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27 則相關結果

全身出現紅紫斑 女子被診斷患甲狀腺亢進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到住家附近診所進行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皮膚科洪翊騰醫師診察發現,小芳身上多處的皮疹雖然像蕁麻疹,但是卻多了紫斑樣變化,同時也觀察到小芳還有甲狀腺腫大、呼吸急促和心搏過速的症狀。經抽血檢查發現甲狀腺素過高還有抗甲狀腺抗體,配合皮膚切片結果後診斷為甲狀腺亢進(葛瑞夫茲病)相關的蕁麻疹性血管炎。小芳住院之後由皮膚科與內分泌科醫師共同治療,甲狀腺功能漸趨穩定後康復出院,而且皮膚紅疹也消退,只有留下些許色素沉澱。 洪翊騰醫師表示,蕁麻疹性血管炎和大家耳熟能詳的蕁麻疹其實為不同皮膚疾病。蕁麻疹儘管會在皮膚的不同部位反覆發作,但同一位置的風疹塊通常24小時內就會消失且不留下痕跡,臨床上則常伴有搔癢或燒灼感;然而蕁麻疹性血管炎因小血管壁發炎破壞,血管內的紅血球滲漏到血管外,因此造成紫斑樣的變化,同一位置皮疹不會在24小時內消退,且常在紅疹消退後會留下深色的發炎後色素沉澱,病人也較常抱怨有疼痛感。 洪翊騰醫師說,發生蕁麻疹性血管炎是因為免疫複合體引發第三型過敏反應造成血管發炎,和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又稱為立即性過敏反應)的蕁麻疹不同。蕁麻疹性血管炎不同於蕁麻疹以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藥物,通常還是得在急性期使用口服和外用類固醇,嚴重或是治療頑抗的案例甚至需要免疫調節藥物。某些嚴重蕁麻疹性血管炎可能會有關節炎和腹痛的症狀,且常和其他疾病有相關性,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感染疾病和甲狀腺疾病。 洪翊騰醫師表示,曾有相關研究指出,高達四成的蕁麻疹性血管炎病人被檢測出抗甲狀腺抗體,但後續仍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證實其相關性。因此若只單純治療皮疹而沒有治療相關疾病,效果通常不好且可能造成後續併發症。當診斷出蕁麻疹性血管炎時,必須謹慎評估病患有無合併其它疾病或症候群,才能提供完整治療,讓病患順利恢復健康。 原文出處

