,有機會在立法院這會期內,也就是明年一月組成新的公視董事會。 一位公廣集團主管透露,在9月召開的公視董事會審查委員會談話會中,雖然不同黨派的審查委員對行政院及執政黨立委要急著修公視法,讓審查門檻降低仍有意見,但對文化部願意誠懇面對審查委員的態度也很肯定。其中有初步的共識是,董監事名單一改過去當天再給審查委員的作法,文化部會研究,提早給審查委員有時間消化了解,再做出負責任的投票選擇。另外,也有可能在名單決定前,透過政黨協商先討論,而不是如去年9月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一堆很「鄭友友」的名單,結果21人被刪掉14人,鄭麗君難堪退場。 之後,又傳出總統府、行政院對公視董事長推薦人選意見不合,加上鄭麗君提出的名單也被行政院退件,提名作業因而停擺,到今年5月20日後換了新文化部長稍有轉機。公視主管說,新部長李永得當過公視總經理,對公視董監事會有他的堅持,也願意與外界溝通,現在已經初步取得府院的支持,「從上次談話會不同黨派審查委員有初步共識,就可以看出來」!據說如果11月可以再開一次談話會後,應該就可能正式審查董監事名單了,有人樂觀期待在立法院這會期明年1月結束前,說不定新董事長就可以選出來了。 公視這次第7屆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在去年9月9日審查委員會歷經兩輪投票後,從21位董事候選人中,選出舒米恩・魯碧、徐瑞希、陳湘琪、盧彥芬、王燕杰、胡元輝與廖嘉展等7人,5位監事候選人僅黃銘輝通過。也就是說,公視第6屆董事早在去年9月25日任滿,行政院提名人按《公共電視法》,由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及民眾黨等各黨團,推舉共15位社會人士代表,組成「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査委員會」審查,候選人須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審查委員,也就是至少12票同意票,才能成功闖關。去年第一次審查會議上,包含廖元豪、吳育昇等委員都質疑,名單中多是藝文界人士,有媒體管理經驗者太少,痛批是「鄭友友」,且是「有史以來最弱名單」。由於公視董事會至少須有17名董事,監事則須至少3人才算組成,因此審查委員會還得再選出至少10名董事、2名監事,才組成董監事會,再選新董事長、總經理。 另外,因公視擁有超過七成的華視股權,有權提名華視董監事。所以,華視新董事長、總經理,就要等公視新董事會組成後才能選出,通常都在產生新公視團隊後的2或3個月了。公視資深員工期待,這次立法院會期如能產生新公視董事長,也許明年的農曆新年後就有新的華視總經理了。 公視內部主管也表示,希望文化部盡快提出新董監事名單,快點結束現在的過渡期,免得耽誤重大決策,例如公、華視明年的預算如何編?華視如何参與國際影視平台?當然也有人期待新董事長有新氣象,先前聽說是司馬文武,也有報導提到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公視內有人給出好評價。只是公視老員工都說,從過去公視產生董事長過程來看,這是見光死! 但不管如何,這次公視人很期待他們的老總經理李永得,可以有效率又有魄力地為他們找到好又強的新董總團隊,盡快讓公視、華視迎向變化多端的數位媒體未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快訊!文化部終止開辦「國際影音平台」

【特約記者林可妮報導】文化部今(29)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終止有關「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聲明如下: ㄧ、文化部感謝公視董事會的肯定及支持,以11票對4票通過「109年發展國際傳播數位計畫」前導專案。惟為避免爭議擴散,經審慎完整的評估,文化部今(29)日發布終止有關「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 二、「國際影音平台」受各界期待及關注度極高,文化部後續推動本案政策方向不變,文化部將持續徵詢各界意見,尋求最佳之執行方式。

王其/政府的手一直留在公視內?

