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創作

已找到 7 則相關結果

蔡詩萍/創作者的宿命,無非跟著歲月繼續寫!

——記2019羅大佑演唱會不知怎麼,當〈戀曲1990〉的音樂才響起,我的眼眶,便濕潤起來。只好,跟身旁的友人說,尷尬啊~年紀大了,容易感動。台上的羅大佑以他音質粗礪的嗓音,一句一句的唱出,他走過的年代。我坐在台下。是他的粉絲。說是大佑的粉絲,一點不為過。〈之乎者也〉的時候,我還在大學。青澀年歲,但台灣的社會,已經有了騷動。我念書的台大附近,禁書雜誌流竄,黨外活動很多,我們這群憤青,可以看禁書,讀黨外雜誌。若也身兼文青,那楊澤、羅智成的詩集,亦可撫慰。但,我們一直在等待。等待什麼呢?不知道。這正是那世代的騷動。我們知道了要反抗,反抗保守,反抗獨斷,反抗一切我們感覺不爽的一切。這時,黑衣黑褲黑墨鏡的羅大佑出現了!他唱〈鹿港小鎮〉,台北不是我的家,對多數為了更好生活更好機會,而棲移台北的人,他唱出我們的吶喊。然而,家鄉的一切也跟著改變了。回去哪裡呢?他唱出了我們的疑惑。〈之乎者也〉,知乎者也,答案在茫茫的風中,但只要有吶喊,似乎就有希望。從此,1980世代聽歌成長的人,有了羅大佑!從那以後,我也長大了。進入社會,一邊聽歌,一邊工作,一邊戀愛,一邊挫折,一邊有點小成就,一邊再問還可以更好嗎?大佑何嘗不是?他去了香港。再去大陸。多年後,再回台北,帶回他的家人。他寫了〈同學會〉,寫了〈家3〉。憤青,文青,蛻變成有妻有女的暖男。大佑在台上唱歌時,搭配的背景畫面,出現他昔日一貫的黑衣黑褲黑墨鏡,蓬鬆的捲髮,像極了我們熟悉的黑人歌手,像極了我們熟悉的西方搖滾。但,羅大佑,一頭俐落短髮,過了花甲的他,台上台下來回蹦蹦跳跳,超過三個小時。唱他自己創作的歌曲,時間軸線跨越四十年。歌曲敏銳的反映時代的轉折,足以使他被譽之為「以歌以曲以詞為他經歷的時代做見證」!尤其,他這晚亦有所指的,說有香港朋友今晚過來看他演唱會。他說他有了年紀,知道「有些事急不得」!於是,他唱了〈皇后大道東〉!我坐在台下。看大佑唱歌,聽大佑講話。想我自己聽他歌曲走過的每一個年代。大佑,繼續寫歌繼續唱把!創作者的宿命,無非跟著歲月,繼續寫。從激情,浪漫,到溫馨,平和,都是一條大江大河的生命。青春無悔,唯有爬過了另一座山頭時,人們才會懂。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總是要流淚,傷心,才懂過境千帆的美。繼續唱吧!繼續寫吧!我們做為粉絲的,也會繼續跟著你的歌,迎向人生再一座山頭! 作者蔡詩萍為知名作家●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廣容 / 遠方的行星

漂浮於歲月的眼睛已黯然而充滿鄉愁的漂鳥鳴啼於暗夜日月星辰 移轉的宇宙詠嘆調是沒有休止符的只有亮起那燭光一絲絲的覺醒 如行草 乍亮還寒遊走 潑墨而下 是春愁圓圈內外 野火吟唱著洪荒之歌《光影俳句》9及花藝創作 作者為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廣播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聯合國國際藝評人協會會員、台灣藝術史協會會員、人間福報《藝術之眼》專欄作家及僑光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學習歐式花藝及日本草月流、池坊及映月古流花道,藝術之美是一種心靈療癒。

Instagram上的視覺饗宴 外國圖像創作者大集合!

