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滾動力頻道專欄】你,了解自己嗎? 從哲學系到心理系、心理研究所,再到諮商領域,以為所有狀態都能被分析、都能找到答案,卻發現書本上的知識無法適用在每個人身上,一次次的懷疑、探究、探究、懷疑,來來回回的過程,是覺察自己的旅程。 從尋找不會消失的東西,到找尋不會消失的關係,海苔熊老師找到了嗎,你,也正在迷航的路上嗎?在感情的路上、在人生的路上、在認識自己的路上,心理學暖男海苔熊老師,用文章、用聲音陪著你理解自己、感受自己,甚而有接納自己的力氣與勇氣。 這個世界上,最應該接住你的人,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準備好成為那樣的自己了嗎?這段旅程也許寂寞,卻絕不孤單! 作者為影片創作頻道 照片來源:滾動力頻道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看人物
【愛傳媒黃珊珊專欄】週三邀請「全臺最懶的Youtuber」- Chairman椅人 Leo何秉錡來到我的節目,除了要透過Leo的角度聊聊城市的無障礙情形,也想藉著和他的互動,介紹這位年紀輕輕即遭逢重大考驗,卻執意逆轉人生,活出精彩的年輕人給大家認識,為大家帶來不同以往的生命經驗。 Leo於20歲遭遇車禍,此後藉由輪椅代步,步調慢下來,加上對無障礙設施的需求,逐漸發現我們觸目可見,卻時常忽略的用路細節:如人行道與馬路的高低落差;人行道走一半即遭遇變電箱;有舖設上人行道的坡道,卻無設置下人行道的坡道,皆造成無障礙的困境。又如巷弄隨處可見的綠色人行步道,則常遭遇為求方便,臨時違停的車輛阻擋去路。有些場所雖設無障礙坡道,卻因坡度過陡,反而無法使用。 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其實並不侷限身障人士,而是你我都有可能遭遇需求時刻,如拖曳行李的旅人、不良於行的朋友或行動緩慢的長輩、使用娃娃車的家長和小朋友、甚至孕婦或任何需要的使用者,需要大家的友善和體貼。 時代在進步,無障礙設施也應符合人體工學,以人為本的角度貼近需求,有賴政府用心規劃和實地驗收,一般用路人的公德心和友善的用路文化更是努力的方向,畢竟馬路的空間有限,又須滿足各項用路人的前提下,大家遵守交通規則,也應該多一分尊重和體貼,才能讓彼此安全順暢的過路通行。 Leo的親身經驗,提醒我們一座城市裡,有著各種族群和需求的存在,我們能否不因個人的一時之便,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我們需要使用這些便利設施。感謝Leo,一起努力吧! 作者為前台北市副市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滾動力頻道專欄】你的人生,能有多大的勇氣? 從工程師轉職為花藝師,同時也是創作歌手與禪柔運動教練,面對種種質疑與挑戰,妮晏清晰地往自己的目標前行邁進;工作的轉換只是妮晏的一部分,而弟弟過世帶給她的人生轉折,要用盡她所有的力氣去面對。 走在從小被霸凌的路上,走在接受自己有躁鬱症、人格解離的路上,走在面對他人質疑、擁抱自我的路上妮晏的每一步都是艱辛,但她只告訴自己要往前走下去,不僅僅為了自己、為了愛她的人,更為了深受情緒困擾的每個人──我理解你──是妮晏發自內心的溫柔吶喊。 人生路上誰無風雨,妮晏歷經的,卻比常人多得多;轉頭回望,都是風景,說是豐盛也好、血淚也罷,不論現在的你處於什麼樣的心境,生命隙縫中綻放出的花朵、漫天撒下的陽光,任何需要溫暖的角落,都不會被錯過。 作者為影片創作頻道 照片來源:滾動力頻道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滾動力頻道專欄】誰說氣球是小朋友的玩意兒,氣球帶來的舒壓與療癒不分年齡,甚至,能喚起住紮在你心底的那份童真。 氣球頑童Summer從害怕氣球,到成為氣球最好的夥伴;從最常見的狗狗、寶劍,到各種各樣吉祥字、聖誕老公公、滿滿一桌的氣球宴席,氣球在Summer手上如同魔術般的花樣變幻,無論簡單複雜,Summer都抱持著相同的初衷──為人們帶來快樂──看到大小朋友的歡笑,就是Summer最快樂的事! 由Summer發起的「轉角遇見微笑的氣球旅程」,認為「快樂不應該是定點發放,而是可以透過移動的旅程散播的」。跑遍偏鄉小學、社福機構、甚而遠至一萬多公里之外的大溪地小學,透過童書募集、氣球教學、學成氣球心路歷程的分享,短短時間的用心陪伴,期待在被陪伴者心中發酵出綿長的快樂,讓他們知道,不管身處何地,這個世界總有溫情。 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吵雜,在氣球發出ㄍㄧ ㄍㄨㄞ聲的同時,放下心中的一切,陪著心中的那個小孩一同歡樂吧! 