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375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學佛不能只研究經典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為什麼研究佛法的人很多,修行成就的人卻很少?人之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般的知識,可以經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自己的經驗而獲得,但我們應該要更進一步地「轉識成智」,把知識變成智慧,否則空有一堆知識,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尤其是對經典研究很透徹的人,更是如此。 為什麼呢?照理說,經典研究得愈透徹,應該愈是理事圓融、通達真理才對;但往往在紙上研究後,自己反倒沒有機會去實證這些所知是不是真理,所以不能成佛。 另一個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世尊開示的「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我執與法執太重,所以不能成佛」;因為過於執著相法,所以不能修到最究竟。 有些人修行,是法師怎麼傳,他就怎麼學。如果法師的造詣很深,也證到了某個果位或境界,那麼領受者也能跟法師一樣,到達某個境界;但如果法師還沒到達那個境界,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法的真正內涵,因此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都抱持懷疑的態度。 修行最重要的目的是成佛,也就是修行到最究竟,這不是偏見、斷見。如果認為這是偏見、斷見,表示我執太深。我就是我相,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一;四相不滅,不能成佛。 因為四相是三界之物,會在我們往生時,自然地輸入潛意識,包覆在靈性之上,形成阻礙,也就是業障,因此不能超生,而入輪迴。這些業障要靠自己真心地感恩與懺悔來消弭,若懂得感恩與懺悔,就表示開悟了;如果沒有,表示還被業綁著。存在潛在意識裡的就是業,就是障礙,是三界之物。 所以要成佛,先要有信心,其次要得到成佛的方法,以及證道上師的指導,就可以成佛。

【禪師說禪】清淨身心的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具備五種智慧,分別是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作佛智慧。 修行的目的,是讓靈性解脫輪迴,回到佛國淨土。如何解脫?首先要了解身體的結構。我們的身體包括「身、心、靈」三位一體,所以修行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就是要成就「三身」;也就是佛的應化身、佛的法身,以及佛的報身。 體性大智慧 修身菩提道 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整個身體結構以後,包括精神體和靈性體的結構,然後分別超越、解脫,最後得到自由自在。 身體的結構包括肌肉、血管、血液,以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我們都要知道它們的功用,才能在身體發生狀況時,可以自我調整、自我強化,讓自己產生免疫力,這樣就不會害怕自己得到癌症或是腫瘤。 其實,身體和內臟結構是有連貫性的,這種連貫性是以神經系統作為交通網,進而深入到每一個細胞,也就是器官臟腑的最小組織。因此,我們先要了解中樞神經。 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好幾億萬個;這麼多的細胞,都是由中樞神經負責連接到內臟。而中樞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負責維持身體的平衡。 比方晚上睡不著,大都是因為緊張,有壓力,或是心中焦慮所造成,也就是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失去平衡,所以要設法提高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才能把交感神經拉下來,使之平衡。所以睡不著的時候,就要讓身體放鬆,以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讓它恢復平衡。 禪定的時候,我也是教大家要放鬆身心。我們有一個口訣是:「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禪定時,坐姿要像一口大鐘一樣,很穩固,如如不動;這是坐姿如鐘。 背直如松,背脊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不過,背脊雖然挺直,但身心要儘量放鬆,然後精神集中,專注在禪定的位置上。由於課程進度不同,我們每次禪定所專注的位置也不同;但不管專注在哪個位置,就是從那個地方去入定。如何入定?要腦海空空,也就是把意識空掉,因為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才能夠入定。 剛才講到中樞神經,也就是自律神經,如果失調了,身體很容易就出狀況。萬一失調時,要儘量放鬆身心,不要讓自己處於緊張狀態。如果是憂鬱症患者,最好能喚回自己最快樂的事,用這種方式來調解,不要再憂鬱,只要平衡了,病會自然痊癒。 當我在講課時,你們要同步跟著一起做。 