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公共電視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王其》誰還關心公視董事會已經看守725天了?

【愛傳媒王其專欄】文化部最近公布要修公共電視法,立刻引起很熱烈討論,大家都把重點放在,新修法條要讓行政院長指定董事長人選,一如現在的NCC主委提名方式。其實,更多人忽略了,這法案要通過立法還很長時間,眼前要解決的最重要的應該是,現在的公視董事會已經延任將滿兩年,立法院各黨派都不願好好面對,卻在爭辯修法這「天邊的彩虹」。 公共電視這屆董事會在2019年9月25日任滿,再5天就滿兩年。行政院曾在2019年9月2日提名21位董事與5位監事候選人,9月9日由立法院各黨團推薦代表所召開的的審查會議中,同意通過7位董事及1位監事,人數尚不足以組成董事會。因此行政院根據「族群文化及藝文、傳播及學術領域、經營管理」等三大面向,2019年11月再提名14位董事候選人:王亞維、王俊博、杜奕瑾、周奕成、施振榮、洪馨蘭、高志尚、唐美雲、孫嘉穗、陳翠蓮、張錦華、聞天祥、劉昌德及謝金河,其中唐美雲及施振榮2位董事候選人還是現任董事。監事方面,則再提名王毓莉、張玉佩、高文宏及蔡惠卿等4人。可惜,已過了725天,立法院的審查委員會,還是沒有選出足額董事,整個公視集團長期陷入看守的狀態。文化部這次再提公視法修法建議,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突圍策略,只是這策略修法內容好壞,大家要去討論而已。 為什麼現在立法院指派的審查會,始終沒有辦法通過這批新的董監事名單?ㄧ言以蔽之就是,擁有絕對否決權的5席國民黨審查委員不支持,名單就過不了,董事會永遠組不成。所以,文化部這次修法,特別把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董事名單,從3/4憲法門檻降為⅔一般法律門檻。如果這修正法案在這會期通過,也馬上實施,民進黨在15席中有8席審查委員,再拉時代力量、民眾黨各一席委員,過關就容易多了。 至於董事會名額多少,也會影響董事會組成的速度。這次文化部修法建議中,將現任董事17人至21人降為11人至15人即可運作。現在這21席董事高門檻,也是國民黨執政時的黨團總召林益世,領頭杯葛公視選任董事而使出的奇招,把原11~15修法提高到17~21,讓審查委員要多選幾次才能選到足額。現在執政的民進黨吃到苦頭,決定回頭修法降回原來的公視法董事人數。 主導這次修法的文化部長李永得,曾經擔任過公視總經理,深刻了解公視董監事的產生過程,根本就是政治問題,只要兩大黨任何領導者有私心,這份董監事名單就永遠都吵不完,也出不來。舉例而言,當年國民黨馬英九最信賴的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的名單,數度被國民黨自己的審查委員打槍;好不容易組成了,到董事長改選,文化部操盤結果,還差點讓內定的董事長候選人陰溝翻船。當然,民進黨也碰到同樣的狀況,更早在還是新聞局主政的時代,民進黨內定一位教育界改革派當董事長,卻沒想到連會都沒開成,趕緊再協調另一位文化界的董事出來當,卻沒想到最後卻讓另一位教育學者突襲成功,那次的改選讓新聞局灰頭土臉。 因此,文化部學乖了,記取兩黨過往教訓,這次修法乾脆把董事長人選比照NCC及中選會,改為行政院指定,這樣就不會再發生內定董事長當選不了,同時也把兩黨當年內定人選的戲碼「化暗為明」。當然這也引來在野黨批評,說行政院的手真的伸到公共電視去了。但是,民進黨也不用擔心批評,只要表明法案通過後,下屆再開始實施,反對黨不就不好說了?因為,2024年當家的執政者就可以指定董事長了。 這20多年來,公廣集團的公視及華視,早就成為政治競逐的領域。從董事會審查、董事名單、董事長及總經理人選,都是顏色掛帥,縱有專業考慮,也都是陪襯角色而已。公視早就不是公共的電視,而是政治的電視。觀察這次修法,各黨派也同樣會在立法院互相杯葛,法案搞不好也過不了關。