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佛性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在汙濁中長養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一般我們看到的佛菩薩像,都是坐在蓮花上,或是腳踩著蓮花;請問這象徵什麼意義? 我們都知道,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但如果懂得用禪的智慧去參,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智慧。蓮花生長在汙濁的泥水裡,接受汙泥的供養,開出美麗聖潔的蓮花;這些供養它的汙泥,代表世間法的一切貪瞋癡和五蘊,都隱藏在娑婆世界裡。 我們每天不管吃得好不好,或是吃葷吃素,都是為了供養這朵蓮花。這朵蓮花就是我們的佛性,祂會不會開花?什麼時候開花?是每個人今生最重要的事。為什麼?因為身體有沒有病,不過是幾十年的事,但如果這朵蓮花開了,表示佛性超越了汙濁的娑婆世間,可以進入寂滅的淨土,得到永生。反之,如果沒開,最終又會變成汙泥,再去供養別的蓮花,也就是輪迴。 所以,我們不是只求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修禪,找到自己的佛性,而且要讓這朵蓮花開得非常聖潔、完美。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生病,或是有病也會很自然地消失;因為眾生才有病,佛菩薩是沒病的。所以,什麼時候能超越眾生,證到佛、菩薩,就沒有病,就算有病,也會痊癒,歸於完好。 由此可知,吃葷或吃素,要有智慧去判斷,如果吃葷能讓佛性開出蓮花,也沒關係;如果吃素,蓮花卻開不了花,也是惘然。其實,成就並不在於吃葷或吃素,而是有沒有具足超智慧的能力、超智慧的意志和超智慧的力量。 但絕對不要像浮萍;雖然浮萍看到蓮花在水面上開得非常漂亮,也想仿效;卻不願像蓮花把根深入汙泥,吸收養分,只在水面上隨波逐流,結果永遠開不了花。 所以,如果要成就佛性、要開出這朵聖潔的蓮花,就不能離開世間法。像浮萍認為汙泥很髒,就離開世間法,那是不會成就的。一切佛,都能隨緣於世間法,而不變其真如佛性;如果變了,就會變成汙泥;不變,就開出美麗的蓮花。

【禪師說禪】讓身心住在光明淨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禪?一般人的解釋都離不開「靜」和「定」,修的禪也是一種「靜、定」的禪法。其實「禪」與「修禪」有實際上的分別,修禪就是身定、意定、心定。 如果能做到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見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可以體會、甚至覺悟大自然的一切,包括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的天性,以及大自然的純真。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證到大自然的純真、至善、完美,而這正是禪的境界,也是所有宗教追求的境界,因為禪就是宇宙的生命之母。 真空實妙有 禪道在其中 宇宙的一切森羅萬象、一切生命,都是從宇宙禪而來;一切現象、一切物相,包括眾生的法相,也都是從禪出來的,等於是禪的影子,就像看電視一樣,雖然可以從螢幕上看到人,但那是真人投射出來的影像,是人的影子。一切從五官感覺到的事物,都是幻相。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定生命期限的生命體,有開始和滅度的現象,這些都是有餘物。所謂「有」,是「真空妙有」,是真空裡面的實相,也就是圓空;圓空包含了實相。 在禪的境界裡,我們要放下五官,放下以後,才能得到現在意識的清淨。什麼是現在意識?就是現在的思想、現在的思維活動,我們要把現在的思維、現在的意識暫時放下,把它空掉,同時也把過去的意識空掉;現在的意識是我執,過去的意識(潛在意識)是法執,我們要做到「我、法」二空。 世尊成佛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才不能見到佛性」,所以禪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下我執和法執,放下現在意識和過去意識,然後住於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就是第八意識,也就是所謂的光明藏。修禪一定要將專注力住於第三腦室,也就是禪心脈輪,所以我一直強調,平常都要專注禪心,若能如此,就可以隨時都住在淨土。 禪的境界是一切森羅萬象,一切原始生命之母,也就是禪光,或稱為聖靈之光,不管任何宗教,所追求的都是這個禪光、聖靈之光。如果要證到宇宙根源,證到一切生命之母,就是要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能夠身定、意定、心定。 自持清淨戒 圓證光明藏 佛教教義告訴我們,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管罪惡多大或多小,都不可以做;不但不可以做,更不可以去想。同樣地,一切善事,不管大小,都要去做,這樣就可以清淨意念。 說得更深入一點,就是當五官接收到訊息、到達第六意識時,就要自淨本意。我認為應該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要清淨本來的意識,而不是其他的意識。當第六意識清淨以後,還要再清淨第七意識潛在意識,但我覺得這樣的翻譯還不夠完整,就像解釋禪一樣,這些文字相很難說得透徹。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教義應該是除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本意」之外,還要強調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一切假相、一切無明,證到實相的境界;而要證到實相境界,就要有禪的智慧,所以我們要修禪,也就是要做到身定、意定、心定。 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要才剛開始練習禪定,就受不了腳痠腿麻或腰痠背痛而放棄,修行修的是精神力,要去體會這是體內的眾生在叫苦,要讓這些眾生跟著我們的心靈一起超越三界。