作者為影片創作頻道 照片來源:滾動力頻道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參加員林高中校友會,遇見當年創會之一的學長沈銀德。他高三畢業時,我還在念國小五年級,說來慚愧,他的頭髮比我還要黑,顛倒來看,他要叫我一聲:「學長好」。 沈學長絕非等閒之輩,近三十年來,八十歲的他,已七連霸台北市中山區力行里的里長。力行里的住戶很多是達官顯要、富商巨賈、或社會名流,不論是蕭萬長、詹啟賢、謝金河、于美人、何麗玲,巷弄中,迎面遇見他,也總會必恭必敬的喊一聲:「里長好」。 沈學長原先是汽車零件進口商,天命之年,他覺得整天和孔方兄打交道沒意思,正巧遇上地方選舉,他一不小心當選了里長,從此欲罷不能,接著「于右任、吳三連、趙元任、趙麗蓮」,一連就是七屆,開始了服務選民的事業,小小的里長,被他幹的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沈學長是一隻公認的老兔子,請不要誤會,我説的兔子不是你想像中那種亂七八糟的兔子,而是真正的「台北捷兔」,他已參與七百次以上的越野馬拉松,獲得「台北捷兔」頒發滿次紀念。 什麼是台北捷兔?我不是兔子,說也說不清楚,就讓另外一隻台北名兔謝金河,來告訴你:「我從一九九三年參加台北捷兔跑山俱樂部,將屆滿三十年。捷兔的運動源自英國,在台灣已運行近半世紀,通常跑步由「兔子」設計一條大約七、八公里的路徑,沿途灑麵粉,我們馳騁在山林之間,到了距離終點一公里的地方,地上會灑麵粉,寫著「ON IN」的英文字,所有兔友看到這個字眼,就知今天跑步即將抵達終點」。 如果你還不明白,或是你也想當一隻兔子,你可以請教力行里里長沈銀德。他的辦公處所是: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37巷19號。 電話:02-272-1728;2781-3832。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滾動力頻道專欄】從興趣出發的學習,才能終身延續! 從香港到台灣定居的陳德懷教授,研究成果被放進歐巴馬政府出版《改造美國教育》白皮書,從「學習同伴」到建構20世紀初全球最大網路學習社會「亞卓市」,發展「電子書包」、「行動學習」研究、「無縫式學習空間」、 「明日學校」,到創立以「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為中心思想的「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團體」,一路走來憑藉著對教育的熱情與理想,不斷創立學習典範,並逐漸將焦點由數位、網路回歸於「人」,以實際行動告訴學生、家長與老師們,學習「興趣」是終身學習的唯一途徑。 聽起來空泛?一點也不。 引發學習興趣的方法簡單不費時,MSSR就是最好的開端。什麼是MSSR?一天只要10分鐘,還能增加與孩子的共鳴與話題,這樣的投資,您願意毫無保留地放手一搏嗎? 作者為影片創作頻道 照片來源:滾動力頻道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農曆元月15日,是元宵節、上元節(天官大帝的生日),同時也是「臺灣三大詩人」之一林幼春的生日。 林幼春,名進,字幼春,譜名資修,號南強,晚年又號老秋。1880年1月15日(農曆)出生於福州,1939年8月20日(農曆)病故於臺中霧峰家中,享年60歲。他是臺中霧峰林家第七代,下厝將軍府林朝選之子,林文明之孫。 林幼春具備深厚的漢學素養,擅長於古典詩文寫作,在《南強詩集》中收錄有400多首,另有散文作品20篇,被奉為「臺灣詩壇一代泰斗」。林幼春同時是一位極具國家民族觀念的愛國詩人,以詩作表達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對時局保持強烈的觀注,透過詩詞表現出他的深沉憂心與悲憤,傳達愛鄉愛國的民族傳統!《南強詩集》可以說是代表臺灣古典文學「抗日精神」的典範之作。 1901-1902年,由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共同創立詩社,定名「櫟社」。取「棄材朽木」之意,「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櫟社是台灣日據時期三大詩社之一,也是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是素質最整齊最富反抗精神的文人團體。 1918年,林幼春與蔡惠如提議籌備「臺灣文社」,當年12月成立,林幼春是十二位創立者之一,並擔任文務理事。1919年1月臺灣文社創刊《臺灣文藝叢誌》,在創刊號他發表文藝雜誌弁言一文,該雜誌發行達6年之久,是日據時代保存並發揚漢文學的主要刊物。 