近視率在全球名列前茅 台灣雷射手術夯

台灣近視居世界之最!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資料顯示,全球近視人口約在30%,臺灣18至24歲者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盛行率約87.2%,被列為世界近視前三名!國健署統計顯示,106年兒童青少年在國三已達89.3%;高度近視兒童青少年 (度數>500度),小六有10.3%、國三竄升到28.0%,台灣兒少高度近視比例直逼三分之一。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謝宜靜醫師指出,近年適逢全球疫情,大家都缺少戶外活動,台灣不論老少近視度數都有快速加深的趨勢,採用近視雷射、角膜塑型片矯正等都是治療近視的選項,然而成人與兒童治療近視方針不同,在選擇近視治療時必須與醫師進行詳細評估,以保護自身的角膜安全。 謝宜靜醫師表示,年紀滿18歲的成人,在眼角膜健康的前提下,皆可考慮近視雷射手術,由於角膜的結構非常脆弱,近視手術與矯正,謝醫師提醒需經由角膜專科醫師執行手術,除了熟悉角膜結構,也能儘早處理相關併發症,例如表皮癒合不良、發炎、感染等狀況,才能提供術前、術中、術後嚴謹安全的照顧。 29歲的陳小姐,近視700度,下班閒暇喜愛投入潛水活動。但戴隱形眼鏡下水又要承擔感染風險,至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諮詢近視雷射,在謝宜靜醫師的評估建議下接受SMILE Pro(全新全飛秒近視雷射),於今(113)年農曆年後接受手術,術後第一天雙眼裸視即可到1.0,可正常上班,術後第七天雙眼裸視可到1.2,可以完全擺脫近視束縛、自在潛水! 謝宜靜醫師說,施做雷射手術時,最擔心眼球定位時眼球移動產生位移,造成雷射位置偏移影響成果,中醫大附醫近視雷射中心備有最新式SMILE Pro(全新全飛秒近視雷射)及trans-PRK(全自動導引零接觸近視雷射),以SMILE Pro雷射時間快,單眼平均僅需8至10秒,代表病人需要保持眼球注視的時間變短,因此,術中發生眼球偏位的風險也會降低,對於容易敏感緊張、怕眼球亂動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另一特點是加入視軸與散光軸輔助導航的功能,讓整體精準度提高。謝宜靜醫師進一步指出,SMILEPro利用雷射在角膜內掃瞄出近似超薄隱形眼鏡的形狀,稱之角膜透鏡,醫師取出角膜透鏡,讓角膜呈現凹透鏡的形狀,達到視力矯正效果。 另一個案為8歲的星星,小小年紀近視達150度,一開始遵照醫師指示,每晚點低濃度長效的散瞳劑來控制近視度數增加。醫師除了糾正星星趴著寫字、滑手機的壞習慣,也建議星星多去室外跑跑跳跳、曬曬太陽、舒緩用眼過度問題,一年後仍發現星星近視度數又增加100度。苦惱的父母經過與謝宜靜醫師討論後,選擇角膜塑型片治療,中醫大附醫耗費整個下午,精密確認散瞳度數、眼球構造檢查及角膜特殊檢查,與一系列鏡片試戴,檢查星星角膜與鏡片是否合適。治療一年過後,星星不僅度數沒有增加,也沒有出現角膜的併發症,星星跟爸媽都很開心。謝醫師仍然提醒,各式各樣的近視控制至少要到15歲,希望星星及同接受近視治療的學齡兒童都能努力堅持視力控制,也需持有兒童眼科專科的醫師來治療,確保角膜安全。 謝宜靜醫師說,角膜塑型片及近視雷射均與角膜接觸,若無定期追蹤或及早處理,可能產生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等嚴重併發症,需轉診至醫學中心做進一步處理,若未及時發現及處理,常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傷害,門診中亦不乏遇有配戴塑型片後,造成嚴重角膜潰瘍,至謝宜靜醫師門診時眼睛又紅又痛,視力只有0.08,根本無法上學,細菌培養結果為綠膿桿菌感染,幸好經過治療後能恢復到1.0,但因角膜結疤,也無法再配戴塑形片了。 謝宜靜醫師呼籲,近視是疾病,須及早防治!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有10%可能導致失明。除了減少3C產品使用外,更要增加戶外陽光接觸時間及注意用眼習慣,國際近視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IMI) 2021分析歸納了幾種控制方式,包括行之有年且延緩度數效果顯著的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夜戴型硬式隱形眼鏡),及新興的軟式多焦點隱形眼鏡、光學離焦蜂巢式鏡片。上述治療方式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均有提供,且依照兒童不同度數、生活習慣、家庭照顧會給予不同建議及治療。 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除兒童眼科團隊外,更有完整角膜專科,可跨領域防治近視度數增加並照顧角膜健康,有任何視力問題皆可儘早處理,避免角膜嚴重結痂,影響視力。 原文出處