【特約記者劉詠竹報導】大部分的人使用社群平台和朋友分享動態,關注好友與喜歡的藝人們,但滑來滑去都是這些,是不是稍嫌單調呢?愛傳媒為您特搜IG上幾位厲害的創作者,快讓他們的作品點綴您的動態頁吧! 首先,要介紹這位創作者Hayati Evren (@hayatininevreni),擅長將兩幅不同的畫拼貼在一起,結合古典與現代的元素,將名畫與現代的場景或人物拼在一起,迸出新火花! 最讓人驚豔的是他的創造力以及聯想力,一般人看名畫,大多用尊敬的眼光欣賞這些流傳好幾世紀的畫作,然而Hayati Evren卻能突破人們對畫的既定印象,利用較為幽默的手法,賦予這些畫新的生命。

無法抑制的創作靈魂,讓音樂穿透到每個人的心中-Vast&Hazy

圖/(攝影師:蔡鳴) 易祺:並沒有將自己的音樂設限,但希望我們的音樂質量是能夠不斷不斷的比前一次更加進步,quality能夠不斷上升放大,不斷做出無論過了多久,讓人聽到都覺得是有水準的作品。  大咖:我希望我們做出的音樂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而是因為我經歷了,看到了,想要將這些故事寫成歌而寫。同時也希望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口袋名單一樣,創作出歷久彌新,可以被記住的作品。 因為音樂不放過我們啊! 才剛結束從中國的巡演,踏回台灣這塊土地不過幾天,Vast & Hazy又迅速的在高雄舉辦了一場校園,效率之快,讓大家想要忽略他們都難,臉上看不出一絲的疲憊,而是滿滿對於音樂的興奮與想法。 回顧成團至今,11年成團,14年休團,許多人本以為會就此消失的Vast & Hazy,卻還是按耐不住創作的靈魂與體內音樂的躁動,在16年浴火重生,歷經兩年的沉澱,想法更加成熟,對音樂的態度也更加認真。在專業度更進一步提升的情況下,曲風也與過往有了一些差別,曾經的民謠漸漸產生變化,融合了抒情、暴烈、民謠、搖滾、電子樂及管弦樂等元素,撞擊出各式獨特的音樂風格,逐漸進化成,我們現在熟知的Vast & Hazy。 復出不到兩年的時間,Vast & Hazy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18年不僅發了第二張專輯,亦舉辦了專場、中國巡迴、呼叫音樂節、參與金音、金曲獎,大咖還笑說金曲獎公布當時自己正盯著螢幕,出乎意料的在最下方看到Vast & Hazy入圍最佳錄影帶獎,當下驚訝到呆滯片刻,隨後才反應過來,感到喜悅,這當中不只有經紀公司的幫助及自身的努力,兩人也感謝那沉寂的兩年,在那段時間裡兩人分別做著音樂以及企畫的工作,讓思想得以好好沉澱,與體內的自己對話,摸索想做的音樂。易祺也說著每次在工作時,看到台下的觀眾,就會想著「還是想要看到台下的觀眾唱著自己的創作」的感覺,也坦言,那樣的感覺就是很爽! 回顧巡演的種種,兩人都覺得,相較於台灣樂迷的害羞慢熱,大陸樂迷則比較直接。各地有著不同的民俗風情下,大陸對於音樂與表演者的熱情是更直接的反應,對表演者來說,這樣的樂迷能夠帶動了整場的氣氛,無疑會幫助表演者,讓整個場子熱起來,表演者也能更投入其中。