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公視

已找到 18 則相關結果

公視法修法 學者:關鍵在這裡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公共電視法》修法草案,引發激烈討論,有傳播學者語重心長表示,很擔心討論失焦,會變成公共電視、文化部、觀眾三輸的局面。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接受訪問指出,他從二十多年前就一直公開呼籲,公共電視要像周處一樣擺脫三害,也就是政治、商業跟自己,公共電視不應該變成政府的電視台,也不應該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不能向商業靠攏,更不能變成公視員工的電視台,應該是全體公民的電視台(照片為TVBS截圖)。 台藝大教授賴祥蔚說,他肯定文化部長李永得積極提出修法草案想解決問題,並且建議針對先前的問題對症下藥,希望可以獲得超越黨派的修法共識。 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的賴祥蔚教授說,公視董、監事難產,除了目前法律的門檻太高,最基本的關鍵是董、監事以及審查委員應該超越黨派,他過去參與審查時,深深感到整個過程的黨派對立嚴重,所以後來辭去審查委員一職。 針對修法,賴祥蔚認為降低門檻只是技術問題,可以討論,但提名人選跟審查委員真的能超越黨派立場,才能還給公共電視應有的生存空間。 至於本來並沒有窒礙難行的公視董事長產生方式,賴祥蔚教授也建議本來沒有問題就不必橫生枝節,以免各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影響了《公視法》修法,甚至加強黨派立場對立,讓可以討論的修法變成政治對抗,這樣會造成公視、文化部、觀眾三輸。 賴祥蔚說,政府跟媒體應該要保持「一臂之遙(at arm‘s length)」,尤其是公共媒體,公視董事長應不應該由行政院長提名任命,相信全民應該有很高的共識。

王其》華視下任總經理才真的要面對52頻道挑戰

【愛傳媒王其專欄】華視新聞資訊台上52頻道幾成定局,但大家更關心的是,已經拖延1年半產生不了的下個華視董事長或總經理會是誰?因為他們才是未來華視新聞台成敗關鍵人。不過,很多媒體人都認為,誰當總經理都一樣,公共化的華視上了52頻道,碰到競爭,就會政治化了! 現在的華視董事長陳郁秀、總經理莊豐嘉,其實都是在看守期的團隊。華視有81%股權屬於公視,因此華視董事也是由公視派任,且超過一半都是公視董事兼任。原本的公視董事會任期在2019年9月就應該結束交接,但還沒產生新董事,公視舊董事因此延任超過1年半了,連去年公視總經理因為國際影視頻道風波而辭職,也沒有再派新總經理。既然公視新董事會還沒有產生出來,華視董事會及經營團隊當然也就與公視一樣看守到現在。而華視總經理莊豐嘉雖然在今年1月底,向董事會提出華視新聞資訊台的3年營運計劃,並且在預算、人力上都有承諾,但是連莊豐嘉都不曉得自己可以再幹多久!?審查的董事也很無奈,因為他們可能比莊總更不知道自己還要撐到何時? 公華視內的現今團隊,都希望行政院提出的新董事人選,應該盡快進入實質審查程序,組成新的公視董事會,進而改選華視董事會,並且重組公視及華視經營團隊。但一位立法委員並沒那麼看好,他指出,國民黨與民進黨在立法院的互動關係,因為各種政策爭議,鬧得很僵;且民進黨提出的新董事名單,事先也沒有與國民黨充分溝通,在這份名單第一次審查會時,國民黨推薦的審查委員就全部缺席抗議了。這事又過了4個月,都沒有消息要再開會,且國民黨也早放話要刪掉這份偏綠的名單,他們仍主張公視董監事要考慮公共性立場。