男子突發心梗OHCA 「ECPR」聯手救命

56歲陳姓男患者,在家昏倒並在送醫途中心跳停止(OHCA),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收到通報後,提前通知葉克膜團隊到急診待命,當患者送到急診並確認病況後,除施以心肺復甦術(CPR)外,也即刻在急診室裝設葉克膜(ECMO),待患者甦醒後,再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住院19天後即返家休養。 這名患者是農曆年前於家中客廳突然暈倒失去意識,幸好妻子及時發現求援,然而救護車載送患者到急診室途中失去呼吸心跳,緊急救護技術員除了進行CPR搶救外,也通報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急診室接獲消息後,立即聯繫心臟外科與葉克膜團隊,當患者送抵急診後,黃泰霖主任、高國峯醫師與急診醫護不停歇施以CPR急救,並協助心臟外科郭家誠醫師與葉克膜團隊直接在急診進行葉克膜置放,迅速讓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心跳,經心臟內科劉誌宗醫師行心導管檢查確認雙側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再由郭家誠醫師進行緊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住院19天後出院返家,目前恢復良好且回診檢查心臟功能逐漸恢復。 陳姓患者與家人為了感謝童綜合醫院各科團隊無縫接軌的搶救,在陳秀寶立委、伸港鄉王水泉代表的陪同下到醫院送花表達感謝。陳姓患者表示,昏倒的前一天有感覺到心臟不舒服,沒想到隔天就發生這樣的事情,當下昏倒沒有意識,醒過來時已經在加護病房;真的很感謝急診、心臟內外科醫護團隊的救命、護理人員悉心照護,還有陳秀寶立委與王水泉代表多次的關心,未來也會更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急診醫學部緊急救護科黃泰霖主任指出,在ECPR(ECMO加上CPR)的接力合作救命下,能夠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這次在急診團隊與心臟內外科團隊配合下,及早辨識出疑似心肌梗塞,在患者送抵急診前就先啟動葉克膜團隊準備,急診醫師協助葉克膜前置作業,心臟外科醫師直接在急診進行葉克膜置放,大幅的縮短打通血管時間,讓患者的心肺功能提早恢復運作,爭取即早進行手術治療,讓預後效果更好。 心臟外科郭家誠醫師表示,心臟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當產生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切勿錯過黃金搶救時機。若患者冠狀動脈有多處嚴重阻塞,外科手術仍然為目前治療首選。此次所幸在急診、手術室與加護病房團隊悉心照護下,患者能在抵達醫院10分鐘內裝設完成葉克膜,避免腦部缺氧損傷,再進一步接受心臟手術使心臟功能恢復,於手術後5天順利移除葉克膜,讓患者能於農曆年前返家與家人團圓。 鄭伯智副院長指出,嚴重冠狀動脈阻塞除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外常會併發猝死,如果惡性心律不整和心臟猝停不立即矯正,恢復正常心跳與血壓,就會使全身細胞瀕臨缺血 缺氧死亡。所謂「黃金三分鐘」就是要在三分鐘內要迅速恢復病患的呼吸,心跳與血壓,缺一不可。這時有經驗的醫師執行高品質CPR就很重要了。如果CPR與AED電擊施行後都無法奏效,馬上葉克膜置放就是唯一的救命契機。童綜合醫院擁有24小時運作的急診室、葉克膜團隊、心導管室和重症照護團隊,對任何中台灣危急心臟病患都能即刻救援。 吳肇鑫副院長強調,到院前啟動葉克膜、急診醫師協助葉克膜前置作業,可有效縮短救命時間,童醫院急診與心臟內外科緊密的合作,可挽救更多心肌梗塞患者;並且患者在急診接受高品質CPR,並快速裝置ECMO,將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與預後成效。未來童綜合醫院將不斷串聯院前院後的無縫接軌,守護民眾的健康。 原文出處

高血壓未控制 打噴嚏竟致主動脈嚴重破裂

65歲男子在工作時,因天冷突然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竟然差點要了他的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室主任鄭清萬表示,因為該病患長期高血壓且控制不良造成血管品質不好,一個大噴嚏,讓他的主動脈從胸大動脈直到下肢動脈,一路破裂至少40公分長,經即時診斷和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搶救,才保住生命。 這位男子於工作中打了一個大噴嚏後,頓時感覺劇烈背痛,稍事休息仍背痛持續且左下肢發麻,趕緊請同事載他到當地醫院,做X光檢查,懷疑可能是腰椎急症,院方給打了兩劑強力止痛藥,但症狀持續且加重,緊急轉送澄清醫院急診室。 鄭清萬主任表示,他發現該病患腰背嚴重疼痛,左下肢發麻蒼白,從帶來的X光片檢視,腰椎並無異常,但血壓高達285/145mmHg,左右下肢血壓相差達80 mmHg,左下肢血液循環很不好,高度懷疑是大血管的急症,立刻將病人轉入急救區,積極降血壓,隨時準備急救。 狀況稍穩定後,立即做主動脈血管斷層攝影,鄭清萬主任說,血管斷層攝影顯示,患者從胸大動脈、腹部動脈、左側腎動脈,到左下肢髂動脈,一路破裂至少40公分長,血液撐裂血管內層,導致血管外層鼓漲成假腔,假腔內已積血約100㏄,隨時有破裂的可能,一旦大破裂,死亡率高達90%。 鄭清萬主任強調,打了個大噴嚏,造成主動脈這麼嚴重破裂,主要原因是患者近來壓力大高血壓控制不良,血管品質脆弱不良,當患者猛然打大噴嚏,強大反射誘發交感神經,刺激血管激烈收縮,撐不住血液壓力,才導致主動脈一路破裂,此情況的確不多見。 經確診為主動脈破裂後,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由吳慧中醫師接手治療,經置放主動脈內的血管支架,並修補血管破裂,患者住院六天後,就康復出院,鄭清萬主任提醒民眾,有高血壓者一定要求醫控制好血壓,否則會因血管品質不好或長期有血管炎,使血管處於脆弱的程度,一旦受到刺激極度收縮,會有破裂之虞。 原文出處