靈氣引腦海 妙法接天心 中樞神經是從脊椎骨一直上來,接到小腦,也就是智慧脈輪,從這裡再分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然後從小腦前面上來,就是延腦,再過來是橋腦,再往上是中腦,從中腦再上去,有一個彎下來的,叫做間腦,間腦包括上視丘和下視丘。 這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掌控身體的內臟和一切活動,包括思想。所以人的腦幹(註)很重要,一旦受傷了,生命也結束了。 (註)腦部除了大腦,小腦以外的區域,合稱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摘自維基百科) 再說到副交感神經。在神經裡面的細胞,有一個突出的部分,叫做樹突,它就像樹根一樣,分別深入五臟。由此可知,如果透過神經系統來帶動,一定會比意識帶動來得快。 我以前講過,一般的修行方式,或是練氣功,都是以意領氣,用意念來帶動氣的循環,這樣太慢了,而且練到最後,還是停留在「氣」的階段。 如果要走上「電」的階段,要從「氣」的磁場昇華到「電」的磁場,一定要透過神經系統。因為神經是整個身體的交通網,是最快速的,所以一定要在禪定中,把脊椎骨的中樞神經做得很好才行;如果沒有做好,就無法全身同時到達。 如果能夠運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也就是運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瞬間就可以把力量灌輸到全身,當下就可以感受到電的磁場。 在所有的修行法門裡,只有師父是傳這種最實際、最科學、最現代化的修行方法,一般法門只教人唸經、誦經,不可能帶動整個神經的活動。 像誦經或唸經這種方便法門,是屬於意識修行,只能讓心得到平安,教人不要造惡業,只是在修心養性,它是一種消極的修行,不是積極的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讓身心靈完全解脫,自由自在地回到地球佛國,回到佛的淨土。所以在了解身體的結構以後,禪定中專注名色脈輪時;我為什麼要傳名色脈輪?因為自證道以後,我了解了整個身體的結構,同時發現整個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其實都在我們的身上。 清淨十法界 身心蓮花生 我們從「人」開始起修,將來是要讓自己上生,而不是下生。所以,這十個法界在身上,我們就要去清淨它,也就是要清淨十個脈輪:名色脈輪、無始脈輪、無明脈輪、吉祥脈輪、如意脈輪、明心脈輪、二空脈輪、智慧脈輪、法眼脈輪和禪心脈輪。要把這十脈輪全部清淨,才能讓身心得到清淨,讓過去累世的法界得到清淨。 我們的禪心脈輪,一般是講百會穴,其實不是,而是百會穴裡面的第三腦室。百會穴是指頭蓋骨,但禪心脈輪還要再更深入到腦的中心點,也就是第三腦室。 當胎兒在母體開始形成腦的時候,就有了原始記憶,那是我們過去累世的習性;這要靠禪定來清淨。我以前講過,原始記憶就是我們累世轉世而來的記憶;比方有人是從動物界轉世來到人間,在他的原始記憶裡,就會保留那個動物的習性,也會比較不容易修行。 再來,有了原始記憶以後,還會再產生一個新生記憶,它是一層皮質層,只有人類和猴子、猿類才有,狗應該也有。這個新生記憶的皮層,又分為「現在記憶」和「已經記憶」兩層,這些都是要去清淨的,如果不是用禪定的方式,光靠唸經或誦經等方便法,是不可能超越這些原始記憶和新生記憶的。 所以,修行不是那麼簡單,但如果真正明白以後,也沒有那麼困難。修行不能盲目修行,要智慧修行;除了要了解身體的構造,也要了解腦部的構造,因為腦非常重要,包括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它掌管了我們的五官。 當五官從外界接收訊息以後,就會傳遞到記憶體,不管這些訊息是好是壞,是正面還是負面,只要想記下來,它自然就會記憶在腦子裡,但如果不想記,就不會被記憶。 所以修行要從「意」開始,要把這些從「眼耳鼻舌身」所接收進來的外界訊息,把這些透過腦神經感覺所接收進來的訊息,不管好的壞的,通通都裝進來的這些記憶,全部都清淨;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記憶完全淨化,否則還會留在人間,根本上不去。但如果在世時,造了很多業,那就只有下生到阿修羅界或畜生界,到這些比「人」更低的法界去,那就太可怕了。由此可知修行多麼重要,可是一般人都不懂得該如何修行。 如果一個人在世時,做了很多善德,心地很善良,也沒有犯「貪瞋癡慢疑」,可能可以上生到天界,或下一世還是投胎為人。但如果造業很重,直接就會下生到不好的法界去。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見過上生和下生這十法界的情形,等到知道時,人身也已不在了,所以都不了解修行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該怎麼修。

【禪師說禪】禪修得到平安健康、自在安詳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禪包含了很多意義,以禪的境界來說,人的身體和地球都同屬一體,雖然兩者結構大小不同,可是人體很多部分都與大自然界的一切物質有關。 比方氣候變化會影響我們,環境變化也會影響我們,這就是同屬一體的緣故。也就是說,大自然界的每個個體,都脫離不了大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影響。 禪是有生命力量的;以地球為例,許多生物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大自然界給予它生命的力量。同樣地,如果我們的身體能夠與大自然界的禪的力量相應,進而取得大自然界的生命力,就可以讓體內的細胞維持生命,而能延緩老化、退化。 禪,最重要的就是祂的精神力量,那是什麼力量?是一種大智慧。所以真正懂得修禪的人,絕不會被一般世俗所污染。 有人說,一個人的命運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也有人說命運是上天註定的,不可能改變。