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台灣

已找到 13 則相關結果

全球瘋赴日賞櫻 3月逾308萬人創單月新高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正值日本櫻花花期,日本觀光局(JNTO)今天表示,推估今年3月訪日外國客共有308萬1600人,超過2019年7月的299萬1100人,創調查以來單月新高紀錄。台灣在國家地區別以48萬多人排名第2。 日本放送協會(NHK)及朝日電視台報導,訪日外國客人數創單月新高的原因,除跟櫻花季訪日需求大增有關。除去賞櫻因素,日本受惠於日圓便宜與精緻觀光、深度旅遊等影響,自去年起便湧入了大量觀光客,進入2024年後外國訪日客人數的成長速率依然驚人。 這是日本從1964年開始調查以來,單月訪日外國客首度超過300萬人。 從國家或地區別來看,韓國以66萬3100人居冠、台灣以48萬4400人排名第2、中國的45萬2400人名列第3、美國以29萬100人排名第4。 另外,日本觀光廳公布今年1月到3月的訪日外國客消費金額速報值(尚未經修正及驗證就立即公布的數字)為1兆7505億日圓(約新台幣3673億元),跟疫情擴大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大增52%,創調查以來單季新高紀錄。 另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的報告,2023年訪日客的消費金額約為1.13兆元台幣,與2019年相比增加9.9%;平均每人的旅行消費為4.5萬元台幣左右,與2019年相比增加33.8%。 雖然台灣旅日人數稍遜韓國,但台灣人對於日本觀光消費的貢獻不遺餘力。台灣消費額度約為1691億元新台幣,占全體消費比約14.7%,居所有國家地區之冠;第二名為中國,占比14.4%,第三名為韓國,占比14.1%。

前立委蔡正元探討台灣領土主權獲法學博士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前立法委員蔡正元12月11日上午通過口試,獲得北京清華大學的法學博士,題目是《中國憲制規範下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 蔡正元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當年還有校長獎學金,雖然通過博士資格考,但是最後因故沒有取得博士學位。英國智庫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9月2日公布了2022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並列第16名。 蔡正元在臉書分享表示,自己又多了一個學位,今天上午通過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論文答辯口試,六位口試委員全票通過他的法學博士論文。 答辯口試的主試場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因為疫情,所以答辯者蔡正元在台北的書房,以騰訊會議軟件上線,全程以學術網路公開播放。 口試委員包括:王磊,北京大學法學教授;焦洪昌,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清華大學法學院前院長;林來梵,清華法學教授,京都大學博士;劉晗,清華法學教授,耶魯大學博士;屠凱,清華法學教授,愛丁堡大學博士。 蔡正元的博士論文主要重點內容如下: 1、建立憲法學及國際法學理論架構中,對於國家、主權、領土、制憲權、憲法管轄權的精確化的法律定義。 2、確立「中國」的法律定義,並且討論「大清帝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權關係。 3、分析各國憲法對於領土主權的規範,提出三種領土條款理論,包括領土的範圍、領土的法律性質、領土的治理方式。 4、探討1912年清宣統皇帝退位詔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31年訓政時期約法、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等的領土條款的規範。 5、更探討美國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憲法、法國憲法、德國基本法、英國不成文憲法等的領土條款的規範,以及加拿大魁北克問題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問題。 