當然不同的場合也希望樂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無論是哪種模式,只要用心聆聽,都能讓表演者感到滿滿的支持與窩心。圖/兩人笑談無法逃開音樂的魔力(攝影師:七仔好困) 相似的品味,打造無違的音樂 成團數年,從四個人走向兩個人,大咖與易祺也從青澀的學生走到現在,成為經過淬煉的Vast & Hazy,當中的磨合與爭執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但大咖表示幸運的是兩人對音樂的美感與品味很接近,這也讓兩人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順利,對音樂抱持的想法與理解也越發相近。 笑說組團真的很難,除了玩音樂還在玩人的契合度的易祺,說著22、23歲時的彼此,可能很多事情放在心裡,久了,就會變質,但當年紀隨之過去,在社會上撞了牆、磨了稜角,與更多人合作後,眼界也更加開闊,回頭看著以前在意的種種,已然能一笑帶過,告訴自己不需糾結。時間與經驗不僅改變了看事情的角度,也讓兩人的音樂有更佳的成熟與質量的體現。 大咖更是吐露,組團就像在談戀愛,似乎要有對了時間遇到對了人,才能長久合作,兩者缺一不可。圖/因為對音樂相似的品味,讓兩人在合作上更加融洽與順利(照片取自Vast & Hazy粉專) 從零個人走進金曲獎 暢談著過去演出時,觀眾席曾空無一人,只有店員聆聽的窘境,兩人卻從未對自己的音樂感到一絲迷惘。 如果為了觀眾而去改變自己的音樂,那樣的音樂,就不是自己想寫的音樂了。大咖如此說著。談起迷惘,易祺訴也吐露,每每做完一場表演,完成一個作品,當然會停下來思索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模式與音樂,這是無可避免的,也笑說這應該不能稱之為迷惘,而是思考如何更加進步的檢討。 而今年眾多活動中,在前往中國巡迴與香港呼叫音樂節時,兩人與眾多樂團交流了音樂的想法與創作理念,而金曲更是讓兩人興奮且眼界大開的舞台。大咖笑談,從觀眾變成在席的音樂人,頓時體會到金曲的人員有多麼的辛苦與敬業,節奏的掌控、換場的緊湊,都一再向他們傳達著,這個場內的每個人都盡心得想將典禮完成到最好的使命與責任感,同時也會訝異於一些自己覺得困難的事情,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是如何辦到的,從觀賞者,跳脫到參與者後,那樣的臨場感體會是無法用三言兩語去帶過的。圖/從零個觀眾走向專場,Vast & Hazy從未對自己的音樂感到迷茫。(照片取自Vast & Hazy粉專) 我們喜愛著現在的狀態 話語裡不時提到休團兩年的對彼此的重要性,易祺說,回歸的Vast & Hazy已經不能算是一個獨立樂團,他們抓著獨立樂團的優勢與態度,但又有著流行音樂的模式與邏輯,並沒有一定要將自己定義在流行與獨立,而是自然而然,用認為適合的方式做自己,兩人也都十分享受著現在這樣的狀態。 聊起經紀公司與金曲,不免俗地提到了大學長廣仲,兩人笑著提到廣仲與陳綺貞在之前巡迴時對他們的提拔,更期待著之後可以有機會合作,即使曲風差異明顯,易祺也笑說,沒關係,我們可以不插電用木吉他一起玩音樂嘛!