一般人如果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通常都會去看相或算命,這是人的習性。其實想改變命運,應該要來修禪,因為禪是命運的主宰,是大自然中一股看不見的力量。 萬相由心造 心淨諸法生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冥冥中,好像有股力量在左右我們;比方有人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工作也很認真,但運氣總是不如人;也有人自認心地十分善良,卻時常遇到倒楣的事;諸如此類,讓人覺得心理很不平衡。 但「禪」的力量可以讓我們的心都非常平衡。當自己對某方面不太滿意時,禪本身會有一股力量,只要能靜下心來感應祂,然後再把困擾之因找出來,慢慢地,智慧就會從內心深處顯露出來。 其實很多世法都是由「心」造化出來的,很多心理問題或煩惱,也都和「心」有關。所以一般宗教都是從「心」來接引,幫助人們解開心裡的痛苦、煩惱。 我曾在教師研習會的演講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禪,因為學禪以後,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一個擁有健康身心的人,將來到社會上做事、創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修禪以後,想法會和過去不一樣,會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觀,進而創造出真正的理想人生。一般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就像浮萍一樣,飄來飄去,沒有人生目標,只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生活、工作。 如果能夠來修禪,透過禪的力量,會讓你的頭腦保持冷靜,心也不容易浮動。比方大家都陷入忙亂的時候,你可以冷靜地面對一切,而且會很清楚地知道該怎麼做,不會跟著亂成一團;這是修禪的好處之一。 所以,禪修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如何改變?如果一個人平常看事情的眼光都很短淺,當他修禪以後,因為與大自然界相應的結果,會使他的心量在不知不覺中擴大,而隨著心胸擴大,智慧也會逐漸增長,會了解這世上的形形色色,其實遠比五官所感受到的,還要更加豐富。 一般人都是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聽人說話,或是憑感覺來認知事物;這些所見、所聞、所感受的一切,通通都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如果遇到了刺激(不一定是打擊或挫折,也許是看到了喜歡之物,想要擁有它),立刻就會產生直接反應;但如果是一個修禪的人,就不一定會受影響,因為他的心隨時都處於「定」中,是非會分得非常清楚。這就是修禪者在定中所產生的微妙智慧。 所以,修禪的人會比平常人的智慧要突出,因為一個人在頭腦清醒時,會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有了這種冷靜的判斷力,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對整個事業或人際關係……等,慢慢地體會出一種客觀的方法與態度,來圓滿一切。 禪定燃心燈 點亮智慧光 在禪定時,會從心裡產生一種照破黑暗的光明力量,會生出信心,讓前途從黑暗轉為光明。這就好比在沒有燈光照亮的夜晚走路,因為怕跌倒而覺得畏縮、不自在,也不敢邁開大步向前走。但如果是走在有燈光的地方,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很自在,也不會害怕跌倒。 所以運氣不好時,不要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為什麼?因為自己心裡的那盞心燈沒有點亮,靈性處於黑暗中,當然會跌跌撞撞。不過,心燈總有點亮的一天,那就是要來禪修,用禪的力量點亮心燈。而這盞光明的心燈,在禪定中就可以看到。 一個人修禪以後,心會很通透,可以感受到對方的一切。因為當心很清淨的時候,就像一個平靜的水面,可以看清水裡的一切;所以對方心裡在想什麼,或是需要什麼,都可以知道。這種平靜、平衡的心就是禪的境界。 當一個人的意識在活動的時候,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否與自己有關,往往都抓不住事實的真相,而直接從意識去判斷。但這種意識判斷不一定是對的,有時會出差錯,這就要靠我們在平常的禪定中,讓心靈點燃光明的心燈,當心燈點亮以後,是非判斷會非常明確,心胸也會非常開朗。 比方自己過去因為心胸比較狹窄,所以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但禪修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所改進,而且還會覺得過去的行為很無聊。 曾有人告訴我,他以前禪定的時候,只要一坐下來,就會看到定中的自己全身發光,感覺非常舒服;但如果他的心情不好,或是與人發生不愉快,就會心神不定、心很亂,禪定也坐不好。 這就是他的心已經被污染了。當心受到污染時,要趕緊設法讓它重新清淨。所謂清淨,就是讓心靜下來;心靜了以後,才會知道應該怎麼做。 禪修一定要實修實證,不能道聽塗說。也就是說,一定要自己親自去體驗。常聽人說:「禪是不可說的」,所謂「不可說」,不是「不能講」,而是「無法說盡祂的真諦與好處」,而這種真諦與好處,只有在禪定中才能了解。 當禪修一段時間後,禪定經驗會愈來愈豐富,思想也會愈見開朗,原本在心中解不開的心結,也會慢慢解脫。這是因為禪修以後,心靈層次得到提升的緣故。 