6、從國際法學的視角,梳理台灣的領土主權變遷的過程,從1635年麻豆條約開始、1662年鄭荷條約、1683年鄭克塽降表、1895年馬關條約,以至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的法律意義。 7、分析1950年至1971年「兩個中國」的政治現實與法律基礎,1971年後至今「一個中國原則」的發展與障礙。 8、解析各式台獨理論的法理問題,從1951年舊金山合約的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到民進黨台獨黨綱、李登輝特殊兩國論、遷佔國家理論等的論述。 9、提出「主權消損理論」和「殘存國家組織理論」銓釋1950年後中華民國憲法、大法官釋憲文、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憲法增修條文的變遷所反映的主權問題,以及延伸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還有「台灣當局地位未定論」的現象。 10、討論台灣的領土主權爭論的解決模式,包括殘存國家模式、台獨模式、一國兩制模式,以及目前尚無具體內容的「兩制台灣方案」的法理論證。 蔡正元先前剛出版三大冊的《台灣島史記》(也有上下兩冊的版本),他的博士論文未來會不會改寫出書,令人關注。

王華南》應為「台員」而非「台灣」及台語的肢體名稱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 一、台員與台灣 應為「台員」【dāi-un ,ㄉㄞ-ㄨㄢˊ】而非「台灣」。 「台灣」之「灣」發【uan,ㄨㄢ】調值屬陰平調,即華語之第一聲。 「台員」之「員」發【un,ㄨㄢˊ】調值屬陽平調,即華語之第二聲。 所以就音調來講,「台員」才正確,為何一般皆沿用「台灣」,其理由安在? 1622年荷蘭人初次航行接近現今台南之安平附近海域,曾在航海日誌記載:「正午接近Teyoan嶼北方約二浬處」。 當時安平是一座沙洲型小島,四周被海水包圍,與「台員」本島尚未陸地連接。荷蘭船員原本問當地原住民「小島何名?」但語言不通,島上原住民則以部落名稱「Teyoan」告知,所以荷蘭船員就將該嶼稱做「Teyoan」。 明代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陳第之東番記譯為「台員」,周嬰之遠遊篇譯做「臺員」,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以當時安平至赤崁樓之海灣地形而改稱「臺灣」,鄭成功於1661年攻佔「台員」後,改熱蘭遮城(荷蘭文Zeelandia,原文之意為「海中之地」)為「臺灣城」,鄭氏三代經營期間,來自漳州、泉州各地之移民日眾,但一般移民皆稱呼「台員」或「大員」。 註:漳州腔調發音為dāi-un,台員之「台」由di陽平調變為dāi陽去調。 泉州腔調發音為di-un,大員之「大」由dāi陽去調變為di陰去調。 雖然地名之漢字改為「臺灣」,但是最古早之發音【dāi- un,ㄉㄞ-ㄨㄢˊ】或【di- un,ㄉㄞˇㄨㄢˊ】卻流傳至今,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正本溯源,將【dāi-un】或【di-un】之漢字正名恢復為「台員」,兼具教育民眾認識「台員」正名之歷史由來。 二、台語的肢體【kī-t ,ㄍㄧㄊㄝˋ】名稱: 手【tsi ,ㄑㄧㄨˋ】掌【chiŋ ,ㄐㄧㄤˋ】手掌【tsiu-chiŋ ,ㄑㄧㄨㄐㄧㄤˋ】。 鼓掌【kɔ-chiŋ ,ㄍɔㄐㄧㄤˋ】 拍撲也(鼓掌)【ph(h)-phˉɔk-,ㄆㄚ(ㄏ)ˋㄆɔㄍㄚˋ】。 拳【kn ,ㄍㄨㄣˊ】拳頭【kūn-tu ,ㄍㄨㄣㄊㄠˊ】。 手腕【tsiu-u ,ㄑㄧㄨㄥㄨㄚˋ】。 臂【p ,ㄅㄧˇ】肘【di ,ㄉㄧㄨˋ】。 胳腋窿跤(腋窩下)【ku (h)-h-lāŋ-kha ,ㄍㄨㄝ(ㄏ)ˋㄝㄏˇㄌㄤㄎㄚ】。 註解: ◆和「胳」同韻母之「郭」文讀音【kɔk ,ㄍɔㄍˋ】, 廈門腔之口語音【kh ,ㄍㄝㄏˋ】,如:「姓郭」【s-kh ,厶ㄥㄧˋㄍㄝㄏˋ】; 漳州腔之口語音【kuh ,ㄍㄨㄝㄏˋ】,如:「姓郭」【s-kuh ,厶ㄥㄝˋㄍㄨㄝㄏˋ】。 所以「「胳」文讀音【kɔk ,ㄍɔㄍˋ】、口語音可轉為【kuh ,ㄍㄨㄝㄏˋ】。 ◆和「腋」同韻母之「厄」文讀音【ik ,ㄧㄝㄍˋ】、口語音【h ,ㄝㄏˋ】, 如:「災厄」【chāi-h ,ㄗㄞㄝㄏˋ】。 所以「腋」文讀音【iēk ,ㄧㄝㄍ】、口語音可轉為【ēh ,ㄝㄏ】。 ◆和「窿」同韻母之「隆」文讀音【liɔŋ ,ㄌㄧɔㄥˊ】、口語音【lŋ ,ㄌㄤˊ】, 如:「基隆」【kē-lŋ ,ㄍㄝㄌㄤˊ】。 