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媒體

已找到 17 則相關結果

Lin Bay好油/誰來還我們專業的農業媒體呢?

過去豐年社就是負責豐年跟鄉間小路兩個刊物,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希望豐年能跟上現在數位化的腳步,帶領豐年社可以做出更好更即時的專業農業刊物,於是他找來了汪文豪來做社長,汪文豪也在曹主委的信任跟支持下組建新團隊開始將鄉間小路轉型為農傳媒,農傳媒也在汪文豪社長的領導下逐漸成為最專業的農業報導。當初汪文豪就任社長的時候,徐永明質疑過農傳媒的中立性,要求黨政軍必須退出媒體。汪文豪當時對徐永明立委的解釋是:「農傳媒會盡到媒體本分、忠實報導,一方面協助推廣農業政策,一方面也搜集民情成為農業議題交流園地,當時喊出的是『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在過去汪文豪帶領的豐年社並沒有愧對「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這13個字,在曹啟鴻任內他非常支持汪文豪,但可惜曹啟鴻被換掉了,換成了林聰賢,林聰賢要的不是「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媒體,他要的是一個能護航,能聽話,能專心做好農委會要宣導事項的媒體,那麼汪文豪就變成他的眼中釘。去年因為豐年社接受斗南農會前年的委託出書,他出席了這場新書記者會,而後來就被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以影響選舉為由逼退。汪文豪離開豐年社之後,他的總編、記者等一一被逼退,農傳媒漸漸轉型成實質的官媒,在最近巴拉刈的議題上,不只一面倒的倒向農委會,連過去專業中立的報導,都可以拉掉並修改內容。如今台北市勞動局還給汪文豪一個清白,但誰來還給我們一個專業的農業媒體呢? 作者為知名評論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王其/誰綁架了NCC及台灣觀眾?

轉播部份中華職棒的英國體育頻道ELEVEN SPORTS,上周突然告訴NCC說,因為版權談判不順利,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他們6月1日後將不再送訊號給大豐等部份有線電視業者,這形同宣告要斷訊。NCC緊急出面處理,但從過去經驗來看,恐怕又是白忙一場。這幾年來引起比較大風波的斷訊事件有兩件,至今還沒有完全落幕。一是2015年的台中的某有線電視侵犯版權費,被頻道業斷訊並且打官司,就算頻道最後贏了官司,周旋多年,有些錢頻道還是沒有收回來。其次,去年民視跟TBC的下架11天風波,雖然後來民視新聞台還是又上架,NCC也各打50大板都罰款,但是,過了1年多,民視要求多拿授權費,也沒有完全如願,雙方又回到原點。有人說,這次ELEVEN SPORTS有突襲綁架NCC的味道,因為NCC根本沒有可以強制的法令根據,去解決頻道授權價格的商業談判,但是偏偏一般民眾都認為NCC有無上的權力。其次,也有人說犧牲了觀眾權益,因為它現在負責轉播中華職棒的統一獅、桃園猿賽事,這次可能斷訊的系統包括大豐等有100多萬戶。