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劉慧苓帶領觀眾跨越時空進入三峽老街

圖/劉老師提供

 【記者黃琮賀報導】現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的劉蕙苓老師,分享了她如何利用影像來說故事,同時這些過往的影像紀錄也紀錄下珍貴的歷史過程。

 劉蕙苓老師以她拍攝的『蛻變三峽老街』紀錄片為例指出,影像記錄了三峽老街的復興脈絡,從原始老街的樣貌、整體復興計劃的討論與考量、當地民眾的參與及傳統產業的存續探討都一一在這部作品中被忠實的呈現出來,透過紀錄片的闡述,三峽老街對於觀眾來說,它不再只是觀光勝地,有更多無形的理念與價值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被烙印在腦海中,這部紀錄片,成為一條跨時空的溝通管道,連結觀者,經歷這段復興過程。

 社區營造的價值理念讓劉蕙苓老師深入參與其中,1995年,劉蕙苓老師奉命製作新節目「鄉土有情」,以一系列的節目報導關懷在地的鄉土民情,影像紀錄的形式傳播了探討議題並忠實將議題內容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法讓劉蕙苓老師體認紀錄影像的魅力,也藉由電視節目的拍攝,劉蕙苓老師與社區營造結下不解之緣。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股由下而上的進步動力,藉由當地的社區驅動議題討論並展開行動,透過紀錄影像,帶動社會大眾關注,並昇華至公共性的議題,它嘗試解決地方問題,也帯出反思,這些過程可能成為一種典範、也可能記錄下錯誤讓大眾警惕。

回眸才能見來時路

 透過鏡頭,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社區的蛻變過程,對於一個記錄者而言,劉蕙苓老師認為事件的過程遠比結果更能彰顯價值,相較於其他影像類型,紀錄片沒有太多曲折離奇的發展,但是真實的故事,會成為歷史,在每次的回眸當中,都能有所體悟、成長。

 眾多的學術領域對於紀錄片的形式都有不同的見解,然而對於劉蕙苓老師而言,她認為紀錄片就是紀錄者透過影像的鏡頭,去捕捉他(她)所感知真實世界的人、事、物,雖然並沒有一定的框架與界定,但是劉蕙苓老師很確信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從事紀錄片的拍攝,她說,「因為我喜歡說故事。」

 至今二十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促使著劉蕙苓老師持續掌鏡記錄深刻的事物,劉蕙苓認為,好的影像紀錄它能成為珍貴的歷史畫面,傳承實質經驗、保存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