所以「窿」【liɔŋ ,ㄌㄧɔㄥˊ】、口語音可轉為【lŋ ,ㄌㄤˊ】。 正手(右手)【chi-tsi ,ㄐㄥㄧㄚˋㄑㄧㄨˋ】。 倒手(左手)【d-tsi ,ㄉㄛˋㄑㄧㄨˋ】。 手指【tsiu-chi ,ㄑㄧㄨㄗㄥㄞˋ】指紋【chi-bn ,ㄐㄧㄅ゙ㄨㄣˊ】。 腫頭也(指頭)【chieŋ-tāu- ,ㄐㄧㄝㄥㄊㄠㄚˋ】。 手腫頭也(手指頭)【tsiu-chieŋ-tāu- ,ㄑㄧㄨㄐㄧㄝㄥㄊㄠㄚˋ】。 跤腫頭也(腳指頭)【khā-chieŋ-tāu- ,ㄎㄚㄐㄧㄝㄥㄊㄠㄚˋ】。 腫甲(指甲)【chieŋ-kh ,ㄐㄧㄝㄥㄍㄚㄏˋ】。 手腫甲(手指甲)【tsiu-chieŋ-kh ,ㄑㄧㄨㄐㄧㄝㄥㄍㄚㄏˋ】 跤腫甲(腳指甲)【khā-chieŋ-kh ,ㄎㄚㄐㄧㄝㄥㄍㄚㄏˋ】。 頭指【tāu-chi ,ㄊㄠˊㄗㄥㄞˋ】。 大胊拇(大拇指)【du-kū-b΄ɔ ,ㄉㄨㄚˇㄍㄨㄅ゙ˋ】。 註解:參見《韻會》:「申曰脡,屈曰胊。」,五指平伸時,頭指中屈,正如《禮記曲禮》所載:「屈中曰胊。」 《唐韻》:「胊,其俱切。」取「其」【k ,ㄍㄧˊ】陽平調之聲母【k ,ㄍ】和「俱」【ku ,ㄍㄨ】之陰平調韻母【u ,ㄨ】,正切合成陽平調【k ,ㄍㄨˊ】。 二指(食指)【j-chi ,ㄐ゙ㄧˇㄗㄥㄞˋ】。 中指【diˉɔŋ-chi ,ㄉㄧɔㄥㄗㄥㄞˋ】。 尾二指(無名指)【bue-j-chi ,ㄅ゙ㄨㄝㄐ゙ㄧˇㄗㄥㄞˋ】 尾指(小指)【bue-chi ,ㄅ゙ㄨㄝㄗㄥㄞˋ】。 十一指(六指兒)【chp-it-chi ,ㄗㄚㄅˇㄧㄊㄗㄥㄞˋ】 足【chi΄ɔk ,ㄐㄧɔㄍˋ】跤(腳)【kha ,ㄎㄚ】。 跤手(手腳)【khā-tsi ,ㄎㄚㄑㄧㄨˋ】。 腿【ti ,ㄊㄨㄧˋ】 大腿【du-ti ,ㄉㄨㄚˇㄊㄨㄧˋ】小腿【sio-ti ,ㄙㄧㄛㄊㄨㄧˋ】。 跤頭趺(膝蓋)【khā-tāu-hu ,ㄎㄚㄊㄠㄏㄨ】。 跤底(腳底)【khā-d ,ㄎㄚㄉㄝˋ】跤盤(腳掌)【khā-pu ,ㄎㄚㄅㄥㄨㄚˊ】。 正跤(右腳)【chi-kha ,ㄐㄥㄧㄚˋㄎㄚ】倒跤(左腳)【d-kha ,ㄉㄛˋㄎㄚ】。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本田善彥》台人把日本當成隨意差遣工具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台灣本土疫情升溫之際,網路瘋傳一則「日本媒體報導台灣奇蹟」的信息。5月16日,不少台灣朋友傳給我這則有點奇怪的圖文,附上台北街道空無一人的幾張照片,文中表示:「日本新聞播報台灣的奇蹟,能夠一天之內所有的人口都消失!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因為文中有提到「日媒」,幾位媒體圈和學術界的朋友說:「找了半天,根本都找不到出處。」有人懷疑地問我:「整個品味不像日本主流媒體的風格,真的日媒如此報導嗎?」還要我幫他們查證。我也覺得有些蹊蹺,立刻上網搜尋,同時向國内媒體圈的夥伴求助,卻找不到原版的新聞報導。至此,有些人質疑是否台方花錢收買「日媒」?還是自己寫個文字塞給日方廣告代理商? 後來經過台媒查證,該圖文並非出自於日媒、而是日本網友的貼文,經過台網軍的加工製作轉傳帶風向利用的。我們所看到的是民進黨立委在臉書粉專發文的,後來原來的PO文被抓包,該立委也將貼文中的「日本媒體報導」改爲「日本網友說」。 「日媒報導」和「日本網友說」之間,其代表性和社會意義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修改前已達到了傳播效果。有家綠媒介紹該PO文,接著報導「台人好厲害」、「日人應該學習台人的團結力」、「台灣對政府的信賴感跟日本差很多」、「台灣民眾團結努力,加上政府運用科學的思考力,相信台灣的大家能夠克服」等日網民的贊美詞,充分利用於政治宣傳。 去年疫情爆發後,確實在日本國内看到一股誇獎台灣防疫,同時又回頭犀利批評日本政府的言論風潮。台灣當局防疫措施相對有效,後面不只是政治操作成功和幾個僥倖因素,還有台人基於「怕死」和「不相信當權者」的高度的自覺自律有關,但多數日媒只提蔡當局的抗疫有方,甚至以當今日本已無力垂範台灣等文字來贊美台方。 奧地利的心理學者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誇獎」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以上對下的縱向關係為前提的行為。誇獎他人的心理狀態,往往出於對他人的優越感,特別是誇獎他人的真實用意是在於檢討自己人、吐槽自己國家的時候,事實上被誇獎的對象絕不會構成對自己真正的威脅。更有可能是將台灣視為不會挑戰日本的弱勢一方,為了滿足自戀以及發洩對現狀不滿,從而加以利用,最後達到「捧台損陸」一舉三得效果的心態。 