但對公廣集團1000多位員工來說,現在的董事會已經看守725天了,公廣內部治理有很大問題,這才是公視現在、未來最應該要解決的即刻危機,立法院難道完全看不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公共電視官網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公視法草案出爐 獨立性生變?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公視法》修正草案出爐,引發各界關心,尤其是針對董事長產生辦法的修改,更讓媒體人擔心公共電視的獨立性會生變。 根據文化部公告的《公視法》修正草案,維持原有的董、監事審查會,通過門檻改為全體審查委員2/3,董事長產生辦法也改變。 不願具名的媒體人指出,公視董監事門檻,這點勉強可以討論,但是卻新增了「行政院提名董事時,應指定一人為董事長。」而且還規定「董事會於董事完成聘任後組成。董事長未能同時完成聘任時,由行政院院長指定董事一人代理董事長。」 資深媒體人特別指出,這個修正條文,把「董事長由董事互選」象徵公視獨立自主的第一步給毀了。 其他在經費相關條文的部分,動不動就出現「專款專用」,資深媒體人也認為,那何必把包括客家台在內的族群頻道、國際傳播塞到公視?一個董事會跟經營團隊連預算怎麼運用都還要受限於「專款專用」,那還有甚麼獨立自主可言? 資深媒體人進一步說,更可怕的是,雖說公視是財團法人,但公視是獨立的財團法人,現在修正條文「公視基金會之成立、組織及營運,除本法另有規定外,適用財團法人法、民法、廣播電視法及其他相關法規之規定。」就開了個可以透過《財團法人法》來約制公視的後門,只要看看過去利用《財團法人法》做過那些事就知道。

賴祥蔚》華視上架52頻道是門好生意嗎?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眾所矚目的52頻道上架議題,目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經同意中嘉系統提出由華視新聞資訊台上架的申請。這個議題引起各界對公廣集團的關心,也有人以為以後轉到52頻道就是華視。回顧整個事件,從媒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存在著被多數人忽略的四大謎題。 謎題一、什麼是公廣集團?公廣集團為什麼重要? 台灣推動公共媒體多年,1980年代就有許多人呼籲應該成立公共電視。匆匆40多年過去,台灣不但有了公共電視,還有公廣集團。然而,討論議題切忌盲信名目主義,也就是看到名稱就相信一定名符其實,一定要回到初衷來檢視。 全世界都推崇公共媒體,這是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政府控制的媒體不會代表公民,財團控制的媒體也不會反映民意,唯有擺脫政治與商業的掌控,媒體才能真正具有公共性。 公共媒體的存在價值,還在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中的媒體一定會追求觀眾極大化,也就是主流觀眾,因此會忽略菁英文化或者弱勢關懷。正因如此,公共媒體應該服務主流媒體沒興趣服務的族群。 問題在於,如果公共媒體服務非主流族群,儘管有正外部性,收視率可能不會好看。這也是台灣的公共電視成立至今,一直擺脫不了的宿命。真的要落實公共精神,收視率可能不高,於是外界、尤其是審議預算的立法委員,難免以此批評公共電視。但公共電視如果也服務一般主流觀眾,去跟商業電視台競爭市場,那為什麼還需要公共媒體? 不是名字有公共就必然是公共媒體。公共電視落實了多少公共精神?又要如何評估並且說服各界?這是第一個謎題。建立不同於收視率的指標,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 謎題二、華視是不是公共媒體? 公共媒體的本質是什麼,前面已經討論過。問題是,公廣集團是什麼?公廣集團內的華視等媒體又是不是公共媒體?坦白說,陳水扁前總統任內把華視納入公廣集團,非常有開創性,但也留下了一些問題至今沒有解決,這其中就包括華視定位的問題。 相較於公共電視的體質單純,華視不但有比例不低的民股,也要依靠商業廣告存活,不但體質半公半商,體制上又必須臣服於公視之下。