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重要推手、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林俊義,昨(13)日傳出辭世消息,享壽87歲。他生前被環團稱為「反核教父」,從文學跨入生物科學,再從街頭走進政府部門,一生跨越學界、社運與公職,被視為台灣環境意識萌芽時期的核心人物。
林俊義1938年出生於台北,早年主修語文,就讀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並於台灣師範大學英文研究所肄業。他生前曾經回憶,自己在當年登船赴美深造時,因不滿當時政治與社會氛圍,曾在基隆港邊望著台灣說出「永不再見」的玩笑話;然而返台後,他卻將大半生奉獻給這片土地,成為台灣生態保護的重要推手。
赴美後,他改攻自然科學,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與博士。學界人士指出,這段跨領域背景成為林俊義看待環境議題的關鍵基礎:用語文理解社會,用科學分析污染與生態衝擊。林俊義自1975年起於東海大學生物系任教25年,強調「學生必須自己思考」,不少受教者回憶,林俊義重視的是「判斷力」,而非單純的知識背誦。
林俊義在回台後即投入反核、反污染與生態保育等運動,成為台灣環保社運的起步人物之一。當時環境議題尚未成為主流,他卻以科學論證、田野調查與公共演講參與社會討論,被民間視為台灣反核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也為環保團體培育多名年輕世代。
他在1989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立法委員,1991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開始直接接觸公共政策。1995年,他受任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局長,推動垃圾減量、空污管控與稽查制度,是他從倡議者轉向行政者的重要階段。
2000年政黨輪替後,林俊義成為陳水扁政府的首位民進黨籍環保署長。任內面對核能政策爭議、廢棄物處理等挑戰,他推動「事業廢棄物管制與清理方案」,並促成「事業廢棄物管制中心」成立,以加強稽查與監測。
然而,從社運者到官員的角色轉換並非沒有壓力。一次在墾丁龍坑處理貨輪漏油事件時,他遭抗議群眾推擠、跌坐在地,引發社會關注環境衝突的複雜性。即使如此,他仍持續強調「環保政策不能只靠口號」,應以科學與制度作為支撐。
卸任後,林俊義持續參與國際永續議題與公共討論,關注氣候變遷、教育改革與國際環保合作。他的學生回憶,林俊義在晚年仍不時回到東海校園,談及台灣的山林與海洋,語氣依然熱切。
此外,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臉書哀悼林俊義的辭世,她與丈夫許陽明說,林教授是我國的生態學前輩,也是反核最早提出「反核即是反獨裁」的先驅。他早年曾投身溪頭等等的森林的鼠害研究,也曾新發現以他姓氏共同命學名的「雪山草蜥」。
在白色恐怖時代,著名的被槍決馬場町的受難者、士林名門郭琇琮醫生是林俊義的姐夫,其姐林至潔(原名林雪嬌)女士也曾受難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