其實爲了鼓舞情緒或者擡高自己,利用外來的讚美並非稀奇的現象。特別是對自己沒信心時,廉價無比的這招確實還蠻管用的。例如,過去二、三十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期間,國内的電視台一窩蜂地製作「日本多厲害」、「日本好棒棒」之類的節目。這種節目的内容多半是誇大介紹喜愛日本文化的部分外國人,或者回味日本成功往事等,打消觀衆的失落和焦慮。 有趣的是,在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1960到80年代,反而日本輿論積極接納外來的批判性言論,不僅是日人心目中的歐美「先進國家」,還有亞洲或第三世界的言論也願意傾聽。韓國前文化部長李御寧的著作≪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在日本知識界大受矚目的,正是1980年代初的事。 其實,根據台灣社會這幾年來的氛圍和政媒生態來說,此次發展和結局并不意外。台人爲了吹棒自己的好而利用外國人,特別是利用日人又不是第一次了。此次看到了「奇蹟」圖文時,馬上聯想到「灣生回來」的一連串事情,當年大家主要是關心「田中實加」女士的尷尬背景,但其背後有著利用「懷念台灣的日人」來美化當年台灣、可憐自己、陶醉虛擬境界的動機存在,則為無可否認的事實。它真正的關心並非「日本」本身,而是它自己。 生活在台灣,經常感覺到台人對待「日本」的心態其實並不單純,至少不像日方所說的可以簡單歸納成「親日」或「反日」、「崇拜」或「排斥」兩種對立的表象。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之間,日中雙方打過兩場戰爭。這兩場戰事改變了台灣的歸屬。如今,台人透過對昔日統治者「日本」的「親近」或「仇恨」等表現來呈現自己和對岸的同族「中國」之間的距離感,呈現了顧影自憐的一面,這樣的心理傾向,讓人感覺台人眼中的「日本」,不過只是一個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意差遣的工具而已,並沒有被內化在情感裡。例如,台人試圖找出台灣獨特性的過程中,雖然會想到要嘗試「去中國化」,但「去日本化」卻連個議題都沾不上邊。隨著社會屬性、年齡層、以及生理上與日本關係之有無或深淺不同,每個人的感受或有差別。但我感覺,很多台人透過與自己「緣分匪淺」的「日本」這個異族,隨時隨地都在調整本身的自我認知。在此,虛擬的「親日」以及「反日」情緒,好比硬幣正反面的關係,其本質有高度雷同性,它不會有對「日本」的真正敬意,也不會有深刻敵意,只有看到被自戀和自憐情緒支配的「商業親日(或反日)」而已。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23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為日本媒體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林珍羽/滯留在菲國的台灣人才冤枉!

為防範武漢肺炎,菲律賓政府傳遵循「一個中國」政策,將台灣納入中國疫區,而禁止國人入境。對此,外交部起初駁斥,甚至菲律賓駐台代表巴納佑(Angelito Banayo)也澄清並表達歉意,但短短不到2小時就遭打臉。    外交部2月11日早舉行例行記者會中,更毫無說明菲律賓政府正式公文公布相關命令轉折過程,更證明外交部、民航局,才是真正的平行時空,菲律賓駐台代表,確定台灣民眾禁止入境菲律賓,同時目前約150名台籍旅客抵達宿霧、卡利波、馬尼拉等機場後被拒絕入境,滯留問題該如何處置目前外交部的回應為何?也毫無說明及作為。    菲律賓民航委員會(CAB)禁令: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包括在菲律賓對中國、香港、澳門實施的「臨時旅行禁令」內,除了菲律賓公民及持有永久居留簽證者,其他旅客無論國籍,若在14天內到過中國、香港、澳門或台灣,將暫時禁止入境菲律賓。    可以理解菲國防範疫情擴善之決定,但我國立場到底為何?經過資訊烏龍一夜後,召開例行性的記者會整場僅得到跳針反覆回應;積極努力接洽當中。    依照目前情況,第一時間就該取消菲律賓入台的免簽;表明立場!而不是實問虛答讓滯留在菲國的國人無所適從!如菲國持續且未改善,就應該平等對待、比照辦理,禁止菲國民眾入境。    如同張其祿委員所說得,本次危機這就是一個示範,台灣實際護主權的態度,「今天如果我們的態度表態不好,我們的處置也不恰當,那別的國家可能在中國的壓力下也說不定會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更要防範」。    