因此,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公華視新董事會? 沒有公視新董事會,陳郁秀只好繼續當董座,並且兼任華視董事長。華視新聞資訊台一旦上52頻道,影響力馬上爆增,陳郁秀可以與現在的49到58新聞區塊的新聞台老闆三立林崑海、年代練台生、東森張高祥、TVBS陳文琦、民視王明玉等人平起平坐,晉升新聞一姐地位。 但華視內部最關心的是,下任華視董事長、總經理是誰?因為華視已經有一個年虧3億的華視主頻,還要面對未來華視新聞台經營壓力的是下任董事會及新團隊。華視內部有一派員工看好莊豐嘉繼續担任總經理,因為已經當選董事的胡元輝被行政院內定為下任公華視董事長,莊豐嘉本是胡元輝老部屬,從中央社、新頭殼網站開始就共事了,胡如當華視董事長,莊就會續任。而且這次華視上52頻道,莊有功勞,也正好可以執行莊在董事會的三年承諾。但也有另一派觀察,萬一與現在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交好的陳郁秀在下波提名中出現,也順利當選新董事,那情況就完全不同,到時候,陳郁秀如續任公華視董事長,莊豐嘉可能要走人了。 但也有公視員工在討論,不管陳郁秀或是胡元輝誰當公華視董事長,他們的色彩都是綠營的,再怎麼找總經理或是經營團隊,也必然都是偏綠人馬。他們認為,這是公視與華視的宿命,尤其是華視,生下來就是被圈在政治的牢籠中了,所謂的公共化,也只是口號而已。 華視從1972年開台,到現在已經快50歲了,國民黨控制了它超過36年,民進黨掌控13年。這近50年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在2000年前,國民黨一手掌握,國防部及教育部的股份最多,華視董事長及總經理多的是將軍。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媒改學者發起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其結果是台視及中視民營化,華視則交給公共電視管理。2006年民進黨政府再更進一步成立公廣集團,希望公華視能真正公共化,擺脫政治包袱。沒想到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想再把公視、華視人事主導權都拿回來,展開一連串的政治法律抗爭,後來國民黨也實質又掌控公廣集團,公華視的董事長、總經理派任,都是自己的人馬。等到2016年民進黨執政,標榜公共化的公廣集團雖仍在,但民進黨也恢復當年黨政軍控制媒體的思維,所以才會發生公視董事會還沒產生,行政院就內定綠營的人馬當董事長的事。2021年後如果能順利產生公華視董事會,民進黨要一手掌控,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次華視新聞資訊台要爭取上52頻道,很多媒體人及學界雖然都認同,放公視華視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商業新聞區塊內,有不少優質的紀錄片節目會擺上,可以一新耳目;也會因為競爭,商業新聞台的羶色腥新聞更少進入家庭,相對地,新聞就會比較優質。但是,大部份人仍認為,公視華視被政治牢牢掌控,政治的手一旦伸入華視公廣新聞,52台華視新聞台的公正性就會大打折扣,NCC期待的華視公廣新聞台理想性也沒那麼容易達成。一位媒體主管就預言,華視新聞台在52頻道的晚上8點會排政論性談話節目,這可是指標。從華視及公視政論節目的過去表現來看,雖然沒有商業台那麼「愛恨情仇」,但離所謂公共性也還有距離,選舉季節一到,49到56頻道的言論市場壁壘分明,將可預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其》公視與華視可能二次整合嗎?