無造作設計師 洪麗芬─跨界服裝、繪畫、精工的創作靈魂

圖/洪麗芬 【撰文:陳燕書|攝影:吳偉祺】即使初識不久,都能感受 她旺盛剛強的企圖心。 洪麗芬坦然直接,她的服裝也扎扎實實反映性格,不刻意、不造作 如同她形容自己賦予新生的 「湘雲紗」是「有肉身、有骨感」。 那天盛夏午後,洪麗芬拿著衣服神采飛揚地為我們細數布料的繁複工序,嬌小的身形在午後陽光下,展露著如巨人般的不凡自信。 洪麗芬在實踐家專求學時就相當活躍,其後汲取日本文化學院、紐約FIT、巴黎高級時裝工會學校的藝術雨露,至今三十年不怠,作品兩度獲法國巴黎時尚與服裝博物館永久典藏,屢次在巴黎、紐約與東京時尚場嶄露光芒。 不甘侷限的藝術靈魂 她的藝術靈魂不僅體現在服裝設計,更淋漓表現在繪畫、金工和空間設計上。很多人都想知道洪麗芬為何能保持源源不絕的創作廣度與韌性?她笑答:「生活本來就應跨領域,只有跨領域才能豐富生活、養成生命的厚度。」所以她不僅為人,也為「戲偶」設計服裝,台原偶戲團「淚痣圖」、大稻埕偶戲館「秋夜梧桐雨」的掌中人偶上,都能看到洪麗芬的創作。 當創作觸角愈廣,洪麗芬學習腳步更趨加快。「有些人認為要成為成功的服裝設計師,把秀辦好就好,但我會一起研究舞台該怎麼搭、燈光怎麼打,每項環節都必須學習與親力而為。」她認為舉凡創作都應不吝「分享」和「共同創作」,讓創意交匯撞擊。 圖/潮人物提供  「軟黃金」獲新生 正是這份對事物積極吸納的胸懷,讓她長久以來不甘侷限在服裝框架中,一九九○年洪麗芬結識台大法文教授施蘭芳,一場台法文化間的美麗撞擊,也令兩人成為永遠終身伴侶;一九九四年洪麗芬獲得「中法技術交流」獎學金赴法進修,深受法國人對文化的珍重而感動;一九九九年施蘭芳創立「信鴿法國書店Libraire Le Pigeonnier」,洪麗芬則埋進「湘雲紗」研發,為老靈魂注入新生命。二○一○年施蘭芳逝世,洪麗芬接手經營信鴿,延續台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湘雲紗是先人智慧,現代看來則是真正實踐了友善地球。湘雲紗又名「薯莨綢」,明朝時期盛行嶺南一代,涼爽、易乾、輕薄而有身骨是其特點,以天然純絲綢為底,平鋪在空曠草地上,再用形似芋頭的「薯莨」天然汁液反覆灑、曬三十多次後,約五至七個工作天,待布料呈現咖啡色。清晨四五點天未亮時,工藝師再以馬尾帚如寫書法般將含鐵質的黑色塘泥塗抹於布料上,加以陰乾洗淨,最終成為充滿時代感的樸拙身影。由於工序冗長繁複,古代是大戶人家獨享的珍品,甚至被稱為「軟黃金」,不同於機械製程的單一,每方寸湘雲紗在製程中孕育不同樣貌與氣質。 圖/潮人物提供  讓衣服創造流動視野 經過反覆研發,洪麗芬使原本「面黑裡褐」的湘雲紗面貌一新,無論色澤、紋理或觸感都跳脫舊時印象,剪裁融入西方藝術雕塑概念,讓不同性別、種族、年齡的人都顯得氣宇軒昂。不同許多設計師品牌服裝,她鼓勵消費者隨性穿搭,藉由個人的「再創造」讓衣服有專屬靈氣。洪麗芬表示:「設計好的每款服裝,我必親自試穿,舒適好穿才推出,用法文名Sophie HONG為服裝商標,這是我對品牌負責任的態度。」衣服穿在身上,必須符合「人性化」與「舒適性」,否則就偏離服裝實用原意。洪麗芬說:「選穿對的衣服讓人擁有自信,像活動的立體雕塑,在你眼前一舉一動彷彿一部部Film(電影),敘說個人的魅力與故事。」  湘雲紗兼具「挺」與「墜性」,能修飾身形又不侷限四肢伸展,穿上就難以忘懷,如文學家白先勇、影后鞏俐、藝術家楊柏林、法國前文化部長Mr. Jack Lang與夫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等,都一再於國際場合穿著洪麗芬創作的「Hong Silk」,表達熱愛與崇敬。 圖/潮人物提供  藝術無國界 面向全球 除了創造力外,洪麗芬更多的是對人文與土地的關愛,她要讓藝術走出台灣,讓世界看見。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十點,洪麗芬帶著二十六位來自不同國家模特兒,在羅浮宮對面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科來特廣場(Place Colette)展出新裝,與來自不同領域但理念相近的好友們合作:法國名舞台劇導演Juliette Deschamps精心安排、大提琴家Alain Meunier現場演奏、藝術家Fabien Lerat協助策劃、台灣名攝影家許培鴻記錄。應邀出席時裝週的貴賓們坐在內慕爾咖啡廳露天座上,模特兒融入人群,漫步與自在相擁,霎那間切斷時尚界長久以來的距離感,貫徹洪麗芬堅持的信念:「設計回歸生活」。 洪麗芬說在赴法進修時期開展視野,因此期待政府能積極鼓勵學習設計的學子早早出國,或邀國際人才來台交流。吳坤墉形容洪麗芬:「細膩、直覺、大膽,她的成功不僅止藝術,更在個性帶有慷慨;她也抱持自信開放胸襟,勇於與年輕專業人才合作。」  洪麗芬的使命感不曾撼動。  Info. Sophie HONG 官方網站 www.sophiehong.com 台北旗艦店 (02)2351-6469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228巷4號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https://chewpeople.com.tw/vol5-yungchang-wang-clock-watch/