說一句實在的,我方如在第一時間無法獲得暢通聯繫表明我方立場,提出抗議修正菲律賓官方之政策,那台灣更會在這次嚴峻的疫情中不斷喪失台灣主權!    台灣加油,拜託別忘了在公主號上的台灣人!  作者為民眾黨發言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台灣在國際組織選舉贏了美國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日前,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全球執行委員會選舉結果出爐,下屆當選人為台灣的前衛生署署長邱淑媞高票當選且連任,僅與最高票當選人差6票。國際健康促進聯盟為國際性聯盟,是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促進學術領域的官方合作對象。 邱淑媞表示,此次選舉情況詭異,許多尋求連任者皆失利,而新任執行委員有一半是新人;美國所推出的執委候選人皆全軍覆沒,其中,中東也無人當選。在如此的國際情勢下,能獲得如此高票,邱淑媞感到深深珍惜及感恩。 在選舉過程中,一度被寫為Taiwan(China),而邱淑媞經過不斷的溝通後,在正式當選名單上以Taiwan呈現。

2019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臺灣館展出 「臺灣漫畫三重奏Taiwan Comic Trio」

圖/(中間)人文及出版司陳司長及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後方)此次隨團參展漫畫家 第46 屆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展期為2019年1月24日至1月27日,文化部此次臺灣館主題為「臺灣漫畫三重奏」,以「經典、當代、新潮」三種風格脈絡梳理臺灣漫畫的經緯,讓國際讀者認識臺灣漫畫的多元創作風格,而本屆臺灣館隨團漫畫家則由第九屆金漫獎年度大獎得主李隆杰,與甄選出的國內漫畫家陳繭、廣下嘉、歐泠,及文化部選送之駐村漫畫家日安焦慮、Pam Pam Liu、何學儀,以及入圍新秀獎陳沛珛、林倩羽,DrawMeComics競賽入圍者饒予安、葉馨文、歐泥,組成「臺灣館」參展團,期在國際打造臺漫品牌。 本屆臺灣館「經典(CLASSIQUE)」區是以精緻印刷技術復刻鄭問作品原跡質感,同時呈現臺灣漫畫發展脈絡,以此積極於漫畫節現場尋求後續與法國當地文化單位合作展覽機會。三重奏之二「當代(EN VOGUE)」則以第9屆金漫獎大獎得主李隆杰作品為主要視覺呈現,介紹近兩年金漫獎得獎作品與大辣、蓋亞、尖端、東立、威向、雙影等出版社旗下本土漫畫家的最新傑作,以及本次臺灣館駐館漫畫家陳繭、廣下嘉、歐泠之作品,展現臺灣當代的中堅漫畫家的精彩風貌。「新潮(ALTERNATIF)」主題區則以不同於歐陸BD、美系Graphic Novels、日系Manga的漫畫作品如獨立出版漫畫zine(小誌)風格及慢工出版《熱帶季風》等紀實類創作作品,介紹在臺灣數量雖少但相當秀異的「新潮」漫畫作品和創作者。 另外安古蘭大會的國際競賽獎項新秀獎每年皆競爭激烈,2019年從600多件參賽作品中評選出20名入圍者,臺灣創作者陳沛珛、林倩羽脫穎而出,是此次所有入圍者中唯二非法語創作者。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陳司長瑩芳表示,參與歷史悠久的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為歐洲年度漫畫盛事,透過連續8年以不同主題設館參展,已逐步打響臺灣漫畫知名度,上週傳出捷報「DrawMeComics競賽」入圍名單中3名為臺灣創作者,其中饒予安更是入圍前三名,日安焦慮最新作品《Road to nowhere 世界邊緣之旅》也於2019年1月由Misma Editions出版法語版!展覽期間正值臺灣漫畫基地開幕,漫畫家於安古蘭大會現場創作、簽名會、版權推介交流會等各項活動,也將與基地串聯實況,透過一系列的串聯活動,吸引國內外出版社對臺灣漫畫作品的關注,另亦透過翻譯出版補助計畫、國際版權行銷推廣計畫等多管齊下,拓展臺灣漫畫在國際的能見度,自2012年參展以來已陸續售出國際版權,包含阮光民《用久柑仔店》、左萱《神之鄉1,2》法文版、鄭問《始皇》德文版,另外如陳穩升《麵包師之旅》、水晶孔《流浪小孩》、小莊《80年代事件簿》義大利文、法文版等多國版本,文化部期盼藉由此一國際平台,持續為國人原創作品爭取海外授權及各種合作交流的可能。