【愛傳媒王其專欄】為了搶下有線電視52頻道,華視最近使出各方力量幫忙抬轎,並結合公視的節目資源,訴求公廣集團進駐商業市場頻道的正當性。資深媒體界人士指出,其實13年前、2007年公華視新聞曾經整合過,但兩年後「分手」,這回二次整合,能否成功?備受媒體產業及傳播學術界關心。 為了爭取進有線電視52頻道,公廣集團特別成立了新聞頻道籌備小組,召集人為華視總經理莊豐嘉,公視代總經理徐秋華當發言人,上週共同舉行記者會宣示公廣集團爭取52頻道的決心。當場有媒體提問,NCC建議公廣集團進入52頻道是否不適當?徐秋華認為,這是公共資源妥善的利用,公視有四個新聞性節目包括「有話好說」、「南部開講」、「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及紀錄片節目「紀錄觀點」,將在華視新聞資訊台播放,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節目加入播出的行列。公廣集團是以華視新聞台作為載體規畫、爭取進入52頻道,這是他們的使命,公視和華視合作的內容已開過兩次專案,「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公、華視共同爭取52頻道不只是開記者會,公視、華視的董事還投書媒體幫忙講話,同時也召開座談會、動員本土社團聲援、發起各界連署支持,這連串行動背後看來是志在必得。最主要的關鍵是,公視與華視新聞資源ㄧ起來,而不只是華視新聞資訊台獨自行動。 資深電視界人士說,其實2007年當時公視與華視,還包括了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的新聞曾經整合過一次,公視新聞部還從內湖搬到華視在光復南路的新聞部ㄧ起上班,可惜2008年後公視新聞部又搬回內湖,公視、華視新聞第一次破天荒的整合宣告失敗。 早在14年前的2006年7月,由公視、華視組成的台灣公共廣播集團(TBS)正式起跑,開啟了台灣媒體發展另一個新紀元。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長鄭文燦、公廣集團董事長陳春山、華視總經理小野、公視總經理胡元輝還一同出席了揭牌儀式,小野忍不住笑說:「華視跟公視的結合,就像是35歲的老娘嫁給8歲的小新郎,希望華視、公視努力拚出好結果,我可以老蚌生珠。」公廣集團正式合併後,公、華視積極進行資源整合,陳春山當年表示,客家、原住民頻道隔年加入公廣集團後,將採取擴大合作策略,降低製作成本,公視有特別預算44億,將輔助集團頻道數位化發展,拓展新的創新服務。鄭文燦則強調,公廣集團整合後,員工人數將超過1400人,政府每年補助也超過20億。 隔年,公視與華視新聞部真的整合了,雙方人力、資源共享,辦公室也放在一起,可惜沒多久公華視也吵開了。小野公開表示,「當初對納入公廣集團充滿期待,但是合併九個月以來,華視未享公視資源,反而處處受限被矮化。公視欲主導華視新聞製播,但華視必須自負盈虧,在商業電台、公共電視台角色間掙扎」。再隔兩年,公視與華視的新聞整合,也因為陳春山、胡元輝、小野相繼去職,又回到原點。直到現在的2020年,因為中天新聞台的52頻道要被下架了,部份公華視董事及媒改社團學者,看到公視、華視新聞翻身機會到了,決定再順勢推一把。學者有歷史性使命,想趁民進黨二次執政時,在媒體改革路上再添新章;這回的戰場可不輸給15年前改革派學者推動的老三台退出黨政軍、民營化、公共化。 部份媒體界觀察,這次華視新聞資訊台搶進有線電視52頻道,的確是很好的機會,儘管只有公視5個優質節目要在華視新聞頻道播出,但也是好的開始。何況,挾著主管機關NCC的半公開支持,有官方背書;還有媒改派的傳播學術界、本土社團的聲援,真的只差了臨門一腳。但也有產業界人士擔心,NCC過早表態,沾黏了「下中天、上官媒」的政治目的,反而不利,因為藍軍較佔優勢的地方政府可能會有意見。況且,有線電視各方霸主利益糾葛本來就複雜,沒有談判出好的條件,有線電視業者不送出申請案,華視恐怕也上不了架。 因此可以說,華視已經擠退寰宇新聞台拿到第一順位的入場券,但是擁有全台500萬戶的有線電視業者是否全買單?這是第一變數。就算中嘉等業者送華視進52頻道,各地方政府的態度也會影響NCC的決定,這第二變數。再說第三變數,就算華視新聞資訊台搶上了52頻道,公視將來能否給更多的資源?或是公視、華視第二次整合,會不會也是曇花一現,將來華視新聞台要獨自面對更大的虧損?