華視經營困難,虧損不輕,前述問題要負擔很大的責任。華視如果是公共媒體,就不該用收視率評估表現;但如果要爭取廣告,收視率又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華視新聞資訊台上架52頻道,又跟公共媒體有什麼關係?日前文化部李永得在立法院公開指出,華視新聞資訊台進駐52台是純商業電視台的純商業機制。李部長不只是文化部長,早年也曾經管理公共電視,他的談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謎題三、華視上架52頻道的合理性是什麼? 頻道上下架本來應該是商業機制,應該由系統業者選出最有市場競爭力的頻道上架,畢竟有線電視面對MOD跟網路平台的強大競爭。很多支持華視上架52頻道的主張,是認為要支持公廣集團。公共性跟商業機制怎麼融合,值得思考,如果真有必要,主管機關或許可以明定新聞區塊要有一個頻道保留給具有公共性的媒體。至於具有公共性的媒體是不是公廣集團成員,應該有一套好的指標來呈現,華視原新聞團隊的表現好,應予肯定;商業媒體如果加強公共性,更要歡迎。 謎題四、華視上架52頻道是門好生意嗎? 華視上架中嘉52頻道,有人認為可以解決虧損現狀,也有人擔心惡化虧損問題。目前除了中嘉系統,其他主要的有線電視系統還沒有確定52頻道由誰上架。華視上架52頻道如果是門好生意,應該努力爭取其他系統也上;但如果不是好生意,要不要全上就有必要再思考。 是不是好生意,決定的因素很多,前述的定位不明是華視長久以來的一大困擾。新聞區塊有這麼多新聞頻道在競爭,本來就不太容易,公廣集團公婆多,尤其華視還有小公婆,格外辛苦。如果賺錢,恭喜華視;但居安思危,當思萬一更虧,如何處理?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照片為華視52頻道跟公視同步播出政論節目 ●本文原刊於《奔騰思潮》,經授權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其》不公共的公共電視董監事名單

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今天雖然沒有選出新董監事,卻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同意修正投票規則為出席人數四分之三的方向來選新董監事。 國民黨的審查委員雖選擇了缺席,卻讓民進黨委員有機會突圍,改了長年的投票慣例,倒是暴露出國民黨有點進退失據。但也有人提醒,就算要投票,這份新18人名單是「不公共的公共電視董監事」。 當過公視總經理的文化部長李永得,上週二發布新提名的14位董事、4位監事提名人後,有篇報導說:「為化解藍營去年底杯葛,府院黨黨團曾有共識,比照馬政府時代曾讓民進黨推薦往例,讓國民黨推薦4名董事,1席監事,但藍營一直沒具體回應,居間奔走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努力到上周末,於國民黨前立委陳宜民父喪場合與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溝通無效,最後還是由文化部自行主導提名」。 這些報導都釋放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行政院已經願意放棄過去的堅持,放手讓文化部及立法院黨團去和國民黨協商董監事名單,希望藍綠雙方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名單,也算是呼應了去年9月第一次審查時國民黨審查委員的主張,只是雙方還沒有一致共識而已。 而且今年2月新一屆立法委員組成後,重新組公視審查委員會,兩黨也因為美豬進口吵翻天,國民黨根本也還沒要審查公視董監事,卻沒想到民進黨突擊式地在上週提出新名單,國民黨看到名單後,內部接著也有討論如何在沒有共識前提下審查?最後選擇先不審這份名單,想繼續協商,所以今天週一的審查會5位委員集體缺席。其實國民黨內也有人主張先通過部份名單,對社會才有交代,更有人期待提出相對名單一起討論,讓社會檢驗後,進公視入體制內改革。