【獨家】陶藝界的魔術師 卓銘順的創作想像

圖/卓銘順提供 【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卓銘順從小在陶瓷重鎮的鶯歌長大,他說當時的生活環境都與陶瓷息息相關,幼時除了幫忙家裡務農,也做過陶瓷產品的家庭代工,環境的因素讓他對於陶瓷產業的製作與發展再熟悉不過。卓銘順提到,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塊土地出生的人們都是陶瓷產業的一顆顆螺絲釘,那樣的童年也深深影響著他的陶瓷創作人生,幼時對於土地的熱愛與環境養成,讓陶瓷創作的根在自我體內逐步茁壯,卓銘順透過不同階段的人生風景餵養創作的枝芽,它成熟且壯大,在自我的年歲更迭中,孕育出不同時期的創作果實,讓自己的作品壯麗的矗立於陶瓷創作領域。  「要說真正進入陶藝創作的話,要從我高中說起,那時有電視節目會播放現代陶藝的許多創作技法,燒窯、上釉、手拉柸等等,那些技法和我以前接觸過的陶作很不一樣,電視上對於現代陶藝的介紹很吸引我,讓我知道陶藝創作的世界原來是如此浩大。」  高中時期在電視上看到一系列陶藝創作技法的介紹燃起了卓銘順對於陶藝的熱情,他乘著這股現代陶藝興起的浪潮,開始天馬行空的進行陶作,除了好玩,也磨練了自己的手藝。學生時期的寒暑假卓銘順會到石膏模工廠上班,當時的老闆除了交辦他日常工作外,也會請他動手做一些青銅器瓶及佛像的塑造。  「老闆會把我做的東西放在他的展示櫃上,他也不會拿去賣,就是當作自己的收藏,起初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會讓我在工作時做這些手作,後來我很感激他對我的指導,一方面我很開心自己能做一些創作外,再來是自己在手作方面也能有所成長。」  卓銘順在求學階段不斷充實著實質的手作技能與自我對於陶藝領域的學識,他的創作形式專職在「陶板創作法」,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都像是一片片陶板,經由巧手組裝,透過他對於陶藝的想像發揚,談起會選擇以陶板創作的形式,卓銘順說自己師承陶板大家劉鎭洲老師,且陶板創作也不斷考驗著創作者在工藝技法上的技術,除此之外,背後還有著暖心的原因。  「小時候父親除了務農外也需要到建築工地工作,我也會過去幫忙,陶板創作就好像建築的磚頭一樣,這樣的創作形式讓我有回到童年的感覺,那一片片陶板如同紅磚,堆疊砌合,我在蓋屬於我的創作,另一方面,我的工作室就是在家中,我不希望我的創作造成家裡的負擔,那時女兒還小,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給他們安靜也乾淨的生活空間,陶板創做法就只需要一根桿麵棍,將陶土桿成一片片陶板,過程中陶土也不沾手不會弄髒,我可以一邊創作一邊照顧女兒。」  聊到與女兒們的相處,卓銘順說他自己與孩子們一同長大,許多陶藝創作除了展現他對陶藝領域的想像外,更像是父親對於孩子的愛成為實質的陶作,讓父女之間的相處多了許多甜蜜的時光。 