這些都是公視及華視主事者,甚至NCC、媒改學者要仔細思考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YouTube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公視董監事審查 藍營鷹派抬頭有內幕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針對文化部長李永得提出的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藍營經過幾天的密集討論之後,鷹派獲勝,決定都不支持。 目前的公共電視董監事任期在去年就已經屆滿,上一任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只通過了四位公共電視新董事,造成公共電視的董事會一如往例再度難產。接任文化部長的李永得先前伸出橄欖枝,歡迎國民黨推薦公共電視董監事人選,不過國民黨婉拒。李永得部長日前提出新的名單,還召開記者會親自推薦,強調新的名單具備了專業與多元性的特色,絕對是最好的名單。 據了解,藍營內部有人建議以善意回應李永得部長,建議除了少數有爭議的人選之外,其他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都可以通過。抱持此一觀點的人士認為,兩大黨高度對立不是全民之福,不如釋出善意,希望能夠從公共電視董監事的同意案破冰,在接下來的許多重大議案也可以有良性互動。 不過隨著陳學聖拋出公共電視日前停掉蔡詩萍節目是公視綠色恐怖之後,藍營內部的鷹派再度抬頭,最終拍板定案,決定全面封殺這次公共電視董監事的名單。綠營會選擇在藍營審查委員全部不出席的情況之下強勢片面通過,還是繼續協商或是要求文化部重新提出董監事名單,將是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王其》兩大黨都在公視抱鴨蛋

民進黨與國民黨這幾天為了公視吵翻天,聽說今天9月28日在文化部開審查委員會的會前會也有爭論。如果認真檢討近10年來的公視爭議,兩大黨都拿不到分數,而做為執政黨的民進黨政府更沒有風度,快要拿負分了! 包括公視、華視在內的公廣集團董監事難產,民進黨立委上週提案修正「公共電視法」,要降低現行跨黨派審查小組同意權高門檻,為董監事派任案解套,被國民黨立院黨團開記者會抨擊民進黨昨是今非,因為當年蘇貞昌以「避免正中國民黨下懷」為由,不同意修法降低門檻。有曾經参加修公視法的學者也投書說,就事論事,要當公視董監事的四分之三門檻比大法官、監委都高,「確有修法改進必要」。既然降門檻的道理存在,執政黨更當體會輿論的善意,不要亂拗,而是要坦承以前的錯誤,「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些話,就是說給蘇院長聽的,先認錯,再來談修法。 的確,回顧2008年國民黨全面執政後的公視董事會組成過程,民進黨當年也是大力杯葛國民黨的公視各種作為,尤其2010年第四屆任滿後,隔了兩年多才產生第五屆董監事,現在的第六屆則在去年九月廿五日屆滿,到現在超過一年,也還沒產生第七屆新董事會。 一位公視員工說,兩黨在公視的產生過程中都充滿政治算計,其中主因是公視董監事產生方式,要經由立法院各黨按席次比例派審查委員15人,再經四分之三審查委員的同意才能產生董監事,真的門檻高。又既然是立法院派委員,政治力也必然會介入。但是,兩黨都沒有把公共電視的公共性擺第一,老是拿結黨營私的政治在玩公視。他舉例說,國民黨2008年剛上台,就迫不及待要換下任期還未結束的公視董事長、總經理,還修法讓董事名額由15人增加到21人,搞得官司連連,還被監察院調查。這之後,兩黨在公視董監事產生上就衝撞不斷。等到2016年民進黨也完全執政後不遑多讓,先是安排「國母」級的人出掌公視,文化部覺得管不動,後來民視的董事長趁虛而入,外界稱民視加公華視為「新台獨三台」,有別於國民黨執政時代的台中華視的「老三台」,民視董事長還一起參加攸關公廣集團的會議,儼然是公視的上司,讓公廣集團的公共形象跌到谷底。 現在民進黨立委一不做二不休,媒體先有傳聞行政院高層內定一位公視董事長,也不管董監事要由審查委員產生,更跳過還未產生的董監事,幫他們做了選擇。 一位公視老員工回憶說,民進黨在2007年還執政時,也是有內定董事長,結果第一次投票就被翻盤,一週後再投票,雖然官員到處打電話拉票,也換了新屬意的人馬出來,還是沒當選。這是當年公視人記憶猶新的執政者陰溝翻船的例子。 再者,現在立委乾脆再提修法,把公視董監事的門檻降至2分之1,雖然一舉解決所有過去的爭議,但也讓公視再也沒有公共化的成份在內,幾乎成為政府可以控制的電視台。