顱動脈瘤破裂險丟命 三高男控制飲食重獲健康

中部一名41歲的王先生,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感到一陣劇烈頭痛,當時他先臥床休息。後來返家的王太太發現丈夫躺在床上叫不醒,立即送醫急救,才發現王先生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廣泛性腦出血,昏迷指數只有3分,在進行緊急腦部手術清除血塊及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後,才成功將王先生從鬼門關搶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劉善傑醫師提醒,顱動脈瘤破裂昏迷的死亡率高達9成,且患者在搶救後即使無生命危險,卻可能留下神經性的後遺症,因此呼籲民眾多重視自己的腦血管健康。 王太太表示,先生是美術教師,平時生活規律,在發病前身體都沒有什麼異狀,只有發病的當天開始出現劇烈頭痛的現象。她在返家後發現先生昏迷不醒,也立即將他送醫,幸好手術相當成功,目前除了容易頭暈外,也未有太嚴重的後遺症,這才讓她放下心中大石。 劉善傑醫師解釋,顱內動脈瘤通常位在腦部血管分岔處或血管側邊,出現不正常的膨起,像一個小囊泡一樣,而王先生的動脈瘤位於前大腦交通動脈,大約2公分,但顱內動脈瘤無論大小,只要破裂,就會引起出血性腦中風,是非常危險的病症,死亡率很高,幸好王先生救治時間相當及時,才能順利恢復。 劉善傑醫師也提到,目前治療顱動脈瘤的技術已非常先進,像王先生的手術就是由鼠蹊部置入微導管到顱內,放置白金線圈來栓塞動脈瘤,主要的治療優勢是傷口小,毋須開顱來治療動脈瘤,而王先生清除血塊的手術屬微創手術,因此傷口小,患者恢復的速度也會比較快。 王太太事後回憶,先生之前在診所或醫院看感冒時量測血壓,就有發現血壓常常飆高到160以上,但因為沒有什麼不適,加上教書、帶小孩的生活很忙碌,因此也就不以為意。王太太特別站出來提醒中壯年「打拼族」們,雖然這個年齡層的中壯年一族生活特別忙碌,而且因為體力還沒有下降,對小病小症狀往往不以為意,覺得休息幾天就會好,但卻可能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中年朋友千萬不能忽略每年健檢的重要性。好在王先生在病後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病後不但減重、控制飲食,也按時回醫院複診檢查,目前恢復的狀況非常不錯。 劉善傑醫師提醒,顱動脈瘤因為沒有症狀,往往都是破裂了,當事人才會知曉它的存在,因此可說是中壯年族群的沉默殺手,他建議有家族史、三高病史、菸酒族及壓力大、或是有動脈硬化、先天性血管異常或曾經有頭部外傷的高危險族群,都可以考慮做腦部核磁共振篩檢,有需要的話醫師也會安排做血管攝影檢查,確認血管有無動脈瘤的出現,才能及早揪出這個隱形殺手。 原文出處