不過,顯然國民黨內並沒有完整攻守策略,所以先選擇缺席,用時間換取空間。沒想到民進黨推派的委員週一會上卻更進一步主張修改投票規則,結果突擊成功。過去公視董監事之所以爭議那麼大,關鍵在公視法規定要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審查委員同意,才能產生一位董監事,過去的慣例都是要全體委員也就是15席來當分母算,而四分之三就是要12票,因此現在國民黨的審查委員有5票,等於掌握絕對否決權。今天審查會卻意外修改了規則,決定朝出席委員的四分之三的方向做,等同宣告國民黨委員就算不出席,其他委員也可以選出新董監事,但今天最後決議保留到下次會議再投票,政黨雙方可以再溝通。一位審查委員說,這是國民黨失算,民進黨步步為營,逼國民黨下次實質審查。 今天本來很有期待的文化部,面對最後沒有選出新董監事,會後馬上也發了強硬的聲明說:「此次公視董監事候選名單,連國民黨團推舉的審查委員都私下表達肯定,不知如何否決。但國民黨卻動用黨團力量,要求審查委員不得出席投票,此舉是赤裸裸政治綁架,也徹底違背了公視董、監事選任的獨立超然」。一位委員說,民進黨顯然要掌握社會對公視選舉的節奏感,除了拿出政治手段、運用法律技巧再吵,國民黨下次可能要直球對決這份新名單了。 倒是部份公廣集團主管看到前總經理李永得提的這份名單時,大家仍認為這名單有爭議,「公共性太弱了」。他們歸納出了三個答案,其一,被留任的三位董監事,有人出席率並不高,貢獻度也差,公視員工很有意見,不曉得用什麼標準去衡量留任?對於員工來說,這些是沒有責任感的董事,哪有「公共精神」?有華視主管說,留任部份董監事可以傳承經驗,這也合理,但是當過兩任董事的現任董事長陳郁秀,因為與前民視董事長郭倍宏走得太近,還弄出了「新台獨三台」(指公視、華視、民視)的「政媒聯盟」,常與高層唱反調,最後不能連任。文化部內去年也提出一個理由,說當過兩次董監事的不宜再當了。結果,現在的文化部推翻了一年前文化部的理由,竟然提名了第三次當董事的施振榮,讓公視內部也傻眼了。 其次,這次獲得的提名的新聞傳播學者,對公共電視或是影視領域的研究很少,「並不公共」!除了媒體改革團體出身的政大學者劉昌德長期關心公共領域的勞動權外,搜尋這是學者,包括孫嘉穗、王毓莉、張玉佩、陳翠蓮的研究經歷,真的讓公視員工不清楚,他們過去對公共電視領域有何研究或貢獻?而掛政大學者身份的王亞維,曾經當過公視節目部經理,但他卻是李永得的舊屬。 第三,部份公廣集團主管也提醒,有些企業界人士進公視當董事也有助於公視內營運效率改革,但是他們有沒有公共理念,倒是讓人捏把冷汗。例如財訊的謝金河,長期在股市經營,也有很多投資,又兼具媒體人身份,這角色與公共媒體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恐有落差。因此這份前公視總經理提出的名單卻被公視內部評為「並不公共」! 而讓外界更關心的是,屬於藍或綠的被提名者到底是誰?當過客委會主委的李永得在提新名單後說,除了性別、地區、專長都有平衡多元性外,候選人政治光譜也具多元性,包含3名中間偏藍、4名中間偏綠,多數則為中性,「不同政治光譜也是台灣多元聲音的一種,多元聲音會在董事會裡理性溝通,充分反映台灣社會多元性」。立法院國民黨人士說,其實真的看不出偏藍色彩的人士在哪裡?倒是明顯偏綠色彩者超過半數,其他還有隱形綠。國民黨今天也發新聞說:「除了少數幾位行事低調,處事風評較為中立外,其他提名人黨派色彩濃厚,都有特定派系脈絡可循」,因此,李永得部長說的有3人中間偏藍,恐怕也真找不到了,公視內就有幹部說「這名單有黨派,但分不清藍綠」。 當然也有公廣員工對這名單持肯定態度,李永得在11月9日週一審查會上也提了,一位國民黨審查委員稱讚這是好名單,他強調這是「完全符合張顯公共價值,幫助未來媒體發展趨勢」的提名。不管如何,文化部總算又踏出一步,逼國民黨上場決戰,就看國民黨如何接招,今天以後的壓力都在始終沒有積極策略的國民黨身上,要提名單再審?提出法律爭論?或是繼續杯葛?再不然直球對決?就看國民黨未來的作為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其》公視今年選得出新董事長嗎?