一位公視主管承認,公視經過20多年的演變發展,也真的到了要好好檢討的時候,董監事產生過程有太高門檻,政黨介入嚴重,華視的地位角色不清,讓公廣集團這1、20年走得跌跌撞撞。但這牽涉國家媒體產業重要轉變,也絕對不是修法可以解決,執政黨應該要務實面對,透過社會對話,提出完整的媒體政策,再來談修法。現在卻在董監事卡關的當下要修法,等同想要廢了現在的審查委員武功,政治盤算太明顯。這位公視主管批評說:「兩黨在公視上都拿了零分,民進黨更嚴重」! 果不其然,今天9月28日文化部召開公視審查委員的預備會議,傳出說雙方爭論的也是修法,還有名單是否應該先協商。一位文化部官員擔心,如果兩黨沒有放下各自堅持,坐下來好好談,等立法院這會期年底結束了,公視新董監事會恐怕還組不成。曾經參與公視董監事提名的官員期待,民進黨應該先釋放善意,與國民黨先協商名單,甚至比照國民黨主政時期,也讓對手提出社會可接受的名單一起審查。而國民黨也應該尊重執政黨要對將來公華視營運成敗負責的態度,盡快審查產生新董監事會與經營團隊,這才是公廣集團員工期待的,也是兩黨的負責任作為。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公視修法恐染色 學者建議留淨土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有民進黨立委主張針對「公共電視法」進行修法,降低對董監事候選人審查同意權的門檻。對此,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表示,現在「公共電視法」審查小組同意權門檻的規定,確實在形式上造成了公共電視董監事產生的困難,不過降低門檻也可能會造成公共電視董監事更容易有黨派色彩,因此不利於公共電視超越黨派的原本設計,這是修法最大的隱憂。 目前民進黨立委提出的修法版本是要將審查小組3/4同意的門檻,下修為1/2同意即可,外界好奇這對於公視的獨立性是否會有影響。賴祥蔚指出,當初設計高門檻,就是希望可以提出跨越黨派的董監事候選人。門檻降低,固然可以讓董監事容易產生,但是也可能提名人選時,因為容易過關,就忽略了跨越黨派的特質,這對公共電視超脫黨派的獨立性未必是好事。 賴祥蔚說,台灣有許多優秀的跨黨派影視以及管理人才,應該都很適合擔任公視董監事,建議少一點政治性、多一點公共性,不要讓公共電視染上黨派色彩,這樣更有利於維持公視的超然地位,畢竟台灣許多電視媒體都已經色彩鮮明了,能夠多留下一些公視的淨土,應該是很多人的期待。

請辭董事揭密:外界誤會公視計畫

【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公視董事徐瑞希不滿文化部撤回國際頻道計畫,公開宣布請辭,她也批評外界根本不了解整個計劃的內容就胡亂批評。 徐瑞希29日傍晚在台藝大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臉書分享的文章底下留言指出:「不懂那些不看計劃內容的人是在批甚麼呢?這是一個OTT影音平台,外語新聞只是其中一小部份。且裡面絕大多新聞是公視新聞翻譯來的。公視再腦殘也不會看不懂國際影音平台的趨勢搞一堆新聞來塞。」 賴祥蔚分享的這篇文章主題談的是文化部對公視的國際化補助應該加強優質內容才能推向國際,並且建議公視公開說明這次引發風波的計畫內容以及事件始末。徐瑞希留言說:「本來就是這樣啊!」賴祥蔚也在臉書回覆:「一般人沒有看到計劃內容,所以建議公視主動揭露資訊。」不過徐瑞希則回答:「管理部門視為密件不公開,開會現場發,會後收回。」賴祥蔚還是建議公視盡快公開計劃內容,以免外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快訊!文化部終止開辦「國際影音平台」

【特約記者林可妮報導】文化部今(29)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終止有關「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聲明如下: ㄧ、文化部感謝公視董事會的肯定及支持,以11票對4票通過「109年發展國際傳播數位計畫」前導專案。惟為避免爭議擴散,經審慎完整的評估,文化部今(29)日發布終止有關「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 二、「國際影音平台」受各界期待及關注度極高,文化部後續推動本案政策方向不變,文化部將持續徵詢各界意見,尋求最佳之執行方式。

王其/政府的手一直留在公視內?

