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假新聞的查核方法

 最近假新聞的議題,受到蔡英文總統的高度關注。很多人也問:「要怎麼判斷假新聞?」以下分享拙文,原本的題目是:「假新聞比塑膠米更駭人!」

 有一則新聞說,「奈及利亞的海關查獲了中國進口的塑膠米」這真是太恐怖了。

 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分享此一報導,雖然大感震驚、但又懷疑:「塑膠變成假米?這怎麼做的?能吃嗎?煮了又會變什麼樣子?吃下肚以後會怎樣呢?」

 剛開始看到臉友分享的新聞來源是《自由時報電子報》,在2016年12月22日早上九點發佈的即時新聞,標題是「塑膠米?奈及利亞查獲疑中國製2.5噸假米」,內文引述了《BBC中文網》的報導。但是上網一查,不只是《自由時報電子報》、還包括了《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聯合新聞網》、《新頭殼》、《風傳媒》等多家媒體都轉述了這則新聞。

 再度上《BBC中文網》查看,確實有報導。即使如此,真相仍然令人懷疑。

 在多人轉傳塑膠米新聞的同時,一位朋友在群組中說,「這是一年半前的謠言,台灣的農糧署早已經出面駁斥過。」並且分享《蘋果日報》2015年5月5日「米不是種出來的? 農糧署:影片造假將懲處」的報導。

 《自由時報電子報》可能發現訊息有誤,在2016年12月22日同一天晚上的七點左右,又發一篇報導,標題是「網路流傳塑膠米訊息 農委會拍攝影片澄清」,內文指出:「農委會拍攝影片在官方臉書粉絲專業闢謠,澄清網路的影片是假的,且製作塑膠粒的成本比米高,相信沒有商人會這麼傻、做這種蠢事。」

 所以到底有沒有塑膠米?奈及利亞又發生了什麼事?用fake rice(假米)當關鍵字再上網搜尋,不難發現,指稱有人生產塑膠米的影片,最早在2011年就被傳到網路上了,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聞炒冷飯。

 到了2016年12月13日,有新聞說,奈及利亞查獲一批非法的進口米,而且囤積過期,官員擔心過期的米如果被吃下肚可能會出問題。本來重點是過期米,報導也提到官員說:「我從沒聽過有塑膠米。」可見已有記者問了這個問題,而且被否認。

 但是過了8天,12月21日,新聞內容卻變調了。許多國家都冒出了奈及利亞查獲塑膠米的新聞,有些國家的新聞還說假米是牙買加生產、有的則說是中國大陸生產。這時,有少數新聞媒體已經報導各地官員紛紛澄清指出,所謂塑膠米的傳言完全沒有證據。可惜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假新聞仍然大傳特傳。

 假米固然恐怖,假新聞更駭人。從這則新聞的處理來看,許多媒體顯然都需要加強查證與把關的能力。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

 ●原文登於《周刋王》,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