當然也有頻道業者很同情這家努力做台灣體育服務的頻道業者,因為每年只能從有線電視系統拿到不到緯來頻道一半的授權費,進入台灣3年多以來虧損5億元,今年要多要授權費,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根據業者估算,ELEVEN SPORTS想要藉頻道斷訊的事件,拉高與頻道代理商或是系統業者的談判籌碼,進而拿到更多的授權金,恐怕很難如願。有業者分析,從歴史來看,台灣頻道與頻道代理商、有線電視系統台間的授權費,本來就是很複雜的關係,不然4年前台中的有線電視頻道下架風波,不會到現在還沒有徹底解決,而最近大豐有線電視欠代理商頻道授權費,一欠就超過3年,大豐態度強硬,也嗅不到官方會有解決時間表。再從台灣媒體的背後政商關係來看,更難有讓各方滿意的答案。光看去年民視、TBC的頻道下架風波,民視的綠色背景、新聞頻道的影響力,就讓有鴻海藍色背景的TBC吃足苦頭。這次ELEVEN SPORTS原本是外商背景,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它與富邦凱擘、TBC的關係以及互動都非常友好,所以這次斷訊的有線電視系統戶,都沒有包括凱擘、台固、TBC等。外界不免關心會不會因此陷入政治漩渦?一位長期觀察政治發展的人士說,富邦被認為在背後支持藍軍張善政出馬要選總統,而TBC的大老闆則是民調正在一路上揚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藍軍色彩強烈。再說,獨立機關NCC雖然說是電視主管機關,不受政治力影響,但是它擁有監督頻道授權費的法令權力很薄弱。去年NCC裁罰TBC的法律依據是《有線廣播電視法》第53條,說TBC損害訂戶權益,亦即在未獲NCC同意變更營運計畫前,即停播民視新聞台。但是TBC感到委屈,說民視新聞台的臨時授權只給一段期間,TBC若不停播民視新聞台頻道,恐怕會因侵權挨告。而NCC裁罰民視的法律為《衛星廣播電視法》第43條第2項規定,因為民視下架有損視聽眾權益。民視也有怨言說,旗下含民視新聞台三頻道要跟系統商每戶授權費2元,也很合理,要不到錢只好停止授權。兩條法令都是說業者有損民眾、訂戶的收視權,NCC可以做必要措施,不過,都沒有更具體的裁決權給NCC,結果NCC對於TBC罰款336萬元,對民視提出警告後裁處20萬元。後來民視下架11天後又上架,但是民視應該也沒有從TBC拿到兩塊的授權費。再談到民眾收視權,有線電視面臨OTT的競爭,觀眾收視行為改變,觀眾早就到處找內容看了,不一定要從有線電視。拿這次ELEVEN SPORTS轉播中華職棒為例,除了有線電視外,雅虎、line……等網路平台都可以免費看得到,觀眾權益受影響的程度有限。所以體育業界評論,ELEVEN SPORTS承受不合理的待遇多年,被迫斷訊,希望看能否多拿授權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有人批評這有如拿斷訊綁架NCC、觀眾,它也只能概括承受。而電視媒體背後複雜的政商關係,不管ELEVEN SPORTS和蔡明忠、郭台銘的結盟是虛或實,擺在眼前的是,凱擘體育頻道WIN TV和ELEVEN SPORTS的合作關係相當密切,而TBC的頻道購買以往都交給凱擘處理。這場斷訊風波未來一周的發展,依據有線電視圈的分析,NCC沒有強制的法令可介入,ELEVEN SPORTS既然主動說要斷訊,它要斷訊的目標有線電視業者大豐等系統,如果仍不願意多付費,最後就要取決於凱擘TBC系統、ELEVEN SPORTS的態度了,也有可能大家都白忙一場,最後又回到原點。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楊秉儒/製作節目奉行的最低道德標準!