媒體界最近熱烈討論公視要設國際頻道,還有司馬文武當公視董事長,而批評、爆料最兇的是公視現在的董事,外界不解的是去年公視增設台語頻道,也是文化部編的預算,也是政府的意思,怎麼沒人站出來批判?媒體界人士認為,這些風波應該是爭奪下任董監事、董事長的手段而已,大家心理有數,政府、政黨的手根本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而公視董事會7月27日週一討論時,董事間氣氛火爆,果然大部份時間在討論司馬文武的人事案! 被批評最重的話就是這句:「這形同國家沒收公視」!其他還有:公視從未發生「文化部下指令、公視來做」的狀況、「未守住紅線,嚴重削弱公視主體性」、「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怎能照辦文化部交辦指令」、「國際頻道計畫牽涉新聞製作,不只是軟性節目,如果踩到聽政府辦事這條大紅線,公視獨立形象恐毀於一旦」、「我們不是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等下屬單位,不能也不可以為文化部製播」。還有報導說,董事們憂心國家的手伸入公視。有人就說,這每句話都好像反對黨在質疑執政黨。 了解公視運作的一位立委說,翻翻公視的歷史,從客家台、原住民台,哪個頻道不是政府政策要設立,再編預算去執行?只是執行方式要符合法令,或是要不要給公視而已。回想客家台當年剛成立時,先讓台視標走,後又落入東森電視手上,現在則在公視。為了符合預算法,當時客委會每年把客家電視台經營權做成一個大標案,超過3億元。民進黨政府2008年前曾經要規劃設公視南部台,也要公視提規劃案,公視也認真提出數十億元的建台大案,換成國民黨執政,就不做了,公視能奈政府何? 再看看同樣這屆公視董事會,去年才設了公視台語台,還動員文化部、NCC等官方機構去喬在有線電視固定頻位。這位了解內情的立委說,文化部去年開始每年4億給公廣集團做台語頻道的台語節目、製播台語新聞。「每年9億預算,絕大部份被人事費吃掉的公視,其他預算在哪裡?頻道在哪裡?怎麼做台語新頻道?台語台沒有政府出手,怎麼生得出來」? 這位關心文化建設的立委說,蔡政府上台後,多個臺灣民間團體連署請願文化部,成立具公共服務性質的台語電視台,2017年文化部長鄭麗君承諾立委公廣集團將籌設台語頻道,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既然「鄭部長正面回答,我在行政院也支持,我們就要開始推動」,並由立法院在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為法源依據,文化部再編列預算補助公視,2019年7月籌設全台語的電視頻道,並於7月1日將旗下的公視2台改為全台語播出的公視台語台。 這段歷史很清楚,立委問說,為何當時沒有人質疑政府的手伸入公視?而且,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大方給公廣集團錢,為了台語台的新聞、節目,文化部每年給華視一億元,給公視三億元,馬英九當了八年總統,何時每年給華視專案的錢超過一億?這位立委說,設頻道這樣重大政策,公視有何立場說「尊重公視獨立性」而拒絕?