圖/尋寶遊戲1號房  「尋寶遊戲這一系列的創作是我做給女兒的,它總共有16件作品,靈感來源是來自我和女兒們很喜歡玩的日常遊戲,我會寫紙條放在特定物件裡,女兒找到後會跟著紙條的線索依循下去,直到找到寶藏,後來我把這樣的想法變成實質的陶作,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小機關,這些機關也是下一個謎底的提示,在找尋的過程中,女兒和我都玩得很開心,而且這些作品每個樣貌都代表著不同國家的建築形式,我希望女兒們在遊戲過程中也環遊了世界。」 圖/尋寶遊戲20號房  炙熱的父愛成為一件件實質的陶作,作品讓天真的童趣聯繫起父女之間的情誼,一關一關的尋,最後在環遊世界的過程中會找到,父女之間的愛是這件作品最可貴的寶藏。 尋寶遊戲  卓銘順的創作風格立基於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他說自己的創作大至可以歸類成三個時期,童年務農的記憶讓他在第一階段的創作風格中加入了自然環境的元素,在作品呈現上畫上獨特的自然植物圖樣;第二階段的創作風格,卓銘順則思索著陶藝領域的發展性,他試圖走出以往的創作框架,以互動理論做為基礎,發展充滿巧思的創作風格。 圖/卓銘順提供  「對我而言,在陶藝發展得這些年來我認為許多創作形式都離不開兩大框架,在作品的釉色(外表裝飾)及外在形體的可塑性上,我想要超越這樣的限制,將陶藝創作品的實用性質發揮出來,以互動理論做為我的發想根基,讓這樣的藝術創作能離開展示櫃,在日常中與人互動。」 圖/卓銘順互動茶具  卓銘順的互動創做階段創作了一系列茶具的的作品,他認為臺灣人對飲茶的講究與形式規則讓這些器具能與茶人實際互動,且品茶人對於器具的講究與小心呵護展現了臺灣的飲茶文化,這樣的文化讓器具在互動過程中產生溫度,品茶人的使用方法與泡茶規則讓器具在空間中發揮了實用之美。 卓銘順 陶藝 互動 茶壺  互動理論讓卓銘順的陶作走出以往的限制,他讓陶器在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延伸了陶藝之美,走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而第三階段的系列創作「在生物時代之後」則匯聚了自然時期與互動性兩個創作時期,他在思索,生物與器物之間的界線在現今社會越來越模糊,如果一項器物它也能充分表現生物機能的象徵,那麼未來的生命會是甚麼樣態? 圖/在生物時代之後  「就拿手機來說好了,它沒電時就像生物肚子餓一樣,我們要為它吃電,細心照顧它,生氣時它會過熱,生病壞掉時需要修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它,手機擁有生物機能的象徵,它儼然成為一種生命形體」 圖/在生物時代之後-馴風  這一系列的作品在外觀上擁有自然界中仿生物的形體,而它們的實用性質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發揮各自功用,與使用者進行互動,卓銘順的雙手讓他的創作有了生命的溫度。 在生物時代之後 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讓卓銘順在陶藝領域充分展現自我,童年對於土地的情懷、自然萬物的細微觀察、家庭之間的情感記憶乃至藝術創作的超越突破與學識探究都融會在手中的陶土,經由他的雙手堆砌一件又一件的曠世巨作,每一件創作都展現他講究的職人精神,也充分表現對人生每個階段的熱愛與感激,讓自我的人生體悟與學識風景,燒窯成一件件炙熱的作品,讓觀者能體會到,陶藝之美。