延遲性過敏三周才顯現 引起毒性表皮溶解症

50歲陳先生因喉嚨痛、全身倦怠和畏寒至住處附近診所就診,被當成一般感冒治療,吃了兩天感冒藥之後全身起大片紅疹,送至外院被診斷為對感冒藥的藥物過敏,停服感冒藥後情況卻持續惡化,身上皮膚多處起水泡合併剝落糜爛,口腔黏膜破損流血和視力模糊。後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門診求診,洪翊騰醫師調閱近一個月雲端藥歷,竟發現罪魁禍首是陳先生在兩周前因為三叉神經痛開始服用的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經抽血和皮膚切片後診斷為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所導致的嚴重藥物過敏—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陳先生後續迅速被轉至林口長庚皮膚科暨藥物過敏反應中心接手,經歷燒燙傷中心治療後於一般病房出院。 洪翊騰醫師表示,藥物過敏可能為服用藥物後數分至數小時發生的立即性過敏反應—急性蕁麻疹,但更多的是數天至數周才會出現的延遲性過敏反應。這類過敏反應的前驅症狀類似感冒,病人或非有經驗醫師常誤以為是只吃一兩天的感冒藥所致,從而使病人繼續服用真正過敏藥物造成傷害,但其實一個月內的藥物都有可能是兇手。 洪翊騰醫師說,藥物過敏反應臨床表現多樣,但可以總結成六大警訊:一、「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二、「破—口腔或黏膜潰瘍;三、「痛」—吞嚥或排尿痛;四、「紅」—眼睛紅腫、燒灼或視力模糊;五、「腫」—嘴唇腫、呼吸道阻塞或淋巴腫大;六、「燒」—發燒。 洪翊騰醫師指出,常見過敏藥物包含抗生素、磺胺藥、抗癲癇藥物、降尿酸藥、消炎止痛藥(NSAID)、肌肉鬆弛劑和放射顯影劑等,依不同過敏類型而不同。最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當屬史蒂芬強森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特色為快速進展的全身紅斑及水泡,黏膜潰爛與表皮剝落壞死,有如全身燒燙傷。其他的重要器官包括肝、肺、腎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造成致命的併發症。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暨長庚皮膚科擁有國內首屈一指的藥物過敏團隊,每年診治大量病人,在研究上也享譽國際。藥物過敏除了可能致命和造成多重併發症,臨床更和病毒疹、移植排斥和其他原因之紅皮症不易區分,民眾絕對不可輕忽,必要時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造成終身遺憾。 原文出處

確診新冠後爆瘦10公斤 竟罹「新生糖尿病」

一位41歲男性工程師,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後兩個月體重劇降10公斤,出現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現象,飯前血糖值飆到425 mg/dL,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蔡崇煌醫師表示,這是所謂的「新生糖尿病」,極大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攻擊了胰臟細胞,削弱細胞生產胰島素能力,導致罹患新生糖尿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造成生命的危險。 這位工程師三年前做健康檢查時,體重和血糖值均正常,父母親和哥哥都沒有糖尿病史,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出現皮膚癢而到診所看診,之後發現兩個月體重減少10公斤,也陸續出現糖尿病三多的初期症狀,而到澄清醫院家醫科求診。 蔡崇煌醫師表示,經抽血檢查,該患者的飯前血糖值為425 mg/dL(正常為70至99 mg/dL)、糖化血色素值13.8%(正常為4.2%至5.7%),甲狀腺功能正常,診斷罹患糖尿病,立即接受胰島素和口服二甲雙胍併排糖藥治療,一及兩週後,其血糖值皆控制在130以下,胰島素在不到一個月即停打。最後只剩下口服藥,3個月後追蹤糖化血色素值為6.1%,之後的追蹤也控制在6.0%左右(控制目標值為小於7%)。 蔡崇煌醫師強調,由於該患者沒有家族性糖尿病史,本身體重正常,三年前的健康檢查血糖正常,高度懷疑他的糖尿病與感染新冠肺炎有關,因為新冠病毒不但能感染心臟、肺臟、肝臟、腦部,也能透過胰臟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削弱胰臟細胞生產胰島素的能力,而罹患糖尿病。 在美國、英國、韓國都有臨床數據分析,尤其美國在七千萬筆的大數據中,發現有約六十萬得到新冠肺炎個案,在180天內,其中有輕、中/重度COVID-19疾病者分別為1.1%和4.1% 出現新生糖尿病,換句話說,一百位感染新冠肺炎,至少會有1至4人可能出現糖尿病,嚴重者甚至也會出現糖尿病酮酸中毒,造成生命的危險。韓國接近35萬新冠肺炎個案的研究,發現得到新冠肺炎會增加會42%、排除高血壓及血脂異常者之後,也會增加30%罹患糖尿病。 蔡崇煌醫師指出,不論什麼類型的糖尿病,都需及時治療,從這位罹病工程師治療過程發現,因新冠病毒導致的「新生糖尿病」,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血糖很快就得到控制,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民眾,如果短期間突然體重減輕、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時,應及時求醫做進一步檢查和追蹤,降低對胰臟的急性傷害。 原文出處