2019年臺灣館漫畫家簡介一、今年遴選的四位隨團漫畫家(一) 李隆杰,畫風深受歐洲版畫與日本浮世繪的影響,線條剛烈,黑白分明的人海描繪者,其 筆下人物兼具黑色幽默與熱血精神,最新代表作《1661:國姓來襲》甫獲得2018年臺灣文化部第9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及年度漫畫大獎的雙重肯定。(二) 陳繭,因為喜歡手作、畫圖而進入建築系。2012年,完成「海之子」短篇,受頒日本鳥取縣國際漫畫大賽之獎項,開啟漫畫道路。最新作品是和「漫畫植劇場」合作,將膾炙人口的《花甲男孩轉大人》改編成漫畫出版。(三) 廣下嘉,喜歡嘗試各種題材,尤其對臺灣在地生活、民俗感興趣。最新作品《陌生人 (STRANGER)》,則是以南臺灣蕉農及澎湖為舞臺的 BL 漫畫。期望創作有濃厚情感的故事,及探索漫畫的不同形式與表現方法。(四) 歐泠,沉迷圖像,喜歡從圖像中找尋不同觀看、思考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一不小心就學畫多年。曾以在島嶼間吸收的養份用於中南半島移動、交流作品。現為慢工出版社作者,參與紀實漫畫雜誌《熱帶季風》第一和第二期。 二、三位駐村創作者(一)    劉盼妤,Pam Pam Liu 是插畫家、獨立漫畫家和音樂家。創作靈感來自微量社會議題、男女關係、音樂、漫畫、電影和小說,2011年開始獨立出版漫畫集以及圖文刊物。自費出版一系列《Pam Pam Zine》以及許多漫畫小誌。 (二) 日安焦慮,以繪畫作為創作途徑,嚮往繪畫強烈的手工感,視為一種生命精神的遺留痕跡,同樣也反映對印刷物的嚮往,與次文化讀物-漫畫的深刻影響。最新作品《Road to nowhere 世界邊緣之旅》 於2019年1月由Misma Editions出版法語版!(三) 何學儀,獲選2018年文化部首次辦理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地區的小鎮布洛瓦駐村。畢業於法國皮佛藝術學院(l’École Pivaut),曾獨立出版《兔子先生冒險記》等漫畫,擅長黑色幽默故事。 三、二位2019安古蘭大會的國際競賽獎項新秀獎入圍者(一)    陳沛珛,以其樸拙手感帶著線條色彩強烈風格,作品橫跨童書、繪本,2015年以「牙齒」短篇漫畫入圍安古蘭新秀獎。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勤奮到左手書寫、搭配右手繪圖。(二)    林倩羽,作品多以電腦繪圖為主,但也會用墨水與水彩等媒材進行繪製,喜好用連續的線條來構築作品的氣氛與情感的表現。2018年以〈白日夢〉入選安古蘭數位漫畫獎項。 四、三位2019安古蘭大會DrawMeComics競賽入圍者 (一)饒予安,世界浸泡在夕陽般的粉橘色裡。擅長回顧,反省,整理(除了房     間),傾向用理性包裝感性。「The first vote of love」已知入圍2019     安古蘭大會DrawMeComics競賽全球前3名,已確定幫台灣預定1項國際獎     牌。 (二)葉馨文,擅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寫實與幻想的交會點,樂於發掘現實裡的     超現實,商業插畫散見於各平面印刷及多媒體影像。 (三)歐泥,從有意識以來一直在隨手畫圖,但未曾正式學習。大學、研究所期間     多方嘗試插畫、繪本、漫畫、獨立刊物等等形式創作,試了一圈現在還是像     小時候一樣用筆在紙上畫畫。

蔡詩萍/請蔡英文,請民進黨,不要再「侮辱愛台灣」——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四.完結篇

經過2018九合一選舉敗選後,我一直在想:蔡英文總統,以及民進黨,會檢討會反省他們一直濫用到極限的「愛台灣」神主牌嗎? 我不知道,也不確定。因為,至少蔡英文還是堅持在她領導下「國家站在正確的方向上」。即使輸得這麼慘烈。 選舉期間,有個現象值得關注。北台灣,選前,蔡英文一再以「台灣價值」,逼迫柯文哲選邊站。白綠分家後,姚文智甚至更囂張的講,「台灣價值」就是「綠色價值」!其壟斷台灣價值的鴨霸之心,絲毫不隱藏! 南台灣,「韓流」崛起後,民進黨拚命打的,也是台灣價值,動輒以南台灣是民主聖地,高雄人要以支持陳其邁來顯示守護台灣的決心。此舉,則激出韓國瑜喊出:「高雄人不欠民進黨!」加以反制。 這樣的場景,暴露出民進黨的困局,也暴露了蔡英文的窘迫。政績不佳,只好訴諸意識形態。一旦訴諸意識形態,就連民主的價值,都拿來到祭品! 「台灣價值」的簡單訴求,就是「愛不愛台灣」。 愛不愛台灣,是正面攻擊。它的衍生論述,則是抹紅,仇中,恐共! 但這戲碼,因為玩得太久,玩得泛濫,實在沒有新意,因而處處顯露出民進黨自己的尷尬。最荒謬者,莫過於以「台灣價值」對付柯文哲了。 四年前,柯文哲以墨綠起家,白綠牽手;四年後,白綠分手,突然之間,柯文哲被打成「台灣價值」的對立面,姚陣營不斷的抹紅柯文哲,說選他就是選習近平! 