雖然,公視也解釋說台語台的例子,是文化部先提出專案,後由公視得標,且在運作內容上也有獨立,其實這是巧妙運用政府預算巧門說法而已,反對黨也可以批說這是政府黑手伸入公視。 其實,現在政府每年給公視專案的錢,都大過法定的9億元。一位立委助理翻開預算書說,2018年「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轟動大戲的錢,來自前瞻計畫的新聞曝光後,外界才了解,原來政府除了每年9億元,還運用其他專案幫公視找錢,這些專案,有數位的,有前瞻的,再加上客家電視、台語電視也算在公視內,公視一年的總預算費用超過20億元。也就是說,公視高預算來源都是帶有政府專案配合政策目的,而且行之有年,怎麼能說「從來沒有這樣過」? 從政策、預算的角度看公視,喊公視要獨立自主,令人有今夕何夕的感覺,也許台灣社會也真的搞不懂「政府電視」與「公共電視」的差別,都認為在喊喊而已。而且,「政府什麼時候沒有介入過董事會選任」?一位資深媒體主管這樣質疑。 這位媒體人回憶說,從第一屆到現在,政府不但介入提名,還會主導董事長人選,如果不是政府、政黨介入,現的董事怎麼會被提名?公視法規定,公視董監事是行政院提出名單,再交由立法院各黨派推舉的人士組成審查會來審查,審過了就成為董事,然後董事們再互選出董事長。從第一屆開始,政黨就介入董事會選任,都是藍軍提提偏藍色董事、審查委員,綠軍偏綠審查委員。 他提醒,公視董事長安排也從來都是政府、政黨的手在操縱,否則陳郁秀如何當董事長?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當時的新聞局找了法學教授陳春山當董事長,其後改選,本來安排一位女董事當,卻沒操盤好,最終被政大教授鄭同僚拿下董事長。2008年後國民黨執政的公視董事長陳勝福、趙雅麗、邵玉銘,哪位不是政府高層欽點的? 這位媒體人總結,從政策、預算、董事選任,甚至到董事長選舉,不都是政府在決定、主導?政黨的手可以說,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 另外一位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也表示,嚴格來說,文化部、公視處理這件事,沒有先與董事會溝通,沒有注意程序正義,應該要被檢討,但也不能無限上綱到說政府介入公視獨立性。他尊重公視很多人的理想,希望公視真正成為公共的電視台而不是政府電視台。他也承認,公視新聞也許可以做到超然獨立,但是公視要配合政府政策、預算、董事會運作,其來有自,批評者何必掩耳盜鈴?這位立委也說,政府、政黨的手,可從來沒有離開過公視! 再說回來,這位資深立委強調,政府就是要找有理想、有經驗的司馬文武來主持國際影視頻道大計,這就是司馬文武之心,公視董事皆知。果然公視董事會今天週一討論時,支持司馬及反對司馬兩派,不管男或女董事間,討論氣氛火爆,還有人拍桌大罵,但大部份時間卻在討論司馬文武的人事案是否得當!國際頻道反而談得少。有董事就私下說,司馬文武的董事長案,文化部根本連董事都沒有提出來,也不一定會過關,顯然現在的董事會熱烈討論個未來式,幕後原因耐人尋味。他判斷現在反對國際頻道,說有政府的黑手介入,可能是反對司馬文武當董事長,或是董監事提名之爭,甚至於是未來經營團隊之爭,設國際頻道議題只是藉口,未來幾個月,公視董監事、董事長、總經理的安排,有可能上演更多政治口水大戲。

王其/公視董座——司馬文武之心 路人皆知?