媒體界最近熱烈討論公視要設國際頻道,還有司馬文武當公視董事長,而批評、爆料最兇的是公視現在的董事,外界不解的是去年公視增設台語頻道,也是文化部編的預算,也是政府的意思,怎麼沒人站出來批判?媒體界人士認為,這些風波應該是爭奪下任董監事、董事長的手段而已,大家心理有數,政府、政黨的手根本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而公視董事會7月27日週一討論時,董事間氣氛火爆,果然大部份時間在討論司馬文武的人事案! 被批評最重的話就是這句:「這形同國家沒收公視」!其他還有:公視從未發生「文化部下指令、公視來做」的狀況、「未守住紅線,嚴重削弱公視主體性」、「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怎能照辦文化部交辦指令」、「國際頻道計畫牽涉新聞製作,不只是軟性節目,如果踩到聽政府辦事這條大紅線,公視獨立形象恐毀於一旦」、「我們不是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等下屬單位,不能也不可以為文化部製播」。還有報導說,董事們憂心國家的手伸入公視。有人就說,這每句話都好像反對黨在質疑執政黨。 了解公視運作的一位立委說,翻翻公視的歷史,從客家台、原住民台,哪個頻道不是政府政策要設立,再編預算去執行?只是執行方式要符合法令,或是要不要給公視而已。回想客家台當年剛成立時,先讓台視標走,後又落入東森電視手上,現在則在公視。為了符合預算法,當時客委會每年把客家電視台經營權做成一個大標案,超過3億元。民進黨政府2008年前曾經要規劃設公視南部台,也要公視提規劃案,公視也認真提出數十億元的建台大案,換成國民黨執政,就不做了,公視能奈政府何? 再看看同樣這屆公視董事會,去年才設了公視台語台,還動員文化部、NCC等官方機構去喬在有線電視固定頻位。這位了解內情的立委說,文化部去年開始每年4億給公廣集團做台語頻道的台語節目、製播台語新聞。「每年9億預算,絕大部份被人事費吃掉的公視,其他預算在哪裡?頻道在哪裡?怎麼做台語新頻道?台語台沒有政府出手,怎麼生得出來」? 這位關心文化建設的立委說,蔡政府上台後,多個臺灣民間團體連署請願文化部,成立具公共服務性質的台語電視台,2017年文化部長鄭麗君承諾立委公廣集團將籌設台語頻道,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既然「鄭部長正面回答,我在行政院也支持,我們就要開始推動」,並由立法院在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為法源依據,文化部再編列預算補助公視,2019年7月籌設全台語的電視頻道,並於7月1日將旗下的公視2台改為全台語播出的公視台語台。 這段歷史很清楚,立委問說,為何當時沒有人質疑政府的手伸入公視?而且,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大方給公廣集團錢,為了台語台的新聞、節目,文化部每年給華視一億元,給公視三億元,馬英九當了八年總統,何時每年給華視專案的錢超過一億?這位立委說,設頻道這樣重大政策,公視有何立場說「尊重公視獨立性」而拒絕?雖然,公視也解釋說台語台的例子,是文化部先提出專案,後由公視得標,且在運作內容上也有獨立,其實這是巧妙運用政府預算巧門說法而已,反對黨也可以批說這是政府黑手伸入公視。 其實,現在政府每年給公視專案的錢,都大過法定的9億元。一位立委助理翻開預算書說,2018年「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轟動大戲的錢,來自前瞻計畫的新聞曝光後,外界才了解,原來政府除了每年9億元,還運用其他專案幫公視找錢,這些專案,有數位的,有前瞻的,再加上客家電視、台語電視也算在公視內,公視一年的總預算費用超過20億元。也就是說,公視高預算來源都是帶有政府專案配合政策目的,而且行之有年,怎麼能說「從來沒有這樣過」? 從政策、預算的角度看公視,喊公視要獨立自主,令人有今夕何夕的感覺,也許台灣社會也真的搞不懂「政府電視」與「公共電視」的差別,都認為在喊喊而已。而且,「政府什麼時候沒有介入過董事會選任」?一位資深媒體主管這樣質疑。 這位媒體人回憶說,從第一屆到現在,政府不但介入提名,還會主導董事長人選,如果不是政府、政黨介入,現的董事怎麼會被提名?公視法規定,公視董監事是行政院提出名單,再交由立法院各黨派推舉的人士組成審查會來審查,審過了就成為董事,然後董事們再互選出董事長。從第一屆開始,政黨就介入董事會選任,都是藍軍提提偏藍色董事、審查委員,綠軍偏綠審查委員。 他提醒,公視董事長安排也從來都是政府、政黨的手在操縱,否則陳郁秀如何當董事長?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當時的新聞局找了法學教授陳春山當董事長,其後改選,本來安排一位女董事當,卻沒操盤好,最終被政大教授鄭同僚拿下董事長。2008年後國民黨執政的公視董事長陳勝福、趙雅麗、邵玉銘,哪位不是政府高層欽點的? 這位媒體人總結,從政策、預算、董事選任,甚至到董事長選舉,不都是政府在決定、主導?政黨的手可以說,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 另外一位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也表示,嚴格來說,文化部、公視處理這件事,沒有先與董事會溝通,沒有注意程序正義,應該要被檢討,但也不能無限上綱到說政府介入公視獨立性。他尊重公視很多人的理想,希望公視真正成為公共的電視台而不是政府電視台。他也承認,公視新聞也許可以做到超然獨立,但是公視要配合政府政策、預算、董事會運作,其來有自,批評者何必掩耳盜鈴?這位立委也說,政府、政黨的手,可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 再說回來,這位資深立委強調,政府就是要找有理想、有經驗的司馬文武來主持國際影視頻道大計,這就是司馬文武之心,公視董事皆知。果然公視董事會今天週一討論時,支持司馬及反對司馬兩派,不管男或女董事間,討論氣氛火爆,還有人拍桌大罵,但大部份時間卻在討論司馬文武的人事案是否得當!國際頻道反而談得少。有董事就私下說,司馬文武的董事長案,文化部根本連董事都沒有提出來,也不一定會過關,顯然現在的董事會熱烈討論個未來式,幕後原因耐人尋味。他判斷現在反對國際頻道,說有政府的黑手介入,可能是反對司馬文武當董事長,或是董監事提名之爭,甚至於是未來經營團隊之爭,設國際頻道議題只是藉口,未來幾個月,公視董監事、董事長、總經理的安排,有可能上演更多政治口水大戲。

王其/鄭麗君卸任,為什麼絕口不提公華視未完成的改選案?