林幼春參與1921年10月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923年臺灣文化協會第三次總會,推選林幼春為「協理」要職。 1923年12月16日,日本總督府為制止「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動全島大搜捕,一時風聲鶴唳,人心徨徨,是為「治警事件」-違反治安警察法事件。林幼春在被捕之列,移送臺北監獄。1924年1月,林幼春被囚於臺北監獄第24號房。 1924年7月11日與8月11日,在《臺灣民報》發表社論,大力鼓吹臺灣人政治及經濟地位之平等,抨擊辜顯榮等人「有力者大會」甘為日本人之鷹犬。1924年7月,臺灣文化協會分別在臺北、臺中、臺南三地同時召開「無力者大會」,聲討迎合日本當局的「有力者大會」林幼春在臺中大會演講無力者之自白。 1925年2月,治警事件經三審判刑確定,於3月2日再次入獄。開庭期間,林幼春與其他同志的答辯詞鏗鏘有力,經《臺灣民報》全部予以批露,對喚起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產生相當大的起蒙作用。林幼春在監獄里寫下了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詩作,合編著為獄中十律,後代學者評可媲美文天祥的浩然正氣歌。 《臺灣民報》是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最能夠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它的前身是《臺灣青年》雜誌,《臺灣》雜誌。從《臺灣》雜誌改組為株式會社,林幼春是首任社長。後來又改組成《臺灣民報》,他仍然擔任社長,不僅是主要投資人,更實際參與主編及撰寫社論,也經常有詩作發表。 近代多位學者對於林幼春的評價: 梁啟超當面贈詩,稱讚林幼春「才氣猶堪絕大漠,嘔心詞賦歌當哭」,譽「林幼春為海南才子」。陳虛谷讚美「林幼春的詩文成就是臺灣的最高峰」,他像太陽,其餘就是環繞著他的群星。 張深切說林幼春可謂臺灣近代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有性靈、有氣魄,「漢學界推崇林幼春為臺灣第一才子」。張玉書稱「林幼春是臺灣詩壇的泰斗」。張玉書是張深切的父親,櫟社社員,一生中很難得讚美其他人。 李漁叔說「余於台灣近代詩人,最推林幼春」。李漁叔《三臺詩傳》提到「臺灣林氏為邑中鉅族,其詩名著而所詣又相雁行者,得三人焉,曰林朝崧癡仙、林資修幼春、林健人小眉」。 楊逵將林幼春與賴和並稱為「臺灣新文學的兩位開拓者」。 徐復觀說:「其詩意境深而宏,氣象光而大,斯固不可以一島之地籠而域之,亦不可以尋常之才士騷人擬而限之也」。 楊雲萍說:「林幼春曾為抗日運動而被捕下獄,他不僅是詩人,他是志士。或者可以說,因為他是志士,所以他才得是詩人,才得是臺灣四百年來最卓絕的詩人之一。如此作品,還有喋喋贅言的必要嗎?雖把它放在東坡或放翁集中,亦是上乘之作。寫到這裡,我忽然感覺一種得寂寞,因為我知道我的這話,一定有人以為說得過甚。可是我確信,中國文學史家必有一天對於林氏和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給予他輝煌的地位」。 前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教授在《林幼春集》說明,林幼春詩性靈與氣魄兼具,風格以激昂慷慨為最顯明之特徵,至於其文采之美與遣詞鍊句之精鍊,都可以說是當時台灣傳統詩壇之佼佼者。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提起「台師大」,許多人都會說,那是為台灣培養師資的大本營,百年來貢獻卓著。但說到「師大美術館」,可能引來不同表情,那棟建築,歪七扭八 、張狂舞爪、顛覆傳統、接軌國際!? 可能還會加問一句,「台師大美術館」啓用了嗎!?可以使用嗎!?好用嗎!? 農曆春節前夕,台師大校長吳正己輕車簡從,出現在「典藏-長安咖啡店」,身為師大校友之一,校長親訪,受寵若驚,也倍感榮幸。 吳正己校長非常隨和,也不挑食,一碗酸菜牛肉麵後,外加熱抹茶、吉佳黑咖啡,他就心滿意足。餐後,娓娓細訴他身為師大老校友,返校任教多年,最後擔任校長,承襲前人累積,領航未來,再次揭開台師大的美麗與哀愁。 吳正己從工業教育學系、工業教育研究所,都在師大完成,而後再赴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科學教育博士學位。 