所以,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開創美麗的人生,一定要讓自己的心靈不斷提升,而禪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25】我在富國島的日子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看了很多報紙,都沒有人提到富國島的文章,我怕這個故事會遺失掉,所以自己用電腦打了一本書,叫做《我在富國島的日子》。」 93歲的陶如朗,1931年出生於安徽合肥,父親是省政府的基層文員,即使家境不錯,但生長在動盪年代,自有記憶以來,生活就是一部逃難史。七歲就跟著母親躲避日軍,一路逃到重慶,戰火中根本沒辦法好好念書。 抗戰勝利後,好不容易回到安徽,卻因為堂哥教他摩斯密碼的技能,因而被兩廣部隊吸收,16歲加入了白崇禧指揮的第一軍團,也就是桂系軍隊,擔任電報員。只是,隨著國軍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1949年,陶如朗跟著部隊退守至廣西邊界,最後,大隊人馬統統轉進了越南。 「走到快到廣西欽州,一架飛機丟了一個包包下来,部隊馬上就轉向,轉向到山區,山區就是廣西的十萬大山。」陶如朗說。 原來,當時空降的包包,藏著要國軍轉進越南的命令,於是部隊進入了綿延不斷的十萬大山,不僅路況險惡,沿途跋山涉水,連路上遇到的老百姓都十分悍強,還會索取「買路錢」,回想起這段路程,簡直跟惡夢一樣。 國軍原本打算進入越南後,再轉往台灣,不料,當時統治越南的法國,卻以國際公約為由,將所有滯越國軍及眷屬囚禁起來,移往南部的富國島,展開了長達四年的集中營生活。 陶如朗被分到富國島的介多營區,生活過得十分困苦,由於物資缺乏,不但要自己蓋房子,想辦法找食物吃,還得忍受水土不服以及痢疾之苦,也因為醫療資源不足,他們更研發出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叫作「猴子醫生」。 「猴子醫生就是把猴子的尾巴剁掉,因為牠是群居動物,尾巴被剁掉後會被同伴排擠,就不能上山,那我們就餵給牠爛的食物,讓牠拉肚子,然後牽著牠去山上,看牠挖什麼樹根草藥,我們就跟著吃,拿那些東西去治療病痛。」陶如朗回憶。 富國島的生活雖然克難,但上萬軍民也想辦法苦中作樂,島上有老師教孩子念書,還有自己的京劇團、話劇團,各種籃球比賽、游泳競技樣樣不少,但畢竟是集中營,大家都很渴望能離開當地,重獲自由。 1953年,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法國終於同意讓滯留國軍離開,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啟動了「富台計畫」,將富國島的三萬多軍民,分批接至台灣,陶如朗也終於如願獲得自由,在寶島展開全新生活。 來台後,他因受傷轉任軍訓教官,直到退休,安居樂業同時,他也得知老家的母親和弟弟遭到共產黨鬥爭,更被列入黑五類,日子過得十分淒慘,所幸回鄉探親時,他見到了近80歲的老母親,多少彌補了心中的遺憾。 而今,他與妻子定居在苗栗公館,擅於寫書法的他,有鑑於這段歷史逐漸被世人遺忘,於是80歲時開始學起了電腦,透過「嘸蝦米輸入法」,一字一字打下這段可歌可泣的人生經歷。 《我在富國島的日子》長達一萬五千字,不僅寫下了在富國島的生活點滴,也記錄了他顛沛流離的人生故事。 「我這一生太多遭遇,不是很快樂,如果可以,我希望當能寫作的人。」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禪與科學】禪定提升專注力 開發人體潛能

專訪/張剛鳴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上課、讀書,要專心!」這是每個人在當學生時,最常聽到老師和家長說的一句話。為什麼大人們要如此耳提面命地一再叮囑?是因為「專心」很難做到嗎? 的確,一個人的專注力是否集中、夠不夠穩定,是影響學習及工作成效的重要關鍵。那麼,什麼是專注力?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舉例說,如果我們在家裡裝設人工智慧的中央管控中心,除了要管制進出人數,還要檢驗對方是否合乎進入的條件;如果客廳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中央管控中心就會把人疏散到其他房間,或是禁止其他人進入。 專注力影響大腦分析外來訊息 「這個中央管控中心就像人的大腦,」張剛鳴博士說,「當外界訊息經由感官接收,進入大腦後,大腦就會把這些訊息分配到不同的腦部功能區,或是禁止一些訊息進入。由此可以了解,『專注力』是個多元且複雜的機制,因為它必須與腦部其他功能區進行交流。所以,如果專注力不夠集中,大腦管控中心就無法分析、接收訊息,或是無法順利排序處理,當然也不能做出相對應的反應。」 張剛鳴博士表示,所謂專注力的集中性,就是當我們只專心做某一件事時,對其他事的注意力就會相對模糊。而專注力的穩定性,是指專注在這件事的時間長短;如果專注的時間長,表示穩定性較高,反之則較低。但這種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年齡、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及作業性質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一個負面的干擾因素,專注力就很難持續下去。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ter Drucker)曾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管理者,更需要專注,因為他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愈能集中時間、心力和資源,就愈能在更多工作上展現具體成效。」 