戒酒趁現在 衛福部補助4萬元診療費

49歲蘇先生長期飲酒已經20多年,近日因為多次反覆胰臟發炎,出現腹部疼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到童綜合醫院診療,肝膽腸胃科醫師建議戒酒來避免再度復發,經由酒癮藥癮特診診治,林杰民醫師與其討論停酒策略,並服用戒酒藥物,蘇先生迄今已停酒逾三個月,身體也漸漸地恢復健康。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林杰民醫師表示,酒是合法物質,超商超市都買的到,舉凡婚禮、應酬、朋友聚會,酒精是最常見的助興物質。但是,喝酒過量對身體有害,除了影響肝臟、胰臟功能外,慢性飲酒增加癌症的風險,例如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男性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女性飲酒也與乳癌有關。並且,臨床常見因長期飲酒,導致大腦萎縮與認知能力下降。酒醉後的脫序行為,往往導致家庭關係緊張,若是酒後駕車更會面臨罰款與刑責。 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聰明酒杯記得量,不喝更好最健康」的宣導,以啤酒為例,建議男性每日飲用不超過508毫升(約330毫升啤酒的1.5罐),女性不超過254毫升。但根據2022年研究顯示,臺灣有害性酒精使用的盛行率為5.79%,女性盛行率在5年內顯著上升0.4%,顯示有部分族群喝酒已造成身心問題,甚至已達到酒精成癮,需要接受治療。 林杰民醫師指出,過去酒癮沒有特別的治療藥物,但近年來部分醫院已引進專案進口之戒酒藥物,例如「納霍利(Notholic)」和「戒酒妥(Alglutol)」,為研究與臨床上有效之戒酒藥物,經治療之後,可減少個案對於酒精的渴求與延長個案停酒的時間。 治療費用的部分,衛生福利部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的費用,可部分補助酒癮治療看診費用與藥物費用,減輕就醫負擔。林杰民醫師強調,在醫院常有個案因過量飲酒,導致肝硬化,甚至需要等待換肝治療,錯過了黃金的治療時間。酒癮者也常合併睡眠障礙、焦慮症與憂鬱症,需要同時治療。另外,酒癮如同菸癮,治療後容易復發,呼籲戒癮者與家屬不要氣餒,再次地接受治療,就有機會達到停酒的可能。 原文出處