學成返國,又回師大服務,從資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目前已經進入第二任校長任期。 距離卸任,還有3年時間,他對師大,有著千思萬縷,恨鐵不成鋼的情懷,心繫高等學府的競爭力,尤其師大美術館,吵吵嚷嚷拖延了十年,他心急如焚。 3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他強烈感受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多麼希望在任期內,有更多作為,嘉惠母校,永續擦亮台師大招牌。 吳正已的談話,和他的外貌一樣,非常誠懇親切,有著台灣子弟力爭上游的執著。 除了師大教職,吳正己還有一個特殊身分,他是台灣美術教育界的教父級大老王秀雄(1931-)女婿,王秀雄在藝術圈人緣極佳,是受敬重的學術大老,學富五車,德高望重,許多事情,王秀雄說了算數,尤其爭議事件,他可以出面仲裁、拍板定案的。 我特別提醒他,如果要整頓「台師大美術館」,一定要善用王秀雄在藝術界的影響力。然而,王秀雄今年92歲了,出門大都坐著輪椅,明顯老邁許多。吳正己明白我的意思,不斷點頭。 「師大大師」星光點點 百年傳承、擁地自重、期待蛻變 為什麼一座大學美術館,蓋了十年,還不能正常運作!? 這是個謎,大家都很好奇,好像有過風風光光的開幕典禮、曾經傳出以OT (Operation Transfer 營運移轉)方式,委外經營,但最後卻又回到學校,目前成立「台師大美術館籌備處」,由藝術學院教授趙惠玲擔任籌備處主任,曾任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副館長的蘇瑤華為副主任,共同張羅該美術館的未來營運與發展。 根據吳正己的構想,今年下半年「台師大美術館」會全面營運,以華人藝術家朱德群遺作,作為營運啓動元年的首展,內部裝潢已經進行一段時間,而首展的策劃,也正在加緊進行腳步。 台師大的前身,是1922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台灣百年老學府之一,比起相隔不遠、1928年創立的台灣大學(前身是台北帝國大學)還要悠久,也被公認是造就「藝術大師」的大本營,擁有充沛的藝術人才、人脈資源,尤其坐擁台北市寸土寸金的蛋黃地帶,擁地自重。 說起台師大的大師,包括台灣第一代本土藝術家、赴日留學學習外光主義的二手印象派藝術家、國共內戰遷徙來台的、國軍遺族在台灣的、渡海來台書畫家⋯,林林總總,來源多元,也明星雲集,「師大大師」一直給人星光燦爛的印象。 再以土地資產來說,目前師大分為3個校區,包括台北市和平東路兩側總校區、汀州路四段的公館校區,以及新北市林口區仁愛路上的林口校區,總面積為54.36公頃,除林口校區32公頃外,臺北校區達22.36公頃,其中位在和平東路與金山南路口的大操場,被視為台北市蛋黃區中的蛋黃,價值不斐,在目前「大學法」修正通過後,使得校長的權限大為增加,對於校務推動,可以更寬闊,因此,校長的魄力、視野、效能,都扮演關鍵角色。 元月30日放完年假,迫不及待走一趟台師大校區,一探披著神秘面紗與爭議傳聞的「台師大美術館」。 大門依舊對外深鎖,擔任師大美術館籌備處主任的趙惠玲、副主任蘇瑤華,依約等在現場,領著我逐層參觀,成為該美術館「營運啓動元年」的早鳥,心馳神往、心嚮往之。 原先定位與取名為「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的建築體,果真是非常不定型的設計體,張狂舞爪,站在美術館外,從任何一個角度,都看不到全部,讓人嘖嘖稱奇。 不只是美術館建築外型奇特,連內部空間,也完全呈現不規則,目前牆面、地板都已處理過,色調淡雅清亮,為了迎接未來展覽需要,增加了輕型隔板,但保留相當大的彈性。 樓層間不等面積的戶外陽台,也作了簡單的美化,廣植細竹,在午後冬陽照射下,拉長了長長影子,添增不少詩意。 根據籌備處的資料,「師大美術館」內部的地面樓層,共1530坪,包括地面7個樓層,以及地下兩個樓層: 1到4樓,作為展覽空間,有985坪,約佔全棟建築可用空間的64%,未來以展覽為主,鎖定對象,以跨領域、詮釋、參與等當代策展作法,為典藏發展新的溝通取徑,生產新的文化意涵,觸及新的社群與觀眾。至於規劃展覽類型有典藏交流展、特展、獎項展、合作展與申請展。 5到6樓,作為藝術行政空間,有360坪,約佔24%。籌備處希望未來每位師大學生,都能在美術館,上過一門課,以親臨典藏或藝術作品方式,開展獨特的藝術與跨學科體悟,並於公共空間,提供多處讓師生可自主學習與討論的場所。目的除了增加美術館全面營運後的實質效益,也期盼每位師大人,從參與、沈浸過該美術館,各個都能留下美麗回憶,增加與學校的情感及向心力。 7樓,作為多功能空間,為185坪,約佔12%,將舉辦各式論壇、講座與工作坊。 