透過一指禪 訓練外專注 既然專注力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訓練呢?比方像日本忍者,就特別強調專注力與精神力的高度集中,他們在每次執行任務時,常常都要埋伏幾天幾夜等待對手,然後在最佳時機出擊,最後迅速安全地撤離;在這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支撐。他們這種非常人所及的強大專注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本身修行禪宗多年的張剛鳴博士表示,日本忍者的訓練,其實與禪宗的修練有異曲同功之妙,禪宗對專注的訓練,是從外專注到內專注;什麼是外專注?就是張開眼睛,選定前方某一定點,然後以全部的精神力注視這一定點,而且眼睛不能眨。內專注則是閉上眼睛後,在禪定中,把全部的精神力都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禪宗稱之為脈輪)。 譬如「一指禪」,就是訓練外專注的一種方式。練習時,伸出食指置於前方,然後將精神力全部貫注在食指指尖上,盯住不動,而且不能眨眼。如果覺得眼睛痠了,可以閉上眼睛,但眼珠仍要透過眼皮盯住食指不動。 此時,如果專注力足夠,會發現食指指尖有所感應,有人會覺得熱熱的、麻麻的、涼涼的,或是有電流通過的感覺,甚至還有人會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這是因為在很專心的情況下,連指尖微血管的血液運輸都可以感覺得到;這就是專注的奧妙。 專注力穩定性實驗:禪定組>對照組 張剛鳴博士曾利用這種外專注的訓練原理,以眼電圖儀器來測量眨眼次數。他找了71位視力正常、以及矯正後視力達0.8以上的大學生作為受測者,其中36人是「對照組」,另外35人是可以連續盤腿禪定40分鐘的「禪定組」。實驗方式是在受測者面前放一張風景圖及專注圖;其中專注圖是在白紙正中央標示了一個黑色十字星的記號。當受測者分別看過這兩張圖各5分鐘後,量測系統會同步記錄眨眼的次數。 實驗結果顯示,當受測者在看風景圖時,禪定組平均眨眼43次,對照組70次。到了第二階段,看專注圖上的「黑色十字星」時,禪定組平均眨眼50次,對照組則為66次。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能夠穩定禪定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前者的眨眼率大約比後者少了3成左右。 「這是因為禪定組的學生平日在練習禪定時,都會要求自己要持續專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於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便會在日常處事時,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持續專注於正在進行的事情上。」張剛鳴博士如此分析。 以科學儀器驗證禪定對專注力的影響 這種外專注訓練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可眨眼,二是全神貫注於某一定點。因此外專注的量測,除了以眼電圖測量眨眼次數外,同時也可使用眼動儀(Eye Tracker)追蹤眼球注視時的移動軌跡,藉以測出受測者全神貫注的程度。 眼動儀的運作原理,是經由紅外線定位與攝影鏡頭,擷取瞳孔大小及眨眼次數,同時記錄受測者的凝視點與軌跡變化,從而得到觀看圖片時的凝視時間。張剛鳴博士最近所進行的一項專注研究,便是透過這種眼動儀,測試禪定訓練對專注力會產生什麼影響。 同樣地,受測者也是分為禪定組與對照組,實驗步驟如下: 1.眼動儀會先對受測者進行個別校正,找出瞳孔的定位點。 2.受測者分別觀看風景圖及三色光圖各60秒,眼睛須專注在指定的圖片區域,也就是風景圖左上角的建築物,以及三色光圖的綠色中心點。 測試結果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禪定組的凝視範圍要比對照組密集,也更集中在指定區域。而且在60秒內,對照組凝視風景圖左上角建築的時間是6.38秒,禪定組則長達53.9秒;再看另一張三色光圖,對照組凝視綠色中心點的時間是18.7秒,而禪定組在60秒內,竟有59.8秒都專注在指定區域!由此實驗證明,禪定者的專注力明顯高於一般的未禪定者。 其實禪定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冥想、數息,或放鬆身心而已;真正的禪定,是把精神力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上。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說,禪宗所傳的禪定法,是在禪定中,以內專注的方式,內觀身體內部各個能量中心,不但可以激發人體本有的潛能,讓身體更健康,這股專注的精神力量,還能更深入到深層的心靈境界,開發心靈智慧。當然,這種禪定法的最佳副產品,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注能力。 從張剛鳴博士的實驗,證明禪定確實可以提升專注力。如果覺得自己常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家中孩子需要提升專注力,以提高學習成效,不妨來試試這種「內專注」的禪定法,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剛鳴小檔案 ◎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周大觀基金會送愛婦聯會 追思永遠的蔣宋美齡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響應「婦聯會活出愛」活動,今天(27日)由創辦人周進華與董事長郭盈蘭帶領2024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包括來自印尼、德國、孟加拉等國的50多人,前往婦聯會進行交流。