很少在自己的臉書上推薦任何一個節目。不過,就讓我破例一次吧!因為這個節目真的製作得非常用心,無論是在敘事觀點、內容深度、節目品質⋯⋯等,都值得推薦。尤其節目中以非常完整的論述,宣導「捕獸鋏」、「山豬吊」等非法狩獵陷阱對台灣生態保育造成的危害,以及「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與各原住民部落密切合作,保護台灣山林生態,搶救台灣黑熊所做的努力,再再都令人感動。一則好的「專題報導」新聞或節目,不一定要靠「獨家搶先報」的方式,以提供閱聽者「淺碟式即時資訊」來搶收視率或點閱率;而是必須思考,這個節目能帶給閱聽者什麼樣的省思?對社會大眾能帶來什麼樣的正面思考甚至教育意義?「台灣1001個故事」節目製作團隊耗費時間、資源、人力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製作了這一次的專題節目,他們難道不想跟拍到最後,完整記錄「南安妹仔」從發現、拯救、照護、野訓,一直到最後成功野放的「全紀錄」嗎?我相信他們一定非常想。但是為何節目製作團隊最後沒有這麼做?「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不但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媒體從業人員在製作節目時,應該奉行的最低道德標準。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江永田/天公不做美,也要賴給韓總?

有一個號稱本土的「數字」新聞媒體,我們很難看到在它的報導中有所謂的「平衡報導」,但我們能輕易看到的,就只有「逢藍必反、逢韓必砍」!任何跟藍營或韓總有關的,總是由負面的思考和陰暗的手法「夾議夾敘」的下筆、運鏡,雖然說媒體有立場是有目共睹的常識,連美國都無法避免,但旗幟鮮明到讓人不忍卒睹,就實在太超過了!「小舞台前廣場也只有聚集50人左右,鏡頭轉向紅色攤販區,這個人數也很令人尷尬,才多了一些些觀光客。還有攤商無奈的透露,原本一個9平方公尺的攤位,3天竟然要價6萬元!當時他完全沒意願,後來他們主動降價至3天2萬元才勉強承租,現在3天的業績只有8千元,讓他暴怒大改韓國瑜的口號,應該要改成『人進不來,高雄進棺材。』」以某個時刻某個角度單一照片誇張的打擊高雄市府拚觀觀拚經濟的努力,這就是「數字」新聞媒體的報導方式;忽略天候狀況而以嘲諷的方式否定演出藝人如玖壹壹、林宥嘉等賣力演出,就是「數字」新聞媒體的指導方針。高雄觀光局長潘恆旭說:「因為他總共有4個舞台區,所以如果你從某一個單面的照片去照的話,你可能只會看到不同的面向。」就是希望媒體能夠從不同面向去報導或甚至檢討市府辦活動的用心。高雄市的「春吶」的經費能和屏東的台灣燈會比嗎?高雄市的「春吶」的訴求對象和屏東的台灣燈會一樣嗎?高雄市的「春吶」的氣候條件能和屏東的台灣燈會比嗎?經費比不上、訴求對象不一樣,連天候條件都不同,這樣的比較有何意義,我們真的完全看不出來。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的報導又有什麼價值?這樣的報導和「韓黑一族」和「1450們」又有什麼不同?阿扁的保外就醫再一次展延,證明中華民國司法已死;「數字」新聞媒體的只有立場沒有是非,更證明媒體第四權屍骨已寒! 作者為雲林退警協會理事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胡幼偉/傳統媒體是「民意最高法院」!?

談到政治,網路中的意見很多,吵來吵去。我總覺得,如果傳統媒體不報導網路中的「酸民意」或「黑民意」,那些意見的社會影響力不會這麼大。反之,如果傳統大媒體報導說:某某政治人物被網友打臉,那殺傷力似乎就比較大一些。有趣的是,如果該則報導中又說:但打臉的人反被其他網友嗆爆,那這個政治人物好像又沒事了!所以,我覺得,傳統媒體似乎有一種「民意最高法院」的微妙角色!也就是說,網路中的不管什麼鬼東西,一定要被傳統大媒體報導出來,才算是在社會上落實了!這樣講起來,傳統大媒體似乎對於網路中的意見,有一種「認證」的功能。傳播學界對此現象已有關注,還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所以,在傳統大媒體中工作的新聞人,在報導網路意見時,是否因為個人政治立場,而故意凸顯網路中的某則訊息,是很要命的事情!政治立場一在心中發作,心就會變得很黑很狠,故意選擇性地報導個別網民的意見,來修理特定公眾人物或政治人物,這本質上是一種「借刀殺人」的作為!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楊秉儒/什麼樣的主子 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奴才?

其實呢,這則新聞影片已經有很多媒體都已經揭露了。包含UDN、ETtoday、東森新聞、三立新聞⋯⋯等一下!「三立新聞」跟「自由時報」你們這兩家是想造反嗎?開車門下車前,先注意後方有無任何來車,應該已經是很基本的常識與禮貌。交通部不是已經宣導N年,因此肇事還會有罰則嗎?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6-1條,駕駛人或乘客未依規定開啟或關閉車門,因而肇事者,可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而近五年因不當開車門造成眾多傷亡,累積共23死17,654傷。難道身為總統隨扈的國安局人員就比較大,可以肇事了還掉頭就走,當作事情沒發生一樣?不要忘了,因為你的粗心大意,不但導致一位交通大隊員警摔車,也波及路邊民眾耶!總統隨扈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當個「馬路三寶」就是了?還是說,反正第二輛車裡的蔡英文總統明明看到前方發生事故,下車後一樣毫不關心的掉頭走人,是否正應驗了那一句:「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奴才。」?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Jack Dai/禁止的邏輯謬誤