趙惠玲表示,目前除了積極進行內裝工作,也針對美術館內的文創商品、輕食區,陸續對外招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理念,成為目標,期待逐一在籌備處的推動下,希望今(2023)年成為「台師大美術館營運啓動元年」的計劃,得以落實。 前人築大夢驚鴻一瞥 提前剪綵開幕成話題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話說當年,急切想打造「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的始末。 如果說,「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興建的大功臣,可說是拜了前任校長張國恩全力支持並參與設計過程,總務長許和捷耳提面命,與年輕建築師陳聖中,共同合作執行,讓打造新時代美術館的大夢起飛。 當時張國恩說,師大美術系發展的歷史,幾乎等同一部臺灣美術史,師大美術系是臺灣美術的發源地,歷年校友留給學校的畫作,歷屆美術系校友畢業留校作品近3千幅,價值連城,卻苦無妥善的典藏和展覽空間,許多老校友期盼校園能有一棟代表性美術館,因此校方經校務發展委員會,以及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等程序通過,決定興建「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 因此張國恩校長自2012年開始發想、規劃,每年從自籌的校務基金省下經費,以期興建該校專屬美術館,作為校方完善的存放及展示空間,使「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對臺灣藝術發展,能持續引領潮流。 許和捷也曾補充表示,師大校內僅有一個畫廊(指師大路1號德群畫廊)可供展出,近3千幅美術系校友畢業留校作品,大多無法展出,未來「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落成後,每年會有4個展期,學期間展出大師畫作,以及國內藝術家作品,而寒暑假則邀請國外大學來師大展出。 尤其,在當時的如意算盤下,「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應該在2018年就可完工、全面啟用,即能如願展出該校收藏的大師畫作。 臺師大成立於1922年,百年老學府內,期待創新翻轉的聲音,不絕於耳,師大師生與校友們希望以揑塑藝術雕塑品般的心情,去思考師大美術館的未來造型,以呼應當代多變的美學時代。 尤其時序步入21世紀,人類邁入一個不確定性、流動性、多元性的變動時代,是當代知識經濟、數位環境與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師大自然要跟上大時代的洪流與趨勢,因此張國恩帶領的團隊認為,既然有機會興建嶄新的台師大美術館,就應當與時俱進,作出同步回應。 當時張國恩校長公開指揮該建築,必須備「大師匯集、學術定位、國際知名、臺灣地標」等四大特色,他希望「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不僅可以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參與展覽,並強調該空具備美術研究,及教育的學術定位與功能,未來可與國外的哈佛、劍橋或牛津等知名大學美術館合作,讓「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真正成為臺灣的知名建築地標與藝術地標。 張國恩校長曾多次透露,剛開始「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的設計,非常保守,後來在他要求下,才變得更前衛。但也因為追求前衞,使用的建材是鈦鋼板,每面牆都用不同的三角形來呈現,幾乎都無法重複使用,所以設計及興建時,十分困難,在在考驗著甲乙雙方的耐心與決心。 建築師陳聖中也說,美術館外牆共有100多個不同的三角形,「甚至連樑柱都是歪斜的」,但在大家的努力下,「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才能在2018年落成。 於是,2011年開始啟動興建設計,於2015年動土,2018年建築外型完工。因為張國恩校長卸任在即,2018年2月22日,即廣邀社會賢達與校友,以敲鑼的象徵方式,宣告該建築的落成,尤其十位重要人士排排站,舉辦聯合剪綵大典,浩浩蕩蕩宣布「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的落成 ,宣布成為藝術建築的嶄新地標。 