然而,選民智商有這麼低嗎?你民進黨支持他的時候,他就「等於愛台灣」,你民進黨不支持他的時候,突然之間他就「紅色起來」?!且不說選民難以接受,柯文哲支持者感覺憤怒,就算是民進黨自己,恐怕嘴巴才說出去,大腦就立馬打自己的臉吧!? 愛台灣,讓民進黨「獲利」多少? 我算給大家看: 三屆總統(阿扁兩任),蔡英文一任。 南台灣,高雄縣民進黨執政近三十年,高雄市民進黨執政二十年。 內閣裡,多少人封官加爵?國營企業多少人榮膺高職? 台灣人,我們「欠」高喊愛台灣的民進黨嗎?不欠。 民進黨愛台灣的現實是,他們已經拿到很多政治資源了。 台灣人,不欠民進黨。 諷刺的是,屢屢被民進黨扣帽子,攻擊他們一旦當選,必會賣台的國民黨,不是也當了兩任總統(馬英九)?這回,選上台北市長,台中市長,新北市長,高雄市長的非民進黨籍當選人,難道因為選民沒聽民進黨的恐嚇,支持了選民要的候選人,所以選民都不愛台灣嗎?非綠營當選人,就都不愛台灣嗎? 在我這支持民主的人眼裡,選民最大,民主價值最高,唯有選民能決定台灣往哪走!唯有民主能宣揚台灣的價值在哪裡!每一個熱情參與台灣民主的人,就是以行動愛台灣,就是最愛台灣的人! 但,在蔡英文眼裡,在民進黨眼裡,恰恰相反,他們「設定」了愛不愛台灣的標準,他們「霸佔」了誰愛台灣誰不愛台灣的解釋權,最後以民主為要脅,以台灣前途為恐嚇,要我們選民去屈服,去屈就,綠色價值就是台灣價值?! 2018九合一選舉,最大的意義,依我看,就是選民以集體意志,大聲的對蔡英文,對民進黨,喊出了:夠了,夠了。 台灣人不欠民進黨。台灣民主不欠民進黨。台灣社會不欠民進黨。 愛台灣,不是妳蔡英文一個人說了算! 愛台灣,不是你民進黨一個黨說了算! 愛台灣,就是踏踏實實為這塊土地付出的每一個人,心中最大的價值。 台灣價值,就是民主價值。 台灣價值,就是人民說了算。 台灣價值,就是人民決定國家要走哪一個方向! 我又想起一個有趣的畫面,周星馳在《威龍闖天官》裡,教訓了老佛爺身旁的大太監一段話:「老佛爺是供在心裡,不是成天拿來說嘴的!」 沒錯,愛台灣是我們心底的價值,愛台灣是我們日常的實踐,愛台灣是我們誠誠懇懇的付出,絕不是政客壓迫人的工具。 蔡英文有心反省嗎?民進黨想要反省嗎? 就請不要再說別人不愛台灣了。 台灣是我們大家的,不是你綠營,你民進黨的禁臠! 我們要以民主愛台灣,我們要以多元開放愛台灣!  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一  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二 我的選後觀察報告之三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inlindaddy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左化鵬/ㄅㄧㄤˋ ㄅㄧㄤˋ麵

如果習大大到台灣,不知是否肯賞個薄面,我想請他移駕到彰化,吃一家陝西麵食館的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 麵食館女老闆聽我胡思亂想,笑得花枝亂顫。她說,只有老鄉最懂老鄉的胃,除了ㄅㄧㄤˋㄅㄧㄤˋ 麵,她還要請習大大嚐嚐她拿手的陝西肉夾饃,再配上一碗台灣的蛤蜊湯,那才是人間的至味。 來自渭水之濱的李姓女老闆,和西安事變要角之一的楊虎城是同鄉。十六年前嫁來台灣落腳彰化。就在三民路傳統市場附近,開了一家「李記麵王」,舉凡北方麵食如山東水餃、山西麻食子、河北飴餎麵、蘭州拉麵、寧夏生汆麵等應有盡有。最受顧客青睞的就是陝西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 沒吃過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就不算到過陝西。它是陜西西安著名的特色麵食,麵糰現揉現擀現做,既費工又費時。又因麵條的形狀粗大寬長像褲帶,有人稱之為「褲帶麵」。當地流傳一句話,「陝西有十怪,第一怪,就是麵條像褲帶」。 也許褲帶麵的名稱不雅,大家還是習慣稱呼它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 也是怪哉!ㄅㄧㄤˋㄅㄧㄤˋ兩字,我查了康熙字典、乾隆字典,就是遍尋不著它的字源,只好用注音符號來代替。據說,習大大曾在家宴中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吃過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連主席的母親趙蘭坤女士是陝西西安人,他口中細細咀嚼的就是「媽媽的味道」。兩位黨主席一又二分之一個陝西人,一起吃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不知是何滋味。 一樣的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兩樣的中國情。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左化鵬/ 紅唇紀事