文化部長鄭麗君520後風光卸任,不但媒體對她評價很高,她還寫了千字文,細數四年成績。可惜的是,各界關心、且已經拖延超過8個月的公視、華視董監事改選,在鄭麗君下台那一刻,仍然懸在半空中未解。公廣集團1000多位員工盼望的新治理團隊,仍然沒有下文! 鄭麗君在520下台,發表了「一千多個打拚的日子,感謝有您」的千字文,細數她4年貢獻,通篇大談文化領域的功勞,有關公廣集團的公視、華視績效,千字文內只有提到「成立公視台語台、提出公共媒體法草案」等10多字,比她講家人的事還少,而跟了她四年的華視,更是一個字都沒談。 文化部先前在新聞稿中說,2019年的公務預算數額,首度突破200億元,達202.83億元,其中文化部補助公視、華視的預算達19億9,357萬元。換句話說,文化部年度有1/10的預算花在公視華視,1000多天過了,部長走了,卻真的只留下「片語隻字」! 鄭麗君為什麼不想提公視華視?跑文化部的記者說,那是她心中的痛。 公視第六屆董事會應該在2019年9月25日任滿,立法院組成的審查委員會9月9日審文化部提出的名單,有董事候選人21人、監事候選人5人。經過跨黨派的審查作業後,僅通過7名董事及1名監事,還遭批史上最弱名單。國民黨團推的審查委員砲聲隆隆,指這次候選名單都是文化部自己,推出思考太單一,造成被指是鄭麗君的「鄭友友」,也是有史以來最弱的名單,缺少重量級人士,而且商業經營氣氛太低,文青氣氛重。鄭麗君曾經反駁表示,這樣的說法對提名人不公平,某種程度是現行制度使然,讓審查過程很艱辛,盼各界不要以政治態度去看待。她還比較說,上屆董事會經歷2次審查,再上一屆董事會則是5次審查。 又過了將近9個月,鄭麗君在520下台前,一直都沒有再提出新的董監事名單。而今年二月換屆的立法院,早在四月就重組了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卻苦等不到文化部送來的新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其中一位兩屆都是審查委員的學者說,感覺文化部跟他們溝通不足,去年九月他審查前沒做好,現在也是靜悄悄的。 不願透露姓名主管說,鄭麗君對名單很有堅持,去年提出的名單被批評為鄭友友、歷史上最弱名單,雖有幾分道理,但是她不承認,而且與行政院、立法院也沒有好好討論,第二次名單才始終難產,讓公視、華視的業務推動,8個多月來處於不穩定狀態。華視今年四月還發生董事長、總經理為了高層人事不合,搞得一個月兩位監事辭職。如今,鄭麗君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爛攤子給繼任的李永得。也有文化部員工替鄭麗君抱不平,因為,國民黨時代的部長龍應台提的次數更多,還有新聞局那個年代,公視還有多件官司纏訟,比現在更亂。 一位曾參與影視規劃的主管強調,鄭麗君任內,加速文化內容跨平台、跨國合資合製及國際傳播,台片、台劇都大爆發,鄭麗君過去四年的努力,為台灣未來十年的文化打下堅定的基礎,台流文化準備崛起!她創辦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還未滿一年,投資總產值已超過13億元,原創故事IP及作品已有4萬多件,這些也都是與公視、華視相同的影視投資。 這位主管也期待說,如同鄭麗君在千字文中寫的「從事公共事務者,只要心中懷抱理想與願景,不論在政府或民間,不論堆的是哪一塊石頭,終將能合眾人之力,一起起造心目中的大教堂」。她已回到民間,有機會也可以再參與公視、華視的影視大業,讓這過去心中痛,轉為未來人生快樂之源!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取自鄭麗君前部長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辭世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哀傷與惋惜

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辭世,享壽65歲。文化部長鄭麗君聞訊表示,林清玄先生畢生致力書寫,著作等身,以文學和佛學傾注個人關懷及思索,清雅溫煦,影響深遠,對其辭世表達哀傷與惋惜。 林清玄(1953-2019),曾任《中國時報》海外版編輯、社會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創作文類以散文和報導文學為主,創作題材多樣化,討論文化、教育問題,或由生活出發,以通俗又頗富哲思的文字寫下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後期以佛理入文,從文學到佛學,自成一家之言,代表作品包括《心有歡喜過生活》、《在生命最深處善待自己》、《禪心大地》系列、《在蒼茫中點燈》、《茶味禪心》、《蓮花開落》、《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作品多次被編入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的中文課本,曾獲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獲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1988年亦曾被出版界推選為年度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