並由墨西哥八指鋼琴家岡薩雷斯(David Gonzlez Ladrn de Guevara)以音樂燃亮生命,追思永遠的蔣夫人。活動中,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及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出席,婦聯會主委雷倩及常委秦舜英等20多位姊妹親自接待,場面溫馨,見證愛無國界的精神。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國際交流中心執行長周上觀表示,,2024年從全球各界推薦3499位脫穎而出的熱愛生命獎章得主計有:中國大陸母愛先鋒張銀俊、印尼雙胞胎媽媽天使羅莎蒂(Sri Rossyati)&伊利雅寧希(Sri Irianingsih)、孟加拉漂校建築師雷兹萬(Mohammed Rezwan)、敘裔德籍無國界記者伯克達爾(Maysoun Berkdar)、岡薩雷斯、厄瓜多義肢模特兒阿米霍斯(Diana Carolina Armijos Bone)、巔峰神女江秀真、蝴蝶夫婦蔡百峻&蕭麗娜、鐵肺會計師黃鴻隆、青農創業家龔哲敬、逆境重生媽媽李鳳珠、泡泡龍畫家徐若鈞、抗癌天使畫家張素玲等24位。 長周上觀指出,每位熱愛生命獎章得主的故事都令人動容,他們分別母愛先鋒、跨國行愛、永奏生命樂章、永不放棄、創造新可能、終身做好一件事、多藝重生、寫出希望、創造新價值、翻轉新生命、發揮身心障礙優勢、救助最弱勢等不同生命領域,大家對話永續NGO生命,見證愛無國界.地球一家。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赴總統府 和賴清德分享正能量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27年如一日,凝聚全球45多萬志工的愛心與努力,提倡:和自己好—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好—尊重別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維護地球的生命,迄今共表揚橫跨七大洲、來自79個國家、459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彰顯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著熱愛生命、奮鬥不懈、永不放棄的生命勇士。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7日在總統府舉辦「讓台灣的愛感動世界」活動,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也和賴清德總統分享正能量。 今年從全球各界推薦3499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20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從印尼、德國、孟加拉、墨西哥、厄瓜多、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來到台灣,匯聚成一股感人充沛的暖流,啟發每個人的善念,溫暖每個人的心靈,更照耀世界的每個角落,承蒙國內外傳媒都以「生命諾貝爾獎」報導分享,亟盼全球233個國家,都有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歡迎大家推薦至電郵:ta88ms17@gmail.com。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表示,非常感恩每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用不同生命領域—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展開全球共好的行動,見證地球一家.生命無限寬。 從以冒險轉彎.到難民無限寬:德國敘裔難民市長阿爾謝布爾(Ryyan Alshebl)、德國天使市長伉儷克萊門斯.戈茨(Clemens Goetz)&伊莎貝爾·戈茨(Isabel Goetz)、南非剛果難民博士法布思.卡皮亞(Fabrice Kapya)。 從立法轉彎.到罕病無限寬:立陶宛肌萎國會議員莫妮卡·奧什米安斯基恩(Monika Osmianskiene)、墨西哥八指鋼琴勇士大衛·岡薩雷斯(David González Ladrón de Guevara)、台灣泡泡龍畫家徐若鈞。 從專業轉彎.到貧童無限寬:孟加拉漂校建築師穆罕默德.雷兹萬(Mohammed Rezwan)、緬甸單車達人麥可.丹頓溫(Mike Than Tun Win)。 從生死轉彎.到抗癌無限寬:厄瓜多義肢模特兒黛安娜.阿米霍斯(Diana Carolina Armijos Bone)、台灣抗癌天使畫家張素玲。 從守護轉彎.到良知良能無限寬:中國大陸母愛先鋒張銀俊、印尼雙胞胎媽媽天使羅莎蒂(Sri Rossyati)&伊利雅寧希(Sri Irianingsih)、台灣巔峰神女江秀真、台灣青農創業家龔哲敬。 從極限轉彎.到天賦本能無限寬:中國大陸無臂書法達人郭乙博、台灣鐵肺會計師黃鴻隆、台灣逆境重生媽媽李鳳珠。 從鏡頭轉彎.到地球生態無限寬:塞爾維亞圖鑑畫家杜尚.克托利卡(Dušan Krtolica)、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艾米.維塔萊 (Ami Vitale)。