台灣人嗜食檳榔,早期常見勞工和農民朋友,大口灌飲著米酒和保力達P,口中還不停嚼食檳榔,雙頰鼓動,滿嘴腥紅。檳榔文化,已植根到台灣社會最底層。中潭公路雙冬路段上,處處可見「檳榔西施」搔首弄姿,成為來台遊客必觀光的景點,她們被稱作是台灣真正最美麗的風景。 當時,颱風過後,一粒檳榔的價格,幾乎相等於一顆雞蛋。盛產時,有時買一粒送兩粒或送 (宋)七力的標語隨處可見。 檳榔,被稱為台灣的「綠寶石」,又稱「台灣口香糖」。當時台灣的檳榔產業,至少養活了2百萬人口, 許多農村子弟的學費就靠賣一顆顆檳榔積攢得來。 由於賣檳榔的收益頗豐,農民們開始瘋狂的種植,結果對台灣山坡地,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加上檳榔西施,被認為有礙觀瞻 ,妨礙風化,二千年左右,政府開始大力取締,有一度街頭的檳榔西施,似乎消聲匿跡。 近年醫學報導,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癌。但有些台灣人就是不信邪,充耳不聞, 視死如歸,凜然不為所懼 。街頭巷尾的檳榔攤,又死灰復燃。常見有些 自以為時髦的婦女和學生,也開始加入檳榔一族。 據說,毛澤東也喜食檳榔。我一點都不感到意外。湖南騾子和台灣人一樣,哥倆好都愛吃檳榔,幾年前, 我應邀到湖南湘江橘子洲頭 ,看施放煙火。順道參訪長沙,衡陽,益陽等地,所到之處,見當地人無不喜食檳榔,尤其大酒店喜宴散席時,新人都端著一大盤檳榔含笑送客,賓主盡歡。. 儘管毛澤東對台灣垂涎三尺,但終其一生,始終無緣得嚐台灣檳榔的滋味。只能吃老家的檳榔。 湖南人說「 湘潭人是個寶,口裡含根草」。 這根草,指的就是檳榔。 台灣檳榔大多包白灰,紅灰,菁仔(荖花)和荖葉。湖南和大陸其他地方的檳榔, 大多是用酒醃製過後的乾檳榔,中間剖半, 包豆沙,豆蔻。 記得高中時,校園傳唱「採檳榔 」,我一直以為採檳榔,是台灣的流行歌曲, 到了湖南,才知這是湖南30年代的流行歌謠。  採檳榔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 誰先爬上誰先嚐 誰先爬上我替誰先裝 少年郎 採檳榔 小妹妹(周璇版為姐姐)提籃抬頭望」  這一首採檳榔,是上世紀30年代,湖南人黎錦光根據湖南民歌所創作,由周璇原唱 ,此曲一出,風靡上海 。上世紀70到90年代,這首歌在台灣由鄧麗君,鳳飛飛等人翻唱,成為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老歌曲之一。 據說,吃檳榔和吸食鴉片一樣,一沾上癮 ,終生不可一日無此君。 慈禧太后喜食檳榔, 據「慈禧太后的生活藝術」一書記載, 慈禧太后習慣在飯後嚼食檳榔,固齒消食。 當時吃檳榔,在京城蔚為風氣。有官員早朝時「行道門前天未啓,端坐轎中中吃檳榔」,嘉慶道光年間,曾任內閣中書的梁紹任 ,寫下了北京人愛吃檳榔的習俗,他說,京師人亦奢此品 ,雜砂仁,豆蔻,儲荷包中,竟日細嚼,唇搖齒轉」,紅樓夢中 也有一段賈璉向二姐兒討食檳榔的情節。 中國人何時吃檳榔, 已不可考。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詩句「何時黃金盤, 一斛薦檳榔」,這首詩是形容南朝時劉穆之少時家貧,往妻舅家乞食,常遭辱,不以為恥 。後出任丹陽尹, 不計前嫌,大宴妻舅,酒足飯飽後, 以金盤盛檳榔一斛,請他們消食的故事。 然而,最懂的檳榔個中滋味的,首推蘇東坡,「 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 吃檳榔吃的最驚心動魄的,當屬明朝第一謀土燒餅歌的作者劉伯溫,他有文紀載「檳榔紅白文,包以青扶留,驛吏勸我食,可已瘴癘憂。初驚刺生頰,漸若戟在喉。紛紛花滿眼,岑岑暈蒙頭,....稍稍熱止面,輕汗如珠流」。 其中「刺生頰」「戟在喉 」「花滿眼」「暈,蒙頭」「汗如珠流」, 形容劉伯溫初食檳榔的奇妙體驗,入木三分, 令人讚嘆不已。 檳榔,不但是食品,也是祭品,據「南齊書」記載,豫章文獻王蕭嶷,臨終,召子交待後事,「三日施靈,唯香火,盤水,㿻飯,檳榔而已」。 喪葬一切可以減省, 唯檳榔絕不能少,另南史「任昉傳」記載, 任昉父親任遙,性重檳榔, 臨終求之,但不知為何,剖百口,不得好者。 任昉以此為憾,終生不食檳榔。 一株檳榔樹,道盡千古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