當天,擔任剪綵嘉賓的人士中,除了張國恩、吳正己前後任校長,全國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王金平、全國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中國鋼鐵結構公司董事長陳海平、聯鋼營造工程公司董事長陳瑞騰、大博鋼鐵公司總經理李宇倉、台師藝術學院院長林俊良、總務長許和捷、建築師陳聖中等,氣氛熱絡,莊嚴隆重。 在開幕典禮上,出席貴賓們,也無視現場猶有未完成工程,不約而同跟隨禮讚「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落成的劃時代意涵。 全國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王金平表示,大家所耳熟能詳的藝術師大師,幾乎都來自師大美術系,不論國畫或西畫,都執掌臺灣美術界牛耳,他很樂見該棟美術館落成,彰顯師大在美術領域的地位,以及未來傳承的重要性,期望能連結世界各國美術館與互動,提升臺灣藝術的水準,意義重大。 總務長許和捷更強調,「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不僅成為國際性地標,相信也能夠提高師大在世界大學的地位,對臺灣的大學及藝術界,更是重要里程碑。 吳正己校長當天也說,國外知名大學幾乎都有美術館或博物館,師大在張國恩校長帶領下,終於也有自己的美術館空間,讓最好的藝術品,能獲得最好的典藏,可喜可賀。 果然,「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像真的完工啓用一樣,成為巷弄中的驚鴻一瞥。賓主盡歡,大家口徑一致,讚揚「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不只是建築,是隱身在臺北巷弄中的藝術精品。 因為形同藝術品,所以有了藝術品內在的火熱特質,正如藝術大師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雕塑作品《沈思者》,隱身在幽靜的都市叢林中,俯首沈思,醖釀新局。 受到當天落成典禮影響,各界寄予祝福,期望能營造台師大新的人文藝術環境,活化校園週邊與開放式的社區連結,既有校園活動,以及社區生活,沿街成開放式的廣場,結合街道家具、公共藝術、藝術展演,讓居民生活融入藝術,創造優質環境。 尤其配合開幕活動,也展開各項配套措施,例如,師大美術館的VI識別設計,由師大設計學系系主任劉建成教授執行設計,並特別邀請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也是國家文藝獎得主鄭善禧為美術館題字,在操作概念上,即標示著世代的融合,傳統與現代兼蓄的意義。 標誌設計上,以美術館獨特的建築形體作出發,一方面以不對稱的三角形幾何圖案,來展現美術館在觀念、思想上的創新與突破。另一方面採以虛實相映的巧妙設計佈局,讓2D平面圖案,形塑出3D式結構形體,其所構成的表現空間,也反映出美術館在訊息整合與傳播的開放性,同時也暗喻著美術館在空間運用上的靈活性。至於標準字鄭善禧以兼有楷、隸體勢的漆書體來書寫,在厚重間隱涵著儒雅,在雄渾裡流溢著豁達,以氣勢蒼勁的書法字體勾勒出東方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輝煌歷史,同時蘊涵著動態的韻律性,象徵著美術館在傳承、創新臺灣在地文化上,同時穿越國界、跨越語文,與全球共通與接軌,開展更多的交流。 代表色彩則延續書法墨色為基底,輔以深咖啡色帶出美術館的恢弘氣度、沈穩風範與師大綿延積累的人文素養。 當時來賓彷佛都沈醉在「文化能使一個城市變偉大」的幻影中,彷彿陷入一種近似催眠狀態。大家相信「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是全球大學校園中,第一座以一百多個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構成建築外觀,同時藉以呼應多變時代的美術館,藏身在臺北市青田街巷弄內,必將成為讓臺灣驕傲的建築地標、藝術地標,典藏世界及臺灣國寶級大師作品,對臺灣的大學及藝術界,都是重要里程碑。 當天熱鬧活動,透過影音錄製,留下《師大簡介 and 美術館建造紀錄》,並且熱力四射,把成就分享各界。 然而,6年後的2023年,同樣是2月天,整棟建築物還是對外大門深鎖,就算扣除3年的疫情,還是不可思議,擁有百年校史的台師大,是否為社會作了不踏實的示範,令人玩味不已。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游毓蘭專欄】今年的元宵節,不快樂。 台灣痛失兩位大師:星雲大師、朱雲漢教授! 