【禪師說禪】心無所求 自然清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真正的修行人,心要無所求。當心中無所求時,就不會著相。如果心沒有著相,「心無所住」,就不會有過分的需求或要求,心就無所染。 相反地,如果心著相了,一旦沒有達到想要的需求時,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一切無所求。既然心無所求,自然就無所障礙,這是一體的。 比方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如果能夠得到滿足,當然很好;如果不能滿足,也沒有關係,因為每個人到最後都是空空如也──乾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走,人間的一切都是短暫的。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就是正確的觀念。 生老病死苦 頓悟無生智 人之所以會有所求,是因為生活上的必需、工作上的必需,或是某方面的必需。這種有所求,如果能夠順利求得,自然是很好;但如果求不得,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能有這樣的開悟,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可以做到「心所無一物」,這種智慧是很難得的。 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老、病、死,都是有所求,所以應該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懂得滿足。比方像吃飯,可以配花生、蔬菜、醬瓜……,不管配什麼菜,我都覺得很好吃,也吃得很舒服。但有人覺得,師父這樣會營養不均,時常提醒我要多吃一點;其實我認為已經很足夠了。 前幾天,我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則消息:有位八十多歲的印度人,七十年沒有吃食物,因為他在學瑜珈,也就是禪定。從電視上,可以看到他坐在床上禪定,雖然看起來比一般人清瘦,但精神很好,也很健康,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 一般人的飲食習慣,都是要吃飽。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看到他們吃飯的碗都很大。有一天,我要去泰山,坐在車上,看到路旁有人在賣山東饅頭,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就停下車來買;其實我的肚子並不餓,只是想吃吃看。那個山東饅頭真的很大,我想即使只吃四分之一,我也吃不完,不過真的很香,它是手工做的,所以很結實,吃起來很可口,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以前有些人吃飯,要吃三碗才會飽,但我覺得,吃兩碗就夠了,或是吃一碗、半碗,甚至象徵性地吃一點,也沒什麼不可以。像我最近經常只吃水果,不吃飯,因為我的心裡想保持清淨。 其實這也是修行,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修行,因為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修行,並不是只有到道場上課才是修行,呼吸也是修行,從平常的呼吸到深呼吸;從外氣的呼吸到內氣的呼吸;這些都要能夠做到,還要做好。 離相無所住 清淨現真如 一般人都是用眼睛和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達本心」的,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可是人們卻習慣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所以往往會被五官所矇蔽,因為它有誤差。 然而,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中的所有知識、學識或常識,都是透過五官學習而來,但這些從五官獲得的知識,往往是片斷而不完整的,所以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在如此有限的資訊框架下,怎麼能夠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我們要離相,不要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以此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佛在《金剛經》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要離一切相」。若能如此,則當下便是一尊清淨莊嚴的佛。足見修行一定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10/6與琴共舞 NSO攜手小提琴家史坦巴赫詮釋莫札特