【獨家】相隔20年再度重拾畫筆的美女藝術家

圖/王浟美提供 【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任教於高雄中山國中的王浟(一ㄡˊ)美老師國小、國中都念美術班,大學也考上美術系,而母親是ㄧ名美術老師,從小王浟美就成長於藝術教育豐厚的家庭,她說會接觸畫畫還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自己小時候實在太過吵鬧,母親說她只有在畫畫時才會安靜,還未上幼稚園時,王浟美就已經拿起畫筆塗鴉畫畫,母親非常開心,一來是王浟美展現了優秀的藝術天賦,二來是好動的幼兒總算靜下心來,也還給母親片刻安寧。 繪畫成為王浟美的童年,她的天賦引領著她在繪畫的藝術領域自在悠遊,大大小小的藝術獎項成為學生時期多彩的顏料,讓青澀的求學生活有了藝文的色調,即使自己都在畫畫,但是她的普通學科仍然優秀過人,高中念的是台南女中,回憶起高中的生活王浟美說當時同學們下課後都會去補習,她則是去畫室,持續專注在繪畫領域。 「後來我考上高雄師大,也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已經念上大學了,畫畫這件事情似乎完成了它現階段的任務,當時我不敢想像自己會是一位藝術家,那太辛苦了,我選擇了別條路,成為一名老師。」  大學時期,王浟美為自己的未來作足準備,她修習了教育學程,努力考取教師資格,她想像未來的自己是一位穩定且充滿熱忱的教育工作者,就這樣,她成為了國中教師。  「我在高雄中山國中任職美術老師,同時也需要擔任班級導師,在學務上變得非常繁雜,工作常常會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回到家中我又要轉換為母親的角色,處理龐大的家務及照顧孩子,日復一日,在喘息的片刻之間我會想,我自己是誰?」  忙碌的生活讓王浟美開始產生自我質疑,她明白自己需要一些動力來回復往日對事物的熱情,她知道自己一直在逃避過往求學時期熱愛的繪畫,但是這樣的想法一直沒有成為督促她重拾畫筆的動能,直到有一次身邊的友人分享到自己去上繪畫課的喜悅,那個瞬間引爆了王浟美內心封閉已久的繪畫宇宙。  「友人的那個神情讓我很震驚也很熟悉,那就是過往我在繪畫領域專注喜悅的樣子,我竟然是從他人身上找回那個對於繪畫充滿熱忱的自己。」  20年的歲月,7千多個日子裡沒有再執畫筆,王浟美讓塵封已久的繪畫靈魂再度躍然紙上,她畫下讓她感動與讚嘆的瞬間,描繪一幅幅視覺印象所保留的美麗景物,用筆繪勾勒出光與景交會的動人詩篇。  當時王浟美的父親王善吾擔任中央廣播電台工程部經理,知道自己的女兒又開始畫畫後,打趣地說要出作業讓她完成,就叫她畫出國家廣播文物館。  「家人知道我重拾畫筆後非常開心,尤其是父親,我們的關係原本就很好,但是因為繪畫又讓彼此更加靠近,父親非常可愛,他會要我繳交功課,他會指定建築風景,要我畫給他。」 父親所指定的功課/國家廣播文物館父親工作的中央廣播電臺/王浟美提供 王浟美開始透過畫筆記錄下自己生活中動人的場景,她擅長的水彩畫作也因為網路社群的關係而讓許多外國人驚豔其中,她無私的分享自己的創作,讓美麗的生活景緻透過畫筆,鮮活的展現在國際的社群平台上。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丁種官舍/王浟美提供  「透明水彩是非常難以掌控的媒材,對於水份與顏料兩者比例的調和要掌握的非常精確,而顏料在畫紙上乾了之後所呈現出來的顏色又會有些許不同,顏色變化性也加深了創作者對於色彩運用上的困難,會選擇這樣的媒材是因為小時候我就著迷於水珠剛滲入顏料時兩者要進行融和的那個狀態,那讓我覺得很美,這樣的著迷開啟了我的水彩之旅,我也沒想到,我的畫作會在國際的社群媒體上被轉貼。」 圖/王浟美提供  重拾畫筆不但讓王浟美找回了自己,也因為繪畫開啟了與國際同好之間的交流,如同水彩在進行調色時的狀態,那一個重拾畫筆的念頭如同一粒晶瑩剔透的水珠,為一成不變的黯淡生活調色,讓王浟美持續在人生的畫紙上揮灑自我對於繪畫的熱情。 王浟美個人創作平台 「畫。日子」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umeiwatercolor/Instagram:yumei _water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