很多公廣集團員工在關心,公視董事長陳郁秀到底要做到何時才會離開?因為陳董的任期已經延長一年,怎麼都沒有新董事長要來的跡象?了解內情的人士表示,由於最近文化部積極處理,有機會在立法院這會期內,也就是明年一月組成新的公視董事會。 一位公廣集團主管透露,在9月召開的公視董事會審查委員會談話會中,雖然不同黨派的審查委員對行政院及執政黨立委要急著修公視法,讓審查門檻降低仍有意見,但對文化部願意誠懇面對審查委員的態度也很肯定。其中有初步的共識是,董監事名單一改過去當天再給審查委員的作法,文化部會研究,提早給審查委員有時間消化了解,再做出負責任的投票選擇。另外,也有可能在名單決定前,透過政黨協商先討論,而不是如去年9月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一堆很「鄭友友」的名單,結果21人被刪掉14人,鄭麗君難堪退場。 之後,又傳出總統府、行政院對公視董事長推薦人選意見不合,加上鄭麗君提出的名單也被行政院退件,提名作業因而停擺,到今年5月20日後換了新文化部長稍有轉機。公視主管說,新部長李永得當過公視總經理,對公視董監事會有他的堅持,也願意與外界溝通,現在已經初步取得府院的支持,「從上次談話會不同黨派審查委員有初步共識,就可以看出來」!據說如果11月可以再開一次談話會後,應該就可能正式審查董監事名單了,有人樂觀期待在立法院這會期明年1月結束前,說不定新董事長就可以選出來了。 公視這次第7屆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在去年9月9日審查委員會歷經兩輪投票後,從21位董事候選人中,選出舒米恩・魯碧、徐瑞希、陳湘琪、盧彥芬、王燕杰、胡元輝與廖嘉展等7人,5位監事候選人僅黃銘輝通過。也就是說,公視第6屆董事早在去年9月25日任滿,行政院提名人按《公共電視法》,由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及民眾黨等各黨團,推舉共15位社會人士代表,組成「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査委員會」審查,候選人須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審查委員,也就是至少12票同意票,才能成功闖關。去年第一次審查會議上,包含廖元豪、吳育昇等委員都質疑,名單中多是藝文界人士,有媒體管理經驗者太少,痛批是「鄭友友」,且是「有史以來最弱名單」。由於公視董事會至少須有17名董事,監事則須至少3人才算組成,因此審查委員會還得再選出至少10名董事、2名監事,才組成董監事會,再選新董事長、總經理。 另外,因公視擁有超過七成的華視股權,有權提名華視董監事。所以,華視新董事長、總經理,就要等公視新董事會組成後才能選出,通常都在產生新公視團隊後的2或3個月了。公視資深員工期待,這次立法院會期如能產生新公視董事長,也許明年的農曆新年後就有新的華視總經理了。 公視內部主管也表示,希望文化部盡快提出新董監事名單,快點結束現在的過渡期,免得耽誤重大決策,例如公、華視明年的預算如何編?華視如何参與國際影視平台?當然也有人期待新董事長有新氣象,先前聽說是司馬文武,也有報導提到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公視內有人給出好評價。只是公視老員工都說,從過去公視產生董事長過程來看,這是見光死! 但不管如何,這次公視人很期待他們的老總經理李永得,可以有效率又有魄力地為他們找到好又強的新董總團隊,盡快讓公視、華視迎向變化多端的數位媒體未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