國家交響樂團(NSO)《與琴共舞》即將於下月6日登場!音樂會上半場,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將攜手「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得主史坦巴赫(Arabella Steinbacher)詮釋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下半場則將呈現西班牙作曲家法雅《三角帽》芭蕾音樂,次女高音部分由陳禹擔任;音樂會還將首演年輕作曲家潘汶恩於樂無界計畫「一分鐘交響曲作曲」的創作《慢板:崩塌的神殿》。 準.馬寇爾表示:「這次的音樂會非常有趣,包含一些相對較少演出的曲目,絕對能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聆聽體驗!」他說,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是莫札特最後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由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小提琴家史坦巴赫獨奏。「我與艾拉貝拉合作過很多次,她對莫札特的優雅與古典風格有著深刻的理解,並能以純淨的音色完美呈現這部偉大的作品。」 指揮準・馬寇爾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師承傳奇指揮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目前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荷蘭海牙管絃樂團首席指揮,以及美國奧勒岡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睽違6年,將再度與NSO合作的「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得主史坦巴赫(Arabella Steinbacher)將擔綱演出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史坦巴赫以其豐富多樣的曲目聞名於世。她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3歲開始習琴,8歲於慕尼黑音樂院師事舒馬茜蔻(Ana Chumachenco ),她將已故的以色列小提琴家吉特利斯(Ivry Gitlis)視為她音樂上的靈感來源。 目前,艾拉貝拉演奏的樂器包括1718年製作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小提琴「ex Benno Walter」和1744年朱塞佩.瓜奈里的「Sainton」,這兩把名琴均由瑞士私人基金會提供。 音樂會的下半場則將演出整部法雅《三角帽》芭蕾音樂,次女高音部分由陳禹擔任。陳禹畢業於台師大音樂系研究所,並在多部歌劇中擔任重要角色,現為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會員、兩廳院歌劇工作坊歌手。 馬寇爾特別分享:「這是一部不常見的完整芭蕾作品,洋溢著節奏感與舞蹈的活力。它的音樂根植於佛朗明哥文化,既展現輕鬆幽默的一面,也流露出深刻的情感。我相信觀眾在聆聽這音樂時無法靜坐不動,因為這是充滿舞蹈生命力的音樂。」 NSO《與琴共舞》 2024/10/6 Sun. 19:30國家音樂廳 指揮/準.馬寇爾 小提琴/艾拉貝拉.史坦巴赫 次女高音/陳禹 潘汶恩:《慢板:崩塌的神殿》(樂無界計畫之「一分鐘交響曲作曲」,世界首演)*樂無界計畫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合作 莫札特: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19 法雅:《三角帽》

【禪修釋疑】靜坐不等於禪定 只有禪定才能開發心靈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坊間有很多教「靜坐」的課程和相關書籍,但各派有各派的說法,讓人莫衷一是。您們強調禪定,而且有具體的禪定步驟與方法,請問「靜坐」和「禪定」有何不同? 答:現在很多人在學打坐,也就是所謂的靜坐;不過,靜坐和禪定不同,雖然坐姿都一樣,但實際上的內涵卻大不相同。 靜坐是透過冥想的方式,讓身心得到放鬆,只侷限於人的知識與意識的超脫,也就是讓大小腦的活動暫時停止,以達到寧靜、舒暢的境界,有助於身心疲勞的恢復及紓解壓力,所以靜坐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 但禪定是突破生理層次、心理意識層次及潛意識層次,進入更深層的心靈智慧境界,甚至可以超越地球時空,與宇宙融為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真正開發人體本能,讓心靈得到解脫。 坊間那些教人打坐、靜坐的團體,很多是以「數息」的方式來教導。所謂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把氣吸進來,再呼出去,這樣算一息,以此類推計數;這是「人」的做法,並不能入定。因為「數」是一種意識行為,要用意識去記數,雖然可以暫時排除妄念,但是在心裡數息,等於又接了另一個新的妄念進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是很理想。 禪定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不同,禪定屬於心靈層次的領域,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在實質上,也只能算是進入禪定之前的暖身動作,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再經由放鬆而進入冥想,達到減壓、紓壓、緩解痛楚的效果。 真正的禪定是深入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開發心靈智慧,讓靈性從靈氣、靈電、到靈光,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這才是禪定的真正目的。 所有生命體都是由「物質、精神與心靈」三位一體所組成,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而這絕非一般的靜坐或打坐所能達到。由此可知,靜坐並不等同於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