所以在禪修當中,要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上的病態,突破精神上、心理上的困擾和障礙,才能找到心靈的境界,印證禪的智慧,最終證到禪的光明寶藏。 禪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中國的禪從達摩祖師開始,但在祖師還沒來到中國以前,中國就已經有禪了,那時不叫禪,只是一種修行人修「人身不死」的方法;等到祖師從印度把禪宗的禪帶來中國以後,就把這種「人身不死」的修行與「心靈無生無滅」的修行合而為一。 所以有些人誤以為這是道家、那是佛家,其實都是錯誤的,都不圓滿。佛法要求圓融,能包容一切,講究智慧;所以非智慧、不圓融的都不是佛法。 我們常聽人說,「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是因為有了汙泥的供養,才會開出聖潔又豔麗芬芳的花朵。這汙泥就象徵著娑婆世界,不管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被汙染,而是要在汙染當中,保持原有的佛性,讓它開出蓮花。 我們身為修行人,要不離世間法,才能夠成就。千萬不要像浮萍,雖然它也和蓮花一樣,都生在水中,但浮萍無根,它害怕汙泥來汙染它、侵犯它,所以永遠開不了美麗的花朵。我們要做蓮花,不要做浮萍。

【禪師說禪】通往心靈的路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能夠放下,但要做到真正放下,必須先要開悟。所以我常說,一個人如果還沒走到「絕」路,就不會去找「覺」路,道理就在這裡。 達摩祖師教我們禪定法門,要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然後才「可以入道」,這是壁觀禪定的口訣。 外緣諸行滅 禪心堅如石 外息諸緣,就是外面這些緣,緣起緣空,最好都要能放下。內心無喘,就是內心不亂,不亂就是定。但只有「外息諸緣、內心無喘」還不夠,還要做到「心如牆壁」,心絕對不受動搖;如果動搖了,汙染就會進來,心燈就點不亮,這一世就白來了,除非有很高明的人,幫你把汙染淨化,重新再點亮心燈。 所以要成佛,就要心開。心要怎麼開?就是要開悟,開悟以後,才能真正放下、真正解脫。可是一般的弘法師父、法師或上師,都只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僅此而已,並沒有教人如何找到智慧、找到心靈。 基督教有句話說:「我找到了。」找到什麼?依本門的說法,是找到心靈,他們是找到耶穌或上帝,可是真的找到了嗎? 修行一定要清淨,要開悟,要徹底放下,才能真正解脫。就像哥倫布在海上發現新大陸後,就朝著目標(新大陸)一直前進;我們的目標就是自己的道心,要很堅強、很堅定、不受動搖,才能到達彼岸。 一個人要成就,要先見到自性,然後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性。自性是通往心靈的路,這條路每個人都有,不光只是我有。所以我好,別人也要好,若能如此,就不會嫉妒別人。 「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如果比我好,就會嫉妒他;但如果我比他好,就會傲慢。其實是好是壞,要等蓋棺論定,所以沒有什麼值得比較的。 很多人都會說「真空妙有」,卻不知道它的真正意義。這個「有」,是指自己的心靈,也就是靈性;「妙」是佛光,有了「妙」,有了光以後,就要「用」,用光去照破黑暗,讓它充滿光明,這就是妙用。所以成佛以後要做什麼?要用妙心去妙轉法輪,普度眾生。 以燈泡為例,我們都知道燈泡裡面是真空的,在這真空當中有一個燈心(鎢絲),每個燈泡都要通往燈心去發光。這個燈泡就好比我們的身心,燈泡裡面的真空就是自性;真空就是清淨,所以我們要讓身心清淨,才能往裡面找到自性,再進而找到佛性(燈心)。每個人都一樣,這就是法性。 知道什麼是法性以後,就知道原來這些法性都是通往佛性的,最後見到佛性,見到自己的本尊佛。大家都一樣,不是只有我才有,也不是我可以占有它。所謂占有,是用我執和法執去占有自己,結果不但妨礙了自己,也妨礙了別人。 這個「性」是一條光明的路,可以到彼岸、到淨土、到佛國的路,叫做性。所以每個眾生都有佛性,但不是每個眾生都是佛,要修行以後,才能成佛。 覺知在悟性 佛度有緣人 曾有人問我:「佛菩薩有沒有能力讓眾生成佛?」我說有,沒想到對方竟說:「那佛菩薩就不慈悲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既然佛菩薩有能力,為什麼不讓所有眾生通通成佛?因為佛菩薩不願讓所有眾生成佛,寧願讓眾生受苦,所以一點都不慈悲。」 我說:「雖然你的說法看似沒錯,但卻鑽牛角尖了,因為你的智慧只有這麼一點小格局,沒有通達整個宇宙。你以為佛只要一句話、一個動念,就可以讓眾生直接到彼岸,為什麼還要讓眾生受苦?若果真如此,佛國淨土就變成娑婆世界了。其實地球這個娑婆世界原來也是淨土,你要往這裡去參悟。 為什麼說『佛度有緣人』?什麼是無緣?就是不相信佛,所以是你離開了佛,離開了自己的心靈。你只看到眼前這幾十年,只看到外界的緣起性空,只看到物質的世界,但你不知道還有精神的世界、心靈的世界,像你剛才的抱怨,就是在精神的世界。既然眾生在物質的世界裡受苦,為什麼不接引他來修行,讓他可以到心靈的世界呢?那是一個光明的世界,多麼美好!所以很多事要檢討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每個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己有錯,自己不知道;或是執著於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當然,也可能是自己沒錯,別人錯了;或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圓滿。人與人之間有誤會,可以直接問對方,這是解除誤會最快的方法,最怕的就是繞了一大圈,還找不到誤會的原因,再加上自己不清淨,心就會更亂,而且影響修行。 修行一定要清淨,再加上智慧,才能夠圓滿,才能夠圓覺;見到佛性以後,才證到自己的心靈,然後圓證佛身──應身、法身和報身,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修行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