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大陸手術機器人普及大潮啟動 麻省博士獲64億元研發融資

手術機器人正成為醫療科技領域的新「風口」。圖/取自康諾思騰官網
手術機器人正成為醫療科技領域的新「風口」。圖/取自康諾思騰官網

手術機器人正成為醫療科技領域的新「風口」。大陸創新醫療企業康諾思騰(Conoc Surgical)11日宣布獲得 2億美元(約新台幣64億元、約人民幣14億元)融資,由港投公司領投。據《鉛筆道DATA》統計,這筆金額是今年(2025)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公開披露的最大一筆投資。

康諾思騰的火熱並非個例。包括敏捷醫療、昂泰微精、深度醫療等企業也在今年陸續完成數億元級別融資。統計顯示,自今年以來,大陸已有31起手術機器人相關融資事件,產業熱度攀至高峰。

手術機器人要走進大陸各地醫院、為一般民眾開刀的時代來了嗎?以下透過康諾思騰案例,剖析目前這波手術機器人大潮的成因與未來發展。

康諾思騰成立於2019年,創辦人歐國威具有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博士背景,曾任全球手術機器人龍頭 Intuitive Surgical(達芬奇系統母公司) 的核心工程師,參與單孔手術與肺活檢手術機器人研發。

其主力產品Sentire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是一套可由醫師遠端操控的多機械臂微創手術平台,具備3D立體視野、人體手腕般可彎折旋轉的器械、高靈活度微創操作能力。

傳統腹腔鏡手術常被比喻為「醫生拿兩支筷子在黑暗裡做精細縫補」,視野受限、操作角度狹窄。

而手術機器人具備更精細的手部動作,器械具「類手腕」功能,能在狹窄空間中轉動、彎折,精度高於人手。3D視野替代傳統2D影像,醫師可獲得更接近 「第一視角」的立體手術環境。手術穩定性高亦可降低併發症與二次傷害。

手術機器人不追求像人一樣走路、搬物,而是追求毫釐不差的精度、穩定性與可控性,本質是「醫生的延伸器官」。

新一代手術機器人也開始具備部分AI輔助任務,例如縫合、定位、動作規劃,但仍需醫生監控與決定。

達文西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在中國大陸約有300家醫院、380台設備在使用中,但全大陸共有3.7萬家醫院(含公私立)、2500家三級醫院、約1萬家二級醫院。

換言之,發展20多年後,手術機器人仍只是「大醫院選配品」,不是標配。原因是太貴了。一套系統售價:150~250萬美元,每年耗材與維保:高達數百萬元人民幣,高成本讓大部分醫院難以負擔。

康諾思騰等「中價位」產品出現,意味著大陸本土市場開始真正具備普及可能性。大陸研究機構預估,2023年縣級醫院手術機器人使用率僅約6.5%。2030年:有望提升至25%。大陸縣市級醫療量巨大,康諾思騰內部研判,到2030 年,大陸微創手術的機器人適用量將新增逾3423萬例。   

從技術進步、政策推動到資本布局,都呈現同一個信號──大陸手術機器人普及化的大潮正在啟動。

達文西手術系統開啟了手術機器人時代,而包括康諾思騰在內的新一代企業,正試圖降低成本、推動大陸縣市級醫院使用,並向全球市場進軍。