佛光山星雲法師2月5日下午圓寂,享耆壽97歲,他生於江蘇揚州,童年出家,青年來台,先在宜蘭弘法,創建念佛會,40歲在高雄創立佛光山,弘法版圖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跟隨他的出家子弟逾2千人,信眾達數百萬,又辦報興學,宣揚人間佛教,85歲立遺囑「自認空無一物,所有資產屬十方大眾共有,名下2千萬元捐慈善基金會」、「我無舍利子,一切繁文縟節均全免,只要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就是對他最好的懷念」,無私無我,身心力行佛法,令人欽仰。 20年前我擔任警察大學圖書館兼世界警察博物館館長,與高雄的科工館合辦李昌鈺博士的神探特展,在高雄展出時,星雲大師特別邀請也是揚州同鄉的李昌鈺博士上佛光山會晤,那次是我第一次是我和星雲大師近距離的接觸,也向他提起我是宜蘭人,老家就在念佛會(今蘭陽別院)附近。 而根據我的研究台灣的社區警政中家長擔任導護協助警察改善學區交通的模式,最早就是由念佛會協助宜蘭力行國小而成立,星雲大師不知不覺中也是社區警政的推手。大師聽後唅首微笑。我在進入立法院之前幾年也在寫專欄,大師自11年前中風之後,我不再有機會親聆教誨,但是他的行誼風範,早已深入我心。 而最令人震驚的消息莫過於朱雲漢教授的驟逝,他還如此年輕不久前還在天下雜誌上撰文,提醒國人對於美國售我火山佈雷系統,台灣應該覺醒,朱教授說:「一旦美國不得不放棄台灣這個戰略棋子,邪惡的美國鷹派,打算把台灣的剩餘戰略利用價值,透支到極限。把台灣蹂躪成為廢墟後,北京即使拿下也只剩沉重包袱,至於台灣2300萬人是否將陷入絕境,將失去戰後70年的現代化建設成果,美國毫不在乎。」如今才知道朱教授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正在和直腸癌搏鬥,真是學者「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典範。 朱雲漢教授生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併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2012年7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堪稱當代華人世界最傑出的政治學者。 今年的元宵節,我們痛失兩位大師,至慟! 作者為立委、前警大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大清早醒來,窗外雨潺潺,很冷的感覺。 手機嗶嗶聲,一則賴,老同學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傳來:「學長,中研院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過世了!」 我嚇了一跳。 這幾年,我跟朱雲漢學長接觸少了,並不知道他罹癌。 但這則清晨的賴,則讓我瞬間,記憶回到大學研究所年代的台大法學院,徐州路上,那座古意盎然的校園,我們學長學弟的共同修課,系裡學生事務的面對面交談,校園裡下課時分相遇的閒聊,圖書館裡輪流登記借書時刻的招呼,一瞬間,一瞬間,真是一瞬間啊! 朱雲漢學長很優秀,一路人設自己的學術生涯,念完系內研究所,出國,拿博士,回國進母校進中研院教書做研究,是政治系校友走政治學研究的佼佼者,我一直都很景仰他,雖不能之心嚮往之。 他沒有大我幾歲,我實難接受他就這樣離開了,離開他的家人,離開他至愛的學術研究,離開我們共同記憶的,徐州路上,綠樹成蔭,紅磚瓦舍的校園。 他離開的時間恰恰是元宵節,掌燈初上的夜裡。 不知怎麼,清晨知道這消息,我腦海中就是湧上南宋詞家辛棄疾那闕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夜裡,我這學弟正忙著台灣燈會的工作,穿越國父紀念館與市政府之間來回數次,夜裡華燈點亮,雨絲濛濛,賞燈的人潮熙攘連綿,卻不料,在那夜裡,朱雲漢學長走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還好學長已然是是一顆耀眼的學術明星,是那夜裡綻放的亮燦花朵!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然而學長已經不會再回頭,對我這學弟笑著問候了! 祝福學長好走,再無憂傷再無掛礙,只是留給我們學弟妹,很多,很多的感傷罷了!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照片來源:政大官網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