報導指出:不滿中天新聞台近日嚴重逾越媒體應有的角色,近日有台大學生在臉書發起「要求校內各餐廳,不得以餐廳電視機播放中天新聞台!」票選活動,獲得超過2000名台大學生支持,台大學生會指出,禁播可能違反言論自由,已和餐廳達成共識,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收看想看的頻道。 雖然我也對中天60%韓國瑜報導的內容頗感微詞,但台大學生會的抵制內容,讓我深感:即使是台大學生,依然容易在主觀意識的干擾下掉進邏輯謬誤的陷阱,不嚴謹解構如下。 活動目標:要求校內各餐廳,不得以餐廳電視機播放中天新聞台! 理由:中天電視假新聞(內含非中天無假新聞之前提)。 台大學生會訴求:禁播可能違反言論自由,已和餐廳達成共識,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收看想看的頻道。 故:既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頻道,故如果有學生想看中天,就不應該違反其自由,餐廳也就應該可以播放中天新聞台。 且:如果有學生提出不得播放三立和民視,基於尊重言論自由,餐廳也不該干涉其自由,學生亦然。 然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裡的「學生」,是指所有學生?多數學生?或特定學生?這需要定義,且需要判定標準。 因此:回到「要求校內各餐廳,不得以餐廳電視機播放中天新聞台!」的目標,在相關前提出台前,此次抗議純屬鬧脾氣的偽命題。 感想:言論自由意指自由表達與選擇的權力,那麼,選擇觀看學生們認為的假新聞的自由,又該不該被保護呢? 中天很扯,但自由有成本、也有邏輯,若你不願付出自由的成本,意味著你想要得到的根本不是自由,那⋯⋯還是誠實地說「我就是討厭中天吧」。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BBC中文財經訊息更新龜速 期許更多即時新聞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BBC是國際知名媒體,因應全球華人人口總量的潛力,他們也有中文網提供新聞服務。 幾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BBC有中文網,當時的感覺:「那真好啊!」,因為台灣當時並沒有電視台提供專業的、縱深都夠的國際新聞節目,就立刻進入他們的網站瀏覽新聞。 記得那時大陸四川發生疆獨份子發起的恐攻,BBC有很大篇幅的著墨(以英國人的角度),之後又造訪過幾次,多數新聞都是中國發生的事件,蠻好的是可以瞭藉西方人看事情的觀點,只不過國內的電子新聞也有類似的報導,漸漸地就跟BBC疏遠了! 奇摩Yahoo財經大多數是房地產訊息,最近這一星期想多了解一些財經相關的資訊,重新探望了這位老朋友,也許在企業和科技他們有更多的報導。 BBC財經的確涵蓋面比較廣,只是訊息更換速度很慢,這幾天財經欄位點進去,網頁都停留在同一個頁面,最新一則訊息是2019年3月8日,不知道他們對於即時新聞抱持的想法是什麼? 對於讀者而言,如果每天都點到舊聞,就不知道該繼續點閱還是say goodbye? 讀者閱讀財經新聞,除了想要即時與世界接軌之外,有時也許有工作上或投資的考量。 不明白BBC是受限於自身財經記者太少,還是對於財經新聞的選擇很謹慎,以致於財經區幾天之內竟然沒有一則訊息更新? 希望BBC在財經新聞的提供能夠更符合讀者的期待,多一些即時的、中美和歐洲財經訊息的報導,BBC才能贏得更多華人讀者的肯定。

全球「流媒體」爭霸大戰開打

圖/圖片取自網路。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Disney與在線視頻巨頭Netflix分手,正積極籌劃進軍流媒體領域。 除了Disney之外,還有多個科技巨頭來勢洶洶,Alphabet(Google母公司)與YouTube合作,Prime (Amazon旗下)和Twitch,Facebook也準備推出在線視頻服務,Apple預計今年推出新的流媒體服務。 傳統媒體公司也躍躍欲試,比較起來Netflix似乎處於劣勢,因為他們的業務是最單一化的,訂閱收入決定他們的生死,沒有其他多元業務收入撐腰。Disney挾著數十年的影視資源已經有了一個穩固的位置。可能是眾多競爭對手中最危急Netflix領先地位的媒體。 說實在,我還是看好Netflix,原因反而是他居於劣勢的因素。 記得賈伯斯剛推出ipod時,當時音樂產業在面對使用者偷偷下載他們的音樂產品手足無措,他們知道那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想要樂迷付費下載,但是提供的科技轉檔服務,連自家執行長都無法從官方網站下載使用,你就可以想見在當時「科技」對於線上音樂販售有多重要。 正因如此讓賈伯斯搶到了這個商機,因為蘋果的音樂軟體簡單易操作,下載時間又快。 為了讓果粉可以有更多的音樂選擇,賈伯斯使出他的魅力說服那些大唱片公司一起加入蘋果的音樂商店,他們找不出理由拒絕之外,也覺顏面無光。 科技公司主導了線上音樂產業。 但是現在流媒體之爭,科技技術已不是問題,反而是娛樂內容會是關鍵因素,各家公司競相爭取頂尖編劇,導演和演員,想要複製蘋果再造傳奇嗎? 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都很忙碌,以我個人而言,一天當中可以分給娛樂節目的時間真的不多,因此都挑選好看的,有趣的,演出水準高一點的節目。 舉例:看國際新聞時,我就會選「文茜的世界週報」,因為之前看了好幾個不同的類似新聞,還是陳文茜的播報內容編排有系統,豐富詳盡之外,有時也搭配一些議題作深入報導,值得花時間看。不論陳文茜換到那一個電視台,我選的是她而不是電視台。 只要Netflix持續保持水準,他們只做這一個業務,一定會做到最好,之前也已經累積許多這方面的專業了,想要將他們擠下寶座絕非易事。

賴祥蔚/先別管假新聞了,聽過新聞自由的八卦嗎?