公視新一屆董監事會已經拖延將近一年沒選出來,剛上任的文化部長李永得說,希望八月可以產生。對照先前傳出民進黨要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叔叔司馬文武當董事長,敏感政界人士說,在兩黨剛在監察委員投票上混戰且真打了一架後,馬上要在公視議題上交鋒,而且這回,國民黨還先被民進黨吃了豆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如民進黨所願,因為這回,國民黨有絕對否決權。 原來5月傳出駭客從總統府拿到的資訊說,府院在討論兩位未來公視董事長,一為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另外一位是資深媒體人司馬文武,媒體界相信曾為國安會副祕書長的司馬文武,應該就是民進黨政府內定的公視董座。而司馬文武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叔叔,民進黨如果重用對手黨主席的長輩,就看有公視董事否決權的國民黨籍審查委員,敢不敢刪掉司馬文武這席董事名單。 根據公視法規定,公視董事由行政院提名,交由立法院依政黨比例遴選的15位審查委員審查,現在國民黨有5位、民進黨8位、時代力量及民眾黨各一位審查委員,而每位董事候選人必須由四分之三的審查委員同意,也就是說國民黨的5位審查委員如果採取一致行動,就可否決民進黨政府提出的董事名單。 這屆公視董事會任期早在2019年9月25日就任滿,去年9月,行政院文化部在第1次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審查會議上,共提21名董事、5名監事候選人,最後只有7董事、1監事通過,未能達到法定董事人數,無法組成新公視董事會。去年9月的董事候選人審查,不但被國民黨的審查委員刪了14個董事,還批評為這份名單簡直就是鄭友友(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的朋友),而且文青味太濃,不像是可以統理一年將近40億預算的公共電視加華視媒體集團。 鄭麗君在今年520辭官前,始終沒再提名單。拖延8個月,等到李永得接任後終於要提新名單,但拋出來的董事長人選,卻是指向了江啟臣,好像要將國民黨一軍,看國民黨如何接招了。 公視一位高層分析,司馬文武從年輕時代就努力推動媒體國際化,還催生英文報紙,想把台灣內容推向全球這艱辛理想,也應該是他畢生的使命。不過他已年過70,從沒有管理過一個大媒體的經驗,將來在領導上將是大挑戰。當年國民黨推前新聞局長邵玉銘當董事長,也被批評年紀大,現在時空異處,民進黨要如何自處?更有趣的是,當時任立委的鄭麗君還批評政黨介入董事長改選,讓公視維持超然獨立的立場。 曾經參與多次公視董監事改選的文化部官員說,公視審查要四分之三委員支持才能過關,加上又是政黨推薦的審查委員,經常把兩黨的惡性競爭帶進公視董監事審查會,公視集團1998年成立來,內定董事長通常在第一關就被否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董事會,更不用說要當董事長?民進黨不要忘了,2013年公視是在拖延900多天後才組成新的董事會,邵玉銘當董事長,而之前一屆董事會可是換了3個董事長,這些都是馬政府碰到政黨惡鬥的後遺症。 資深媒體人回憶這10多年公視董事改選滄桑說,2000年後阿扁執政時代,公視董事長陳春山是在內定董事長被刪掉,才臨陣磨槍上場。再來下一屆,也是民進黨執政,內定董事長雖當選董事,但意外在第一次投票沒有當選,隔了一週才由黑馬鄭同僚當選。國民黨的混亂局面也不遑多讓,明華園當家的陳勝福當董事長沒多久換成趙雅麗,其中還官司不斷,接下來的董事長差點難產,退休多年的邵玉銘2013年才臨危受命被找出來。 一位媒體高層分析說,公視這種選舉董監事的法律結構如果不改,永遠解決不了公視、華視等公廣集團問題,只有加速這兩個媒體的鬥爭、衰竭。看看不公不民的華視就是一個例子,總經理在董事會檢討副總經理,看守一年等下臺的華視董事會也難處理,而華視、公視董事長同一人,公視擁有華視70%以上股權,要同時管理這兩個公共、商業屬性電視台,董事會挑戰大。 華視內部員工流傳著總經理在董事會說重話的部份內容,可看出公視、華視的重大經營危機: 【因為業務統籌主管未循正常管道向上呈報,卻便宜行事,提供虛偽不實的發票,想要私下解決衍生的問題,反而造成更大的過失,再加上財務部門在專案帳務核銷的審核把關上,形同虛設,以致洞門大開,讓公司財務面臨極高之風險。華視長久以來沿襲陋習,不思改進】。 研究台灣媒體發展的學者,也很憂心說,這些出自高階經理人的控訴,如果沒有徹底解決,公視華視的前途堪憂。一位公視資深主管就很悲觀說,民進黨用司馬文武當董事長,擺明了要給國民黨主席出難題,這像極了三國的故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今現實上的司馬文武經營公廣之心,從他過去的經驗來看,恐怕大家都不知?這位國內最有名的資深媒體評論家,會是被放錯棋子的人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