亂擦來路不明面霜 1年多不敢出門

熱愛旅遊的56歲黃女士因為臉部皮膚略顯暗沉,聽信親友介紹用來路不明的面霜擦臉改善,不料卻造成臉部膚質更加惡化,甚至產生許多黑斑,長達一年多來都是戴帽子和墨鏡出門,根本不敢以真面目見人,規劃好的旅遊計畫就此停擺。黃女士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黃昭瑜主任的門診求診,黃昭瑜主任診斷黃女士的臉部屬於淺層老化,採用雷射治療其黑斑和細紋,三個月後讓黃女士容光煥發,開心地重新展開旅遊生活。 黃昭瑜主任表示,皮膚老化分成淺層老化:色素不均、毛孔粗大、斑點和細紋;中層老化:膠原蛋白流失與動態皺紋;深層老化:骨架流失、脂肪墊移位及肌肉鬆弛,皆可透過不同雷射光療儀器與針劑注射,達到減緩老化的效果。隨著國人生活品質提升,美容醫學如雷射光療、肉毒和針劑注射、電波拉提等都成為熱門話題。 黃昭瑜主任說,針對淺層老化可利用皮秒雷射、脈衝光和飛梭雷射治療,配合術後藥物、保濕與防曬,減緩皮膚老化變薄;皮膚中層的膠原蛋白流失,可透過鳳凰電波「非侵入式」治療方式,傳導高能量單極電波射頻至深層肌膚中,精準均勻加熱,讓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收縮再生,刺激自體膠原蛋白重組。此外,電波也可對皮下脂肪進行輕微溶解,達到改善鬆弛與消除少量脂肪的效果。若是臉部的動態紋久了會容易形成靜態紋,為預防產生皺紋可透過肉毒桿菌蛋白的注射放鬆肌肉,避免後續產生靜態皺紋。玻尿酸、膠原蛋白增生劑(如4D童顏針)注射在深層骨架和組織流失處,可填補輪廓的凹陷。 黃昭瑜主任指出,雷射只適合使用在「良性」的黑斑,如果是惡性黑斑或黑色素瘤,不小心使用雷射治療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皮膚科醫師在臨床上會使用皮膚鏡、伍德式燈、偏光放大鏡和皮膚檢測儀幫助診斷,需要時會進行皮膚切片以排除惡性腫瘤。針對不同皮膚狀況應採取不同雷射方式,並非一種雷射就可治療所有皮膚問題。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引進美國皮秒、脈衝光、染料雷射、爾雅各雷射和飛梭雷射等多種高階雷射儀器,配合醫師專業判斷,透過複合式雷射治療、藥物與保養讓皮膚健康又亮麗。 黃昭瑜主任強調,不論哪一種治療,因應不同臉型、膚質、老化程度及療程期望值,所治療的深度、施打能量及發數分配都不盡相同。因此,建議民眾在接受雷射治療前,應該先找對皮膚構造最熟悉的皮膚專科醫師檢查對症下藥,並配合高品質儀器和注射針劑,提供更安心與有效的皮膚照顧,重拾健康生活。 原文出處

減重只節食不運動 恐影響代謝率與情緒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人於春節期間體重控制調查」結果發現,年後約有40% 的人,平均增加了快兩公斤的體重,這也使得不少人總是在年後啟動「減重計畫」,但不少民眾懶得運動,因此在減重時常常會發生「少吃,不運動」的狀況。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醫師提醒,民眾在減重時,若能搭配運動,一來可以瘦得更快更健康,二來體態心情也會更好,此外他也提供飲食建議,讓民眾可以在短期內迅速看到瘦身成效。 不少民眾在減重時,大多先以飲食控制為主,甚至會認為「不必運動也能瘦」,對此,楊智鈞主任提醒民眾,雖然靠著控制飲食的確也能看到減重效果,但卻可能造成代謝率降低的問題,之後更容易復胖;楊智鈞主任提醒,享用美食畢竟是人生的樂趣之一,若節食時間一拉長,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就容易讓人情緒低落,反而失去好心情。因此楊智鈞主任仍建議民眾在減重時,適時加入運動輔助減重,如此不但能在飲食控制上較有彈性,不必完全犠牲享用美食的樂趣,運動時消耗的熱量也能加速減重效果,還能讓身體的線條變得更好看。 楊智鈞主任表示,正規有氧運動建議是每週進行150分鐘中高強度有氧運動,但是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要做到這個目標難度較高,因此一開始不如先建立自己「可以持續」的運動習慣。他建議新手若能在週間運動,可以從每次跑十分鐘開始、慢慢增加到以每次跑40分鐘為目標。平時沒時間的,至少在週末選一天跑,一樣漸進式增加時間。 楊智鈞主任也建議民眾跑步時戴個心律手錶,時時觀測心跳,讓它維持在120至130下,就能達到運動效果。另外對於剛入門的民眾,他也建議試試「負重健走」,即快走時手上多拿二個各一公斤重的小啞鈴來快走,能比一般的快走,對心臟機能的強化更有幫助,且對於新手來說難度也不會太高,是項簡單又有效果的運動方式。 至於飲食,楊智鈞主任也建議,在年後的二周內,可先執行較嚴格的熱量控制,要點如下︰一是低碳早餐,以低碳飲食,盡量以簡單為原則,如雞胸肉沙拉、水煮蛋、高纖無糖豆漿、黑咖啡來當早餐。二是大量喝水,每天喝水至少2000cc,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還能減少進食量。三是完全戒酒,也順便減少聚會時的大吃喝;四是充足睡眠,每晚至少維持7至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會讓飲食控制更容易!五是一起找好友加入,並以公開目標,強迫去執行減重計畫!這些從飲食到心理的減重小撇步,年後想減重的民眾都可以試試!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