先別管假新聞了,各位有聽過新聞自由的八卦嗎? 第一個八卦,新聞自由這四個字本來就是假的。誇張嗎?不然請問:新聞自由的英文怎麼寫? 包括主張管制假新聞的政府大官們,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猜猜看?當然不是freedom of news,也不是freedom of Journalism。 答案是:Freedom of the press。 為什麼?這就牽涉到新聞自由的第二個八卦了。被尊稱為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之父的約翰.彌爾頓,在十七世紀時本來不是要主張新聞自由,而是要主張離婚自由。 沒聽過彌爾頓?那很正常。不過他用長詩寫了一本書,很多人就算沒看過書,多半也聽過書名:「失樂園」(Paradise Lost)。 當時英國不准民眾離婚。這裡有另一個八卦,國王亨利八世因為想離婚,脫離了不准他離婚的天主教,創立英國國教,但是英國的百姓仍然必須經過允許才可以離婚。 彌爾頓想離婚不被准許,他認為硬要不相愛的人維持婚姻太不人道,所以寫了小冊子要宣揚離婚自由的理念。 問題來了,那個時候印刷技術雖然傳到了歐洲,但是一般民眾卻不能自己進行印刷,一方面是天主教與各國政府管制思想,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教廷樂於印刷並販售贖罪券,所以要求各國嚴禁民間自由印刷,一定要經過政府同意才能印刷。 彌爾頓宣揚離婚自由的小冊子,沒有獲得印刷的許可,但是他還是拿去印了,於是被傳喚來說明為什麼居然敢違法印刷。那是1643年的事。 很多人以為彌爾頓是在國會發表言論自由與印刷自由的演說,其實他是被傳喚去解釋為什麼犯法。彌爾頓的論點很簡單:讓各種意見自由公平較量,才能知道誰對誰錯,否則錯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錯,一般大眾也不知道為什麼對或錯,既然如此,當然要反對言論審查,而且要有印刷自由。彌爾頓的這套說法,用於言論自由與印刷自由都適用。 隔年,1644年,彌爾頓把自己的答辯內容拿去印刷出版(這次印刷還是沒有經過政府許可),這就是今天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理論的濫觴了。 有人可能會好奇,怎麼跑出新聞自由了?沒錯,本來講的是印刷自由,或者說出版自由。在彌爾頓的時代,根本沒有現代意義的新聞媒體,最多只有一些小冊子。報紙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而且印刷量都很有限。發行量超過一萬份的報紙,還要經過兩百多年才會出現。既然都是印刷,所以就繼續沿用了印刷自由一詞,甚至在廣播與電視陸續出現之後,電子媒體也都繼續使用這個概念。媒體的科技形式雖然不一樣了,信仰真理越辯越明的基本概念卻是一樣的,所以印刷自由的用語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管制假新聞?這個概念其實跟十七世紀的封建思想有什麼不一樣?該不該管?不妨回去看看彌爾頓十七世紀的著作。 這裡還要補充兩個跟彌爾頓生涯有關的衍生八卦,非常值得一提。 第一個衍生八卦是:彌爾頓雖然一直說自己不能離婚太痛苦,因此主張離婚自由,還出了書。但是他後來卻繼續跟原配妻子努力生產,一共生了四位子女。所以針對離婚自由這件事,彌爾頓其實用具體行動推翻了自己的理論。 另外一個衍生八卦是:克倫威爾推翻了英國皇室之後,任用才華洋溢的彌爾頓當官。彌爾頓在新政府的工作之一,居然是審查言論與出版品。所以針對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這件事,彌爾頓再度用具體行動推翻了自己的理論。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當然不能以人廢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彌爾頓對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鮮明闡述,經過將近四百年,至今仍然適用,值得學習。至於彌爾頓的實踐常常違背理論,這也提醒了我們:許多高喊自由及人權的人,都是一當了官就變了心態。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事,真是從古至今也都一個樣,必須設法戒之。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原文登於《立報》,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